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蒙元前期有哪些非蒙古族的名將?

莫吾知兮1


非蒙古族的名將主要是這兩個族群:北方漢人和契丹族,大多來自河北地區。

自從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獻給契丹,北方有三百多年,在異族統治之下。所以當蒙古大軍擊敗金朝時,中原易主,很多結寨自保的地方豪族或曾經的金朝將領紛紛轉投蒙古。所以,這本無可厚非。在那樣的亂世之下,只有找到最大的靠山,才能自保。

但時間上,蒙元前期怎麼劃分,就沒法定論了。這裡只把元朝建立前的蒙古汗國作為蒙元前期。這時候經歷了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蒙哥,四位大汗,有半個世紀的時間。足夠裝下三代人的活動時間。而這段時間,也是蒙古汗國的擴張期,戰爭最為頻繁。其中也湧現出了很多的非蒙古族名將。

時間上來看,成吉思汗時期,就已經有人進入蒙古陣營。在窩闊臺即位後,便把這些漢軍編為“漢軍三萬戶",以劉黑馬、札剌兒、史天澤三人充任。劉黑馬、札剌兒都是契丹後裔。

窩闊臺滅金時期,又增設了五個漢軍萬戶,以張柔、邸順、嚴實、張榮、郝和尚五個人充任。

鑑於很多將軍都是一個家族中出來的,就按照家族的形式來介紹。

張柔家族

張柔,河北定興人。有燕趙之風,慷慨豪俠,善於騎射。蒙古軍南下攻打金朝之際,中原大亂,盜賊蜂起。張柔聯合本地世家大族,選拔勇壯之士,聚集鄉鄰,結寨自保。金朝看重他在當地的影響力,任命他做了定興縣令。金朝遷都後,張柔成為中都留守兼知大興府事,幾乎成為河北地區的主要力量。

之後與蒙古戰敗,被俘投降。仍然受到蒙古的重用。並跟隨大將速不臺伐金。兩年後,升任萬戶,兼管軍民,獨據一方。

也曾跟隨忽必烈攻鄂州。去世前一年,被封為蔡國公。之後又被追封為太師、汝南王。

張柔有子十一人,以第八子張弘略和第九子張弘範最為著名。

尤其是智勇雙全的張弘範,屢立奇功。先後參加蒙古大軍圍攻襄樊;打敗文天祥軍,並俘虜文天祥;崖山之戰,將南宋徹底滅亡。

後來忽必烈曾評價張柔:“史徒以籌議,不如張氏百戰之立功也。”其中的張氏,便是張柔。史,指的便是史天澤。兩人在蒙古人中有“拔都”(英雄)的稱號。

史秉直家族

史秉直家族和張柔家族不同之處在於,張柔是與蒙古作戰被俘後投降。而史秉直家族則是主動投靠。並且隨蒙古大將木華黎並遷居漠北生活。

不過,作為北方漢人,清河豪強史秉直對於金朝一向不滿。同時看到蒙古軍隊的威風,便做出了帶領本地同鄉舉族投奔蒙古的決定。

在蒙古大軍滅金亡宋的戰爭中,史秉直家族犧牲了七位家人,其中三人是蒙古高級將領

史秉直第三子史天澤是最初設立的漢軍三萬戶中的一個。

史天澤自幼生長在蒙古人陣營中,有勇力,善騎射。年紀輕輕以都元帥職位正式率軍出征。 一生謹慎多謀,主張攻心為上,力戒殺掠。“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

史天澤撫養教育了另一個名將郭侃,是史天澤的義子。

郭侃家族

郭侃。唐朝名將郭子儀之後,陝西渭南人。他的養父是史天澤。

郭侃是蒙古將領中的漢人第三代。他的祖父郭寶玉,在金朝末年,被封為“汾陽郡公”領兵駐紮在河北定州,防禦蒙古大軍。

蒙古大軍南下時,郭寶玉投降蒙古太師木華黎。曾向成吉思汗獻策:金朝仍然勢大,應先征服吐蕃、南詔,再迂迴攻擊金朝。後來蒙古的進攻策略也是依照了這個策略。

郭寶玉隨軍出征花剌子模,被封為斷事官。郭寶玉長子郭德海、次子郭德山也都是蒙古名將。郭德海次子便是郭侃。

郭侃幼年被史天澤收養,受到精心培養。成年後,追隨旭烈兀西征,在巴格達俘虜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率兵打到歐洲的漢人。一生攻下七百座城市。

