03.07 历史上关羽和徐晃相比,哪一个更厉害呢?

密探零零发


很高兴和大家讨论关于三国时代的问题。

即然要求是历史上的真实状况,那么,在讨论的时候主要的依据就是正式的史料。


其实,关羽和徐晃是有过交集的,在襄樊战役中双方就直接发生过对抗。情况大家都知道了,徐晃略占优势。但是,这就能说明徐晃比关羽强吗?

虽然史书上记载着的是一段段的事情,但要联系起来,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也许藏着一个你以往从未曾想到的真相。


关羽与徐晃的对抗,你要往他们的身后看,是曹操和刘备啊!

先大概介绍一下两位棋子,咱们换个风格,结合起来叙述。我尽量说得条理一些。

关羽和徐晃是老乡,都是河东人氏。但徐晃起点要高些,当了郡吏,跟随杨奉镇压黄巾军立了功,做了个骑兵营长。

关羽就不同了,他是犯了法,成了流窜犯。跟随刘备以后,当了个“别部司马”,统部曲,级别很低,游击队长的感觉。


当然,这是因为刘备的位置就低,人家杨奉是车骑将军,而刘备只是个很微小的“平原相”,简直差距太大。

徐晃后来跟随了曹操,进一步得到升迁,成为禆将军了。
而这段时间的关羽,和刘备一齐奔波,终于掌握了徐州城。暂时安定了下来。

但好景不长,吕布这厮来了。


刘备被吕布偷袭占领了徐州,忍气吞声地替吕布当看门狗,还


遭到二次打击,就只好跑到曹操那里去了,关羽也跟随之。

曹操和刘备都和吕布有仇,而关羽和徐晃就到了同一阵营,一齐打吕布。吕布兵败授首,曹操与刘备共同的敌人消灭了,两人又很快翻了脸。
此时的关羽地位提高了。刘备手下缺兵少将,关羽受到重用。而徐晃原地踏步。

而曹操开始与刘备作战,关羽被围投降,徐晃也参加了这次战斗。史书《三国志·徐晃传》记载,徐晃“从破刘备”。
关羽被俘,却成为了偏将军,比徐晃还高。

徐晃与关羽又成为了战友。他们在曹操麾下对袁绍作战中,共同建立功勋。关羽万马军中取颜良首级,而徐晃在攻杀文丑的战役中立下大功。
徐晃因功也被封为偏将军,


赶上了关羽。而关羽更升一步,获得了“汉寿亭侯”的爵位。起点较低的关羽升迁速度和名望在徐晃之上,而他也更受到曹操的喜欢。而关羽和徐晃的关系还是挺不错的,“素相爱”。

关羽忠义,寻兄而去,徐晃则在曹操帐下继续上升。因官渡之战参与奇袭乌巢粮草,立下奇功,徐晃成为“都亭侯”。

两人再次见面,就是在战场上对阵的双方了。

赤壁之战,曹军败北,周瑜和刘备合作,集中主力攻击曹仁镇守的南郡,关羽的任务是阻援,这就是“兵绝北道”。

虽然在《三国志·关羽传》并没有具体的描写,但是,可以从其他人的传记中可以大概琢磨出当时的状况。
为了打通关羽的阻截,曹操居然分别出动了

徐晃、满宠、乐进、文聘、李通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围殴攻击。

此时的关羽俨然是一付独战群雄的架式,厉不厉害?

双方打成僵持状态,谁也拿不下谁。刘备和周瑜经过短暂的合作,各自回师。而曹操的后院起火,马超异军突起,曹操就率兵回去打马超了,徐晃也随军出征。

征马超、张鲁,徐晃再立新功,成为“平寇将军”,这也不算很高。

而刘备取下西川,兵指汉中,徐晃做为夏侯渊的偏师,驻守阳平,击败了陈式的进攻,这次曹操给他“假节”,独立领兵,具备了一方重将的资格。

然后就是汉中之战了。

夏侯渊被刘备大将黄忠率军斩杀,张郃也被张飞击败,在这种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一个异乎寻常的军事调动。



在汉中争夺战局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曹操居然把重要将领徐晃从汉中调了出来,屯驻宛城,去防御关羽。

而这事情发生在关羽北征襄樊的四个月以前。

这确实比较令人难以理解,如果从军事角度分析,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曹操提前已经判断出了关羽将要采取的军事行动。


如果确实如此,那就只能说:曹操真是一位大军事家,对局势的发展预判能力高超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远远超过刘备和孙权。

