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有的香港人认为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是烂片,内地却一片叫好?

三国英雄曹操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很高兴能够回答你这个问题,在这里我简单的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希望可以对您所帮助。

《大话西游》的颠覆性实际上与《喜剧之王》是一脉相承的,但与前者相比,后者的最终出现是周星驰“自我修正”的结果。毕竟,《大话西游》的惨败和《回魂夜》的惨败最终让周星驰意识到,无论他娱乐的位置有多稳定,他的声音有多响亮,观众的关系有多好,如此直截了当地挑战观众的“底线”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任务。

作为一名植根于香港电影的电影制作人,周星驰已经深深地打上了香港电影的烙印。一方面,他明白追求强有力的导演、强有力的表达和强有力的风格(如徐克和杜琪峰的作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必须做出必要的妥协来面对票房和尊重观众。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晴空影视


大话西游正好赶上网络时代来临,网络的特点就是颠覆、恶搞,特别是在大陆这种长期压抑、刻板、严肃的氛围中,当普通人也能在媒体上自由表达看法时,必然会走向主流文化和传统媒体的反面,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吧,于是这部具有颠覆和恶搞性质的烂片翻了身,在网络上被吹捧起来了,并进一步影响了传统媒体。如果不是正好赶上刚刚兴起网络时代,在任何时代,这部电影都翻不了身。

然而在港台,由于港人已经习惯了这种表达手法,直到现在大话西游在港台以及国外始终没有掀起任何浪花。

从电影的角度,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故事逻辑,还是美学追求,大话西游都是不折不扣的烂片。比如说,电影里的至尊宝(孙悟空)明明是个烂人(几乎和里面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有染),却被解读为一个情种。本来很牵强的、莫名其妙的爱情(至尊宝对紫霞突然就爱的死去活来了,呵呵,名副其实的死去活来),怎么能得出事业与爱情的二难选择。什么不戴金箍如何救你,戴上金箍如何爱你,可明明电影中戴上金箍也没能救下紫霞呀,诸如此类的一厢情愿的解读太多了。这部电影95年刚上映我与几个同学就看过一遍,大家一致认为是烂片无疑,后来口碑翻转后,为了找到网上吹捧的那种神奇感觉,我又陆陆续续看过两遍,结果除了恶俗搞笑能搏人一笑之外,怎么也没有那种一遍笑,二遍哭,三遍默默无言的感觉,其实我看电影的笑点泪点都不高,难道是我还不够矫情?

但是,这种电影挺符合男性屌丝的心境,他们平庸无能、猥琐怯懦,却意淫着有若干大美女爱上了自己,为自己争风吃醋甚至大打出手。最后自己成功逆袭,变成了拯救世界的盖世英雄,也不知道是怎么逆袭的,或者是戴个金箍、或者是看了本如来神掌的小册子、或者是做了个梦、或者是激发了天生神力、或者是有外星生物帮忙,总之是突然就逆袭了。这时候,最关键的来了,屌丝们突然就要胸怀天下了,突然有更伟大的理想了,于是不得不割断情丝,孤身上路了,于是“命运无常”成为了他们抛弃爱情、不负责任的“合理”借口。

我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敬佩千里相思一线牵的爱情,欣赏相濡以沫生死与共的爱情,感叹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的爱情。但鄙视这种被所谓的命运击倒的爱情,何况所谓的命运往往是某些人始乱终弃、喜新厌旧、不负责的借口。什么我搬着砖就没法抱你,而我放下砖就没法养你,真nm矫情,你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搬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搬砖?在某些人眼中,马克思、周恩来、鲁迅等伟人是不能有爱情的,因为他们必须要为了事业孤身上路。

这部电影适合那种稍有点文化但又很浮浅但自以为很深刻,二十左右稍懂点人事但又没有阅历但又自以为阅历丰富的的人看,也就是辛词中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准确说,当年吹捧这部电影的大学生恰好就是这类人,被甩的以搬起砖无法爱你安慰自己,甩人的以命运无常为借口,可是你连社会都没进入,你搬过砖吗,经历过世事的无常吗?当一个人真正长大,历经劫波和生活的艰辛,识尽愁滋味后,却道天凉好个秋。


