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戰十分奇葩的武器有哪些?

周智琛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二戰時期,絕對是人類創造力爆炸的年代,不但誕生了很多經典武器,同樣也誕生了很多奇葩武器。下面按國別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德國

1.刺拳多管火箭筒

刺拳多管火箭筒,二戰後期德軍一種非常特殊的單兵武器,用來攻擊盟軍的低飛飛機。使用時按下發射鈕後,九顆長十五公分的無導引兩公分口徑火箭,會在零點三秒內分兩批連續射出,一秒可以飛行三百五十米。這種武器屬防空火箭,能否打中飛機全靠發射者本身的功力了。

2.哥利亞遙控炸彈車

歌利亞是一種攜帶炸彈的遙控爆破車,被二戰時德軍用於爆破、除雷。歌利亞跑得不快,5公里每小時,和人步行差不多。在庫爾斯克會戰上,曼施坦因利用歌利亞引爆蘇軍地雷,歌利亞觸雷時,會引爆箱內高爆炸藥,使周邊50米內地雷全部爆炸。歌利亞在二戰武器中獨一無二,但卻在二戰中曇花一現,很快便退出了戰爭的舞臺。

3.“勞馬”S型掃雷車

地雷是一種製造方便、威力大且佈設方便的武器,在歷次戰爭中都扮演著難以替代的角色,“雷場”的佈置對於拖慢敵軍的進攻速度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於喜愛“閃電戰”的德國來說,雷場就是他們的攔路虎,是必須要攻克的。二戰後期,德國克虜伯公司研製出一種巨型掃雷器—“勞馬”S型掃雷車。由於這種掃雷大傢伙太笨重,只造出了幾輛,未能在戰場上實際運用。

4.BA349蝮蛇式戰鬥機

BA349蝮蛇式戰鬥機,二戰期間德國製造的垂直起飛短程火箭截擊機,很像是有人操作的地對空導彈。他擁有一臺瓦爾特HWK109-509A雙燃料液體火箭發動機,最大推力1,500公斤。被人稱為德國的神風特攻隊。

5.“木炭”坦克

二戰期間,德國可以說缺油缺到了極點。由於盟軍飛機的猛烈轟炸和切斷海上運輸線的影響,德軍感受到了石油資源枯竭的巨大壓力。面對能源封鎖,德國人只有想辦法代替石油,木炭成為他們的選擇。木炭”坦克就是在坦克車體的尾部裝上一個燒木炭或木材的大鍋爐,由鍋爐產生的燃氣推動發動機轉動。

6.“鼠”式重型坦克

1943 年初,不利的戰局加上希特勒本人對於坦克的狂熱,促使德軍妄想研製出一種無敵坦克。於是,“鼠”式超重型坦克於誕生。戰鬥全重188噸,裝 有 1 門 128mm 的 主 炮 和 1 門75mm 副炮。最大速度僅為 20km/h。“鼠”式坦克最終僅生產了 2 輛樣車,並在攻克柏林前被德軍炸燬。戰後,蘇軍將在各處繳獲的車體拼湊成一輛完整的“鼠”式坦克。

7.潛水坦克

1939~1940年為配合對英海峽登陸作戰,德國陸軍秘密研製了以II,III號坦克為基礎的潛水型號,旨在對灘頭實施突然打擊。但水密性能差,潛深小,失去了使用價值,隨著“海獅計劃”的破產下馬。

日本

1.氣球炸彈

1944年至1945年期間,日本曾製造了1萬個氫氣球炸彈,日本人發明這種武器,原本打算是通過風力,讓熱氣球帶著燃燒彈飄落在美國的西海岸,但是氣球升空後有很多都落在了海里。日本方面稱,一共發射了9000多個,預計有10%抵達美國。北美共發現有342個,僅造成6人遇難,對建築物破壞相當小。

2.噴進炮

二戰後期,日軍資源匱乏。內外交困之下,日軍腦洞大開,用獨立的火箭發動機推進器推動航空炸彈,利用導軌將這種組合武器發射出去,其彈道接近迫擊炮,但射程較近,精確度較差,優點則是架設容易,而且彈藥比較容易就地解決,這款武器技術含量也不高。