而正是曹操这次异乎寻常的兵力调动,成为关羽从极度的辉煌落入万劫不覆的转折点。

关羽北征可不是自己一时心血来潮,明显是刘备赋予的重大使命。因为要从另外一个方向保持攻势,才能压迫曹操,使汉中地区不会得而复失。刘备进位汉中王,汉中就绝不允许要失了,刘备他丢不起那个人。而关羽受封前将军,“假节”,在战区方向上就具备了专自调动大军的权力。刘备的这个暗示很明显,“假节”就是要关羽发动攻势。




兵进襄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关羽的战术水平发挥到了极致。

说关羽水淹七军是运气,那是乱说,看关羽的前期工作和进攻方式,明显是早有准备。放大水这事,无疑就是他干的。

但身后的孙吴集团很难接受关羽的进一步胜利。本来荆州地区地处长江上流,关羽又有水军,对孙吴的防御战略构成了巨大威胁。如果襄樊再落入刘备集团的手中,那就意味着如果双方翻脸,刘备方面能从江、汉两个水路向孙吴发起攻势,这是孙权方面根本无法忍受的。

而关羽对背后的孙吴集团也从来不寄予信任,由于兵力不足,他无法对其进行完备防御,所以,关羽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恫吓。

水淹七军后,关羽将俘虏的魏军官兵三万余人大张旗鼓地押往后方,就故意让孙吴看见,以示獠牙。

关羽对孙权的使者也毫不客气,威吓说如果不支援他,攻下襄樊后就要回头收拾孙权。
关羽真实目的是通过这种威吓去遏制孙吴的妄念。但孙权的示弱使关羽错误地判断了局面。

这时候,朋友兼敌手徐晃的出现,是关羽走向失败的转折。

老朋友在战场上久别重逢,却互为敌手,年轻时曾经同仇敌忾,一齐打吕布,一齐打袁绍,而如今老了却沙场相见,要拼个你死我活,确实令人感慨。
对于关羽的战术风格,徐晃还是很清楚的,见招拆招,破围而入。
就在双方酣战不休的关键时刻,孙吴集团突袭关羽的后方。


关羽的失败,确实有他重要的个人因素
,但实际分析,他所面对的敌人实在是太多而又太强了。
最终,关羽败亡。

关羽与徐晃的对比,无论在武艺、领兵能力和取得的功绩方面,无疑,关羽要更胜一筹。

而襄樊之战,从战争角度分析,其实是曹操、孙权和刘备的一次大角逐。也分别体现了三者的军事境界水准的高低。

在这场纷纭变幻的角逐中,刘备赢得了战术,保住了汉中,消除了一个方向上的威胁;孙权赢得了战利,获得了荆州,消除了一个区域的威胁;而曹操赢得了战略,瓦解了孙刘联盟,消除了两个重要军事集团的威胁。

这就是差距。


馋嘴肥猫铲史官


徐晃,是曹魏政权的开国元勋,也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战将。参与了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赤壁之战、关中征伐、夏侯渊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几次重大战役。而至于关羽,也不需要太过介绍。

在我看来,这还是要看怎么比了,如果从个人武力之间的相比的话,两人还是平分秋色的。据说关羽待在曹操阵营的时候,徐晃与关羽曾经有过一次切磋比试武功,而在这一次,两人打的不分上下。



从排兵布阵上来看,还是徐晃更胜一筹。毕竟,两人在樊城是有直接的对抗的。在这次对抗当中,关羽是直接被徐晃所打败,并且乘着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而关羽则撤围退走,樊城之围得以解决。在此战之后,曹操叹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啊!”

不过,从知名度来说,徐晃是远远不及关羽的,毕竟从这点来看,关羽是完胜徐晃的。并且,关羽的忠义是妇孺皆知的事情,这也导致了人们在结拜成兄弟的时候,都以“拜关公”的方式来进行。


妙龄老翁谈历史


如果真要将关云长与徐公明比个高下那就先得从他们各自的传记中所记载的战绩及描述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看看《三国志》的的描述吧。

a.阵斩颜良,我们看看三国志原文:“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从中我们能看出关羽是个行事果断之人,当他在乱军之中看见颜良的麾盖,便立即提刀上马,策马扬鞭冲到颜良跟前,颜良被杀了个措手不及,袁绍剩余的诸将也抵挡不住关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关二爷之神勇盖世,他真正做到了“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