猴神大叔的小萝莉


初期上映时没几个认可的,主要是颠覆了西游记在大众心里的固有形象。不论香港还是内地,连去评论的兴趣都很少。票房更是惨不忍睹,所以周星驰补救性的拍了回魂夜,结果却依然惨淡。但是后来大话西游在北大学子们的剖析下,让大家对这个作品有了新的认识。这里就不详谈了。我看大话西游总有几十遍了,当年在录像厅看时觉得天马行空,觉得很搞笑。只记得几个女主角很漂亮,唐僧是话痨,孙悟空和英雄二字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还记得就是最后那句他好像一条狗。在这个作品火起来之前,我已经看了不知几遍,已不再把它当喜剧去看 ,周星驰说没想那么多,就是为了给大家带来欢乐,可是他的作品是纯粹搞笑的吗?当时光流动,当无奈抛之不去时,更多的体会只留给能有体会的人。


眼里的茶


其实一部电影,总会有好的评价和坏的评价的,也总会有看得懂当然和看不懂当的人的。如果非得要上出几个原因,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意识形态不同或者说有人保守有人开放。《大话西游》是90年代的作品,在那个年代,香港很多保守的人是接受不了《大话西游》这种把中华名著改的乱七八糟的电影的,在老一辈的人眼里,名著就是名著,把名著改成了这般,在很多人眼里无疑是烂片妥妥了。即使说有内地人喜欢,肯定也会有很多不喜欢的香港也一样。

二,喜好不一样,很多人也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在那个年代,像《大话西游》这种开创没多久的无厘头式让人看的莫名其妙的电影风格,很多人也是接受不了的,或者不愿意接受这样都电影发个,更多的人喜欢的是那种保守的文艺片各种,所以很多人也自然而然的把这种莫名其妙的喜剧片定格为烂片了。而内地喜欢的人很多都是觉得这种无厘头的电影风格很搞笑,毕竟在那个年代,总会有很多不安于现状的人喜欢尝试各种,这种无厘头的搞笑风格无疑就大动了很多人的心,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阳阳Vivian聊电影


单纯的用好或烂来评价周星驰的《大话西游》,都是有失偏颇的。

从《大话西游》香港上映的表现看,观众并不买账。原因很简单,这不是那个“逗笑的周星驰”,这不是那个熟悉的《西游记》。对于周星驰和周氏喜剧的刻板印象,最初让这部具有颠覆精神的电影被打入冷宫,直到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被北大、清华的学子们以反抗传统、歌颂爱情的思想表达,赋予了其“新的含义”,挖掘出其“本心与本性”。

作为一名崇尚个人表达的影视人,周星驰本身具有极强的创造力与颠覆精神。在看淡了商业化的票房和娱乐化的套路之后,被媒体和业内推高到“星爷”的地位上,周星驰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作者电影”了。

谈《大话西游》之前,绕不开周星驰的另一部晚几年才上映的电影《喜剧之王》。作为周星驰本人的半自传体电影,《喜剧之王》被赋予了很深的意味。除了观众熟知的“小人物的奋斗史”和“笑中带泪”的表达方式之外,周星驰淋漓尽致的自嘲自黑,与对影视圈甚至观众的尖锐讽刺,让这部电影天生就具有很强的颠覆精神。

看得出,《大话西游》的颠覆性,其实与《喜剧之王》是一脉相承,但相对于前者,后者的最终呈现,是周星驰进行了“自我修正”之后的结果。毕竟,《大话西游》的惨败和《回魂夜》的再次惨败,让周星驰终于认识到了,任凭自己的娱乐圈地位有多稳固、呼声有多高、观众缘有多好,这么单刀直入的挑衅观众的“底线”,总归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作为一名植根于港产电影的影视人,周星驰被打上了深刻的港产电影“烙印”。一方面,他懂得追求导演强势、表达强势、风格强势(如徐克、杜琪峰的作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要在面向票房、尊重观众上做出必要的妥协。