3.“伏龍”單兵水下攻擊系統

伏龍”單兵水下攻擊系統 是日本在二戰後期為進行所謂的“本土決戰”開發出來的一種水下單兵作戰武器系統,技術含量很低,僅有由潛水員、1枚15千克的五式水雷和1根5米長的竹竿構成。發起攻擊時,潛水員負責用水杆把水雷放置到美國海軍艦艇的底部。放置結束以後,潛水員可以離開。

4.南部十四式手槍

南部十四式手槍,俗稱“王八盒子”。雖然擁有極好的射擊精度,但穿透力卻十分感人,用八路軍戰士的話說,連門板都打不透。再加上頻繁出現的走火,卡殼和彈夾脫落等故障,使得南部十四式手槍惡名在外,連游擊隊都瞧不上。

5.突刺爆雷

“突刺爆雷”它具有極強的破甲能力,其威力與破甲彈相當。以三式反坦克手雷為原型,增加三根突刺,底部彈藥囊直徑為90mm,裝藥重量約5千克,再配上一根長約2米的木棍,便製成了“突刺爆雷”。使用之前,拔掉安全銷,緊握雷杆,將刺雷端成水平狀態,用力戳向坦克,頂端3根釘子撞到裝甲瞬間,巨大的振動和慣性促使撞針運動,從而引爆炸藥。當然,使用的日軍士兵也會被炸死。

英國

1.“大圓筒”航空炸彈

1943年,英國軍方聘請沃利斯爵士專門設計了一種特殊的專門用於炸水壩的巨型航空炸彈。這種炸彈高1.6米,直徑1.27米,形狀酷似一個圓桶,內裝3噸RDX炸藥,總重量8.325噸,是一種跳躍式航彈。如果將這種航彈從低空投下,它可以以500轉/分鐘的速度旋轉,同時在水面跳躍前進,躲過防雷網貼著大壩放在離水面9米深的水中引爆,就可徹底摧毀大壩。英國人給它起了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大圓筒”。

2.粘性反坦克手雷

二戰英國出品,目的是扔出去後粘在坦克上爆炸,給坦克帶來很大的殺傷力。可是戰場上的塵土飛揚。坦克在戰場上跑起來,就會帶起很大的灰塵。導致這種炸彈根本就粘不住坦克,更別提要把坦克炸成廢鐵了。(科研人員太沒有生活,拿膠帶封箱子還得先把箱子弄乾淨)

3.司登衝鋒槍

司登衝鋒槍這是一款屬於MT的槍械。該槍整體的設計可以說非常的簡便,槍管是有鋼管構成的,在裡面可以看見彈簧,槍托的話則是焊接而成的,簡陋的不能在簡陋了!司登衝鋒槍最大的問題就是走火,不少盟軍士兵不是被敵人打死,就是被斯登衝鋒槍打傷或打死。甚至英國士兵相信,只要將司登衝鋒槍扔出去,絕對會有走火的槍彈擊傷敵人。後來軍隊規定拿斯登衝鋒槍都要走在最前面,避免誤傷戰友。所以拿了司登衝鋒槍就標誌這轉職MT。

4.盾槍

設計靈感出於冷兵器時代的盾牌。士兵們躲在盾牌後面進行設計,以此來減少士兵們的傷亡,然而卻忽略了盾牌的重量。在單兵作戰中非常的不實用。往往需要2到3個人配合實用。盾槍太沉重了,士兵們無法帶著它長時間奔跑,所以說也就被淘汰了。

5.冰航母

二戰的不斷升級,使英軍在武器裝備方面極為的短缺,特別是1943年的大西洋戰場上,德國的U型潛艇非常囂張,英軍因沒有做夠的航母,導致戰事一直處於被動狀態;但是當前的英國,國庫空虛,鋼鐵等物資極為缺乏,為此使用木屑和冰塊製作的“冰航母”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了。

可惜的是,最後因為無法解決發動機工作時,其周圍的冰融化的問題,故而冰航母最終沒有投入戰場。

6.信鴿傘兵

英國人將信鴿從被佔領的領土上方傘投下來,請求佔領區民眾寫下當地的軍隊位置,將其綁在鴿子身上並放回空中。

7.老鼠炸彈

二戰中,德國軍事工業非常發達,為了破壞德國的軍工廠,英國的科學家將真實的老鼠為材質,內部填充雷管和炸藥,偽裝成死老鼠炸彈,然後由特工潛入德軍武器工廠,並將死老鼠扔到鍋爐房內,德國人發現死老鼠後,會把死老鼠扔到鍋爐裡進行焚燒處理,從而引爆了整座武器工廠。

