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人世陰晴難定,我亦風華絕代。”走進李清照的一生,拼味她七十一年的俠骨與柔情。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相信大家對這句詞都十分熟悉,這正是宋代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這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境界優美怡人。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1、花一樣的年華,花一樣的夢

李清照生於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正值北宋王朝最為煊赫繁華的時期。期間傑出人物燦若星辰,此時的詞人們,更是幾乎集北宋名家之大成,蘇軾、秦觀、周邦彥、晏幾道、賀鑄等均在世。

一位聰明靈秀的才女,更有幸成長於這樣一個文風阜盛、安樂太平的世道,又怎能不迸發出驚才絕豔的辭章,為盛世添就一抹風韻?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少女時期的李清照,得到父親李格非悉心的教導,聰慧開朗且多才多藝。

夕陽西下,彩霞漫天之際,一群帶著醉意的小姑娘划著小船在碧綠的荷葉間穿梭喧鬧。荷花的亭亭玉立、蓬勃豔麗,也許便是李清照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最好的寫照。

那時的她,有著花一樣的年華,花一樣的夢。

她少年即有才名,16歲前後隨父母來到京都汴京。父親的本意是為了李清照的婚事,而李清照卻是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寫詞創作中。“理琴”、“鬥草”等閨情閨事,都被她獨出機杼地攝入詞作中,諸如“倚樓無語理瑤琴”、“海燕未來人鬥草”。

透過這些詩句,一個靈動、調皮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也在那一年,她寫出了一首名震朝野的詞作——《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此詞在當時受到的讚賞可說無以復加,“文士莫不擊節讚賞”。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2、如花般秀麗,如竹般堅韌

李清照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大家,從小就飽讀詩書,文學基礎紮實。之後遇見了她的丈夫趙明誠,與趙明誠兩情相悅。

趙明誠作為宋代著名的金石專家,經常收集一些古董玩物。作為出身官宦之家的趙明誠,與李清照也算是門當戶對,最重要的是趙明誠與李清照是自由戀愛,這在古代本來就不多見,更何況是封建禮法極其嚴格的大宋。

18歲那年,李清照嫁給了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締結了一段令當代後世都傾羨不已的美滿姻緣。

而她在出嫁前夕所作的一首詞《點絳唇》,便被後人自然地看作是情竇初開的李清照真實的映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此詞化用了晚唐五代詩人韓偓《偶見》詩中的“見客人來含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許多人認為詞中的“客”即是趙明誠。

李清照以“青梅”成功塑造出了一個天真純潔、美麗多情而又帶著幾分矜持的妙齡少女的形象,“卻把青梅嗅”更將少女有意無意掩飾自己嬌羞和心事的絕妙情態展現了出來。

這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單純快樂的一段,18歲後成為人婦的她,感受著愛情的甜蜜,也將不得不承擔婚姻的苦澀。

婚姻的最初,兩人琴瑟相知、詩文相和,生活過得美滿而充實。每逢初一、十五,趙明誠便請假到相國寺購買碑文拓本,還不忘給李清照帶回一些她喜歡吃的乾鮮果品。

新婚燕爾的李清照,寫下一首閨詞名動天下,卻把丈夫羞得滿臉通紅,作品無不透露出了十足的嬌媚。

新婚不久後的一個夏日夜晚,李清照與趙明誠像往常一樣飯後乘涼,一陣突如其來的風雨帶走了一整天的暑氣,李清照瞬間心情大好,於是想趁這良辰美景最舒適的時候,翻幾朵雲覆幾場雨。害羞的她無法言說,便取來紙筆寫下一首閨房詞,交給了丈夫。


《醜奴兒》

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醜奴兒》又叫《採桑子》,又名《羅敷豔歌》,是歌頌美豔羅敷的大麴,李清照以此為詞牌,足見其用意。與其他易安詞所不同的是,這首詞花費了很大的篇幅用來描寫李清照的嬌美,別說趙明誠了,千年後的我們讀了都會忍不住動心。

"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夏天的風雨有時就是乍來乍去,突然一陣瓢潑,爾後便又放晴。這場雨彷彿是特意來祛除夏日炎熱的。這兩句詞作起興之用,一來介紹故事背景,二來為李清照的下步行動做鋪墊。

"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因為宋代有一種裝飾有菱形花紋的銅鏡,故以"菱花"代指鏡子。從這兩句可以看出,李清照的確是十分之興奮開懷,先是彈奏一番樂器,接著又對著美鏡畫美妝。然而令人疑惑的是,這都已經是晚上了,本該是卸妝的時間,而李清照為何又花費心思塗塗抹抹呢?