起初,《大话西游》的颠覆式解构,以及能够自圆其说的剧情,对很多观众来说是赤裸裸的。延续了周氏喜剧无厘头的精髓,与周星驰“笑中带泪”的拿手好戏相互叠加,创造出一个看起来荒诞、乖张,充满了“反骨”的电影。

或许,我们现在口口相传、人人称颂的《大话西游》精神,其实,并非周星驰所想、所表达的,就像阅读理解题目中,那个连原作者都答不上来的“思想内涵”,但这并不妨碍当时的那群年轻人,以《大话西游》这部影片为载体,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思想与感情,进而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所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载体”,《大话西游》本身是好是烂,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要关注的,是《大话西游》蕴藏的颠覆精神,在被不断的讨论和解构之后,发展出来的文化现象。它被赋予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思想与追求、爱情与梦想、迷茫与不吝、批判与继承。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中,一代人借助一部电影进行的集体性的情感宣泄与思想表达。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带有独特的时代性、承载着一代人精神追求的《大话西游》,无疑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作品。


得着说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比如“为什么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在香港上映时被评为烂片,但是几年之后又在内地大放异彩,获得一片好评?”

所以说,这个问题必须分做两个阶段来回答。

下面,小哥详细分析。



《大话西游》票房分析

 《大话西游》共投资了6000多万港元,周星驰也是投资方之一,他和杨国辉等几人组建香港彩星电影公司,《大话西游》便是“开山之作”,于1995年元旦播出,票房一度火爆,在两天内全港六十家电影院票房总收入500多万港元,稍逊于成龙的《红番区》。

1995年8月《大话西游》在上海上映,后又在东北三省上映,票房也曾一度形势大好。“开门红”并未持续太久,随后的整体发行却急转直下,即使在当时最为火爆的香港市场,也最终以2509万收场,在两个多月后发行的《大圣娶亲》最后的票房却只有2000多万,虽然能够收回成本,但与周星驰以前的影片相比,相差甚远。

而在北京电影市场,1996年2月《月光宝盒》作为寒假影片推出,5月《大圣娶亲》登场,两部影片均只以20万左右的票房收场,有的电影公司在放映两天后就决定以国产影片换掉《大话西游》以免更多损失。

1995年的香港金像奖评奖中,风头均被《东邪西毒》、《女人四十》、《饮食男女》等艺术片占尽,刘镇伟只获得了最佳编剧奖。



周星驰电影票房概况

周星驰年

1992年(这一年是周星驰年)因香港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中周星驰占了七个,并且前五名被周星驰包揽,周星驰也连续第三年彻底占领了整个香港市场,更凭又一次打破票房记录的《审死官》获得亚太影展影帝大奖,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破,也不可能有人做得到了,所以这一年被影坛称为“周星驰年”。


《漫画威龙》,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十名,票房22,946,994元;

《家有喜事》获香港最成功的喜剧之一、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二名,票房48,992,188元;

《逃学威龙2》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八名,有滑铁卢之称,票房31,635,680元;

《审死官》获1992年卖座影片第一名,票房50,212,947元;

《鹿鼎记》获1992年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三名,票房40,862,831元;

《鹿鼎记2神龙教》获1992年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五名,票房36,583,964元;

《武状元苏乞儿》获1992年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四名,票房37,416,607元。



周星驰1993-1995年电影

1993年《逃学威龙3龙过鸡年》、《唐伯虎点秋香》、《济公》。

1994年《破坏之王》、《九品芝麻官》、《国产凌凌漆》。

1995年《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回魂夜》、《百变星君》。

也就是说,《大话西游》(上、下)两部票房不尽人意,虽然能勉强收回成本,但是对于周星驰、刘镇伟的强大影响力而言,这部片子确实相当于大败。



《大话西游》为何没能引爆香港电影市场

关于这个问题,小哥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气氛不及预期。

周星驰的电影节奏一贯给人的感觉是“轻快搞笑”,来看周星驰的电影,不能开怀大笑这还算是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吗?但是大家都没想到,《大话西游》是如此“安静”的一部影片,这首先就和观众心目中的期待大相径庭,因此香港观众“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很正常。

