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好人不长命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她太善良,所有委屈自己承受?

MIS女人心


长不长命跟跟好人坏人没关系,善待自己身体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会长命!


飞仙葫芦


这个问题不是说那么绝对,很多人善良也一样可以很长寿,但我认同所有委屈都自己承受的人,往往寿命不是特别长。

拿我身边的人来说吧。我公公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特别疼爱孩子,宁可自己受点委屈也很少难为孩子,他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就是:你们孩子挣钱都不容易,也不用孝顺我,只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所以公婆家有什么事,公公很少用我们,他自己能办的,他全办了。公婆养育了我老公姊妹三个,我大姑姐年轻的时候和他老俩口关系不好,因为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和他们感情不深,中间出了很多问题,后来公婆把大姑姐感化过来了。再有就是公公对我们这两个儿媳妇也是特别的包容,有时候我都心疼公公,我觉得他心里的苦应该只有自己知道吧。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活了72岁,就永远的离开我们了,真的让我们特别痛惜。还有一个让我特别痛心的,是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我之前单位的一个领导,他是我上班以来认识的所有人对他评价最高的一个领导,他的脾气特别好,职工找他反应问题,甚至对他拍桌子瞪眼,他从来不生气。想想一个大领导,上面有顶上压着,下面还有一些职工对他无理取闹,这其中的滋味也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也可能是因为他心里积蓄了太多的苦,所以他走的很突然,早上还去开会呢,结果晕倒了,就再也没有抢救过来。他走的那天,我们单位的职工都哭惨了,都说上班这么多年难得遇到这么一个好的领导,肯定是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愿天堂里没有痛苦,保佑他们吧。

身边这些人的例子,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一个忠告:人可以善良,但不能太善良,也不能把所有的苦痛和委屈都埋在自己心里,要自己不断的调整自己,该发泄的时候也要发泄出来,给自己找一个发泄口。其实,你把所有的委屈都吞下了,别人也并不可怜你,别人并不知道你心里的苦。所以,我的观点是人可以善良,但不能太委屈求全,否则伤害的就是自己。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希望和大家共勉。




我的退休生活


长命,或短命和做人的好坏没有根本的联系,和命运和基因,和生存状态有相当的关系,记得有个邻居奶奶活到了九十多岁,身体刚刚的,一生养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有三个儿子因病纷纷离世,去年她大女儿也病逝了,邻里风言风语:活太大岁数了,克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些话传到老人耳里,老人再不敢偷生,开始不吃不喝,最后将自己饿死,哪怕孙子信誓旦旦会管她,而老人被枉言害死,实在是悲壮,很多事其实是与命运有关,特别是生与死。


苏姐884


我一直都是这个 观点:做善事、体谅别人,一定要量力而行,千万不可搞得自己太过委屈,或者把所有的困难全自己一肩扛了,那样的话,有可能 自己没有力量去对抗生活的压力,从而让自己的生命过早凋谢。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承认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 人,没有那么 难,有的人,就是太逞强了,把自己劳累过度,得不到保养,让自己不很舒服了。

比如,我知道的一个女人,她老公出轨之后,她选择了原谅,但是,后来她老公竟然把外面生的孩子带回来让她养,她竟然也同意了,说什么小孩子是无辜的。但是,那个老公把孩子给了她之后,仍然恶习不改,自己在外面浪荡。

她十分郁闷,最后得了子宫癌,早早就去世了。

死的时候,那个她养大的孩子哭着扒在她身上不肯离去。

人家真的是感叹,她真是个好人,可惜不长命。反观那个随性的任意而为的老公呢,活得那叫一个滋润啊!

真就是好不不长命啊!

她背负了太多的心理压力,而纵容了那个一直不着调的丈夫。

这种事,真的非常令人唏嘘啊!
人还是要爱自己的,爱别人有能力,却没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和自由,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压垮了自己的!


Longsuixinyuan


“好人不长命”只是人们内心倾向的折射结论,正如我们都期望坏人早点末去。当我们发现某个好人英年早逝,而某个坏人扔在倚老卖老。总会将这种现象无限放大,因为大多数人心里有杆秤——“天道好轮回,看能放过谁”。别忘了,佛经的我们不只这一世。这一世的不公,为下一世的美好做铺垫。

再从人类已认知的科学角度来讲,“好人”往往是心地善良,不与人恶,乐于助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人”周边肯定也是“好人”多。同时,帮助别人后,会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提高血液中复合胺的含量,这都会使人产生快乐。“好人”不仅有美好的心境还有美好的生活环境,他能不长寿吗?