8.Welbike易攜帶可摺疊軍用摩托車

Welbike易攜帶可摺疊軍用摩托車,是二戰期間,英國軍隊為空降兵設計了一種超小型的“迷你摩托車”。這種“迷你摩托車”可以摺疊,便於空投。迷你摩托車摺疊後僅有1米長,30釐米寬,空投落地後可以迅速展開使用。另外,迷你摩托車配有一個單缸汽油機,時速可以達到48千米/小時,最大行程達140千米。

法國

敦刻爾克號戰列艦 和 黎賽留級戰列艦

法國在設計武器時,總是愛彰顯自己的人特立獨行,4聯裝主炮,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特例獨行。

美國

蝙蝠炸彈

美軍在二戰時秘密研製,主要為了對付日本。其實這種炸彈很簡單,就是藉助蝙蝠的身體,載著一種小型的凝固汽油彈,到日本上空進行投放。由夜間進行,拂曉時,蝙蝠就會尋找建築物進行隱藏,因為日本的房屋多以竹、木為主要的建築材料,因此通過定時器引爆燃燒彈,可迅速引起火災,引發大型災難,蝙蝠至此完成使命。

蘇聯

1.空中“火刺蝟”

二戰期間,蘇聯科學家制造了一種特殊的空中攻擊武器 , 空中“火刺蝟”。其基本原理很簡單,就是將原有的“圖波列夫”轟炸機的投彈倉改為多排PPSh41式7.62毫米衝鋒槍,一共有11排,每排裝備有8只衝鋒槍。這種衝鋒槍具有射速快、裝彈量高的特點,88支衝鋒槍一次齊射可以發射出6000多發子彈,理論上火力非常強悍。

2.球形坦克

1941年4月,球形坦克完成了模型設計和製作。該車直徑10米,極速90Km/h;引擎2000馬力,戰鬥重量:50噸;裝甲:200~250毫米。機動性非常優異,可以輕易地轉向目標,平衡系統也非常獨特,使用是類似陀螺儀的原理,行進過程中很平衡。車體兩側還各有一門L-10 76mm主炮

3.反坦克狗

二戰中,蘇軍和德軍在戰場上展開了瘋狂的坦克大決戰。腦洞大開的蘇聯想出一個剋制德軍坦克的辦法,那就是訓練一批反坦克狗。這些狗被教授在坦克底下找食物,開戰前,它們會被餓上好一段時間。戰鬥時,這些狗的背上就係著炸彈衝上戰場,炸彈上的撥杆只要觸到坦克底部就會發生爆炸。但是真到戰場上才發現,這些狗竟紛紛跑到了自家的坦克下,引爆了炸彈。原來蘇軍的坦克是柴油為燃料的,德軍的坦克卻是汽油的,聞慣了柴油氣味的狗紛紛竟調轉槍口。


意大利

1.M37重機槍

M37重機槍,這種重機槍採用了德國技術製造,所以性能還是挺不錯的,可以當做高射機槍使用,它的一個特點就是,雖然是機槍,但是卻只有20發子彈,大家都知道機槍的射速非常快,20發子彈根本不需要半分鐘就打完了,累死機槍兵的節奏。

2.卡普羅尼涵道式活塞螺旋槳動力試驗機

意大利設計師路易基·斯蒂帕於1931年設計的卡普羅尼涵道式活塞螺旋槳動力試驗機,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把螺旋槳放到了飛機的肚子裡。被稱為“史上最萌小飛機”。

3.MIAS單兵突擊車

MIAS單兵突擊車,是意大利二戰的一款“傑作”。該武器的火力裝備是一挺口徑為8毫米的機槍和一款榴彈發射器,在戰場上只需單兵即可完成操控,其周圍的裝甲為5~8毫米,可以阻擋普通步槍彈的射擊,卻無法應付大口徑機槍的鋼芯彈。不過由於該突擊車外形矮小,士兵必須得彎著腰或蹲著才能操作射擊,對士兵來說非常的不方便作戰。而且其行駛速度太低(5千米/小時)、射擊精準度差、機動性能不佳等因素,最終該突擊車也沒被軍隊採用。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東斯坦因