第二:内容太过深奥。

因为《大话西游》故事情节太过庞大,因此导演是分为上、下两部来制作的,因此很多人在看完第一部后,有点懵逼,这到底讲的是什么啊?而看完第二部,依然有点郁闷,因为一方面回忆第一部,一方面回忆第二部,这中间的逻辑设定就很让人困惑,要知道当年关于“穿越”这个题材的设定,可是相当少的。所以很多人不明白,至尊宝、白晶晶、孙悟空和紫霞仙子之间的关系,感觉有点混乱,这自然而然的影响了预期。

所以后来,周星驰专门制作了一个版本,把两部合二为一。

第三:画面感不讨喜。

《大话西游》是在我国大西北银川拍摄的,取景地点有镇北堡、西夏王陵、鸡鸣驿城墙、沙湖等等,整个电影的画面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但是1995年可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份之一,当时香港经济发达,每个人都在尽情的享受美好的生活,当时香港电影有多么火爆呢?号称“不管拍什么,只要开机就赚钱”,可见在哪个年代,《大话西游》的画风很明显和时代格格不入,我们可以看看1995年香港电影票房榜。



1995年香港电影票房前十影片一览

第1位:《红番区》,票房5700万,成龙、梅艳芳主演,成龙首次制作费过亿的影片。

第2位:《霹雳火》,票房4550万,由陈嘉上自编自导,成龙、袁咏仪和王敏德主演,题材为赛车。

第3位:《百变星君》,票房3500万,周星驰、吴孟达、梁咏琪和徐锦江主演,这部影片有跟风《变相怪杰》的嫌疑,这部片子被视为周星驰向电影市场妥协的一部影片。

第4位:《烈火战车》,票房3380万,刘德华、梁咏琪、钱嘉乐和吴大维主演,主题是赛车,但是导演加入了很多感情戏。

第5位:《金玉满堂》,票房3100万,由徐克执导,张国荣、钟镇涛、袁咏仪、赵文卓和熊欣欣主演,那个时候徐克是很看好赵文卓的。

第6位:《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票房2500万,由刘镇伟自编自导,周星驰、莫文蔚、吴孟达、蓝洁瑛、蔡少芬和朱茵主演,现在看来这部影片在当年是受到冷落了。


第7位:《和平饭店》,票房2480万,由韦家辉自编自导,周润发、叶童和吴倩莲主演,周润发赴好莱坞发展之前在香港拍的最后一部电影。

第8位:《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票房2100万,由刘镇伟自编自导,周星驰、吴孟达、朱茵、罗家英和莫文蔚主演。(2014年重映,获好评无数。)

第9位:《流氓医生》,票房1700万,梁朝伟、刘青云和钟丽缇主演,梁朝伟的演技和喜剧表演方式是亮点。

第10位:《回魂夜》,票房1600万,周星驰、莫文蔚、李力持、黄一飞和李建仁主演。



《大话西游》内地火爆经过

1996年结束影院惨淡经营的《大话西游》将拷贝转到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在高校中的放映立刻引起“满堂彩”。开始有研究者专门研究影片的巡回式结构、台词对白、经典解构等之于文化学上的意义,影片兴起的确切时间虽已无从考证,但它与影片公映所打的“时间差”却是真实存在的,《大话西游》戏剧性的“大热”的核心区域应当就是各所高校,追捧者大多为莘莘学子。

促使《大话西游》重获“经典”的媒介除了1997年、1998年间的VCD热卖以外,还有电影频道的播出,1997年春节期间,为了配合春节的热闹气氛,《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在电视上播出,后曾重播过多次,这培养了一大批“大话迷”,而这部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的影片却创下了黄金时间播出的收视率。

此后《大话西游》正式进入“火爆期”,网络无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大热”几乎是和网络、网站在中国的兴起同步进行的,1999年、2000年则进入《大话西游》的最鼎盛时期。而香港并没有像内地这样掀起长达六年之久的热潮,周星驰也曾重新剪辑出一个浓缩为一集的全新版本,但这个版本由于版权问题至今没有公开亮相,而对于这部影片在内地的大热,甚至连周星驰都感到意外。

所以说,《大话西游》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生不逢时”,而周星驰和刘镇伟的苦心,终于被大陆电影学院的莘莘学子所赏识,可谓是遇到了知音,而随着《大话西游》这部电影经过大家的全方位探讨,它的内在含义不断被大家解读,进而和广大观众形成了共鸣,最终重新焕发了光彩,赢得了市场的推崇。

谢谢大家!