元朝的國號和元大都的定址,也是郭侃提出的。

另外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是劉整。他是作為南宋將領,投降蒙古的。並將自己駐守的戰略要地瀘州也獻了出去。原本蒙古不善水戰,劉整便為其訓練出一支比南宋水軍還要優秀的水軍。

劉整的投降,使得南宋失去了半個四川,即使蒙古人都以為是苦肉計詐降。

文天祥評價,“亡宋賊臣,(劉)整罪居首!”

另一個是西夏王族後裔李恆。克武漢,取廣州,崖山滅宋,他都參與了。


參習處


蒙元時期十大名將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於斡難河(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國。當時蒙古的宗主國為金國,金國與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後攻打西夏與金國,並分別於1227年和1234年攻滅西夏和金國,佔領中國華北。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人稱霸歐亞大陸。 1259年元憲宗蒙哥於徵伐宋戰爭去世後,領有漢地的四弟忽必烈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七弟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發生戰爭,最後於1264年由忽必烈獲勝。忽必烈於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 建立元朝,即元世祖。這場戰爭讓蒙古四大汗國先後脫離與大汗忽必烈的關係,直到元成宗時期才承認元帝為大汗。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征服全中國地區,使中國陷入異族的統治之下。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間是元朝國力鼎盛時期,軍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戰爭戰敗。中期皇位頻繁更迭,政治始終沒有上軌道。元惠宗晚期,由於怠於政事、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治理氾濫的黃河又加重徭役,[1] 最後導致1351年爆發元末民變。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徐達北伐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北京)。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蒙元時期的名將,主要集中在前期:

一、哲別

初臣服蒙古泰赤烏部,後投降成吉思汗。賜名哲別(蒙古語,箭之意)。哲別驍勇善戰,由十戶長屢升至千戶長。太祖六年(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將兵南下攻金。金築烏沙堡拒之。成吉思汗命哲別攻之,破烏沙堡、烏月營。蒙古軍拔德興府,金居庸關守將遁去。哲別率兵入關,抵金中都(今北京)。十三年(公元1218年)奉成吉思汗命,率2萬人討伐屈出律,執斬之,滅西遼。十四年(公元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1223年,於阿里吉河(今烏克蘭日丹諾夫市北)戰役中擊潰斡羅思諸國王公與欽察汗的聯軍,進掠斡羅思南境,又轉攻也的裡河(今伏爾加河的突厥名,又譯亦的勒)上的不裡阿耳國,然後東返蒙古。病死在歸途。他被稱為成吉思汗的神箭。

二、伯顏

元朝軍事家,蒙古巴鄰氏,蒙古帝國開國功臣。他的曾祖父失兒古額禿原臣屬泰亦赤兀部首領,後臣屬成吉思汗。他的祖父阿拉黑、祖叔父納牙阿都是成吉思汗的開國元勳,分別擔任千戶長、中央萬戶長。他的父親曉古臺和他本人臣屬成吉思汗幼子託雷家族。

生長於伊兒汗國。以深略善斷著稱,信奉也裡可溫教(基督教)。1253年,跟隨旭烈兀(託雷子)西征。1265年,受伊兒汗旭烈兀命出使大汗廷奏事,深得忽必烈賞識,留作侍臣,與謀國事。至元二年(1265),任中書左丞相,後遷中書右丞。七年(1270),改任同知樞密院事。1273年,忽必烈汗任命他為伐宋軍最高統帥。十一年(1274),復任左丞相,總兵分三路攻宋,與阿術統中路,取鄂州、漢陽等地,沿長江東下,次年取黃州、蘄州、江州、安慶、池州等地,大敗宋宰相賈似道軍於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今南京),尋進中書右丞相。十一月,分兵三路進軍臨安(今杭州市),與右丞相-阿塔海取中道,節制諸軍並進。十三年(1276),陷臨安,俘宋帝、謝太后等北還,取宋地三十七府、一百二十八州、七百餘縣。十四年,以宗王昔裡吉等叛執北平王那木罕,自阿力麻裡東犯和林,奉命率師北上,大敗叛軍於斡耳寒河(今鄂爾渾河)。十八年(1281),從皇太子真金撫軍漠北,益藤州四千丸百餘戶為食邑。二十二年(1285),代宗王阿只吉總軍西北。二十四年(1287),從元世祖討平叛王乃顏之亂。二十六年(1289),任知樞密院事,分院和林。二十九年(1292),招降叛王明理鐵木兒,屢敗海都叛軍。因遭朝臣讒陷,被罷職,居大同。三十一年(1294),世祖卒,受顧命擁戴鐵穆耳即位,復任知樞密院事。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卒。大德八年(1304),追封淮安王。至正四年(1344),追封淮王。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志其功。

