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弄潮·銳評丨張雪領跳河救人的三個“不等於”

弄潮·銳評丨張雪領跳河救人的三個“不等於”

在張雪領下水救人的七格閘鐵柵欄位置,有人獻花。

月高風黑,水深浪急,跳河救人的小夥,再沒能上岸。張雪領見義勇為的故事,引起了輿論關注,也引來了一些討論。肯定他英雄主義行為的同時,有些人覺得,他這麼做不值。關於值不值,有三個“不等於”,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

痛惜離世,不等於否認英雄。新聞後的熱評,點擊量比較高的幾條都在討論,“遇到自殺,你拼了自己性命救了她,她不一定感謝你”“年輕人不要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你的這種行為一點都不酷,還有很多人因為你而悲傷!”張雪領還不到三十歲,在杭州打拼創業,頗有起色,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正處在生命的黃金年齡,人生確實還有許多可能性。為他感到可惜,是人之常情。但這種可惜,絲毫不應掩蓋他救人的英雄主義色彩。人生不只有柴米油鹽。他將生死置之度外,決定跳水救人的那一刻,不是為了換取同情、惋惜,他的眼裡也沒有“該救的人”和“不該救的人”之分,而只有遇險要救的信念。英雄也是普通人,沒錯,但是選擇讓英雄成為英雄。英雄逝去,我們唯有努力去看到他的選擇對庸常生活的超越性。流星的耀眼,正是來自於對自我的燃燒。

號召學習,不等於鼓勵冒險。有的評論說得很專業,救人前要先評估風險,“除非自己水性特別優秀,能比長江志願者救援隊,還是儘快催促專業救援人員”,此言不虛。肯定英雄,學習這種見義勇為的精神,不是要向大眾宣傳盲目冒險。正規的救險流程,必須建立在自身安全基礎上見義智為,這點再三強調和明確。但這與張雪領的選擇不矛盾。他的確先通知值班室關掉水閘,報警,再下水救人。每個人有自己價值觀體系,並從這個價值觀生髮出本能。張雪領從自己的價值觀得出要救人的結論,並因此而犧牲,其他人不應該以自我揣度,來暗示他“盲目施救”或者“自不量力”。不要用道德綁架鼓勵他人冒險,同樣的,對救人的選擇一再作技術分析,實際上也構成了一種反向的道德綁架。

不鼓勵冒險,不等於否認犧牲的價值。人們總是傾向做簡單的算術題:為救一個自願放棄的人命,搭上一條人命,值不值?然而,人類社群不是靠這樣的簡單的算術題維持了千年文明。把倫理題做成算術題的後果,就是再無英雄。遇到需要挺身而出的情境,都要先做一番算術題,東加西減、劃不划算,那絕大多數情況下答案肯定是不划算,退避三舍也就成了絕大多數的選擇。只有市場交易思維,就不會有捨己救人、捨生取義、扶危濟困等等這些人類引以為傲的大德大愛。說直白點,正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鍛造了人性的光輝。

好人沒有好報,實屬世間大憾,值得慟哭一場。然而,不要再用值不值去庸俗化英雄的選擇,張雪領的生命不夠長,但足夠厚重豐富,值得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