"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這一句堪稱是史上描寫李清照最美最豔的句子了!絳紅薄綃的透明色的睡衣朦朦朧朧,輕輕覆在身體上,使雪白細膩的肌膚若隱若現,同時令人酥醉的體香陣陣襲來。既有視覺的豔麗,又有嗅覺的引導,極盡溫柔嬌媚,令人心馳神往。

這兩句的嫵媚恰恰戳穿了李清照的"謊言",她在上一句中輕描淡寫地說是"淡淡妝",然而實際畫的卻是驚豔十里八鄉的盛世美妝。她的口是心非,她的顧此失彼,襯托出了一個可愛俏皮的形象。那麼,李清照畫得這麼好看是為了什麼?這與她為何晚上化妝的答案是相同的,那就是取悅丈夫,意一場雲雨。

"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檀郎"是指西晉的美男潘安,他小字檀奴,因此後世便以"檀郎"代指情郎。李清照輕輕對丈夫說:今天晚上的竹蓆可真涼爽呵。言外之意:這麼舒適的竹蓆,你不來試試?在床上鋪竹蓆降溫,是一種至今仍在使用的避暑方式,李清照說竹蓆,就等同於言床。那麼她的用意就十分明顯了,就是在邀約丈夫共寢。

這首詞染著淡淡的墨香,卻散發出令人害羞的迷醉,相信當趙明誠讀到它之後,同樣是嘴角含粉面頰帶紅。李清照果真是"花中第一流",開得妖冶,香得絢麗,讓人不得不愛。這位千古才女在詞壇所驚起的一灘鷗鷺,驚豔千年。

在這樣的甜蜜裡,李清照詩詞中,也便多以好花、皎月自況。如《漁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寫梅花的風姿傲骨,連大自然都偏愛梅花,作為陪襯,才讓月色這樣皎潔清澈。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隨著元祐黨爭,李清照一家受到牽連,她不得不與丈夫分離,忍受離別之苦。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李清照以菊花自喻,菊花被秋風搖撼蹂躪,自己也被那相思的愁苦折磨得日漸消瘦。

大約在公元1104到1105間,李清照寫了一首名為《行香子·七夕》的詞作: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梧桐自古以來就是伉儷情深的象徵,“梧桐相待老,鴛鴦和雙死”。在這首詞裡,李清照借牽牛織女離多會少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抒發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最後一句,似是在寫大自然的天氣難以預料,又似在隱喻政治鬥爭的變幻莫測。

果然,1107年,曾經深受皇帝信賴的趙明誠一家,被複相後的蔡京誣陷,趙明誠的父親去世,趙明誠也失去了家族蔭封的官職,不得不屏居青州。

而這時,李清照卻是不但對其不離不棄,更念念不忘這段讀書生活,巴不得“終老是鄉”。中國婦女深情、寬容、賢惠、忘我的品格盡皆在李清照身上體現。

青州屏居的十年,對李清照來說,是平生少有的和美歲月。在《金石錄後序》裡,她寫道:

在這閒居的十年間,趙明誠接連做了萊州、淄州太守,兩人衣食無憂。得到書畫和酒器,便一起摩挲把玩,指摘上面的毛病。

每次吃完飯,兩人便一起坐在歸來堂上烹茶,互相猜典故的出處,猜中的便能先飲茶。清詞大家納蘭容若“賭書消得潑茶香”的典故,便是出自這裡。

正當李清照在淄州協助趙明誠蒐集、考訂金石文物時,金兵的鐵蹄已兵臨汴京城下。不久,京城失陷,霎時間,山河破碎,天地一片悽風苦雨。

趙明誠因奔母喪南下金陵,此時,處理青州大批珍貴收藏的重擔便全部落到了李清照的肩上。而她的人生也隨著國家命運一路急轉而下,打擊和損失接踵而來。

他們二人的幸福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靖康二年,金軍攻破開封,時任建康知府的趙明誠置全城百姓於不顧,棄城逃跑。自己深愛的丈夫背叛了百姓,拋棄了自己,這使得飽讀詩書的李清照備受打擊。

