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剩千人,原因為何?

Mr_李強


歷史上,蒙古曾有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在十三世紀初,蒙古國建立以後,由成吉思汗親率大軍西征。先後擊滅了西遼、花剌子模、康裡等國,基本徵服了自中亞西至黑海東岸的廣大地區。1223年,從高加索進入黑海北岸草原地帶,在卡爾卡河戰役中,蒙古軍擊敗了羅斯王公的聯軍,但未及深入羅斯本土,就又回師蒙古了,這便是第一次西征。

而第二次西征則在時隔十二年以後,1235年,蒙古大汗決定派拔都率軍西征。1237年蒙古軍進入東北羅斯,先滅里亞贊公國,隨後攻擊莫斯科和佛拉基米爾。1240年12月攻陷羅斯古都基輔。1241年轉戰波蘭、匈牙利,也就是在這一年,爆發了賽約河之戰,即著名的十萬歐洲騎士對抗六萬蒙古騎兵,卻在兩天後僅剩千人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世界西方歷史上也有不少稱得上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如奧斯特里茨戰役、坎尼戰役等。

而賽約河之戰也不可不謂是為此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次戰役讓人稱絕的並不止是以少戰多。我們都知道,蒙古西征是在向另外一片大陸進發,而這片大陸與我們傳統的亞洲大陸不同,他們氣候、環境、地理條件都有我們有著巨大的差別,這更加大了此次西征之路的難度。但是,事實上,如歷史所見,這場戰爭驍勇善戰的草原民族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十萬歐洲騎士面對六萬蒙古騎兵僅僅兩天,便只剩千人?

首先,兩方士兵在身體素質上便有很大差異。騎士在歐洲有著非常久的歷史,一名歐洲騎士的出現,意味著他有著高貴的出身,而這高貴的身份便也隨之帶來的是養尊處優的優渥生活,而這樣的生活養出來的身體素養,在戰場上其實是最無用的,與趙括的紙上談書並與區別。

即使有訓練,更多的也是在輕騎訓練上花費功夫,所以說雖不說如繡花枕頭,卻也並不能有多大的爆發力。而與這出身高貴的歐洲騎士不同的則是長在馬背上的草原民族,他們從小在草原長大,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與周圍的各大小部落競爭資源,他們經歷了許多殘忍現實生活的磨礪,在馬背上開出了一片天。身體素質可謂是壯如牛,讓人為之驚歎。在這樣明顯的實力對比下,不難看出驍勇善戰的草原民族在與歐洲騎士作戰時確實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次,是裝備問題。雖然兩方都是騎馬,但相對來說,蒙古騎兵的馬更勝一籌。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我們都知道,蒙古人生活在草原上,草原上的馬更自由,更有不被壓迫的狂奔的天性,並且蒙古的馬自小便和蒙古人一樣,走南闖北征戰天下,人與馬的配合度非常高,士兵駕馭起來非常熟練,所以使得他們的士氣更加高昂,面對戰爭時更加遊刃有餘。而歐洲的馬並沒有那種草原馬的野性,它們聽話,也配合士兵,卻不能更大程度的發揮其在戰場上的能力了。

除了馬匹之外,雙方在作戰兵器上也有著巨大的差別。歐洲騎兵善用短刀匕首,擅長與人近身作戰,且身穿厚重鎧甲,雖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保護了自己,卻也限制了自己的行動。而蒙古騎兵則不同,他們善用長矛、長劍,這在雙方戰鬥時起了非常的影響。在馬背上作戰的雙方,在戰鬥時短刀的距離並不能很好的刺傷到敵人,但是蒙古騎兵的長矛在此刻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利用長矛的距離將敵人刺殺。這樣,在這場戰鬥中,蒙古騎兵的勝率又更上一層樓了。

最後,光有驍勇善戰的士兵和配合完美的裝備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錘定音的主心骨——戰術。蒙古將領利用歐洲騎士的厚重裝備這一點,用輕騎兵將他們引誘出來,接著由於歐洲騎士的厚重盔甲使得他們行動不便,蒙古騎兵輕巧的馬上技能在此刻便突顯出巨大優勢,這樣,這場戰爭的勝敗便也定下來了。

於是這一戰便流傳下了這樣的事蹟:十萬歐洲騎士對抗六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卻只剩千人。而在這一戰後,蒙古人便控佔了匈牙利,勢力得到更大的發展,也為後來的第三次西征奠定了基礎。


無筆


蒙古以6萬鐵騎對抗歐洲10萬騎士,堪稱是世界史上極為精彩的一戰,這場戰爭被稱之為賽約河之戰,公元1241年,在匈牙利賽約河附近,蒙古參戰兵力為60000人,匈牙利參戰兵力100000人,主要指揮官是蒙古的拔都、速不臺,以及匈牙利的貝拉四世。

這場戰役中蒙古統帥拔都與速不臺先後採用誘敵深入、暗度陳倉之計,最終迂迴到匈牙利軍隊後側,以圍三缺一的方式殲滅匈牙利軍隊70000人,國王貝拉四世脫逃,所以說匈軍也並非只剩下千人。

兵分三路進攻匈牙利

公元1240年,蒙古兵力15萬,留下3萬兵力鎮守南斡羅斯,其餘12萬分兵三路,北路3萬兵力進攻外援波蘭,南路率領3萬人迂迴前進,中路則以拔都、速不臺率軍6萬直擊匈牙利,直到1241年4月,主帥拔都、先鋒速不臺與其他二路軍隊在匈牙利佩斯城對面會合。

當時的國王貝拉四世認為有佩斯行宮等設施防護,以及寬闊的多瑙河足以抵擋蒙古人渡河,所以並未出城迎敵,反而是集結他的兵力,在佩斯城抵擋蒙古軍的進攻,確實,蒙古軍久攻不破,速不臺無奈,用奇計。

速不臺先是誘惑匈牙利軍隊到漷寧河,拔都假裝敗退,貝拉四世便出城迎戰,蒙古軍一直退到賽約河,貝拉四世追擊蒙軍,抵達賽約河河西駐紮,並讓1000名士兵守橋,防止蒙古鐵騎突襲。

同年4月中旬,蒙古將領拔都率軍奪橋失敗,當然這只是佯裝進攻,真正的一支軍隊由速不臺從河下游結筏潛渡,可謂是暗度陳倉,最終繞到匈軍後側,拔都又在正面進攻,奪取橋樑,次日,拔都和速不臺會合,一同發動進攻,包圍匈軍。

之後拔都又故意放出一條逃生之路,匈軍便向此路逃跑,而此時早已埋伏兩側的蒙古軍隊,加上後路追趕,匈軍最終被蒙古以圍三缺一的戰略方式大部分殲滅,僅僅數日的時間,匈軍最終只生下萬人,損失慘重。

