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江右番郡,饒州古邑;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魚米之鄉,富饒之州。一府七縣,唇齒相依。

饒州,因“山有林麓之利,澤有蒲魚之饒”而得州名。春秋為楚番邑(古讀PóYì),隋平陳後置饒州,州治為今鄱陽縣,地處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有“七縣之會饒州府,景秀江南魚米鄉”美譽。歷史上均為,郡、州、路、府、縣治所。歷史上饒州,管轄鄱陽(府治)、餘干、萬年、德興、浮樑、樂平、餘江七縣。

饒 州 府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置饒州,治鄱陽縣。大業三年(607年)復為鄱陽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復為饒州,轄境相當今江西省鄱江、信江兩流域(婺源、玉山兩縣除外)。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 復為鄱陽郡。肅宗乾元元年 (758年)復為饒州,轄境縮小,僅限今鄱江流域及信江下游地區。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饒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為鄱陽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饒州府;清沿用明制,治所均為鄱陽縣。直至民國1912年,廢府屬省,這種局面才結束。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饒州府版圖

以鄱陽府治所在地為中心,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形成了一個均質的饒州文化區,影響深遠。

1、鄱陽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春秋時楚番邑(古讀PóYì),秦置番縣,西漢改番陽縣,東漢改鄱陽縣,素有“魚米之鄉”、“富饒之州”、“銀鄱陽”的美譽。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因縣而得名,縣政府駐地鄱陽鎮屬江西有名的古鎮之一。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置番縣,縣令吳芮始築城池,縣治在今鄱陽鎮。西漢因縣城處番水(今鄱江)之北而改名番陽縣。東漢改鄱陽縣。建安十五年(210年)為鄱陽郡郡治,縣治遷至今古縣渡鎮。三國赤烏八年(245年)縣治還至今鄱陽鎮,晉咸寧六年(280年)三月遷治今石門街鎮,南朝齊中興二年(502年)還治今鄱陽鎮。隋開皇九年(589年)為饒州州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為饒州路路治。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為鄱陽府府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為饒州府府治。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饒州知州 范仲淹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饒州府文廟

1949年解放初,鄱陽縣升為鄱陽市設城關區,1952年市建制撤消,城關區復為鄱陽鎮。1957年5月,國家文字委員會以“鄱”字很多人不認識為由,將鄱陽縣簡化成波陽縣。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縣名恢復為鄱陽。鄱陽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國土總面積4215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近160萬,是江西省面積第二大縣、人口最多縣。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2、浮樑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浮樑,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隸屬景德鎮市,地處贛、皖二省交界處,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38個重點縣(市、區)之一,屬高效集約發展區。浮樑縣域面積285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1萬畝。

轄9個建制鎮、8個鄉。總人口30萬(2010年),其中鄉村人口24.75萬人。地貌為山地、丘陵、平原,河流眾多。屬中亞熱帶潮溼天氣。年均溫17℃,年降水量1764毫米。沙金、煤、瓷土、大理石、石灰石、瑩石儲量豐碩。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當地特產是“一瓷二茶”:舉世聞名的瓷都景德鎮在歷史上長期隸屬於浮樑縣管轄,因而浮樑被譽為“世界瓷都之源”;唐代的浮樑茶也曾聞名天下,在敦煌遺書之《茶酒論》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分別留有“浮樑歙州,萬國來求”與“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的美名。2018年12月,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3、樂平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樂平市隸屬於江西省景德鎮市,為景德鎮市代管縣級市,樂平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地理座標為北緯28°42'14''-29°23'24'',東經116°53'36''-117°32'40'',北連景德鎮市,東鄰德興市和婺源縣,南越萬年縣接鷹潭市,西毗鄱陽縣。地處贛東北丘陵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東北南邊沿多山,歷居山主峰海撥789.2米,為該市最高點。中部平原與丘陵交錯,西部多平原。樂平市總面積1980平方公里;轄14個鎮、2個街道、2個鄉;總人口83.05萬人(2014年)。2015年,樂平市完成生產總值265.1億元。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滸崦古戲臺