隨著局勢日益動盪,李清照卻是在此刻顯出了過人的膽識與魄力。她當即對兩人收藏多年的文物進行整理、遴選,“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 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

李清照獨自一人押運著這十五車器物,一路“連爐渡淮,又渡江”,且不說兵變不斷,覬覦她大批文物的人更是不在少數。但最終李清照卻是將這一大批稀世珍寶押抵江寧,完璧歸“趙”。

只能獨自一人向南逃亡的李清照,在路過烏江的時候,看看烏江滔滔江水,不禁想起來當年自刎於烏江的西楚霸王項羽,再聯想自己的丈夫,李清照心灰意冷,從而有了那首千古名詩: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有這樣的膽識、氣魄,她敢於寫下《夏日絕句》,藉著項羽當年垓下戰敗,不肯回到江東的事,對南宋政府表示強烈的憤慨,也便沒有什麼值得驚訝的了。


趙明誠也看到了這首詩,他內心感到無比羞愧,自此夫妻二人再也沒有了從前的夫唱婦隨,沒過多久,趙明誠就因為抑鬱症魂歸九泉。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3、亂世中的美神

公元1129年8月,趙明誠剛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只得從深摯的悲傷中勉強走出,帶著沉重的書籍開始逃難。

她從建康出逃,一路追隨著高宗皇帝逃亡的線路,經越州、明州、奉化、寧海、台州,一直漂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

世亂流離之際,她卻要以柔弱的身軀,自己僱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夫婦兩人收集半生的文物書籍,苦苦支撐。不過是為著趙明誠的生前所託:這些文物捨命也不能丟!

她知道以自己一人之力恐怕難以保全,便想要追上皇帝送給朝廷,但最終她沒能追上,身邊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都被賊人破牆盜走,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也被焚掠一空。

無論她再怎麼剛強,她終究也只是一個柔弱女子,國破家亡,畢生心血也損毀殆盡。她居無定所、身心憔悴,此時詩詞是她唯一的安慰與宣洩之所。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清平樂》

她寫梅花,卻再也不復有從前插梅、賞梅的情致,如今的她兩鬢斑白,不知還能否得見那梅花盛開的絢爛。“梅花”已由前期高潔雅趣的象徵物,轉化為詞人晚年身世飄零的隱喻。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她寫菊花,雖仍是蕭條之景,卻已不再單單是“人比黃花瘦”的相思愁苦,那時兩人雖分居兩地,但畢竟都還在人世,有重見之日;而今卻是天人永隔,夢魂難尋,那種悽慘孤寂不知厚重了多少?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更加沒有依靠,飄零無助,因愁苦過甚,終於病倒,便在這時,一個叫張汝州的人不僅頻頻獻殷勤,更對病中的李清照關懷備至,一再遣媒撮合。

也許是為了從悲痛中走出,也許是需要一個依靠,李清照勉強答應了這樁婚事。

張汝舟,時為右奉承郎監諸軍審計司,的確可以給李清照提供更好的生活,但萬萬沒想到,張汝舟肯娶李清照,只是看上了李清照手裡那些趙明誠留給她的古董文物。

李清照肯嫁張汝舟,並不是自己失了眼,聽信了張汝舟的花言巧語,顛沛流離的李清照的確很需要一個能讓她安身立命的依靠,所以即便在崇尚女子三從四德的宋代,李清照仍舊選擇了改嫁,這也體現了李清照感與追求幸福,追求屬於自己的婚姻生活。

只不過張汝舟的圖謀很快便顯示了出來,當他發現李清照沒有將自己保管的文物交予自己的意圖時,就開始對李清照拳打腳踢。在李清照跟兄弟的通信中,我們可以窺見張汝舟對李清照的家暴情節。

“試聽才分,實難共處,忍以桑榆之晚節,配茲駔儈之下才? ”“身既懷臭之可嫌,惟求脫去;彼素抱壁之將往,絕欲殺之。”