古梁镛


香港人就低俗恶劣的价值观,就想刘强东说有钱就是爷,大部分都是没有深文化的,没有科技,工业品牌,当然他们看不懂深层的含义,肤浅,香港电影就是黑社会流氓打打杀杀,吗有中国大陆人知识渊博


558近距离


大话西游如同被黄沙埋没的珠玉,从他的诞生到现在,都无法掩盖她经典的本质,这两部电影我看过五遍,每一遍都给我特别的感觉,每一个年龄段看过,都会给我特别的感动。

可是这样一部佳作,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被认为是烂片呢?

《大话西游》是由周星驰彩星电影公司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爱情悲喜剧电影,由刘镇伟执导,周星驰、朱茵、吴孟达、莫文蔚等主演。

《大话西游》由《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两部组成,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影片于1995年在香港和内地上映,直到1997年后才开始在内地高校和网络上流传并迅速走红。影片上映20年之际,《大话西游》于2014年10月24日在内地重映。

大话西游是在1994年开始在香港和内地上映,由于当时亏损严重,很多影院强行下架,直到1999年,影片随着盗版影碟和网络才开始被人们正视。在2014年,《大话西游》被重新制作上映,许多网友说“欠星爷的电影票钱可以还上了”,因为绝大多数人当时还没在电影院看就被撤下了,后来看的都是免费的或是盗版的。

经典为什么被埋没

风格突转,人们无法接受

看过星爷其他的电影都知道,他的无厘头的形象早已经被定型,人们去看他的电影就是为了开怀大笑,就像看郭德纲的相声一样,哪里管他是不是有教育意义。

可周星驰的电影,让很多人哭出来了,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同时紫霞和至尊宝的爱情悲剧,被大陆的同胞也很难接受。

第二:大话西游的文化内涵是超前的

大话西游其实是有一点点烧脑的,由于加入了时空穿梭的因素,很多东西都显得悬念迭起,这让很多只是为了莞尔一笑的人不知所措。

同时,里边的爱情也是跨越时代限制的,被很多人无法理解,因此才会有各种各样负面的评价。


90美食


从《大话西游》香港上映的表现看,观众并不买账。原因很简单,这不是那个“逗笑的周星驰”,这不是那个熟悉的《西游记》。对于周星驰和周氏喜剧的刻板印象,最初让这部具有颠覆精神的电影被打入冷宫,直到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被北大、清华的学子们以反抗传统、歌颂爱情的思想表达,赋予了其“新的含义”,挖掘出其“本心与本性”。

作为一名崇尚个人表达的影视人,周星驰本身具有极强的创造力与颠覆精神。在看淡了商业化的票房和娱乐化的套路之后,被媒体和业内推高到“星爷”的地位上,周星驰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作者电影”了。

谈《大话西游》之前,绕不开周星驰的另一部晚几年才上映的电影《喜剧之王》。作为周星驰本人的半自传体电影,《喜剧之王》被赋予了很深的意味。除了观众熟知的“小人物的奋斗史”和“笑中带泪”的表达方式之外,周星驰淋漓尽致的自嘲自黑,与对影视圈甚至观众的尖锐讽刺,让这部电影天生就具有很强的颠覆精神。

看得出,《大话西游》的颠覆性,其实与《喜剧之王》是一脉相承,但相对于前者,后者的最终呈现,是周星驰进行了“自我修正”之后的结果。毕竟,《大话西游》的惨败和《回魂夜》的再次惨败,让周星驰终于认识到了,任凭自己的娱乐圈地位有多稳固、呼声有多高、观众缘有多好,这么单刀直入的挑衅观众的“底线”,总归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作为一名植根于港产电影的影视人,周星驰被打上了深刻的港产电影“烙印”。一方面,他懂得追求导演强势、表达强势、风格强势(如徐克、杜琪峰的作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要在面向票房、尊重观众上做出必要的妥协。