三、兀良哈·阿術

蒙哥(元憲宗)時,參與攻大理、交趾、南宋。忽必烈即位,留掌宿衛。中統三年(1262年),為徵南都元帥,在前敵指揮對南宋作戰。從至元四年(1267年)起,連年圍攻宋襄陽、樊城。終於攻破襄、樊,並奏請乘勢滅宋。至元十一年(1274年),與伯顏領大軍取鄂州(今湖北武漢)。後順長江水陸東下,取建康(今江蘇南京)等地,統軍在鎮江焦山擊敗宋張世傑等部水軍。至元十三年,元軍佔領南宋都城臨安後,他負責平定淮西諸城,克揚州、泰州等地。至元十四年,領兵平定西北叛王昔裡吉等,兵至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病死。

四、兀良合臺

速不臺子。初事成吉思汗,護育汗孫蒙哥。1233年,跟隨貴由東征遼東,繼從拔都西征,參加征服阿速、羅斯、孛烈兒(今波蘭)諸戰役。貴由汗死(1249)後,他積極參與推舉蒙哥為汗的活動。1253年,蒙哥汗以其弟忽必烈總兵征服雲南烏蠻(蒙古人稱哈剌章,今彝族)、白蠻(蒙古人稱察罕章,今白族)、鬼蠻(滇東北及黔西地區居住的烏蠻諸部,羅氏鬼國地方,蒙古人稱赤禿哥兒)諸國,以兀良合臺總督軍事。1253年,蒙古軍入雲南境降附摩(今摩梭人)、麼些(今納西族)二部,遂至金沙江。兀良合臺分兵攻取白蠻諸城寨,率師取龍首關,與忽必烈會合共同攻下大理城。次年,忽必烈率軍北還,留下兀良合臺繼續征服大理國境內未附諸部。兀良合臺東進,佔押赤(今昆明市),俘潛逃至此的大理國王段興智。其子阿術徵赤禿哥兒、羅羅斯(四川涼山地區)等地。侵入雲南的蒙古軍在兀良合臺指揮下,經過二年戰爭,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烏蠻、白蠻等三十七部。1256年,奉蒙哥汗之命率領所部,出烏蒙(雲南昭通),趨瀘江,破禿剌蠻三城(四川境內),在馬湖江(四川境內)大敗宋將張都統三萬兵,奪其船二百艘,抵合州。1257年,蒙哥汗依兀良合臺建議,在雲南設置郡縣。授他銀印,加大元帥,還鎮大理。十月,進攻交趾(越南),軍令嚴肅,秋毫無犯,交趾國主降附,還軍押赤城。1258年,蒙哥汗親征宋,覆命兀良合臺率軍北上,從雲南包抄南宋。遂率萬餘軍北上,在老蒼關大敗宋軍六萬,經貴州,於次年正月直抵潭州(長沙)城下。在宋境轉戰千餘里,大小十三戰,殲敵四十餘萬。1260年四月,忽必烈即位。兀良合臺至上都。

五、史天澤

字潤甫,永清(今屬河北)人。1225 年春,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帥職。不久率軍擊敗金將武仙,俘殺抗蒙紅襖軍將領彭義斌,攻克趙州、真定(今河北趙縣、正定)等地,1229年授為五路萬戶。次年冬,配合蒙古軍主力擊敗金援兵10萬,攻克衛州(今河南汲縣)。後又參與圍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戰,滅亡金朝。此後揮軍攻襄陽(今屬湖北),淹殺宋兵萬計;率兵攻復州(今湖北沔陽),親擂戰鼓大破宋軍;隨蒙哥入蜀,受命阻擊宋軍水師,三戰三捷。中統二年(1261),任中書右丞相。三年,率軍圍攻濟南,擒殺叛將李□。至元六年(1269),參與運籌長期圍困襄陽之策,為後來攻克此軍事重鎮提供了條件。十一年,又與丞相伯顏統兵分路攻宋,至郢州(今湖北鍾祥)因病離職。次年二月卒於真定。他出將入相近50年,多謀善斷,量敵用兵,主張攻心為上,力戒殺掠。