一個內心感情細膩豐富的才女,遇上一個品行骯髒惡劣的市儈,惡魔可以想象李清照內心的絕望。但此時,李清照做了一件那個時代的女子絕對不敢做的事情——離婚。

可是按照當時的規矩,休書只能男子來寫,可是一旦離了婚,李清照手裡前夫蒐集一輩子才尋得的文物,也只能判歸給丈夫。

為了脫離苦海,李清照將張汝州告上宋廷。在當時,依據宋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這自然是極大的不公,可是李清照,她是寧願受皮肉之苦,也決不能接受精神上的奴役。

但追尋自由的意志佔據了李清照的全部想法,李清照做了一個大膽地決定:揭發張汝舟“妄增舉數入官”,也就是說,張汝舟的官位,是他通過虛報考試次數獲得的,作為欺君大罪,張汝舟被髮配邊疆。

大宋律法中記載,丈夫被髮配邊疆的,則妻子可以離婚,且保留自己的財產,但是妻子揭發丈夫的罪過,要坐兩年牢。

可見,李清照此舉,是抱著玉石俱焚的心態,即便要承受牢獄之災,也一定要和“渣男”分手。慶幸的是,在前夫學生綦崇禮的幫助下,李清照只在牢裡待了9天就得以釋放。

李清照的行為,在當時招來不少人的嘲笑,大家認為她不守婦道,違背禮法。但李清照追求自己幸福的行為,卻被後世謳歌。在封建禮制的壓迫下,一個女子敢做出如此舉動,該是多大的勇氣。

清代的沈謙在他的《填詞雜說》裡說道,“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在《中國文學史》一書中,林庚提到:“北宋的詞壇,雖然充滿了慢詞的勢力,卻依然以小令為主。而結束這北宋詞壇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國女作家中,能夠在文學史上佔一席地的,這是唯一的一個人了。”

李清照的一生,傳奇多彩,她的詞,既有如“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的婉約清麗,又“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掊土”的萬丈豪情。她有女兒的柔情,也有大俠的俠骨,她追求幸福與自由的一生,都收錄在了《李清照傳》裡。

容肇祖評價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有天才的女子”,“她論詞對於北宋諸大家,多有不滿,可見她的眼光之銳敏。她的詞在當日很受人崇敬,如辛棄疾有時自稱‘效李易安體’。可見她的影響。”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1、花樣的年華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李清照生在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這一時期正是北宋王朝最為煊赫繁華的時候,如蘇軾、秦觀、周邦彥、晏幾道等詞壇大家均在世。

少女時期的李清照,在父親亦是著名文學家李格非的悉心教導下,很早就流露出了詩詞創作的才華。

這首《如夢令》,便是那個花樣年華里最美的產物。

夕陽西下,彩霞滿天,一群小姑娘划著船兒在碧綠的荷葉間穿梭,船槳搖動間,是一陣陣的歡聲笑語,驚起了一群鷗鷺。

2、雛鳳清鳴,聲震千里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

16歲時,李清照隨著父母來到京都汴京。便在那一年,她寫出了一首名震朝野的詞作,這便是《如夢令》,“文士莫不擊節讚賞”。

“綠肥紅瘦”四字用得極是精妙,以“綠”代葉,以“紅”代花,形象地描寫出春日的衰落,夏日繁茂的來臨,歷來為後人激賞。

3、少女情懷總是詩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

18歲時,李清照嫁給了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這段姻緣都被看作美滿。婚後兩人琴瑟相諧,詩文相和。

而她在出嫁前夕所作的這首《點絳唇》,也便被後人看作是情竇初開的李清照真實的映照。李清照以”青梅“成功塑造出了一個天真純潔、美麗多情而又帶著幾分矜持的妙齡少女的形象,“卻把青梅嗅”更將少女有意無意掩飾自己嬌羞和心事的絕妙情態展現了出來。

4、此時此夜難為情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人生的聚散本是常態,有相守時的快樂,也便有別離時的悽苦與思念。隨著朝廷中元祐黨爭愈加激烈,李清照一家也受到牽連,她與丈夫不得不短暫分離。

許是在一個重陽佳節裡,日暮黃昏,詞人獨自東籬把酒。李清照以菊花自喻,菊花被秋風搖撼蹂躪,便有如自己被那相思的愁苦折磨得日漸消瘦。

5、死亦為鬼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公元1117年前後,金兵的鐵蹄終是兵臨城下。轉眼間,便是山河破碎如柳絮,個人的命運也便有如浮萍,隨處漂泊,難以自主。