起初,《大话西游》的颠覆式解构,以及能够自圆其说的剧情,对很多观众来说是赤裸裸的。延续了周氏喜剧无厘头的精髓,与周星驰“笑中带泪”的拿手好戏相互叠加,创造出一个看起来荒诞、乖张,充满了“反骨”的电影。

或许,我们现在口口相传、人人称颂的《大话西游》精神,其实,并非周星驰所想、所表达的,就像阅读理解题目中,那个连原作者都答不上来的“思想内涵”,但这并不妨碍当时的那群年轻人,以《大话西游》这部影片为载体,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思想与感情,进而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所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载体”,《大话西游》本身是好是烂,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要关注的,是《大话西游》蕴藏的颠覆精神,在被不断的讨论和解构之后,发展出来的文化现象。它被赋予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思想与追求、爱情与梦想、迷茫与不吝、批判与继承。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中,一代人借助一部电影进行的集体性的情感宣泄与思想表达。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带有独特的时代性、承载着一代人精神追求的《大话西游》,无疑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作品。

大话西游正好赶上网络时代来临,网络的特点就是颠覆、恶搞,特别是在大陆这种长期压抑、刻板、严肃的氛围中,当普通人也能在媒体上自由表达看法时,必然会走向主流文化和传统媒体的反面,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吧,于是这部具有颠覆和恶搞性质的烂片翻了身,在网络上被吹捧起来了,并进一步影响了传统媒体。如果不是正好赶上刚刚兴起网络时代,在任何时代,这部电影都翻不了身。

然而在港台,由于港人已经习惯了这种表达手法,直到现在大话西游在港台以及国外始终没有掀起任何浪花。

从电影的角度,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故事逻辑,还是美学追求,大话西游都是不折不扣的烂片。比如说,电影里的至尊宝(孙悟空)明明是个烂人(几乎和里面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有染),却被解读为一个情种。本来很牵强的、莫名其妙的爱情(至尊宝对紫霞突然就爱的死去活来了,呵呵,名副其实的死去活来),怎么能得出事业与爱情的二难选择。什么不戴金箍如何救你,戴上金箍如何爱你,可明明电影中戴上金箍也没能救下紫霞呀,诸如此类的一厢情愿的解读太多了。这部电影95年刚上映我与几个同学就看过一遍,大家一致认为是烂片无疑,后来口碑翻转后,为了找到网上吹捧的那种神奇感觉,我又陆陆续续看过两遍,结果除了恶俗搞笑能搏人一笑之外,怎么也没有那种一遍笑,二遍哭,三遍默默无言的感觉,其实我看电影的笑点泪点都不高,难道是我还不够矫情?


老猫大片


称之为经典,无论初衷还是满足感,都和伪装高潮无异。而且,这既是人家的爱好,又是人家的权利,你想拦都拦不住。



电影《大话西游》在中国大陆制造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神话般的文化现象。从最初的冷落,到后来的热捧,以至于崇拜、迷信、颠狂,个中原委匪夷所思。是不同年代的评判标准的差异,还是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还是反映了一代新人的文化挣扎、文化反抗?



《大话西游》出品的时期,香港电影的没落已经开始,整个行业,在创新上无能为力。《大话西游》开机时,剧本都没有,只有大约的故事框架,边编边拍,偏离了跑道,就出现了之后的一部电影拆分为上下两集。从最终的成品看,非常明显的,影片严重失控——



1、 人物,猥琐龌龊,屈服于搞笑

紫霞仙子“七色云彩”的梦想,对现实中的女孩有很强的吸引力,“期限一万年”的承诺也会让她们痛哭流涕。但是,女孩们希望那个人是至尊宝吗?或者现实中类似的人物?至尊宝,和周星驰其他影片中的形象一样,都是小人物突然发达了,发达的过程肯定是阴错阳差、机缘巧合,不可复制。小人物,卑微、猥琐,经常下流、肮脏,有些小聪明,经常耍诈、欺骗,却肯定会得到漂亮女生的欣赏,很快地,女生就死心塌地要嫁给他。《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还是遵循这个百试不爽的套路,却更加猥琐,更加龌龊。裤裆着火,对着镜头放屁,这些都算是作呕的创新;浓密的脚毛、脸上贴毛、香蕉皮糊脸,这些是更早恶心招术的重复。