雖說蒙古軍也有所損失,但是這一戰確實打的精彩,隨後蒙古軍焚燬了佩斯城,整個匈牙利以及多瑙河畔都被蒙古統治,而匈牙利士兵也被衝散,四處逃竄,據說只有幾千人被發現,而其他士兵去向也無從得知。

拔都雕塑

公元1243年,拔都在原有的朮赤汗國基礎上建立了金帳汗國,而匈牙利在這場戰爭中最終失敗的原因,大部分在於貝拉四世的調兵,他將所有兵力擊中在一塊,並沒有分散。

貝拉四世太過相信自己,他在蒙軍到來之前下令向各國催援軍,認為蒙軍就算攻破也沒有這麼快,況且當時的匈軍氣勢高昂,認為蒙軍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又有厚甲武裝,先是犯了輕敵的大錯。

之後又中了速不臺的誘敵深入之計,要知道這是大忌,當年趙括就是中了白起此計被坑殺數十萬人,匈軍看見蒙軍逃跑,又犯了窮寇莫追之大忌,加上蒙軍的閃電戰,自以為守住橋就可以的貝拉四世,最後卻不知道敵人早已抵達自己的後方,豈有不敗之理。


貓眼觀史


歐洲騎士對戰蒙古騎兵被打的落花流水,是為什麼呢?



一,歐洲軍隊不瞭解蒙古軍隊特徵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蒙古大軍抵達歐洲時,歐洲人一看,這些騎著矮馬的蒙古士兵根本就不像一隻有戰鬥力的軍隊!有點狂妄自大,覺得蒙古軍隊不堪一擊!他們如何也不相信這樣的一隻部隊怎麼有這麼大的名氣!而歐洲軍隊當時主要依靠的重裝鎧甲騎兵,等步兵衝亂對方陣地以後,重騎兵依靠衝擊慣性的衝擊力和堅厚的鎧甲想大殺四方,滅了蒙古軍隊!如果真按這麼打,那就沒蒙古騎兵啥事了!可戰爭不會這樣按他想法發展!



2,蒙古軍隊的驚人戰鬥力

蒙古的重型武器

當時蒙古人與金與南宋的戰爭中學會了拋石機,也就是“回回炮”還有火炮,強努機等重型武器製造並且加以改進!歐洲的重甲騎兵那會那見過這些武器啊!本來磨好了刀,列陣準備團滅蒙古軍隊,但一開戰就被這些遠距離的大殺器給嚇到了!還沒打接觸戰,就被殺的膽戰心驚!完後佔據有利地形守城吧!一樣遭遇到回回炮攻城,打得也是落花流水!



蒙古的遊騎兵戰術

我們都知道蒙古主要就是靠著騎兵打天下!而當時歐洲軍隊,配發弓箭的主要是步兵!蒙古軍隊很聰明,你進我就退,你退我就進,你不動了我就繞著圈射你!簡單說哈!歐洲軍隊不善於騎射,步兵雖然射箭但是移動太慢!蒙古軍隊就利用馬的高機動性,來回射你!重騎兵不用說,被蒙古重型武器剛打的還沒緩緩神,又被一陣亂射,射的找不到北!而如果你想利用輕騎兵包圍追擊,蒙古騎兵就邊退邊射!到最後射的沒人敢追,撤退時又被蒙古騎兵遊擊追擊射,那你說這仗打得多難受,有力用不出,哭暈在家裡!並且蒙古騎兵當時喜歡用毒箭射,在箭頭抹上了砒霜和其它毒藥!中箭的歐洲軍隊士兵被射到了以後,也是鬼哭狼嚎,心驚膽戰!一下子潰不成軍,完全失去戰鬥力和精神!



蒙古的圓月彎刀

在這一點要說戰鬥力也沒有領先太多,但是剋制作用明顯!歐洲軍隊裝備的多是重劍!這種劍穿刺和殺傷力不小,但是由於重,就費力氣並且不靈活!在偶爾近戰中,如果重騎兵不能衝鋒起來,那麼非常吃虧!在火石電光中就被蒙古騎兵砍於馬下!


總結

所以克敵之長,避己之短!發揮出自己的戰鬥特點優點,當然是打的歐洲騎兵狼狽不堪了!題外話,當時世界範圍內沒有軍隊能和蒙古軍隊匹敵主要就是不適應這種打法!也沒有一個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題外話,當歐洲的紅衣大炮更先進後,蒙古軍隊的這種優勢就慢慢沒有了!




九哥脫口秀


別再以訛傳訛啦!1241年蒙古西征軍雖在匈牙利、波蘭取勝(這是2場相距千里的不同戰鬥),但戰果根本沒有網絡寫手們傳揚得那麼誇張。

還全殲10萬歐洲騎士(重騎兵)呢,須知,當時要成為一名騎士必須貴族出身,而且得有錢置辦昂貴的武器裝備。在長期盛行募兵制的中世紀歐洲,能隨時拉起2萬至3萬軍隊開赴前線已堪稱強國(整個法蘭西也就1萬多騎士)。

十字軍東征鼎盛時期,在全歐範圍內才勉強湊夠10萬人馬,其中真正的騎士至多3萬人,剩下的都是奴僕、家丁、僱傭兵(多數為步兵)和隨軍商人。那麼,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的歷史真相又是什麼呢?

1236年春,蒙古汗國正式發起“長子西征”,由朮赤長子拔都任主帥、名將速不臺任副將,所轄部隊分為4路人馬,總數約15萬(並非全部投入一線戰鬥,當時進入歐洲的蒙古軍不到10萬)。

1241年春,由察合臺之子拜答兒指揮的右翼蒙古軍為策應拔都主力部隊的行動,率先向波蘭發動進攻。有說法認為拜答兒所轄蒙古騎兵約2.5萬,但據當時天主教方濟各會修士記載,拜答兒所部進入波蘭時只有1萬人,在歷經幾次戰鬥後減員至約8000人,而這8000騎兵就是蒙古西征軍投入與日耳曼-波蘭聯軍展開萊格尼察大戰的全部兵力。

再說日耳曼-波蘭聯軍一方,他們果真像某些網文中所說的集結了7萬至8萬大軍嗎?當然不可能啦,據英國曆史學家詹姆斯·錢伯斯(james chambers)考證,由西里西亞大公亨利二世指揮的這支聯軍最多2.5萬人,其中大都為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他們既無戰馬也沒有精良的武器和鎧甲。