便在這時,李清照寫下了這首《夏日絕句》,藉著項羽當年垓下戰敗,不肯回到江東的歷史故事,對南宋政府表示強烈的憤慨。

在清麗柔婉的外表下,李清照所有的是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以及男兒亦少有的骨剛之氣。

6、人生向晚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公元1129年,與之相伴數十載的丈夫趙明誠去世。然而還不待李清照從悲傷中走出,金兵便已南犯。此後,她便開始了艱難的逃難生涯。

世亂流離之際,她一個弱女子,只攜著與丈夫半生收集的文物書籍,苦苦支撐。人生向晚,那暮色裡的淒涼晚景,那滿地黃花堆積,那點點滴滴細雨,那淡酒,那風急,無處不是個“愁”字。

不知是誰說過,女子的一生只是一朵花的時間。由青澀萌芽,到妍麗枝頭,再到零落成泥,生命的花事裡,甜蜜有之,愁苦有之,寂寞有之,苦澀有之,但最終,是千帆過盡後的淡然從之。

她青少年時過著非常優雅、富足、無憂無慮的生活,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她的父親李格非曾任禮部員外郎,而且是大文豪蘇軾的學生,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是個大學者,大文學家,著作頗豐,藏書甚多。母親也是很有文學修養的人。

李清照得天獨厚,又天資聰慧,在書香的濡養下,很快就成長為名滿京師的才女。

她此時寫的詩文,令當時的文人大家讚賞不已,紛紛著文予以極高評價。最為人推崇的是《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寫的是一夜狂風和淅淅瀝瀝的細雨之後,海棠綠葉漸肥,而紅花漸少的情景,在詩情畫意之中,形象的細緻入微的表達了一個青春少女惜花傷春的心情,使得“當時士人莫不擊節稱賞”。

我卻最喜愛她那闕《點絳唇.蹴罷鞦韆》: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寫一個妙齡少女(其實就是作者自己),蕩完鞦韆,似乎有點累了,慵懶地整整發麻的一雙纖纖玉手,香汗細細,浸溼了羅衫,就像沾上露水的一株鮮花。

此時,忽然看到有個年輕後生走進園中,頓時慌得襪子都脫落了,金釵也掉了,含羞走去,卻又不肯離開,靠著園門,回頭打量著這位後生,裝著在嗅青梅的樣子。

此詞的表現手法,可以說臻至藝術創作的絕佳境界。像是一幅工筆畫,情景交融,維肖維妙;又像一部短小的動漫電影,將一個懷春少女嬌羞之態,活靈活現地躍然於人們面前。

這正是這位一代才女,在妙齡時,青春靚麗,嫵媚婀娜,而又懷有純情少女的羞澀的寫照。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李清照志同道合又充滿悲歡離合的婚姻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她的才華與美麗贏得了青年才俊趙明誠深情的愛慕之心。

當時身為太學士的趙明誠,久知她的才名,在一次賞花燈時與她邂逅,就再也放不下對她的愛的追求。

回去編了個字謎:“言與司和,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給父親看。

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官居禮部侍郎,後又升至右僕射(丞相),是李清照父親李格非的上司與同事。

然而二人政見截然不同。趙屬於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稱新黨);而李則屬於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稱舊黨)。王安石與司馬光同於1086年去世,本來新舊黨爭可以緩和一些了。偏偏又來個“元佑更化”,舊黨重新得勢。

趙便想與李修好關係,加之又素聞李清照的才名,破解兒子的字謎明明白白是“詞女之夫”四字,是要娶清照為妻,便同意了趙李兩家聯姻。一一但是黨爭卻種下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婚姻不幸的種子!