在丹麥海峽俾斯麥號擊沉胡德號重傷威爾士親王號使得英國皇家海軍對這一級戰列艦可謂是深惡痛絕和深深的恐懼,為了要幹沉這俾斯麥英國皇家海軍出動了近半數的兵力。而2號艦提爾皮茲號的存在也是英國人中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為了搜尋擊沉它皇家海軍和黃金空軍幾近半數的兵力參與對提爾皮茲的圍追堵截,偷襲、破壞、空襲能幹的事英國都幹了一遍,但是破壞效果有限,最後為了擊沉提爾皮茲,英國人制造出一款奇葩的大殺器——重達12000磅(5.4噸)的高腳櫃炸彈。



之前皇家空軍也用派出飛機用750公斤的炸彈轟炸過,不過由於這些航空炸彈威力有限,所以為了擊沉它,英國人造出自重5.4噸的航空炸彈,由蘭開斯特中型轟炸機,1944年11月12日,皇家空軍第617中隊以及第九中隊的蘭卡斯特式轟炸機攜帶高腳櫃炸彈參加轟炸任務,最終直接命中兩枚,近失彈一枚。有一枚炸彈在3號炮塔附近爆炸大火引爆彈藥庫,最後廢掉了提爾皮茲。


而同樣是蘭開斯特帶的一款相對奇葩的武器,那就是為了轟炸魯爾工業區上的大壩設計出的一種圓柱形的炸彈,飛機低空貼著水面飛行,然後低空水面投彈,而圓柱形的炸彈就像我們小時候拿石頭打水漂石頭在水面上跳一樣,炸彈在水面上跳,直到碰到大壩時才停止,而炸彈這時已經落到大壩壩底,炸彈爆炸時威力直接摧毀了大壩,然後大壩下面的城市被淹沒。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日本“伏龍”特攻隊。其實這玩意說好聽點叫“特攻隊”,說難聽點就是自殺潛水員,拿個綁著炸藥的杆子跑到水底去“捅”登陸艇或其他在淺水活動的艦艇。但是這東西的效果想想就感人,跟“神風”自殺機、“迴天”自殺潛艇一樣都是日本最後垂死掙扎的產物。

所謂“伏龍”特攻隊由潛水服、連接杆和1枚“五式”機械觸發水雷組成,潛水員穿上之後可以潛伏在水下5-7米的位置,用帶著連接杆的水雷去戳對方登陸艇或登陸艦,達到阻止美軍登陸日本本土的目的。這套系統早期由潛水母艦的氧氣管供氧,後來改為自帶氧氣罐。

其實這個東西本身不是為了“捅”登陸艇的,原本的設計目的是人工水下排雷,但是由於美軍不斷逼近日本本土,這個人工排雷就變成“人工制導水雷”了。這套設備其實做工並不怎麼精細,加上水下情況複雜,暗流和能見度是人無法控制的,58公斤的重量使得機動性非常低,所以實戰意義並不大。

1945年4月,伏龍特工隊開始訓練,共招募480名隊員。結果至少10名隊員在訓練中由於設備粗糙的製造工藝而死亡。1945年7月18日,伏龍特工隊開赴前線作戰。按照日本的說法,伏龍特工隊到投降時沒有投入實際作戰當中,反而在1945年6月10日的美軍土浦海軍航空隊基地空襲中被炸死281人。


雛菊西瓜Peterpan


人和武器是決定戰爭勝利的兩個基本要素,因此在戰爭中人們為此煞費苦心,而人們對先進武器格外重視。在二戰期間,世界各國就上演了一場軍事競賽,湧現了導彈、原子彈等大殺器,當然還有一些奇葩武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盤點一下二戰時期的那些奇葩武器,戰爭就是鬧著玩,開啟了一個腦洞大開的世界。



一、哥利亞遙控炸彈,在二戰後期,德軍部署了一種履帶式遙控炸彈,這種炸彈約4英尺長、2英尺寬、1英尺高。每一個哥利亞遙控炸彈能攜帶了75到100千克的高爆炸藥,主要用於炸燬敵人的坦克、橋樑、防禦工事,甚至密集的攻擊隊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想法是好的,但是這個遙控炸彈使用不便,無法完成稍微有點難度的爆破任務,就是一個雞肋罷了!