而據波蘭歷史學家Gerard Labuda研究表明,構成聯軍中堅力量的職業軍人只有7000至8000人,那麼這裡面真正的聖殿騎士又有多少呢?說出來嚇人一跳——不超過90人。戰後聖殿騎士團大首領龐塞·德·奧蓬(Ponce d'Aubon)曾給當時的法王路易九世寫信匯報戰況,稱其損失了3名騎士、2名僕人和500名男子。

需要說明的是,這500冤死鬼其實就是在騎士老爺的莊園裡幹活的農民,他們裝備十分低劣(很多人操著農具上陣),也沒受過多少軍事訓練,將之驅趕上陣不過是被迫盡封建義務,替騎士老爺們壯聲威和充當“肉盾”。

至於所謂的“條頓騎士團參戰”一事,更純屬該騎士團大佬、時任普魯士方面指揮官的鮑勃·馮·奧斯特納(Poppo von Osterna)為給自己“臉上貼金”捏造的謊言。美國曆史學家威廉·厄本(William Urban)長期研究波羅的海十字軍東征和條頓騎士團,他在2003年出版的《條頓騎士團軍事史》一書中披露,鮑勃·馮·奧斯特納在萊格尼察之戰後很多年才去世,並非如傳聞所說此公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不治身亡。

還有個旁證就是當時聖殿騎士團大首領龐塞·德·奧蓬寫給法王的信中,隻字未提條頓騎士團參戰一事,更沒有講“奧斯特納壯烈犧牲”,而這樣一位著名騎士、高級將領若果真戰死,前者肯定是不敢瞞報的。

書歸正文,萊格尼察之戰蒙古軍確實打的漂亮,誘敵深入、疑兵之計、側翼包抄、各個擊破等戰術運用得極為純熟,結果是日耳曼-波蘭聯軍被基本上全殲,蒙古人為統計戰果將陣亡敵人的右耳割下裝滿了9個麻袋,亨利二世頭顱也被砍下游街示眾。

再說匈牙利之戰,據13世紀的波斯歷史學者拉希德·丁(Rashid al-Din)撰寫的編年史記載,當時在匈牙利境內的蒙古軍約3萬人,其中投入賽約河決戰的有1.5萬至2萬騎兵。

那麼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有多少人馬,他麾下果真有10萬歐洲騎士嗎?顯然不可能。當時貝拉四世的確發佈了動員令,還向普魯士和奧地利的諸侯求援,但問題在於外援並沒有來多少,而貝拉四世治下的很多貴族因為討厭他,甚至希望其垮臺,所以也抗令不遵。

結果,貝拉四世能指揮的部隊有1萬多人(主力是步兵和弩兵,還有一些輕騎兵和重甲騎士),算上被蒙古人驅趕入境的欽察人(男女老少共計4萬難民,能戰者最多一半),七拼八湊了大概3萬來人(最多近4萬人,因為當時蒙古軍斥候的報告稱匈軍是其2倍——蒙古人治軍嚴酷,斥候肯定不敢胡說八道)。

可是由於匈牙利人誤殺欽察首領,導致欽察人臨陣倒戈,再加上蒙古軍使用了威力巨大的投石機(發射石彈)以及歐洲人尚未見識過的火藥武器(特別是爆炸性火箭),最終匈軍崩潰,被蒙古軍殲滅至少1萬人(別嫌少,這可是當時匈牙利的主力部隊)。

綜上所述,蒙古軍僅以4萬騎兵投入2個相距甚遠的不同戰場,就先後取得殲敵不少於3.5萬人的戰果,應該講確實很厲害,但前者並非天下無敵。別看蒙古鐵騎橫掃中東歐,然而其面對堅固設防的要塞和城市卻往往一籌莫展,比如在蒙古人的鐵蹄橫掃匈牙利期間,維斯普雷姆、沃什瓦爾等17座城防嚴密的城市均倖免於難。

也正是汲取了第一次蒙古入侵的經驗教訓,匈牙利人不僅在戰後加大防禦工事建設(貝拉四世就親自督建了近100座新城堡,其中66座為石頭構造),還訓練和僱傭了更多弩兵(弩被證明在守城戰中對付蒙古騎兵很有優勢)。

賽約河之戰結束僅4年後,重建的匈牙利軍隊就主動進攻金帳汗國,擊敗一支蒙古軍並奪取了今屬摩爾多瓦的土地。而等到40多年後金帳汗國出動3萬騎兵再次進攻匈牙利時,蒙古人更是幾乎全軍覆沒,金帳汗兀剌不花僅率少數親隨和妻子逃回草原。至此,蒙古鐵騎百戰百勝的神話徹底被打破。


網言軍事


在講述這個事情之前,先說明一點,成吉思汗不是中國人,也不是中國的皇帝,他是中國的入侵者,因為他當時入侵了中國的金國,建立的帝國也是蒙古帝國,一直到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大元吞併大宋後,蒙古帝國分裂,元朝這才成為中國王朝歷史的一部分。


然後再回到這個問題,事實上,蒙古人征討歐洲時的大汗,也不是成吉思汗,而是他的兒子窩闊臺汗。題主所提到的這場戰爭,是從1241年3月18日一直持續到同年12月11日的蒙古入侵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紹約河之戰和萊格尼察之戰。

然後就是題主所說的十萬歐洲騎士,當時歐洲頂破天也拉不出十萬騎士啊,就是當時歐洲大陸的頭號強國法蘭西王國,也就只有1萬騎士。根據現在史學家的考核,波蘭、日耳曼、條頓騎士團聯軍充其量只有3萬人。而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的軍隊也沒有十萬之眾。


當時貝拉四世依照風俗,派遣使者手持帶血的寶劍,號召眾附傭前來馳援,同時也向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求援,並聯絡庫曼人參與抵抗蒙古人的戰爭。結果匈牙利的封建貴族與神聖羅馬帝國方面對此反應冷淡,只有庫蠻人派遣了4萬人參戰。加上貝拉四世本來的人馬,一共也就5-6萬人,而且以步兵為主。

而蒙古大軍的實際參戰人數在兩次戰鬥中也不是6萬人,對戰波蘭、日耳曼、條頓騎士團聯軍的是北路由海都和拜答兒指揮的三萬人。在賽約河之戰中,蒙古大軍雖然三路人馬集結,但是按照1/2倍於匈牙利軍隊的人數,實際出動的人馬也就只有2-3萬。


至於為什麼能打贏,首先來說當時東歐的軍隊裝備真的很差勁,而且軍隊中的大部分人員都是民夫,那種連盔甲都沒得穿的小白戰士。而蒙古大軍輕重裝備樣樣齊全,根據波蘭方面的描述,蒙古大軍發出的火箭是他們沒見過的,所以大部分士兵以為蒙古大軍會妖術,所謂紛紛潰逃,結果讓海都給打的全軍覆沒。