李清照與趙明誠於1101年喜結伉儷。時年清照18歲,明誠21歲。

明誠是“金石家”和收藏家,喜愛金石研究,字畫收藏,也精於詩詞和著書立說。所以夫婦二人,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十分恩愛,絕對稱得上是美滿婚姻。

而且,二人非常有志氣,不願靠權大財大的父母生活,寧願過著清貧的日子,直到明誠謀得了官職,才好了起來。

然而,災難很快就降臨在了這對無辜的青年夫妻頭上,黨爭所帶來的隱患終於顯露了出來。

原來所謂“元佑更化”,是垂簾聽政的高太后做的主。待宋熙宗親政以後,便完全顛覆了祖母所做的一切,重新重用新黨,被稱為元佑黨人的舊黨紛紛又倒了黴。

這舊黨人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蘇軾蘇轍兄弟,蘇門後四學子的李格非自然也難逃厄運。就在清照婚後的第二年,即1102年,李格非被一擼到底,罷了官,回到了濟南章丘老家。

這還不算,封建專制是要搞株連的,明令元佑黨人親屬一律不得留在京城,1103年,清照無奈告別了丈夫,也去了章丘。

此時宋王朝的黨爭是十分慘烈的,不但有新舊黨之爭,而且新黨內部也在進行著爭權奪利的相互傾軋。宋徽宗上臺之後,越演越烈。1107年,趙挺之與權奸蔡京之間的爭鬥,最終已趙的失敗告終,也被罷了相,後抑鬱而死。

曾經顯赫一時的李趙兩家,就這樣“轉眼乞丐人皆謗”,徹底垮掉了。

趙明誠雖然“幸運”的還做著官,但大勢已去,在京城也待不下去了,只好移居青州。

李清照便也到了青州,將居所取名“歸來堂”,為自己取名“易安居士”,這就是她又名“李易安”的由來。

“歸來”“易安”都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詞語,李清照用此表達了她決心隱於市井,與世無爭的心情。此時她才25歲,已經嘗試了人世間的雨雪風霜。

在青州,她在家整理明誠的《金石錄》,明誠在外做官維持生計,開始了兩人時常離別的生活。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也就是現在大家傳唱的“月滿西樓”,就作於這一期間: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正是她們夫妻分離,相互思念,悽苦又無奈的真實寫照。

夫妻二人就這樣在青州待了近二十年。而李清照也到了44歲,步入了中年。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李清照顛沛流離的南渡生活與再嫁風波

內憂未息,外患又至。

金兵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宋王朝的侵略。1127年,即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攻陷了宋京汴梁,大肆燒殺擄掠之後,還將徽欽二帝及宮中妃嬪與大臣數千人,盡皆押送往金國。這即是中國歷史最著名的“靖康之恥”!

整日只會在內部搞黨爭,只會窮奢極欲過著荒誕的生活,只會自顧自的作畫寫字的宋家皇帝,就這樣使漢民族蒙受了最大的恥辱和災難,也斷送了北宋王朝。

同年五月,趙構在商丘宣佈登基,組建了南宋小朝庭,後南渡長江,在建康(南京)建都,繼而又跑到臨安(杭州),偏安於一隅。

中原的老百姓又經歷了一場大浩劫,大災難。除了辛棄疾等這樣的忠義之士,組織抗金武裝,堅持著戰鬥之外,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向南逃,逃難大潮席捲了整個北方。

由於明誠先期去往南京奔母喪,清照便獨自隨著逃難的人流,南渡尋夫。隨身還攜帶了十五車,她們夫婦二人集二十餘年之久,收集的珍貴書畫和金石諸物,一路風波,幾經遇險。

與明誠會合後,二人輾轉流離於江浙皖各地。不料明誠染疾不治,於1129年客死於南京。此時她已經46歲了。

孤苦無依的她,懷著滿腔悲怨,決心繼續完成丈夫的遺願,編纂完《金石錄》,又飄零了三年,於1132年來到杭州,便一頭栽倒,害了場大病。

此時,一個名叫張汝舟的小官吏,乘人之危,覬覦她所攜帶的財物,使盡渾身解數,騙她為婚。

哪知婚後,這個張發現清照並不像他想的那麼富有,便露出中山狼的猙獰面孔,對清照非打即罵,百般虐待。清照忍無可忍,提起了離婚訴訟。揭露了張在科考當中舞弊的罪行,張得到了應得的懲辦。

但按宋律,妻告夫,要做兩年監獄。多虧了父親好友與正義之士的奔走相救,她坐了九天牢就被釋放。而這一再婚風波,已折磨得年近半百的她心力交瘁了!

