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減少4-18個月的嬰幼兒夜啼,爸爸媽媽平日對待孩子的方式很關鍵

記得我們家孩子10個月左右大的時候,有那麼幾天,每到晚上一點左右會醒來,然後哭的撕心裂肺,怎麼哄也不睡,扭著身子要往外面去。我和孩子媽媽,大半夜的抱著孩子在小區裡溜達,直到寶寶趴在我肩上睡著了,才能回家。

“我家寶寶睡覺時經常咿呀咿呀的說夢話,邊喊不要,邊哭啼。”

“是啊,我家的也是,而且激靈著醒後,還哇哇大哭,用盡辦法安撫,寶寶仍哭鬧不止。”

“還有,家裡不能有聲響,一丁點兒動靜或是一點點刺激,孩子都會被驚醒。”

“我家的3個月大了,一晚上醒好幾次。”

問了很多寶媽、奶爸,反應孩子晚上有啼哭情況的還很多,年齡大多在1周半以內。


減少4-18個月的嬰幼兒夜啼,爸爸媽媽平日對待孩子的方式很關鍵


寶寶夜啼的原因,在出生後4個月前後應區別分析

4個月前

出生後到4個月之前的嬰兒,大腦還沒發育,他們無法表達強烈的願望,也不會對外界的刺激做出過多的反應,情緒表現也極為匱乏,肚子餓了,尿布溼了、冷了、熱了、肚子疼了,這些“身體上的不適”,是他們哭啼的主要原因,而他們極少會因為“心情上的不愉快”而哭泣,除了這些原因以外,對周圍環境的不適應,留戀媽媽的胎內環境,這些也可能造成嬰兒哭啼。

4個月以後

嬰兒的大腦開始急速發育,尤其是掌管情感、欲求的大腦邊緣系,最先快速發育,伴隨而來的是自我欲求的表現,自我意識開始產生,另一方面抑制邊緣系作用的額葉的發育相對遲緩,造成嬰兒無法控制情緒,情緒不穩定,在嬰兒的發育過程中睡眠週期也不斷變化,再加之大腦發育的不平衡會造成嬰兒睡眠淺,容易驚醒,無法深度睡眠,這也是哭啼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在出生後4個月的月齡內,嬰兒的哭啼都是由身體不適引發的,這個原因比較容易找到,但4個月後隨著嬰兒大腦的發育,造成哭啼的原因也越複雜,也不太容易查找。

在嬰兒成長髮生很大變化的4個月之前和4個月以後,也要分別考慮照顧嬰兒的方式和嬰兒一起生活的方式。


減少4-18個月的嬰幼兒夜啼,爸爸媽媽平日對待孩子的方式很關鍵


4-18個月大的嬰幼兒晚上啼哭的原因及改善辦法

一,大腦邊緣過於興奮

寶寶發洩了自己的不滿、不安的情緒,卻沒有得到爸爸媽媽的回應。雖然這一點,並沒有具體的表現形式,但或許寶寶早就有了這種想法。

寶寶想做的事情,大人多次明確說“不行”,或是大人先發制人,講明寶寶想做的事情是不可以的。甚至,大人對於寶寶的行為表現出無反應或無表情,對於寶寶而言,都是導致他們無法得到滿足的原因,無法得到滿足的想法越強烈,大腦邊緣系就越興奮。

另外,恐怖或不安的體驗,高興過頭等興奮體驗,這些刺激強烈的體驗,都會造成別邊緣系的過度興奮,家長應該注意避免。

想想我家孩子那段時間的經歷,就是天熱的夏天,寶媽和我擔心孩子出去玩會中暑,經常不允許他出去玩,說了太多的“不可以”,所以,孩子心心念唸的都想去外邊玩,晚上睡覺也不踏實。


應對辦法,最重要的是平日對待孩子的方式

  • 不要說“這樣不行”,而是要說“你應該這樣做”,用明確的話語或身體語言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你應該這樣做”的表達,也要要注意採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有些話可能大人想表達的不是“不可以”,但孩子聽起來以為是這個意思,還不會講話的寶寶能通過大人的表情、聲音的強弱,和說話的語速來感知對方是生氣還是威嚇,比如雖然大人的表情和平時一樣,但說話的聲音很高,說起話來嘰裡呱啦,即便大人真的沒有生氣,但寶寶也會以為大人在“對自己發火”。
  • 表揚或是認可寶寶時,要看著寶寶的眼睛表達。不看寶寶的眼睛,他們感受不到大人是真心誇讚他們的。
  • 多增加一些和寶寶一起玩耍、一起歡笑的互動體驗。
  • 多和寶寶進行肌膚接觸交流,比如抱一抱,蹭蹭臉等。
  • 寶寶在6個月到一歲時,額葉尚未發育成熟,這一階段不要讓寶寶過度忍耐,儘可能地讓寶寶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 儘可能的關注寶寶。
  • 注意不要做讓寶寶產生恐懼、不安的事情。
  • 少做讓寶寶過度興奮的事情。


減少4-18個月的嬰幼兒夜啼,爸爸媽媽平日對待孩子的方式很關鍵


二,額葉活動遲鈍

負責控制不滿、不安情緒的額葉,沒有發育成熟是原因所在。

額葉缺乏體驗、訓練是無法發育成熟的,大人是不是有時候一味的讓寶寶看電視,看平板、看手機,而缺少和寶寶的會話交流?寶寶是不是睡眠不足?大人是不是和寶寶說話時不看著寶寶的眼睛,只顧盯著手機看?不滿8個月的寶寶通過和大人目光的對視,來確認和識別大人的面目。

不論寶寶想做什麼,大人都不會高瞻遠矚的讓他們自己思考,或是一點兒都不讓寶寶忍耐,這些都是不恰當的做法。

缺乏必要的運動,比如寶寶雖然已經開始長牙,但仍只給寶寶吃柔軟的食物,沒有讓寶寶得到咀嚼食物的鍛鍊,這些都會抑制額葉的發育。


應對方法,溫馨的親子活動

  • 多和寶寶說話
  • 一直保持笑臉相對
  • 大人不要過多替寶寶想要啟發寶寶,自己認真思考
  • 逐步讓寶寶學會忍耐,讓寶寶一個人待30分鐘左右,寶寶自己就能停止哭鬧,這也是一種耐性訓練,只是事先一定要確認周圍環境是否安全
  • 上午讓寶寶做一些有律動的運動。


減少4-18個月的嬰幼兒夜啼,爸爸媽媽平日對待孩子的方式很關鍵


三,輕微的身體不適,適用於整個年齡段

如果寶寶有感冒跡象、鼻腔堵塞。寶寶睡覺時會用嘴呼吸,這容易造成寶寶睡眠輕,常被驚醒,另外,還要常查看寶寶穿著衣物是不是觸感不舒服,室內溫度是不是過高或過低。

如果知道了原因就可以對症下藥,消除引起不適的原因,此時若一時找不到原因,也可以尋求兒科醫生的幫忙。


嬰兒3個月以內,沒有形成穩定的睡眠生物鐘,容易出現夜啼的情況,寶寶的家長不用過分的焦慮,培養寶寶的睡眠習慣,形成規律的生活節奏,提高了寶寶的睡眠能力,夜啼情況就會改善。

已經有認知的寶寶,安靜的環境幫助孩子入睡,睡前不做讓寶寶興奮的活動,讓寶寶在心情放鬆的情況下睡覺,要減少嬰幼兒的夜啼,周圍的環境要安靜,白天的活動也儘量不劇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