再就是東歐聯軍的指揮官水平太差,賽約河之戰,拔都先是誘敵深入,將敵人帶到廣闊的平原,隨後輕重騎兵交替攻擊,採用蒙古人擅長的帕提亞戰術,從兩翼擊潰了聯軍主力,另外還有部分人馬攻佔了渡河的橋,截斷了聯軍退卻的後路,之後圍三缺一,打的聯軍向西奪路而逃,最終除了倒戈的,基本是沒活人了。


所以蒙古人的勝績,不只是他們戰鬥力太強,還因為東歐人當時太垃圾了。


火器工坊


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叫賽約河戰役,堪稱世界戰爭史上的經典戰役。

按軍事常識,進攻的一方想要取得勝利,必須要比防守方的兵多出對方的三倍以上。而以逸待勞的歐洲守軍以10萬之眾迎擊遠道來攻的6萬蒙古軍隊,竟然差點全軍覆滅?為什麼會這樣呢?

當然,其實當時的歐洲聯軍根本沒有傳說中的十萬之多。當時的歐洲,能夠拿出一兩萬騎士的已經算是一流強國,而匈牙利顯然不是這種級別的強國。雖然關於賽約河之戰一直有人以訛傳訛說是十萬歐洲人被六萬蒙古人打敗,但實際上根據當時的記載,蒙古軍隊的人數大概在一到兩萬之間,歐洲聯軍大概在四五萬人左右。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的結論——蒙古人擊敗了兩倍於他們的敵人。


話說1231年,蒙古消滅了金國。蒙古十五萬大軍在拔都主帥和速不臺副帥的帶領下一路高歌,在五年後先後把欽察諸國征服,在1239年又一鼓作氣征服了斡羅斯國,並留下了三萬部隊鎮守這個地方。

一年後,拔都帶領的蒙古軍分三路殺向中歐。其中一路三萬軍隊北上攻陷了波蘭,三萬人蒙古軍南下征服了巴爾幹,主帥拔都的六萬精兵則自中路兵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早就聽聞蒙古鐵騎非常了得,自然也不敢怠慢,趕忙糾集法國,捷克和普魯士十萬騎士組成多國部隊於1241年在布達佩斯跟蒙古軍隊進行決戰。

一開始,聰明的匈牙利國王仗著堅固的城牆和寬闊的壕溝,閉門不出,以逸待勞,企圖等蒙古軍糧草不濟的時候,進行反擊,一舉將其殲滅。

果然,1241年4月10日,匈牙利的瞭望哨兵發現蒙古軍收起帳篷丟棄盔甲,有撤退的跡象。趕忙向皇宮報告。國王趕到城門一看蒙古人果然敗退了,就身先士卒率軍傾巢而出,殺向“潰逃”的蒙古軍隊。

潰逃中的蒙古騎兵一邊“逃跑”,一邊有組織地將弓箭嗖嗖射向追來的騎士。一批又一批騎士應聲倒下。 這些本來想追擊敵人的歐洲騎士,遭到了猛烈的打擊。不過雖然蒙古人射箭還擊,但撤退的趨勢沒有改變,始終是蒙古人跑,匈牙利人追。

原來蒙古軍隊是有備撤退,部隊退而不亂,有條不紊。因為以客伐主的蒙古主帥深知打持久戰對自己不利,非常清楚後勤保障是自己的短板,只能打速決戰,不然再強悍的軍隊也只能被對方吃掉。


等到天色漸黑,騎士團戰馬和戰士都深裹沉重盔甲顯得力不從心,追到賽約河時已經疲憊不堪。匈牙利國王便命令部隊在賽約河邊停下休息。

4月10日晚上,一路由拔都率領,用大炮轟擊匈牙利人,搶奪橋樑。沒見過火炮武器的匈牙利軍隊大驚失色,軍心動搖。另一路由速不臺率領,用木筏悄悄渡河,迂迴到了匈牙利軍隊身後。匈牙利軍隊由於整夜都在與拔都爭奪橋樑,並沒有注意到偷渡過來的蒙古人。

第二天凌晨,蒙古主帥帶三萬蒙古兵向疲憊一整夜的匈牙利騎士兵團的兵營發動突襲。副帥速不臺則率軍三萬從騎士軍的背後偷襲,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

一貫以中規中矩決鬥和習慣了正規陣型打仗的騎士軍團,哪裡經過蒙古軍隊不按照套路出牌的攻擊,一下子就懵圈了,變成了無頭蒼蠅亂打亂撞。



蒙古人採用了“圍三缺一”的戰術,給匈牙利人留下了西面的口子,放他們逃跑。這在兵法上叫“圍師必闕”,因為如果四面包圍,絕望的敵人會做困獸之鬥。可是放開一面之後,匈牙利軍隊爭先恐後的向西逃,再也難以控制,很快就全軍崩潰。兵敗如山倒的匈牙利軍隊被蒙古人追殺數日,幾乎全軍覆沒。匈牙利國王僅以身免,布達佩斯被蒙古人攻克後焚燬。

縱觀這場戰役,蒙古人贏得勝利有許多因素。但最主要的是蒙古軍隊戰術巧妙,懂得如何對待守城的敵人。有實戰經驗,訓練有素。而且乘勝而來,士氣高昂。 歐洲騎士卻有點跟日本武士相似,沒有經過團體協同作戰的訓練,缺乏實戰經驗,屬於典型的烏合之眾。

還有蒙古軍隊一路攻城拔寨,部隊在攻堅上積累了豐富經驗,也發明製造了許多歐洲人沒有的攻城利器。這些,匈牙利人是不能與其相比的。以此看來,蒙古軍以少勝多就不足為奇了。               


小約翰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剩千人,指的是發生在匈牙利賽約河(今蒂薩河)畔的一場戰役,稱為賽約河之戰,它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圍殲戰之一。

元太宗八年(1236年)蒙古主帥,成吉思汗之孫拔都、先鋒速不臺率領蒙古軍西征,橫掃歐亞大陸。1241年4月,蒙古軍隊6萬人一路打到了匈牙利,在佩斯城對面集結。

布達、佩斯本是兩座城,位於多瑙河以西的部分叫布達,是匈牙利的首都。多瑙河以東的部分叫佩斯,國王的行宮就設在佩斯。


現在眾多的橋樑把兩部分緊密連接起來,才叫布達佩斯。

蒙古軍的到來,並沒有讓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慌張,因為他已經在佩斯城裡聚集了十萬匈牙利軍隊,再說他認為寬闊的多瑙河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可以阻擋蒙古人一段時間。

可蒙古軍還是來到了佩斯城城下,貝拉四世率領匈牙利軍死守城池,並不出戰。蒙古軍的大炮轟不開佩斯城的城牆,攻不進去,怎麼辦?