二、反坦克狗,蘇軍為了炸燬德軍的坦克 ,特別訓練了大量的軍犬在坦克下面覓食,從而形成條件反射。在戰前,先將這些軍犬餓上一段時間,當戰鬥時,這些軍犬的背上就係著炸彈衝上戰場,炸彈上的撥杆只要觸到坦克底部就會發生爆炸。在初期,反坦克狗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但後來德軍使用火焰噴射器來驅趕這些反坦克狗,從而減弱了反坦克狗的威力。用狗來做自殺式攻擊,未免也太殘忍了。

三、槍盾,二戰時期,英軍發明了一種叫槍盾的武器,顧名思義就是在槍上套了個金屬盾牌,用於保護士兵。想法很好,但然並卵,由於槍盾太過於沉重,士兵無法舉起來瞄準。這完全就是一個金屬盾牌,只能被動挨打。



四、最為異想天開的哈巴谷計劃,二戰期間,英軍想建設一艘永不會沉沒的航空母艦。於是,他們提出了哈巴谷計劃,設想出的“航母”長約609米,內壁厚約12米,排水量高達200萬噸。為了保證永不會沉沒,他們計劃使用一種冰與木屑的混合漿物,這種物質可以在航母中彈後,自我修復,從而達到永不會沉沒的目的。由於計劃太瘋狂,這個“冰航母”至今也無法實現。

總之,在二戰期間,世界各國有太多的奇葩武器,而我們今天只是拋磚引玉而已。各位,還知道有哪些奇葩武器呢?


密探零零發


戰爭是推動世界軍事和武器發展的重要助力之一,而熟悉二戰的人都知道,二戰時期誕生了一些十分奇葩的武器。

這些奇葩的武器後來都被證實是沒有什麼良好或者有效的實用效果的,因此都匆匆退出戰爭舞臺。下面就來盤點幾款讓人印象深刻的奇葩武器,看一看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有些人為了武器改革或者戰略需要而誕生的奇葩思維。

英國軍方在戰線拉長以及對納粹德軍作戰不利的情況下,為了緩解武器及物資方面的緊缺,於是突發奇想,利用木屑和冰塊製作“冰航母”。但是內部機械,包括髮動機在內一開起來,產生的熱量將從內部溶解冰塊。而且氣候的變化,也會使冰航母從外部溶解,最後只能作罷。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是二戰時期,日本軍方製造的一款槍械。這款機槍在設計時,為了便於貼腮瞄準,所以槍托向右彎曲。日軍侵華時便在軍隊中裝備這款槍械,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然而這款機槍被證實不符合人體工程學,操槍時很彆扭,再加上其他缺陷,最後被慢慢淘汰。

MIAS單兵突擊車是納粹德國的豬隊友意大利,在二戰期間開發出的一款類似坦克的突擊車。然而該突擊車外形矮小,只能由一位士兵操作,而且該名士兵還不得不彎著腰或蹲著才能操作。不便作戰之餘,其行駛速度也太慢,一小時不過才5千米。最後由於作戰效果太差,沒有被部隊使用。(蒼月)

(今天的德國搞出來類似的單兵突擊車)


利刃巨透社


說到二戰奇葩武器,腦洞大開的日軍是貢獻比較多的,比如人操魚雷、“伏龍”特攻隊、氣球炸彈等等。

尤其是那個奇葩的氣球炸彈,飄洋過海去炸美國,聽起來還厲害,但卻忽略了風向不穩定性,結果美國人沒炸成,反倒是有兩枚氣球炸彈隨風飄回到日本自家門口,然後炸了......

下面,小編再給大家詳細分享下日軍的另一款奇葩“戰爭殺器”——浮沉特火點!