史天澤'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甚至被人比作郭子儀、曹彬。他一生謹慎,多謀善斷,料敵用兵,主張攻心為上,力戒殺掠。史天澤及其家族為鞏固和發展蒙古貴族在中原的統治立下功勞,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時漢族顯貴的代表人物。

六、速不臺

兀良哈部人。早年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譽稱“四狗”(即“四先鋒”)之一。1212 年(金崇慶元年),蒙古軍攻金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西北),他率兵先登。後在進擊篾裡乞殘部時,俘獲兩將,攻滅該部。1219年,從成吉思汗西征,次年受命與哲別率軍追擊花□子模國王摩柯末,先後轉戰於寬定吉思海(今裡海)沿岸等地。進而擊敗斡羅思、欽察聯軍和不裡阿耳軍,1224年率師東還。1231年(金正大八年), 隨拖雷率軍繞道宋境迂迴攻金,並獻疲敵之計,以少擊眾,殲滅金軍主力於三峰山(今河南禹縣西南)地區。隨後,率軍進攻金南京(今開封),又參加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戰,為滅金立下戰功。1235年,以先鋒隨拔都西征,滅欽察,攻陷俄羅斯許多城池。1241年,率軍攻入馬札兒(今匈牙利),進抵馬茶城(今布達佩斯), 1243年還師蒙古,終年73歲。

七、木華黎

札刺亦兒部人。早年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譽稱“四傑”之一,被命為左手萬戶長。蒙金戰爭初期,在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萬全西南)大戰中,率敢死士衝鋒陷陣,以寡敵眾,配合主力殲滅金軍精銳。之後,率軍攻取北京(今內蒙古寧城西)、錦州(今屬遼寧)、興中府(今遼寧朝陽)諸城,控制遼東、遼西地區。1217年(金興定元年)八月,被成吉思汗封為太師、國王,全權指揮攻金。他利用矛盾,收降大批漢族地主武裝為其效力;接受部將史天倪等的建議,禁擄掠,不殺降;併發揮蒙古軍善於突襲、野戰之特長,迅速攻取今河北、山西、山東等省大部要城。1220年,在黃陵岡(今河南蘭考東)激戰中,他靈活用兵,下馬督戰,令將士引弓齊發,打敗號稱20萬的金軍。1221年,自山西北部揮軍渡黃河進入今陝西,先後攻克綏德、□州(今富縣)、蒲城等地。1223 年(元光二年)三月,卒於今山西聞喜。

八、孔元

字彥亨,新河縣邢彥村人。少年時即身材魁梧,膽略過人,而且喜愛拳棍。17歲被召募為元軍士兵。丞相史天譯佐帥府,獲知孔元才武不凡,將其招置於麾下。孔元隨軍征戰,身先士卒,謀略超凡,攻焦湖,圍壽春,拔西堡,徵安豐,奮力卻敵,戰績顯赫;繼而又克樊泗州五堂山寨,俘敵甚眾。中統元年(1260年)率領御前精兵,隨駕北征,中統二年(1261年)宣授管軍總把。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軍大舉伐宋,孔元為前鋒,進軍江南,所向克捷,屢立戰功.至元十四年(1277年)拜武義將軍。至元十六年(1279年),受命北討叛王失裡木等,分軍扼其要塞,叛軍隨被擊潰,繳獲輜重車馬無數,皇帝(忽必烈)大悅,加封孔元為宣武將軍右衛親軍總管。因久戰積勞成疾,於至元十九年(1282年)病卒。