先鋒速不臺想出一個計策,讓主帥拔都故意率軍撤退,佯裝“我不打了”,引誘匈牙利軍出城追擊。


貝拉四世一看,沒有多少人嘛,敢挑釁我,滅了你!就帶著遠多過對手人數的軍隊追出城,幻想著一戰解決問題。


蒙古軍緩慢地撤退,一直退至賽約河與蒂薩河合流交匯處。

匈牙利騎手皆穿重盔甲,戰馬也披著盔甲,只有一雙眼睛露在外面。而蒙古騎兵是輕騎兵,騎手沒穿盔甲,戰馬更沒有盔甲。

所以在撤退的時候,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騎士是輕輕鬆鬆,走走停停,不時表現出馬上要被追上的樣子,還不忘回頭射上幾箭,而匈牙利騎士則一直全力追趕,人馬皆追的疲憊不堪。

蒙古軍一直退至匈牙利軍不設防的河東沼澤地駐營。貝拉四世追蒙古軍至賽約河河西駐營,派了兵士1000人守橋,以防蒙古軍進攻。

1241年4月10日夜晚,蒙古軍兵分二路:一路由拔都率領,炮擊猛攻守橋軍,奪取橋樑;


一路由速不臺率領,從河的下游偷偷結筏潛渡,然後再迂迴到匈牙利軍隊的側後方。

4月11日黎明時分,兩路軍從四面發起突然襲擊,圍攻匈軍營地。還在睡夢中的匈牙利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傷亡慘重。

匈軍左衝右突,想突圍出去,可往北跑被蒙古軍攔住砍殺;跑得快的換個方向往東,被殺了;


留住條小命的再換個方向往南跑,又被攔住一通砍殺;有的好不容易沒被蒙古人砍死,卻又被同伴踩死。



蒙古軍三面伏擊,主帥拔都故意在西面放了個一小缺口。聽說西邊可以跑出去,大家又都一窩蜂往西跑,驚慌失措的匈牙利軍在逃竄過程中一片大亂,踩死踩傷無數。


從缺口逃出去的小部分匈牙利軍,以為安全了,沒想到又鑽進了蒙古軍早準備好的另一個口袋。


這場大戰,匈牙利軍七萬餘人被蒙古軍追殺殲滅,只剩一千多人和貝拉四世一起脫逃,蒙古軍順利攻佔了佩斯城。

這場戰爭,讓我想起《狼圖騰》中寫的,蒙古人是怎麼從狼圍殲黃羊中學會的打戰。


狼會耐心等待,在黃羊吃飽喝足最放鬆的時候,才突然出現。黃羊被嚇的四散奔跑,狼等黃羊跑的精疲力盡之時,逐漸縮小包圍圈,但故意留一個缺口,把精明有戰鬥力的羊從缺口裡放跑。


然後狼再把缺口堵上,剩下的笨羊沒有了首領,有的被趕到雪窩裡等凍死,成了狼寒冬時的儲存糧食,其他的則被砍瓜切菜似的全殲。


逃出去的羊跑出去好遠,以為安全了,也實在跑不動了,就鬆了口氣。可埋伏的狼又出現了,跑不動的羊,碰到了以逸待勞的狼,再次被屠。

賽約河之戰,就像一場狼殲黃羊。10萬歐洲騎士像黃羊一樣,被狼一樣的6萬蒙古騎兵圍殲,兩天後只剩千人逃脫,為什麼歐洲騎士這麼快就被全殲了?


1、體力消耗過大


蒙軍統帥拔都與速不臺先是發揮蒙古軍的輕快優勢,不和敵人打城市攻堅戰,而是出其不意,誘敵出城,敵軍上當了。


歐州騎兵重盔重甲的笨重裝備,使他們行動不便。在寬闊地帶,他們適於速戰速決,不宜長途奔襲。



可是他們卻被蒙古人誘惑下牽著鼻子走,錯誤的追了一天,人和馬都追得疲憊不堪,體力上已經處於下風。第二天連跑的力氣都沒有,哪裡還有力氣打?

2、兵器不如人


因為歐州騎士團人和馬都戴盔甲,兵器不易刺穿,蒙古人備了幾種兵器:長馬刀專砍馬腿,長槍用來挑戰騎士劍,當馬腿被砍騎手失去平衡跌下馬來,則用狼牙棒伺候,一錘定音了。


歐州騎兵的劍和這些比短了一截,一寸長一寸強,騎士們劍術再好卻夠不著蒙古人的身體,只有盡力抵擋少被捱打而已,比武器他們又輸了。

3、戰術落後呆板



歐州騎兵還習慣於面對面正面衝撞對打,靠重盔甲來衝擊敵人、保護自己。他們更想不到敵人會從賽約河下游渡河,迂迴包抄到側後方突然襲擊。


蒙古軍在敵人潰退混亂時又故意網開一面,引誘敵人再次進入伏擊圈。論戰術,打法單一落後的匈牙利人根本不是蒙古人的對手。


各方面都差一截的戰還能怎麼打?就像羊遇上了狼,只能是一個結局,那就是被屠殺!

戰後,蒙古人控制了匈牙利,勢力達到東歐。這場戰役,為拔都建立金帳汗國奠定了基礎。


幸生


前言

上世紀80年代之前,全球大範圍都在批判“惡魔”鐵木真,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是政治需求,特別是蘇聯的存在之下,成吉思汗及其帝國成為了儈子手、惡魔、種族主義的軍事帝國的代表。

在1960年,內蒙舉行了成吉思汗研討會,會議上中國方面較公正評價成吉思汗。事後蘇聯極其惱火,特別是外蒙對此次會議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不久後,外蒙古政治出現了一次大範圍的清洗活動,大量正面評價成吉思汗的學者、學生、黨員、平民均被捕入獄。

在西方,經過千年來的宣傳之下,成吉思汗這個代名詞也成為邪魔的代名詞,尤其是大量的影視、文學作品中,成吉思汗均為反派人物。

直到90年代,西方的德國學者努力之下,西方世界才從正面評價大蒙古兀魯思帝國,而東方的學者也開始較為公正評價鐵木真及其繼承者。

第二次西征——長子西征

公元1227年,結束西征花剌子摸的鐵木真發動了殲滅西夏國的最後一戰,此戰後,西夏皇帝投降,在1227年八月成吉思汗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