吴孟达,“奶妈”,真的会让人吐出来。

女生的角色,好象是负责表现“爱情”,因为她们口口声声不厌其烦地这么说。可是,观众有爱情的共鸣吗?几个美女,对男人都是一见倾心,不管男人的肮脏卑微,三下五除二就投怀送抱,不惜作小三小四,不管天时地利,随时随地和男人发生性关系。她们曾经遭遇过爱情的创伤吗?这是淫娃荡妇在人间吗?这是爱情?还是糟蹋爱情?



2、 故事,胡乱拼凑

至尊宝,是孙悟空的前世吗?可是,他已经在五百年前被白晶晶爱上了。至尊宝被杀后,是回到了从前,还是未来?类似的时间混乱,刘镇伟用“梦”“月光宝盒”“与菩萨对话”之类来解释。虽然,无数个粉丝帮刘镇伟把逻辑漏洞逐个补丁,还是无法掩盖整部影片的拼凑劣迹,因为情感的前后矛盾、情感的发展混乱是无法修补的。无论怎么解释,也无法抹杀观影过程中的严重情感不适——包括那些铁杆粉丝,个个有不适体验,虽然他们拼命掩饰、努力撒谎。



谈到情感,总有真影迷假影迷、真文人伪文人为《大话西游》吆喝,贩卖推销其中的“爱情”。真的有爱情吗?有共鸣吗?有甜美吗?如果一定要说有,是因为《大话西游》的故事,还只是因为卢冠廷的音乐?是否,音乐在没有至尊宝的猥琐画面时更加动人?



3、邪教化

《大话西游》,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电影,就象周星驰公开说不知道“后现代解构主义”一样,电影制作者只是把影片作为一个获利的手段,而决不是爱情的教育片,更不是“主义”的学术试验品。但是,如果一个文化商品披上了学术的外衣,就可能制造现实版《皇帝的新装》的童话。2000年前后,大陆的高校学子,上演了国家级的文化迷信的闹剧。本来只是一笑而过的电影,却被冠上了高雅、神秘的学术光环,学子们痛恨自己才疏学浅、低级趣味,对于如此高深玄妙的艺术品,岂敢笑笑了事,类似朝觐的虔诚与盲从、狂热而执拗,品评《大话西游》成为时尚。



之后,《大话西游》的地位越来越高,像《红楼梦》一样,被当作文艺作品的“神”,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除了吹捧,不允许丝毫否定。对《大话西游》的任何客观评价,都会被打压、谩骂、侮辱。经常的,粉丝们会像邪教徒,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巴不得把异端清除出地球。邪教徒们经常自虐,“我已经看了100多遍”,而后虐他,“没看过50遍就没资格评论”。还有人把终身幸福托付,“我的恋爱对象必须喜欢《大话西游》”,类似邪教的自杀式袭击。



刘镇伟、周星驰,是文化人,更是商人,当他们发现大陆这种让他们窍笑的现象后,第一反应就是——赚钱!刘镇伟制造了《情癫大圣》《越光宝盒》《大话天仙》,周星驰制造了《西游降魔篇》,目标就是让大陆人掏钱。为了让人们感觉钱买回的东西不算少,周星驰就把《一生所爱》重复重复再重复。粉丝们一次又一次地,抒发情怀、感慨回忆,却也发现这几部电影并不好看。事实上,从技术上讲,这几部电影的水平,比《大话西游》只高不低。



大陆的观众审美疲倦了吗?片商却认为,只凭一句“他好像条狗啊”就能赚钱,总有虔诚的信徒又哭又笑地伪装高潮。

谢谢各位看官,这是我自己的想法,欢迎探讨,也很想看见别人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