b.水淹七军,原文是“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从中我们能了解到于禁将军是匆忙接到曹公的命令,仓促前来支援被围困在樊城的曹仁。当时已入8月,接连不断的大雨导致汉水暴涨,发起了大水,来势汹汹的洪水把前来救援的于禁所督统的七军给淹没了。这便是历史中真正意义上的“水淹七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前来攻打襄樊的关老爷只是碰巧捡了个大便宜,顺手从中收降了于禁,诛杀了庞德,而并不是《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关羽主动去掘开江堤以大水灌于禁的大军,因为于将军是仓促接受命令从北方前往樊城支援,始料未及会发大水,更甚者于将军如果带了船只在水上作战也敌不过关老爷,因为于将军作为北方人素来不习水战,而关老爷虽是山西人,但他却擅长于带水军。同时关羽从自己的老巢公安县和江陵城出发去攻打襄樊时必然随军带有战船。故此战实乃天意,况且事后曹公本人也说:“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可见曹公本人也对于禁战败投降没有责怪的意思,并且将这次战败归咎于自己行事过于仓促,而且还反过来褒扬于将军一生追随他所立下的汗马功劳。由此我们能得出结论:水淹七军的战绩只是关羽碰到了有利于自己的时机,顺手牵羊赢了的一场胜战,并不能证明关羽有多么卓越的军事统率能力。

c.围攻襄樊,原文是“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徐晃将军在手上的部队大多数是新兵的不利局面下,却依旧能扬长避短地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一方面放出风声,佯攻关羽主力所屯驻的围头,而私底下秘密进攻关羽的别部所驻守的四冢,把关老爷打了个措手不及,此处足以看出徐晃将军在战术思想更胜关羽一筹,徐晃更善于扬长避短,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薄弱的防守点,而此时关羽仓促率步骑兵5000众救援自己屯于四冢的别部人马,结果途中被徐晃将军阻击而败退,徐晃紧追不舍,与关羽大军同入关羽大营,并且将关羽击破,关羽军中有许多士兵自投沔水而死,由此可以看出关羽在看到自己的别部受攻击时,便立即前往支援,而并无考虑徐晃可能于途中阻击他,说明关老爷在战术思维上欠缺稳妥的方案,这才导致了他的大败,并且徐晃将军在击破关羽后乘胜追击,长驱直入关羽大营,硬生生地将关羽给撵出大营,足以见徐晃之胆略何其之高,这是关羽无法与徐晃匹敌的。

d.曹公在徐晃将军大破关云长后给徐晃的评价:“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连身经百战的曹公也对徐晃深入设有重重阻碍的关羽大营的辉煌战绩感到格外的惊叹,他带兵三十多年也没见过或听过有如此善于用兵,且敢于长驱直入,陷阵于敌营的人。可见徐晃在战术上已经深得曹操本人的认可。而曹操本人也是东汉末年乃至三国鼎立之期最杰出的统帅之一。再看下一句: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此处记载战胜关羽后,各路人马集结起来,绝大多数士卒都比较散乱,唯有徐晃的部队依然保持着整齐有序的队列,所以曹操不由得想起当年汉文帝细柳阅兵时的周亚夫,此处足以见得徐晃治军之严整。

e.再看看关羽对人事任免安排记载:“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此处我们可以了解到关羽素来瞧不起糜芳与傅士仁,而他们也心生怨恨,而关羽却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依旧分别命令他们镇守江陵城和湖北省公安县,同时让他们负责督运粮草军资,由于他们办事不力,关羽便随口来了一句:“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们两!”,此处表明关羽作为前线统帅却不能很好的协调自己与下属的关系,这是作为统帅的最大缺陷;而且明知这两个手下与自己关系紧张还要将他们安排在要害岗位上,这说明关羽确实太过于“大意”了吧!

再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压根就没太把东吴放在眼里,严重损坏了诸葛孔明的“一旦天下有变,秦川、荆州两路出兵”的战略规划蓝图。所以关羽不是一个在战略思想上合格的统帅,甚至在战术上也比不过久经沙场的徐晃。


sunshine4179


当年曹操打袁绍,

颜良文丑把阵叫。

五子良将不敢上,

无奈才把云长邀。

关羽跨马抡大刀,

徐晃提斧只有逃。

若拿有伤论输赢,

难免结果让人笑。



知未是也


真实公正说,关羽强,否则怎会有关圣帝君


及时雨51918811


除晃历害!除晃用兵先让关羽疲于应付然后直接攻入关羽的大寨,关羽败投。直接置关羽到死地。还不要自己动手。再看关羽,斩庞德,捉于禁,靠的是自然灾害,是天助。看不出军事指挥水平。致于过五关,斩六将是小说家的忽悠,脑残们的意淫。关羽就是宋代以后那些汉奸投降派的贞洁牌坊


81807399618


关羽更胜一筹,不管是历史地位还是影响力来说都是碾压,在当时那个时期也是刘备任命关羽镇守荆州,妥妥的一方大统帅,相当于大战区的司令,而徐晃是曹魏一方的集团军军长,低了一级。


公孙易


关为忠,徐为义,统治者当然选忠弃义。关的名望一是靠自己,二是靠统治者宣扬,后者影响超前。


枫丹白露211735932


徐晃不能和关羽相提并论。


丈八蛇矛809


武艺上两个人差不多,徐晃比关羽低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