九、博爾忽

又作孛羅忽勒、博羅渾、缽魯歡、孛羅渾、博魯溫等。蒙古國大將。許兀慎氏,著稱神勇,戰功卓越。成吉思汗母月倫養子。以神武著稱。原附屬主兒乞部,南宋慶元三年(1197)主兒乞敗亡後,被月倫收作養子,充當'那可兒'(伴當),隨從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並與汪古兒等同典御膳,五年(1199),受命與博爾術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戰敗乃蠻部曲薛吾軍。嘉泰三年(1203),在合蘭真沙陀中,與克烈部對壘,隻身營救汗子窩闊臺(太宗)於危難中。四年,以蔑兒乞首領帶兒兀孫降後復叛。與沈白領右翼軍追至薛涼格河(今色楞格河),討平叛軍。1200年,在與別人對壘中,自己一個人營救了元太宗。後來被稱為元初十大功臣之一。開禧二年(1206)蒙古國建立時,因功封千戶長,並配合博爾術同掌右翼軍隊。與木華黎、博爾術、赤老溫並稱'掇裡班·曲律'(蒙古語,意為四傑),世任'怯薛'(護衛軍)之長,為十大功臣之一,享有九次犯罪不罰的特權。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征討禿馬惕部時,中伏兵死於軍中。及禿馬惕部平,以該部民百戶賜其妻,以示撫卹。後追封淇陽王。博爾忽性格仁義忠厚,非常孝敬他的母親,長得非常英俊,相傳蒙古的女孩子看著他都會忘記手中的事情。博爾忽十六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去世。皇帝召見他,他看見皇上舉止優雅,端莊,說話很詳細,深得皇帝的喜歡。博爾忽故事中記載元史二十六年,有個人犯了罪逃跑,博爾忽主動請求出戰,皇上就很高興,說他能夠輔佐我,每次出去打仗都有他,只要有仗打就不休息,功勞是最大的。博爾忽這次的行動 ,對蒙古人特別的重要,因為這關係著整個西南到底是屬於蒙古還是屬於南宋。只要他行動成功,蒙古不僅可以鞏固原來的勢力,還可以趁機會把川東控制住,因此這場戰役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如果失敗就意味這西南的很多部隊就會全軍覆沒。所以博爾忽這次戰役意義非凡,最終他不辱使命,成功獲勝,這便是博爾忽故事。他出身於微末,一生征戰沙場,為元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曾作為成吉思汗的貼身侍衛伴隨他東征西討,是成吉思汗著名的四傑之一。

十、張弘範 “

但教千古英名在,不得封侯也快人”。千百年來,可能沒有比張弘範更倒黴的開國功臣了,這位文武兼資的一代名將,功彪史冊,一生勳業不遑讓人,卻陷入忠奸糾葛的怪圈,“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後名”。公元1238年,張弘範誕生在一個名將世家,他是蒙古萬戶張柔的第九個兒子。提起張柔,那可是蒙金時期鼎鼎大名的人物,他是河北定興人,蒙古軍南侵金國時,他以地方豪強的身份,聚集鄉鄰親族數千餘家結寨自保,得到定興令的官職,後來又累官至中都留守兼知大興事。公元1218年,張柔在狼牙嶺被蒙古軍打敗,後來降於蒙古。元太祖仍命他擔任舊職,1125年,張柔受封為千戶、都元帥,勢力大大擴張,後隨速不臺圍攻汴京。公元1233年,金元帥崔立獻城投降,張柔又隨塔察兒攻克蔡州,金亡。也是這一年,張柔因功被窩闊臺提升為萬戶,兼管軍民,成為獨霸一方的漢軍首領。張柔雖是武將,卻深慕中原文化,著意延納流落民間的漢族士大夫。攻佔汴京時,許多將領搶掠子女玉帛,他卻搶出了《金實錄》這部珍貴文獻,而且還把金朝最後一科的狀元王鶚延聘入自己的幕府,在張柔的幕僚中,彙集著樂夔、敬鉉、郝經這樣的俊才。張弘範出生時,已是元太宗窩闊臺十年,距金亡已有四年之久,這就有力地駁斥了他是所謂金國叛將的說法。張弘範有八個哥哥,兩個弟弟,張家在元初是有名的藏書家,據說藏書過萬卷。名儒郝經為子弟們的家庭教師,在這樣的薰陶下,張弘範迅速成長為一個文武全才的年輕將領。公元1256年時,二十歲的張弘範已經“善馬槊”,頗能為歌詩,儀表出眾。這一年,時任順天路總管的張弘略,要赴皇帝駐地述職,於是留下張弘範代司其職,年輕的張弘範清正廉明,史載“吏民服其明決”。當時,蒙古軍殘暴,所過擾民,但只要在順天府境內鬧事,張弘範必定“仗而遣之”,決不留情,蒙軍畏其威嚴,過境無敢犯者。這段經歷不禁使我們想起文天祥的早年,這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忠臣,年輕時卻是“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兩相比較,結果耐人尋味。公元1260年,忽必烈繼位,改元中統,張弘範被任命為御用局總管,由此受知於忽必烈。公元1262年,盤踞濟南的漢人軍閥李璮起兵叛亂,張弘範率兵二千會合親王合必赤討伐。正是在這次戰役中,26歲的張弘範指揮若定,建立奇功,初顯一代名將的風采。