樂平市是江西省歷史文化名城、有樂平古城、觀音閣、東山寺、樂平古戲臺、紅十軍建軍舊址等人文景點,有文山石林景區、歷居寺、洪公祠、洪巖風景名勝區、翠平湖等自然旅遊景點。

2018年10月,獲得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4、餘干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餘干縣,隸屬於江西省上饒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與萬年縣接壤,西連南昌、進賢縣,南與餘江縣、東鄉縣毗鄰,北鄰鄱陽縣、都昌縣。國土面積2331平方公里,地貌以低丘和濱湖平原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部丘陵向西北緩慢傾斜,過渡到湖濱平原。縱貫全境的信江分東西支流注入鄱陽湖,基本構成為“四水三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2017年,餘干先後榮獲全國信訪工作先進縣、全國房地產工作先進縣、中國2017最具綠色(旅遊)投資價值城市、全國納稅人滿意度調查先進縣等榮譽。

5、萬年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萬年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樂安河下游。隸屬上饒市。境內屬丘陵地帶,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東與弋陽交壤,西與餘干毗鄰,南與鷹潭市接壤,北與鄱陽、樂平相鄰。面積1140.76平方千米。總人口37.9萬人。萬年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隸屬上饒市,縣域面積1139.65平方公里,全縣現轄6鎮10鄉192村委會,總人口37萬,幅員面積1140.76平方公里。明正德七年(1512年)割鄱陽、餘干、貴溪、樂平四縣邊地設縣治。境內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環古文化遺址近來聞名於世,被確認為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並列為中國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萬年特產主要有馳名中外的萬年珍珠以及久負盛名的萬年貢米和萬年水泥。

6、德興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德興市為江西省直轄,上饒市代管市(縣級),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市北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取“山川之寶,惟德乃興”之意而定名。截至2016年底,德興市總面積2101平方千米,轄3個街道、5個鎮、6個鄉和大茅山省級經濟開發區,1990年12月撤縣設市。2016年,德興市常住人口為30.02萬人。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世界溼法鍊銅第一人——張潛

東漢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置縣,在歷史上,擁有進士417名,約佔整個上饒進士總數的五分之一,並湧現出溼法鍊銅鼻祖張潛等一大批名人。德興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工業基地。 三清山位於市域東部,大茅山省級風景名勝區、梧風洞就在境內。曾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等榮譽。

7、餘江

說饒州:從隋唐至清末長達一千餘年穩定的饒州“一府七縣”格局

餘江原名安仁縣(宋端拱元年設立),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湖南省安仁縣同名而易名,由於境內有餘水(信江)而取名餘江縣。餘江區隸屬於江西省鷹潭市,地處贛東北、信江中下游,東與鷹潭、貴溪市接壤,南和金溪縣相通,西界東鄉區,北鄰萬年縣、餘干縣。下轄7鎮5鄉,7農墾場,共有 6個社區,116個行政村,1個管委會。國土總面積為936平方公里,人口38萬(2013年)。 2016年,餘江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3億元。餘江區是“中國葛之鄉”; “中國雕刻之鄉”;國家糧食大縣和瘦肉型生豬生產出口基地縣。

一府七縣說饒州

饒州是我們的故土,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奔騰不息的饒河,湖光山色的鄱陽湖,昭示著饒州人的大氣、靈活與開放,它們已經浸入饒州的人血脈之中,矛盾又和諧。

雖然饒州一府七縣的建制早已步入煙塵,散佈一省三市。雖然,時代的變遷,地理的劃分,這片土地上的輝煌不比當年,但那個輝煌年代留下來的寶貴精神和文化一直在延續。

一方水土一方人,似水流年,我們和饒州心心相印——永遠的饒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