公元1231年,已經成為蒙古大汗的窩闊臺率領大軍全面進攻金國,1234年,金朝滅亡。西夏和金國兩國的滅國之戰,一共打了20多年之久。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鐵木真西征花剌子摸後,蒙古軍其中的兩支萬人隊,曾經到達欽察、斡羅斯這些地區偵查(以追擊花剌子摸殘餘勢力為藉口)。

在蒙古全面攻打西夏和金國之時,蒙古人也派遣了商隊或試探性進攻等措施,去查探了欽察、斡羅斯等地的情報。

這也就意味著,蒙古人在第二次西征之前,就已經掌握了西方世界的大量情報,而西方世界對東方的蒙古依舊是一無所知。

征服並鞏固了中原之後的窩闊臺汗在1235年召開了忽裡勒臺,決定征討欽察、斡羅斯等未服諸國。

這次西征,以成吉思汗之孫拔都任統帥,老將速不臺為前鋒及副帥(其實是整個軍隊的主要控制人),各宗室的長子,如窩闊臺的長子貴友、託雷長子蒙哥等,以及各萬戶、千戶、百戶、十戶、薩扎克(平民)的長子及其各部眾一共15萬人。

公元1236年,先鋒軍速不臺佔領不裡阿耳。並以此為基地開始征伐欽察各部以及幹羅斯各部。經過兩年多的征伐之後,北高加索地區成為蒙古人穩固的後方。而八百年前,匈奴人也是以北高加索為根基對西方進行征討。

休整一年後,1240年秋,拔都率10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乞瓦(基輔)。1240年11月冬季,伏爾加河結冰,蒙古人攻入乞瓦城,據此整個俄羅斯成為蒙古國的一部分,同時基輔羅斯的貴族均被蒙古人殺死,只餘早早投降的莫斯科貴族。

西歐的噩夢

1241年,蒙古大軍藉口追討欽察人,開始進攻匈牙利。當時的歐洲正面臨教皇格利高裡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激烈衝突之中,各國根本無法組織起聯軍,抵禦蒙古人的任務要由匈牙利、波蘭、日爾曼人、奧地利人和條頓騎士來承擔。

反觀蒙古,早已經通過征伐基輔羅斯時已經掌握了歐洲的政治、軍事、民生等等重要情報。

歐洲方面的參戰兵力:波蘭軍隊約4萬人、奧地利人約4萬人、日爾曼人約6萬人、匈牙利約14萬人,共計約28萬人。

蒙古人留下3萬人鎮守羅斯地區,餘10萬左右大軍兵分三路進攻匈牙利和波蘭。北路以拜答兒為統帥,率領其父察合臺部3萬人進攻波蘭,中路以拔都和速不臺為統帥,率領6萬大軍正面進攻匈牙利,南路以合丹為統帥,率領其父窩闊臺部3萬餘人從南邊迂迴進攻匈牙利。

一、北路征伐波蘭及主要戰術

拜答兒於1241年3月進入波蘭,此時波蘭的軍隊還沒有集結起來,為了對付優勢兵力的波蘭,拜答兒運用了遊牧民族的特性,不以佔據一城一地為主,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燒殺劫掠摧毀敵人有生力量和復甦能力為主。

由於蒙古人的戰法與八百年前的匈奴如出一轍,被迷惑的波蘭人出城追擊蒙古軍隊,在追擊途中,蒙古人就將俘虜都放了四散逃跑,波蘭人勇猛追趕的同時又需要分兵收攏財物和人員,在赫梅爾尼克,波蘭追兵遭受蒙古弓箭手的埋伏,全軍覆沒。拜達爾輕鬆地拿下了被遺棄的波蘭首都克拉科夫,把它付之一炬。

波蘭國王亨利二世逃到利格尼茨並集結了一直2.5萬人的軍隊,其軍隊組成主要由波蘭騎兵、神聖羅馬帝國先鋒隊、條頓騎士還有礦工組成。並向他的姐夫德國波希米亞國王文西斯勞斯求援。

獲得偵查情報後的拜答兒,為了防止德國援軍的到來,施行了很大膽的戰略戰術,即在援軍未到之前,先發制人。各自擊破。

1241年4月8日,繞過利格尼茨城,到達離利格尼茨城外10裡的平原上。此時的德國援軍只有2天的路程,可情報缺失的亨利二世並未得知,反而以推算為住,估計了援軍大概到達的時間後,就率領大軍出城進攻拜答兒的蒙古軍隊,期望能在戰爭途中,他的姐夫能及時趕到。

很快在歐洲赫赫有名的利格尼茨殲滅戰打響了。亨利將軍隊一字排開,以重裝騎兵為破陣,進攻蒙古軍本陣。

拜答兒的輕騎兵無法與亨利的重騎兵正面硬肛,很快就“敗下陣”來,紛紛後撤,亨利見狀命令全軍壓進,開始“追擊”蒙古軍。

在追擊途中,隊形散亂,拜答兒抓住機會,命令兩翼騎兵迂迴側後,運用輕騎兵的快,機動特性和蒙古複合弓的射速及蒙古人的精準射擊。攻擊亨利聯軍側翼,重騎兵在機動上無法與輕騎兵披靡,長矛重劍無用武之地,只能淪為捱打的份,但由於歐洲鐵罐頭的威力,所以蒙古輕騎兵主要是射殺敵人的坐騎。當戰役白熱化時,蒙古的後方的重裝騎兵出陣……

此戰亨利二世軍隊全軍覆滅、條頓騎士團參戰部也全軍覆滅,亨利在亂軍中被殺死。蒙古人在這次戰鬥之後,足足割下九大麻袋的耳朵。

得到亨利戰敗後的德國波希米亞國王嚇得乾淨率軍撤退,固守奧德河。

二、匈牙利戰役

此時的蒙古軍主要是以拔都統帥的中路軍為首,共6萬餘。1241年3月12日出動拿下魯斯克隘口,3月15日前鋒已經抵達多瑙河畔。在這3天裡,蒙古人在積雪很深的敵國領土上推進了400公里,這是戰爭史上最迅速的行動之一。

決戰布達佩斯城

蒙古中軍6萬餘人到達布達城下後,就猛烈攻城,匈牙利軍隊堅守不出,雙方損兵折將,此時的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派遣使者手持帶血寶劍,向西方諸國發出了最高的預警,號召諸國求援,並向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求援。但西方諸國的並沒有派遣援軍,只有匈牙利附近及國內的遊牧民族組成的4萬援軍趕到布達佩斯。此時的貝拉四世擁有十萬大軍。

