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宋神宗赵顼

起用王安石

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到宋仁宗的时候已经很明显了,他虽然试图做过改革,但是终归失败。即位的宋英宗也提出过要“去冗官之患”,并对官员考绩升迁官资的制度做了一些改革。但是,宋英宗英年早逝,改革的重任交给了即位的宋神宗。宋神宗即位后,他开始锐意改革,那时他20岁,力图有所作为。当时他的大臣大都是仁宗旧臣,即使改革派的富弼等人也暮气沉沉,无意进取。宋神宗的改革必须使用新人,他发现了王安石,王安石也是确有大才之人,但是君臣的改革还是失败了,其原因的确是十分复杂,我们仅从宋神宗的用人角度谈一点看法。

王安石是北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年轻的时候就文才出众,得到文学家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20岁做了皇帝,王安石20岁中进士,君臣倒是有些相似之处。王安石起初在地方任职,曾在鄞县做过县官,其时正逢那个地方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困难。王安石有实干精神,他主持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摆脱了困难。每逢青黄不接的的时候,王安石就开仓借粮给农民,等到农民收获后,按照官定的利息予以偿还,很好地接济了百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主豪强对他们的盘剥,得到百姓的称誉。

王安石在地方上做了二十年官,名声卓越,后来被宋仁宗调到中央,他一到京城,就上了一份万言书,主张改革财政。当时,宋仁宗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因此没有接受,后来王安石的母亲去世,王安石回家守丁忧。宋神宗即位的时候,王安石已独负天下盛名多年,他后来的政敌司马光也说天下士人都认为只要王安石当政,“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宋神宗当太子的时候,就知道王安石,当时他手下有个官员经常向他提及王安石,因此印象深刻,在他即位不久后,即召王安石赴京。但当时文官政治已经成熟起来,照例王安石要推辞一番,果然他引病不赴。宋神宗也明白意思,于是令王安石就地担任江宁知府,不久,就召他再次入京。王安石一到京城,就被宋神宗单独召见。宋神宗向他询问治国大计,王安石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答道:“改革旧制,推行新法。”然后向宋神宗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宋神宗觉得很适合自己的想法,于是让他回去拿出一个详细的改革条陈。王安石等这个机会都几十年了,于是回去后当晚拟就了条陈,第二天呈宋神宗。宋神宗阅后大喜,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正式改革。他首先创设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具体负责变法事宜,由自己和枢密副使韩绛兼领,并启用了一批新人,任命吕惠卿任“检详文字”,章惇为编修三司条例官,曾布任检正中书五房公事,放手进行改革。

不久,王安石相继提出了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他在鄞县试用的那个接济百姓的办法,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由政府出面,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农业发展,从产出上解决粮食问题。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可以不再自己服役,改为交纳免役钱代替,以前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纳。然后由官府雇人服役。从而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四、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然后按土地的多少以及肥瘠征税。力图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

五、保甲法。政府把百姓按住户重新组织,每十家为一保,每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有两个男丁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随军队作战。

从上面的内容看,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有助于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政府收入,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了许多朝臣的反对。面对这些压力,宋神宗有些动摇,就询问王安石:“现在人们到处议论变法,批评变法不怕天变,不听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如何是好?”王安石早就预料到变法的这些阻力了,于是坦然答道:“陛下认真处理政事,怎会天变?陛下经常征询意见,怎么能说没有照顾舆论呢?至于祖宗规矩,本来就是应当顺应新情况加以改变的。”宋神宗受到王安石的鼓舞,暂时安定下来。

神宗用人会摇摆

不巧,公元1074年,河北大旱,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粮,四处逃荒。按说这只是自然灾害,却被变法反对派利用,有官员趁机献给宋神宗一幅《流民图》,硬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把王安石撤职。宋神宗也是忧民之君,看了《流民图》,很是难过,长吁短叹,夜不能寝。反对派大臣还鼓动了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在他面前进言,哭诉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迫宋神宗停止新法。王安石迫于形势,上书辞职。

在这个微妙时刻,宋神宗如何用人就成为变法成功与否的关键了,如果顺从了大臣的意见,罢免了王安石,则变法就功亏一篑了,若是坚持下来,则可能会向顺利的方向发展。结果,宋神宗并不是一个坚定的领导者,他批准了王安石的辞呈,让他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休养,新法受到了挫败。

第二年,宋神宗还是想继续变法,把王安石再次召回出相。然而,事有凑巧,刚过几个月,天空出现了彗星。这正常的自然现象在当时是不吉之兆,反对派大臣自然不会放过,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虽然竭力为新法辩护,劝说宋神宗不要迷信,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王安石无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此时,王安石祸不单行,这一年,他的爱子王病死,王安石老年丧子,精神受到重大打击,遂力请辞相。同年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出任江宁判府,次年六月又辞官闲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他听说司马光等人把新法完全废除后,在忧愤中去世。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北宋政府摆脱积贫积弱局面的一次良好机会,但是宋神宗用人立场不坚定,太容易动摇,最终无法让王安石发挥自己的才能,变法失败。历来史家对王安石的用人多有批评,其实宋神宗用人的问题似乎更关键,值得探讨。但是《宋史》中却不这么看,反而认为是王安石误导了宋神宗,书中说道:(宋神宗)即位,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励精图治,将大有为。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未有所当,遂以偏见曲学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

神宗美志不遂

不过,宋神宗确实有志于求治,但是一生政事多不成功,这似乎与北宋政权积累已久的弊端有关。宋神宗名赵顼,为英宗长子,先后封为淮阳王、颖王,英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英宗病死后继位。宋神宗即位前喜读《韩非子》一书,曾说:“天下弊事很多,不能不改革。”英宗于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丁巳日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熙宁”。宋神宗即位后,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严重局面,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北宋危机,他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废去元老,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使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官员的强烈反对,加上他自己意志不坚定,新法最终失败。

他多次发动对西夏战争,他前期任用王韶,获得了熙河战役的胜利,收复了两千里故汉地;同时用章惇开拓梅山地区,史称梅山之役;后屈从辽的要求,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元丰三年至五年,他进行宫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他多次遣将进攻西夏,灵州之战、永乐城之战,皆大败。元丰四年(1081年),神宗还凭借几年来积蓄的军事力量,对西夏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宋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据有了兰州,切断西夏同河西走廊的联系,为环攻西夏造成有利态势。为保持这一战果,神宗于元丰五年八月下令修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北)。主持永乐城修筑和防御任务的是志大才疏不懂军事的徐禧,遂陷于西夏军重重包围之中。城陷,徐禧、李舜举和李稷以下数万宋军民全部死难。神宗半夜得到消息,起床踱步,达旦未眠,因此得病。自此,神宗郁闷于怀,元丰八年春病死,在位十八年,死后庙号为神宗,葬于永裕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