如题所说的好人不长命的原因是独自承受委屈。我想这个“好人”应该不是严格意义上真正的“好人”。内心善良的人,不会过分计较得失。即使当下真觉得委屈,内心强大的磁场也会把委屈消化掉。



知己小可


好人命不长,这种现象有,不是绝对的。分析好人命不长的原因,举例说明:

深圳歌手丛飞,一年唱歌演出收入500万左右,几乎拿出95%收入援助失学儿童,就贵川山区就有120个左右。出名后找他人越来越多,他不好拒绝,越收越多,被评为深圳好人称号。日子久了,负重前行,花光自已钱,还借钱办善事,最终累病了,胃癌晚期住院。

再也没有能力支付贫困生学费了,那些受益者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丛飞,这就算了,催款电话不断,骂声不绝,最后逼死了丛飞,享年不到四十岁,好人命短确实被验证。


刘承泽3


大家可能听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好人不长命,咱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这个好人只是表面上的好人

有些人性格温顺,什么都让着别人,心里也不在乎,这是真的好;有些懦弱的人,是因为不敢竞争,心里愤愤不平,他天天被自己的矛盾念头折磨,心情不舒畅,还得装出愉快的样子。当然对身体有伤害。

还有一种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装好人。那他连好人都不是,怎么可能长寿呢?

第二,咱的世界不一定最好,还有其他世界的存在

比如一个孩子,得到一块糖,他觉得特别好吃;当他发现巧克力后,才知道还有更好吃的东西。对小羊,草最好;对小猫,鱼最好。

对咱们,以为咱的世界是唯一,其实真有更好的世界存在。真好人,苦尽甘来,去享福了呀!

第三,一个人是否过去坏事做尽,幡然醒悟变成好人了

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是他的心成因地佛。因为过去坏事做多了(这个过去,指早些年或者上辈子),恶业自然先成熟。这好像开车,发现走错方向了,打方向盘转向,但需要慢刹车,急刹会翻车;又好像两片果园,一个种了十年山楂,另一个刚种枣树,枣子还没挂果儿,山楂已经成熟,对吧?

发过来,祸害也不一定是真祸害,按上述三点反着看就可以啦!

希望能帮到楼主和朋友们!


万变不离宗


平安福留心理咨询师 回答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 ,善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好人不长命,祸害一万年”,确是现实生活中的实情!大家眼中的好人,一般如下特征:善良、无私是标配,当你被冠上“好人”的标签, 你必定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己被道德绑架,人设不能崩,这样,必须有一件华丽的外衣,容不得半点瑕疵,你必须费心经营,要尽善尽美,必须符合世人给你定的规矩,不得逾越!世人对你的标杆作用眼聪目明,容不得半点沙子!你的人生必须活成别人眼中应该有的样子!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曾经网络上刊登了一篇令人瞠目结舌的报道:一位终身行善的老人被慈善组织逼得跳桥自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位老奶奶名叫Olive,英国人,二次世界大战中,她父亲和丈夫相继阵亡。她从16岁起,就开始卖罂粟花给阵亡烈士筹款,以寄托自己对父亲和丈夫的哀思。每年十月中旬以后,很多英国人的胸口、汽车上都会戴着一朵红色的罂粟,就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军人们。这一善举她整整坚持了80年,还把卖花收入和退休金捐给了近30家慈善机构。

年复一年地为慈善机构捐赠让她自己的经济情况捉襟见肘,甚至在她为乳腺癌需要治疗费的时候都拿不出钱来。可就在这样的窘境中,Olive竟然每天都要被慈善机构骚扰,不分昼夜的电话、无数催她捐款的信件让她身心俱疲。有时候,她不得不花上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接听,以至于她都没法和家人通电话。此外,每个月Olive能收到超过260家不同慈善组织索要善款的信件。为了尽可能阅读完这些信件,常常要花掉她大半天的时间。

可是,Olive从来都不会拒绝他们的要求,她也不想让别人失望,虽然越来越多的电话和信件让她变得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在这些催促捐款的压力下,老奶奶开始变得异常压抑和痛苦。最后让她彻底崩溃的原因,是前段时间她寄给孩子的250英镑,莫名其妙地丢失了。

Olive说:“我已拿出太多,却再已拿不出更多。”

最终,她选择从布里斯托的铁索桥上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永远摆脱了曾经24小时不停纠缠着她的慈善组织。

姑且不论事情真伪,生活中的例子每个人也经历过很多!比如好心为同事取了几次快递,有一次忘了,竟然遭到指责谩骂…不胜枚举,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操控,不得越雷池半步!

长此以往,身心俱疲,影响健康导致心理压抑,无从倾诉,也不能倾诉,因为你是神一样的存在!最后,生命长度缩短!身心健康才是王道,适当的“自私”一点,时时关照一下自己,才是对人生负责的态度!个人浅见!



平安福留心理咨询师


这纯属是谬论,怎么越传越真呢?谎言千传成真理,果然!难道被枪决夭折的都是善良的好人?灾难暴虐,当问自心。福祸无门,唯人自招。三世因果,真实不虚,今生不过是电视连续剧的其中之一集,所以,你是看不懂所以然的。湖南有再生人报道,轮回是真的,我的同胞,做善得福,作恶招祸是真的,努力行善,行孝吧,死后能懂善恶的力量之天渊。阿弥陀佛…


易察觉照


因为好人大家都会为他的逝世而惋惜,相反坏人则恨不得他立刻被雷劈死,同样好人坏人活到90岁,好人死了大家都说他应该活到100岁120岁好人不长命,坏人死了大家又会说现在才死早就该死了真是祸害遗千年,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好人都大家都希望他长命百岁,坏人都希望早日被雷劈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