速不臺和拔都商議之後,決定後撤,引敵來攻。匈牙利聯軍以為蒙古人懼怕,為了榮譽與戰利品,紛紛要求出兵追擊。

蒙古人用6天的時間向東北撤退160公里到達沙約河畔的莫希荒原,並控制了唯一過河的石橋,使得匈牙利聯軍只能在河對岸的荒原上紮營。

蒙古人再次分兵,迂迴穿插到敵人後方。

拔都率領三萬大軍在沙約河與匈牙利10萬聯軍對峙。夜晚統帥另外3萬軍隊的速不臺從上游結筏潛渡以迂迴到匈牙利人的後方。

4月10日黎明,戰鬥開始了。拔都部通過石橋渡過了沙約河來到西岸,激戰2個多小時,蒙古人以強弓為基礎,頂住了2倍多的敵人猛攻,並吸引了貝利軍隊所有目光後,速不臺從後方出現了。

腹背受敵的貝利率領軍隊有條不紊撤回了營地固守,蒙古人圍三缺一,並用從東方帶來的攻城科技——投石車、弩炮攻擊貝利營地。

匈牙利人看到西面蒙古人並沒有圍住,於是上當選擇西面突圍。7萬匈牙利人死在戰場和西逃的路上,而在追擊戰中蒙古人的損失不過1千左右。

由於之前的攻城之時,蒙古人死傷慘重,因此殲滅了匈牙利有生力量的拔都憤怒下令,對匈牙利境內進行報復性屠殺。原本約有700多萬人口的匈牙利在幾個月後,只剩餘不到100萬人口。

總結

蒙古軍隊在成吉思汗時期就已經注重情報收集工作。通過敵我商隊、旅行之人、小隊越境等等方式,在戰爭之前就已經掌握了所有徵伐的地區,基本的人文環境、政治構造、宗教信仰、及軍事大體力量。

而後蒙古貴族們會連續召開會議商議,如何進攻,需要先打哪裡,或是哪裡最弱,以及佔領哪裡可以使得軍隊獲得補給及成為後面的進攻基地,等等……

反觀西方世界,東歐的察欽各部一盤散沙,各自為政,而幹羅斯地區的貴族們相互爭權奪勢,根本就沒有對東方這個已經大一統的帝國有任何關注。

當蒙古人獲取了被高加索地區後,歐洲依舊和前人一樣,並沒有過多瞭解蒙古人,甚至是去臆想對方因為攻擊伊斯蘭世界,應該是自己人(基督早期將成吉思汗稱為聖約翰)。同時歐洲依舊是散沙一盤,相互間根本就沒有任何統一性,加上宗教間的相互碾壓等等。使得歐洲的各部都不瞭解蒙古人的作戰方式及戰爭思想。

蒙古人造就了今天的歐洲格局。

東歐各強國被蒙古人擊破後,從之前一直壓著西歐格局淪為了西歐的附屬,使得西歐在窩闊臺死後,蒙古人撤退中,獲得了發展契機,尤其是條頓騎士團的大部分力量覆滅,使得神聖羅馬帝國很快就將國內各部統一,並將勢力範疇擴展到東歐。

同時沉悶的基督教開始覺醒,不再是以獨我的宗教意識形態來規劃世界,而是尋求對東方世界的探索。

加上蒙古人帶去的印刷術和火藥、紙幣制度等等,也促進了歐洲的發展,使得歐洲開始進入啟蒙運動。


參考文獻:《蒙古秘史》

《蒙古西征紀實》

《拔都汗-蒙古帝國西征-征戰俄羅斯》


斐駺


去看下蒙古弓,蒙古軍隊的優點就是機動,在野外和蒙古打,正面佯攻,側翼突破,人家就打這一點,你拿他沒辦法。有人說,那怎麼辦,朱元璋給你示範,建立一支騎兵部隊,也就是朱元璋時期,能做到和蒙古騎兵對騎兵,不需要其他輔助兵種。那為蒙古騎兵這麼厲害,人家駕齡高啊,從小玩馬,人家都會漂移了,你連起步都要熄火,玩錘子。蒙古高原環境惡劣,出來的人也彪悍。

還有西方的騎士在蒙古的弓騎兵面前就是渣渣,西方騎士連人帶馬的裝備起碼一百斤左右,一個衝鋒過去,追又追不到,等你追累了,就等著被蒙古騎兵宰吧,還有大家普遍都認為西方人人高馬大的,其實不然,在古代西方人真的不高大,和吃肉喝奶的蒙古人比都不要比,身體素質不如人裝備不如人戰術更不如人哪裡能不敗。

個人認為是箭的問題。蒙古式射法的箭翎與地中海式射法的箭翎完全不同。歐洲人不能用蒙古人的箭,但蒙古人卻可以用歐洲人的箭,一陣對射,雙方不會體現出差距,甚至可能歐洲人還佔上風,但過後就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了。另外戰術上,歐洲人的重甲更適合正面集團衝鋒,屬於先中間突破後再從地方後翼包抄進行分割包圍的戰術,對兩翼的保護較弱。但蒙古的輕甲騎兵是兩翼包抄,遠程弓射,在歐洲人中央突破前就已經包抄到後翼了,從戰術上屬於完全剋制敵方戰術。

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都統治過那片草原,漢朝之前沒有漢族,宋朝之前沒有蒙古族。蒙古的祖先是鮮卑,蒙古的祖先和大部分後代都算中國,成吉思汗金國為官40多歲開始打天下。就拿北京近處來說,遼金元明清,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吧。所以中國和蒙古國是有血緣關係的,北洋政府時期還在一起。

成吉思汗他就是蒙古人,這點是毋庸置疑的,當時的元朝就是被蒙古入侵打敗了建立起的元朝,並一路橫掃到歐洲,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由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歷史都是勝利者寫的,所以大部分都覺得中國有個歷史朝代叫元,卻沒看清那是因為國內政權輸了。在冷兵器時代蒙古人的兵器、戰術、裝備都強於歐洲軍隊,以少勝多是不用說的。其實中原地區人也很聰明,只是沒有蒙古人彪悍好鬥,也不團結,所以也敗在蒙古人刀下,最後建立了元朝。

所謂歐洲軍團其實就是“匈奴人為主幹”的軍隊。歐洲的匈奴人長期統治著歐洲大陸,思想老化,作風腐朽,所以,根本不是充滿生機的新一代匈奴哦人即蒙古人的對手。10萬歐洲騎士於蒂薩河岸對抗6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剩千人。就是證明。不然,蒙古人不會控制匈牙利!

