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次貸危機後的美國:公務員工資可以不發,但農民的補貼一分不少

愛發原創,歡迎指正。全文1767字,閱讀約需10分鐘。

美國對於農業尤其是農產品的政策性補貼可以說歷時漫長,基本上已經經歷了一百年的歷史。特別是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了臨時農業法案體系,政府機構為有效保障農業產業勞動者的經濟收益,相繼出臺了很多扶持農業產業創新發展的政策機制,僅是農業層面的補貼性立法就有十多項,這些政策機制對於促進該地區的農業產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

對農業產業的補貼基數巨大。美國是工業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但是政府並沒有因為發展工業經濟而去損害產業農民的合法利益,而是對農業產業長期化輸送一種具有傾斜意義的扶持機制。據世界經合組織進行的估算算,2002年以來,每年美國政府給予產業農民的補貼都達到了400億美元以上,對每個經營農場的補貼,則平均達到1萬美元以上。

政府公務員的工資可以不發,但對產業農民的補貼一分不少。全美農產品信貸機構是美國政府指定的執行和和落實農業性補貼政策機制的機構,他們的日常流動資金一般都保持在1億美元以上,而且還可以向財政部直接借貸週轉資金,這些資金資源都可以按照國家政策機制直接向產業農民發放。

政府將農業性的各種補貼列為強制性的國家支出,而國家公務員的工資則屬於一般性的支出。比如農產品信貸機構的職員基本上都屬於國家公務員,他們的工作就是將一系列的貼補資金直接送到產業農民手中,這樣做基本上杜絕了貪汙和挪用行為。美國社會也很少出現產業農民在補貼發放層面的投訴。

絕大多數的產業農民所得稅一律免繳。在當今美國地區,納稅觀念可以說己經嵌入人們的自覺性行為之中,雖然稅種較多,但是和產業農民有關的繳納稅種非常之少,在額度上也只是象徵性繳納,比如農用車輛根本不需要繳納燃油稅。產業農民所必須繳納的稅種中,主要是農業所得稅,這一稅種主要是根據經濟收入計算。經營農場每年約有四分之一的承包人因被列為資源有限農場不需要繳納所得稅,其他的人繳費額度也不是很高。

美國在農業產業的補貼政策制定實施上,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在模式方式上也產生過很多的客觀變化,但是在目的方向上基本上是圍繞三個層面展開的:

一是實施支持性的收購。這種政策機制和我國實施的糧食價格保護有些相似,只是在具體的運作模式上不同。比如,產業農民在依託政策性支持價格將糧食等農產品出售給政府之後,一旦經營市場的價格出現了上升現象,產業農民就可以按照政策規定將售出的糧食再要回來到市場上進行營銷,當然也需要把政府扶持的資金加上對應的利息返還給政府。

二是實施差價性補貼。運作的具體模式主要是,提前確立定位一個基本的目標價格,然後依託這個已經確立定位的價格水平,與市場化的平均價格之差,對產業農民實施政策性的補貼。

三是脫鉤性的補貼。這是他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後所廣泛應用的主要方式。核心是在具體的補貼數額上建立基數期,進而在種類、面積和單產上實施宏觀方式的匡算,按照這種匡算對產業農民提供一定的政策性貼補。

美國當前實施的農業補貼政策機制主要是體現在對農產品實施的實質性補貼上,這種機制從目前來看基本也是圍繞上面三個層面展開的,僅僅是在具體的稱謂上有所不同而己。

一是貸款性的差額補貼。這個層面的補貼從意義上來講應該稱得上是全美農業性補貼政策機制的基石,運作模式主要是政府機構對一些農作物的營銷價格實施具有保護價意義的預定,產業農民在具體的農作物播種季節之前,可以用將來的預期產量實施大致對等性抵押,並且可以依託最低的保護價的額度,向政府機構申報一定數量的投入性貸款。當這批農作物進行收穫的時候,假若市場上的具體營銷價格高於了政府機構所給予的最低保護價格時,產業農民可以按市場價格向政府營銷一系列的農產品,並償還向政府銀行所借的信貸資金。

二是直接性支付。這種模式方法所蘊含的重點,即所謂的不掛鉤性質類型的補貼,基本上是沿襲以前的機制措施。支付的具體額度為規定的支付率和農產品的支付面積以及面積單產的總乘積。而且這種支付率還在全美的新農業法體系中進行了清晰的界定。

三是反週期性支付。反週期性指的是具有反週期性的價格波動。一系列產品的反週期支付在核心上是由兩個價格之差進行界定的:現行的農業產業補貼政策機制中,對一系列農產品的目標價格界定早已經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而在理論體系中,該價格通常都會被認為是非常合理的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