二戰末期,日本在太平洋戰爭被美軍徹底擊敗,所防守的島嶼接連被美軍攻克,美軍進攻日本本土已經是早晚的事了。

於是,日軍不得不考慮如何開展本土防禦。於是,日軍便發明“浮沉特火點”,就是下圖這東西:

所謂“浮沉特火點”,其實就是可以事先隱藏在水下,等到戰鬥時在浮出水面,然後打擊敵軍的登陸船艇。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水中炮臺吧。

“浮沉特火點”一型於1945年5月建成。不過這東西排水量只有7噸,而且不配置推進動力,只裝有穩定面和防浪板。所以,其實就像是一個浮在水面的鐵“澡盆”而已,只能靠船吊裝到海中去。

隨後,日軍又相繼研發出二型和三型,而這三種型號均配備氧氣瓶、吊床、浮沉控制等設施,據說可以在水下30米深度潛伏48小時。但問題是,它們又沒有動力,如果吊裝到海中,48小時過去後也沒敵人來,怎麼辦?或者說,如果日本海軍的艦船都被幹掉了,沒辦法前往回收,那麼“浮沉特火點”裡的士兵怎麼回來?估計這些鐵“澡盆”就成了一個個鐵“棺材”了。

關鍵是,這些被日軍寄予厚望的大殺器,其實戰能力也很令人懷疑。首先,是操作繁瑣,從上浮到人員出艙,再到開火,這過程不僅操作複雜,而且耗時很長,人家美軍的登陸艇總不會傻傻的停在那裡等著被日軍打吧。因此,這本身就很難起到突襲的效果。

其次,美軍的登陸艦艇普遍裝備各型機槍和20mm機炮,這樣的火力足夠撕破“浮沉特火點”那薄弱的破鐵皮。如果後來日軍真把這些東西投入實戰,估計在美軍面前,就是一個個的活靶子。

所以,“浮沉特火點”絕對算得上是日軍一大奇葩武器!


這些歷史要讀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說到二戰時的奇葩的武器有哪些,我就會想起日本的各種奇葩武器,雖然戰爭會給世界帶來無盡的傷痛和毀滅,但是同時,在殘酷的戰場下也會出現一些奇葩的武器,都是令人驚歎的腦洞。

說到二戰我個人最奇葩的武器,那就是南部十四式手槍, 它的槍語是:讓你知道一把靠得住的手槍多重要!

相信很多人都會對這個名字比較陌生,但是我們一提到它的外號大家肯定是有所耳聞的,那就是“王八盒子”,怎麼樣,名字夠威猛吧,如雷貫耳只是它的名聲,而真正的戰鬥力卻是那麼的感人,這是一款連八路軍戰士都不想使用的武器。

南部十四式手槍,仿製自德國的魯格p08手槍,口徑8毫米。這款手槍在設計之初便考慮了射擊指向性這一人機工程問題,其握把與槍管呈120°夾角,能保證在倉促射擊時,也擁有良好的射擊精度。再加上其長達200毫米的超長瞄準基線。可以說在射擊精度方面,南部十四式絕對非常優秀。

但是雖然它具有良好的射擊精度,但是穿透力卻是非常的感人,用我們八路軍戰士的話來講,那真是連木板門都打不透,其他的弱勢還有很多,這款武器設計的撞針是及其的脆弱,擊發無力會導致子彈發射不出,而且撞針還容易折斷,用美國人的話講就是這款槍用於自殺都費勁,可見這款武器的性能如何,這款槍雖然近距離精度不錯,但是一到遠距離的話就基本上廢了,遠程攻擊基本就是子彈亂飛,而且還會導致頻繁的走火、卡殼或者彈夾無緣無故的脫落,從而這款槍在二戰戰場上還出現了另一個作用,那就是殺自己人百發百中,殺敵人就有點費勁了。總之在二戰廢材槍械武器史上還是能排個名次的。

其實日本人在二戰中的奇葩武器還是不少的,比如海軍航母、漂洋過海炸到美國的“氣球炸彈”、用“竹竿”捅登陸艇的“伏龍特攻隊”、“迴天”人操魚雷等等,雖然好笑看似奇葩,但是無一能暴露出日本軍國主義的瘋狂野心,為了戰爭而不擇手段,而這樣的戰爭慾望是哪裡來的,值得我們反思和警醒。

最後一句話,“我們在安定舒適的生活中,看到內心隱藏著製造不安定、不舒適的煩惱。沒有解除生命的迷惑和煩惱,所謂的安定舒適,只是一時假相罷了。”能戰方能止戰,謝謝!


