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小米港股上市加速 估值争议仍是焦点

决定推迟A股CDR发行后的小米,在港股上市进程加快。

6月21日,小米再次在港交所更新了招股书并正式启动路演,这也意味着小米已通过港交所聆讯,港股认购即将启动。

有消息称,小米拟发行21.79585亿股B类股份,其中20.70605亿股(约占95%)为国际配售,1.0898亿股(约5%)在香港公开发售,IPO定价区间在17—22港元/股,集资370.5-479.5亿港元,预计将于7月9日在香港挂牌上市。

此次小米香港IPO的定价区间为550亿-700亿美元,这个定价低于此前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银行、中信里昂证券、瑞信等多家机构给出的定价区间。包括高通、中国移动、顺丰、中投中财、国开装备、保利、招商局的7家基石投资者已经全部签约认购,均接受700亿美元的上限估值。

小米港股上市加速 估值争议仍是焦点

小米的估值应该怎么计算?

小米一直在寻求最高估值,但估值却一路下调,显示出机构在估值定价中的博弈非常剧烈。小米今年年初爆出的最初估值达到1000亿美元甚至1200亿美元,引发市场热议。然而,在正式提交IPO申请之后,小米估值却被市场连续下调。

彭博社根据最新披露的条款分析,假设超额配售权不被执行,价格范围估值为600亿至700亿美元,较早前传出的最高1000亿美元估值大幅削减三至四成,调整幅度可谓相当大。

自小米传出港股IPO消息以来,估值一直是躲避不开的核心问题。从小米的招股材料来看,影响估值区间的核心因素有两个。一是前六轮优先股股东对赌协议的约定标准;另一个是公司对标硬件制造企业还是互联网科技公司。

简单来说,小米究竟是应该按照硬件企业,还是按照互联网企业来进行定价?市场机构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巨大。

从招股说明书来看,小米三块业务,手机占比70%,智能硬件20%,互联网服务10%。至少目前来看,市场对小米的主流定位是硬件公司,同时由于IoT(物联网)和生活消费品业务在小米三大主要业务中成长最快。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月度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只有9美元,比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平均100到200美元低很多。

小米自称是“互联网公司”,是基于它的商业模式来说的,也就是是通过高性价比的硬件产品获取用户,并通过互联网服务变现。但这个定义更多的是从发展的眼光,用公司在IoT生态和互联网领域的预期求一个高的估值。

根据招股书和投行P/E法估值,小米作为移动终端,估值高达83倍,而同为移动终端提供商的苹果公司的估值仅有13倍左右。而小米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显著低于苹果。雷军面对科技互联网公司的高估值,选择主动调低定价或许是为了给小米上市后留足上涨空间。毕竟新经济独角兽赴港上市,跌破发行价甚至大跌,不是一例两例,而是大面积的。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一级市场估值过高。

目前小米并没有将“故事”和“概念”落实的有效举措,如果将其以互联网公司的视角来考虑,容易高估其市值,证监会在对小米的第一次反馈意见里面也直击这一核心,要求其进一步说明,未来互联网变现的趋势、业务增长空间,以及是否具备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同时,要求小米详细分析报告期各期盈利状况、财务状况,并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发展趋势做出说明。

小米港股上市加速 估值争议仍是焦点

小米为何要推迟CDR

小米本来是CDR和港股一起发行,并成为首只CDR股票,一度引来诸多期待。但是6月19日,小米宣布暂停CDR,中国证监会也取消了过会进程。

估值与定价可能是“暂缓发行”重要因素。小米上市前最近一次融资确定的估值为460亿美元左右,目前临近上市,不少投资机构给出了650亿美元-800亿美元估值,估值预期较高。知情人士介绍,小米在香港上市后,价格一定会有合理区间,可以等到这个合理区间后再发行CDR,会是更有利于市场和投资者的审慎选择。

小米推迟A股发行CDR的可能原因,主要是A股市场和香港市场在最终估值定价方面的协调存在比较大的难度。A股市场整体偏弱,小米CDR发行预估300亿左右规模,可能会对市场形成比较大的冲击。如果小米定价在700亿美元,那么CDR融资规模则超过300亿人民币,对于目前成交清淡的A股,杀伤力不言而喻。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从CDR定价方面来讲,先在港股IPO,交易一段时间,会有一个比较合适的价格,然后再发行CDR,避免同时上市产生两地价格落差,更能保障内地投资者利益。

接近小米和证监会的人士表示,CDR作为一项创新举措市场关注度高、影响大,且小米CDR作为国内首单试点,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很强示范意义,本来就有较多细节需要斟酌,加之考虑到近期A股市场不确定性较高,为了发行更有质量,故尊重小米的选择。

小米港股上市加速 估值争议仍是焦点

小米未来增长靠什么?

按照雷军在港股招股书中的公开信所言,小米的铁人三项分别是硬件、新零售和互联网服务。核心硬件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人工智能音箱和智能路由器。

对于未来,小米已经在新版招股书里明确了募集资金的用途,反映了未来增长的四个主要方向:核心产品研发、强化IoT及互联网服务、全球扩张、营运资金。

核心产品研发是小米保持智能硬件优势,维护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生态系统优势的重要保证。其中包括三大研发项目,一是系统芯片、相机及其他智能手机核心部件,二是智能手机及智能电视操作系统及,三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研发项目。

在IoT生态链方面,小米未来可能通过投资与核心业务有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及移动互联网服务(包括人工智能)等主要行业的生态链,进一步巩固品牌的“护城河”。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已投资及管理由超过210家公司组成的生态链。

至于全球扩张,小米希望继续在印度和东南亚进行零售扩张, 加强在印度的市场领导地位外,还将专注渗透新市场。从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到,小米海外收入321亿,比增250.4%,超过一半的手机出货量面向海外市场。

小米港股上市加速 估值争议仍是焦点

无论如何,作为中国新经济龙头之一,小米的成长性高,同时投资风险也高,如果定价过高,追求确定性收益的大型机构投资者参与的意愿会下降,调整到合理估值对于小米来说或者也是机遇。长远来看,小米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能持续增长,交出亮眼的业绩,也必将收到市场认可。

小米上市历程:

1. 2010年4月,雷军等人成立小米公司;

2. 2011年7月,小米完成41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有雷军、IDG资本、启明创投、顺为资本、晨兴资本;

3. 2011年12月,小米完成9000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增加了Temasek淡马锡和高通Qualcomm Ventures;

4. 2012年6月,小米完成2.16亿美元的C轮融资;

5. 2013年,小米完成上亿美元D轮融资;

6. 2014年12月,小米完成了E轮11亿美元的融资,公司估值达到了450亿美元;

7. 2018年5月,小米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End-

加入声学在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