但是,堅強的她,在艱難困苦之中,在生活的百般打擊之下,在孤苦零丁的歲月裡,還是完成了丈夫的遺作,還堅持著文賦詞,鞕闢時政,抒發無比的悲憤之情,對黑暗的社會予以揭露和控訴,抒發凌雲萬丈的豪情,鼓舞著後人。

1155年,她溘然長逝於浙江金華,享年72歲。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李清照不朽的思想藝術成就

縱觀李清照的一生,除了待字閨中的近二十年,她生活優裕、安定、幸福。之後,雖然遇到人生知己,有了一個理想的婚姻。但是,緊接著她就內逢黨爭,外逢強虜入侵,她便幾乎一直生活於風雨飄搖和離恨別愁之中。她真是生不逢時,命運多舛啊!

她那首催人淚下的《聲聲慢》,所寫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就是她的一生!

但就在這動盪而坎坷的歲月,她一生嘔心瀝血創作了大量的詩、詞與文章,尤以詞最為輝煌。

對這一偉大女性,史書並未給她作傳。《宋史.藝文志》中有《易安居士文集》條目,但書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詞》《易安詞》等,今人輯有《李清照集校注》,收集了她的所有詩詞文。

她被尊奉為婉約詞派的詞宗,對婉約詞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她超越了前人柳永,又對後人姜夔產生了巨大影響。素有“男有李後主,女有李清照”之說,與李白並稱“三李”。

她還創作了不少豪放的詩詞,連她的同鄉,豪放派的代表辛棄疾也讚賞不已。

她為民族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和精神財富,人民沒有忘記她,凡她住過的地方:濟南、青州、杭州、金華……都有她的紀念館。

她在南渡經過項羽自刎的烏江時,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詩篇: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就是她,中國第一才女,萬古流芳的心靈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歷史上的不朽女性。

李清照愛花、憐花,更與花結緣一生。在她的筆下,那些甜蜜或愁苦的往事被浸入一枝、一葉、一花、一景中。一本薄薄的《漱玉詞》裡,溢滿了各樣芬芳。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是天真無邪少女的懷春情思;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裡,是丈夫遠行、獨守空閨妻子的幽怨與思念;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裡,是家亡國破、天涯淪落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絢爛如花飄零的人生


李清照生在兩宋更迭這樣一個悲劇性的時代裡,國仇家恨加諸在一個脆弱女子的肩上,她筆下本該豔麗多姿的花兒也便總是蕭瑟悽苦,不是身在花殘葉落的暮春,便是處於寒風冷雨的清秋。

李清照的詩詞多清婉流麗,很少有這樣壯懷激烈的詩作,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能抹去這位體弱骨剛女子的愛國之心和剛健之氣。

一個17歲時就能寫出“五坊供奉鬥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鞭撻北宋末年腐敗朝政的人;一個能夠在國破家亡之際,寫出“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這般豪情壯語的人;一個敢於寫出“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期望相將過淮水”的人,是何等的剛烈與魄力!

她或許會為了摯愛的離去而苦痛悲傷,卻絕不會在無恥之徒面前顯出半點的軟弱與妥協。

她最大的悲劇不過是因為她生在一個對女子不公的封建社會,而又偏偏站在了社會思想的制高點,看到了許多別人看不到的事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愛情之尊”,她不隨波,不湊合,便難免環顧左右無相知,生出天地悠悠的孤獨感來。

她的名字叫“清照”,“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她的一生也便如名字所昭示的,超群脫俗;她的詞作亦如性情般,艾怨纏綿當中有執著堅韌的陽剛之氣。

李清照被譽為"古今第一才女",不僅在於她深藏在文字世界凝眸遠望的倩影,還在於她能夠同時玩轉廳堂與廚房的開放個性。一株青梅,可以讓她像小女生般眷戀地倚門回首;一葉扁舟,能使她不顧形象地於藕花叢間大醉;一簾幽夢,更把她的詩情畫意顛沛成了一生的憂愁。


她的一生如花,有海棠的嬌豔,有菊花的高雅,有荷花的清幽,也有梅花的剛直傲岸。“千百年後的我們,讀到、看到、聽到的,是她或在夕陽黃昏、或在風裡雨裡的花叢中含淚的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