關鍵是什麼?是蒙古人一路征戰,非勝利而不能生存!無後方奔襲在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歐洲人那種城堡國家根本就沒有運動戰和戰役戰略意識,有的就只是烏龜和屎殼郎的招數!後來,近代的歐洲發展了,演變為海盜戰略,也是登不上大雅檯面的烏合之眾!歐洲可以驕傲的是從蒸汽機發明以後的近代、現代的工業化和大規模製造業的興起,才逐步能夠稱霸世界的啊。

其實,最關鍵的,是“奇兵、詐術”~~~歐洲人講究契約,習慣堂堂正正,講好了才開打。而這次先是被騙離堡壘到了河流三角洲,失了地利;再被偷襲,重裝騎兵完全失去裝備長處,只能被單方面屠殺了。這些戰例歐洲也有應用,當年迦太基戰神汗尼拔,也習慣這樣招數,打得強大的羅馬帝國極為被動,後來,汗尼拔也是被對手更“詐”的招數打敗了。

十萬騎士個毛線,騎士在歐洲可算是準貴族的存在,歐洲的軍隊就是臨時招募的傭兵、農民、手工業者,職業軍人只佔少數,什麼十萬騎士根本就是扯談,成建制的騎兵有一萬在歐洲就不得了了,要是歐洲有一萬騎兵,十字軍東征就不會失敗了!!蒙古是勝在裝備和戰術運用,歐洲講究的是重甲騎兵衝鋒,任何防禦在重甲騎兵衝鋒面前均不堪一擊,但是,歐洲人敗就敗在重甲上,說是讓蒙古人打敗,不如說讓盔甲累死,把敵追我跑,敵退我擾發揮到極致,到最後面對的就是一群累的不會動彈的傻狍子,上去割耳朵就行了。


歷史深度揭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沒有這麼誇張,應該是賽約河之戰。

賽約河之戰是1241年,蒙古大軍6萬鐵騎面對10萬匈牙利軍隊的戰役。

早期的作戰中,基輔羅斯和其他突厥部落,四分五裂,能夠出兵超過1萬的大公屈指可數。

這點實力,當然無法和蒙古數萬大軍對抗,紛紛投降或者潰敗。

蒙古大軍長驅直入,佔領了烏克蘭大部。

1241年,拔都大軍向西出擊,北路大軍深入中歐,攻掠加里西亞和波蘭,後南下與南路大軍匯合。南路蒙古軍的對手,則是強悍的匈牙利人。

匈牙利王國是國王伊什特萬一世於公元1000年建立,歷史悠久,實力強大。

可以說,當時匈牙利是少數幾個可以拿出10萬以上規模軍隊作戰的歐洲國家。

但匈牙利軍隊的戰鬥力和作戰經驗,相比蒙古大軍還是有明顯的差距。

拔都和速不臺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部隊官兵也都是常年戰爭活下來的精銳。

此次蒙古人判斷局勢,認為匈牙利軍隊還是頗有實力的,又佔據兵力優勢,如果守城還是很有威力的,不容易攻下。

事實上,蒙古人試探性攻打的佩斯城,確實是巋然不動。

蒙古人認為,匈牙利這裡有著大草原,這是最適合蒙古人發揮野戰威力的地方。

只要把匈牙利人應出城市,放到草原上進行騎兵野戰,蒙古人就一定會勝利。

於是,蒙古人故意示弱,引誘匈牙利大軍發動進攻。

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的軍事作戰經驗不足,竟然中計。

他率領10萬大軍,一直追擊蒙古人到賽約河與蒂薩河合流處,離開了堅固的佩斯城。

其實,匈牙利騎兵同蒙古騎兵的正面近戰交鋒中,只是略佔下風。

匈牙利騎兵的馬匹具有優秀的速度和衝擊力,也比較高大。相比起來,蒙古馬只有耐力上有很大優秀,其他都很普通。

如果雙方直接策馬衝鋒對抗,蒙古馬還要差了一截。

就具體對戰來說,匈牙利騎兵的鎧甲防禦力比較好,近距離格鬥時武器破壞力很強。

然而,蒙古騎兵則贏在兩個地方,第一是機動性的優勢,第二是弓箭。

蒙古人也許是,最早意識到機動性對於大軍團作戰的重大意義。

蒙古馬不算什麼好馬,卻有著非常優秀的耐力,可以提供大範圍兩翼迂迴的戰術。

古代軍隊高度依賴後勤,士兵至少斷水超過3天就會潰散,斷糧超過1周也失去大部分戰鬥力。

蒙古騎兵可以依靠機動性的優勢,切斷對方補給路線,攻擊對方補給中心。

戰略上蒙古人的優勢,匈牙利依靠戰術無法挽回。

另外,蒙古人的弓箭可以壓倒匈牙利人。這種射程遠,殺傷力大的複合弓箭,很容易造成敵人巨大的傷亡。

蒙古人精於騎射,弓箭射速和精度都很高,任何軍隊面對他們都會付出代價。

總之,6萬蒙古騎兵的戰鬥力,大大超過10萬匈牙利人。

只是匈牙利人妄尊自大,還不知道而已。


正面誘敵同時,一股蒙古大軍則突然從賽約河下游用木筏偷渡成功,一舉包抄了匈牙利人的退路。

10萬匈牙利大軍的補給線路被切斷,頓時陷入大亂中。

蒙古人狡詐,他們從三面猛攻,故意留出一面空擋。

據說蒙古人由於兵力不足,在攻擊的三面採用了疑兵。他們將一些軍馬上捆上草人,跟隨真的騎兵一起衝鋒。

匈牙利人從遠處看,覺得蒙古人至少有十多萬人,大驚失色,士氣大減。

留出的一面,蒙古人設置了很多伏兵。

當時匈牙利人即便知道有詐,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從空擋突圍。

沿途,匈牙利人不斷遭到蒙古人的猛烈伏擊,軍隊逐步混亂潰散,失去組織。

最後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為了逃命,丟下部隊帶少數騎兵先行逃回佩斯城,各部一窩蜂的四散逃竄。

沿途的重創後,10萬匈牙利大軍僅有二三萬人逃回,約有7萬人被蒙古人消滅。

蒙古人隨後猛攻佩斯城,匈牙利殘兵敗將崩潰,逃出城去。

蒙古人將佩斯城洗劫一空,將男女老幼都抓走成為奴隸,然後一把火將城市燒燬。

由此,整個匈牙利都被蒙古人佔領,一直逼近到多瑙河。

1241年7月蒙古軍的先頭部隊甚至抵達維也納附近的諾伊施塔特,眼見中歐就要被蒙古人打爛。

萬幸的是,1242年春,蒙古大汗窩闊臺死了。

拔都判斷蒙古後方會有大變,放棄繼續入侵中歐,率領大軍返回伏爾加河流域。

其實,此時的金帳汗國已經夠大了。

金帳汗國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北括羅斯;即包括西西伯利亞、花刺子模、伏爾加河保加里亞、北高加索、克里木、傑什特等地區,羅斯各公國均臣屬於金帳汗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