吾評武願


人操魚雷夠不夠奇葩?歡迎讀者朋友們關注兵器知識譜,今天小兵為大家介紹二戰奇葩武器之人操魚雷。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人操魚雷是日本鬼子坐在大喊“天皇滿塞”衝向美軍艦艇的“迴天”人操魚雷,事實上人操魚雷並不是日本人發明的,而是呆萌意大利人。



“人操魚雷”是指微型潛艇,又稱袖珍潛艇。由於意大利經濟力量薄弱, 意大利海軍專門發展微型潛艇。它的艇體呈圓柱形,帶有炸藥包,形狀象一枚魚雷。同時,它用人力操縱,所以,稱它人魚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意大利海軍曾用人魚雷擊沉過一艘奧地利軍艦, 意大利海軍嚐到了甜頭, 一戰後,繼續發展人魚雷。



意大利在二戰時期研發了一款名為“凱旋車”的人操魚雷,“凱旋車”是一種大型人操魚雷,其艇長6.7米,直徑1米,排水量1.5噸,水下航速3節,航航程12海里。“凱旋車”由兩個蛙人操縱,頭部是一個可裝卸的雷頭,內裝炸藥272千克。“凱旋車”微型潛艇使用時由母艇攜帶,在到達距目標較近地方時,離開母艇,進入水中。此時,由身穿潛水衣的操縱手駕著它在海中航行,進行水下攻擊。



當發現目標時母艦將“凱旋車”釋放出來,然後兩個蛙人騎在“凱旋車”上操縱駛向目標,當接近目標以後在兩個蛙人操縱瞄準後把“凱旋車”頭部裝載的戰鬥部發射出去,隨後返航。“凱旋車”曾在1941年12月18日一天之內取得擊沉三首英國商船的戰果,這種人肉制導的魚雷讓盟軍大為恐慌,於是美、英、法等國也加入了人操魚雷的研發中。



意大利人比較注重蛙人在操縱人魚雷時的舒適性的,凱旋車之所以設計為3節的低航速就是因為怕速度太快蛙人騎著不舒服;12海里的遠射程也是考慮到蛙人在水下受到爆炸的影響以及蛙人的安全返航。



日本人從意大利人手中獲得人操魚雷技術以後將這些“缺點”通通改進,研發出具有強烈大和民族特色的“迴天”人操魚雷。該型人魚雷不考慮駕駛員的舒適性,所以速度高達55km/h,同時也不考慮安全返航,燃料只供給單程,其餘空間全部裝填1550kg炸藥,是一款自殺式的大威力人肉制導魚雷。



日本“迴天”人操魚雷攻擊命中率幾乎是100%,據美太平洋海軍艦隊統計,在停戰前的3個月裡,日本“迴天”魚雷共擊沉美軍運輸船隻15艘(多為萬噸級巨輪)、巡洋艦2艘、驅逐艦5艘、水上飛機母艦1艘、不明艦種6艘,合計共29艘。



駕駛員在準備登上“迴天”前要喝一杯老白乾,而且是一口悶,在喝之前要大喊三聲“大日本天皇滿塞”,然後包包裡裝上一包毒鼠強就開始上路了。



1945年4月27日,美國30多艘運輸船組成的一支船隊,在4艘驅逐艦、2艘巡洋艦的護衛下運送一批補給到菲律賓,途經印度洋東海面時,不幸被日潛艇發現了,在接近船隊7000米的地方,日潛艇發射了4枚“迴天”魚雷,約12分鐘後,船隊中間騰起沖天火焰和高大水柱,3枚“迴天”魚雷準確命中目標,一舉擊沉3艘萬噸級運輸船,慶幸的是,另一枚“迴天”魚雷因機器故障在距目標500米處突然熄火,美潛水員事後將其撈起後,發現裡面的日本蛙人已服毒自殺。




縱使蛙人們以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駕駛著“迴天”人操魚雷與美軍艦艇同歸於盡也扭轉不了日本敗局,最終“迴天”也無力了。


兵器知識譜


Ba152火蜥蜴式載人火劍截擊機,飛行員的死亡率近80%。

櫻花載人火劍自殺機又稱八嘎彈,是有去無回的特攻機。天魚雷,同樣是載人有去無回的八嘎魚雷。

鼠式坦克,這隻巨鼠重達188噸沒有能夠承重的橋樑可以供它通過。

伊20式水下航空母艦。


用戶夏天的風


大家都看過地雷戰吧。石頭雷是中國人用到戰場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