當時,張弘範軍於濟南城西,李璮屢次出兵反擊圍城軍,卻偏偏漏過張弘範,這個詭計沒有未能得逞,張弘範判斷:“我軍營於險地,李璮故意示弱於我,必以奇兵來襲,以為我不知道!”於是嚴加戒備,興築長壘,內伏甲士,外設壕溝,開東門以待之。次日,李璮果然率兵夜襲劫營,而士卒多陷入壕溝中,少數突入營壘者,也都被張弘範伏兵消滅,這次戰役還擒獲敵將兩員,老父張柔聽說後讚道:“真吾子也。”張弘範治軍頗得古今名將之法,他生平仰慕五代時楚國名將王環,並效其所為,士卒凡有疾病創傷,一定親往探視,照顧醫藥;不幸死亡的,一定要把柩骨送回故鄉;凡有賞賜,必定分給部屬;正是因為如此,張弘範深得軍心,威望日隆。公元1264年,兄長張弘略奉調入京宿衛,忽必烈親賜虎符,正式任命張弘範為順天府總管。也許是郝經的教誨,張弘範為官,重視民間疾苦,公元1265年,他移鎮大名時,適逢洪水成災,百姓房舍漂沒,無力繳租,張弘範即令全部免除。後來,有司彈劾他“專擅”,向忽必烈告狀,張弘範在忽必烈面前申訴:“今歲水潦不收,而必責民輸,倉庫雖實,而民死亡殆盡,明年租將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則歲有恆收,非陛下大倉庫乎?!


走遍中國56民族


《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原型名郭侃,唐朝郭子儀的後代,他自小長於蒙古,是被蒙古一高官收養。他從小就練就一身本領,並且熟讀兵書,頗有謀略,很受成吉思汗看重,他助成吉思汗橫掃天下 ,參與蒙古西征,率軍長驅直入上萬裡,攻破733座不同國家的城池,百戰百勝,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蹟。比之小說中幫成吉思汗一統蒙古、屠城花剌子模以及制定進攻金朝策略的郭靖要亮眼得多。後來元朝建立後,郭侃就任海寧知州,是金庸老家的父母官,金庸可能借此創作出小說中的人物。



研經鑄史


補充兩個:

1、餘闕

餘闕本是文官,1333年進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1352年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駐守安慶。朱元璋拿下集慶之前,陳友諒的老大徐壽輝率大軍攻打安慶這一要地,結果餘闕從小路進入安慶,開倉賑濟災民,並親自率軍應戰,紅巾軍大敗而逃。

餘闕隨即加固城牆,開挖護城河以備紅巾軍。並且招募鄉兵、開墾荒地,常常將自己的薪俸拿出來賑濟百姓,每次有起義軍來攻城,餘闕僅用數千人便能擊敗他們。

第二年,陳友諒聚集重兵再次進攻安慶,餘闕親自上陣,殺死多人,後見陳友諒軍已經攻入城中,隨即自刎,墜入清水塘中,全家投井而死。餘闕死後,陳友諒感其忠義,下令找回了餘闕的屍體,用棺木將他收殮安葬在安慶城西門外。

2、綦公直

綦公直,是元朝初年的名將之一。他曾為元世祖忽必烈消滅南宋王朝、統一中國、鎮壓部族反叛、建立和鞏固軍事封建帝國立下赫赫戰功。

甚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被加封為輔國上將軍、都元帥、宣慰使等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