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太祖重文輕武有什麼影響?

暮雨打梨花


宋太祖的重文輕武,主要是唐朝一來,節度使權利過大,軍事民政一手抓,導致地方勢力做大,中央權利變小。

重文輕武對於皇室(統治者)來說,利大於弊,俗話說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武官造反,危害太大,影響太大,從宋朝開始的重文輕武,一直延續到清朝。能夠延續幾個朝代,那就說明有利於統治階級,當然也不能說沒有壞處,任何事物,一體倆面,有益必有害。

以宋朝為例,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南北宋倆朝,沒有官員造反,這對統治者的吸引力好比是毒藥,所有的弊端都不如這個。

重文輕武政策下,使得宋朝國家迅速從五代十國戰亂中安定下來,得以休養生息。宋朝是中國古代經濟最繁榮的一個朝代,雖然宋朝國土不大,也沒有完全形成大一統,但宋朝國祚較長,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家安定,農業得到發展,尤其是南方得到了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較高,統治階級也是最溫和,最開明的一個朝代。

壞處就是,宋朝戰鬥力較弱,禁軍湘軍,不堪重用。軍隊投入可以說是中國朝代投入最大的,但在文官的壓制下,武官的血性消退,慢慢的變得貪得無厭,貪生怕死。

總得來說,重文輕武對於統治階級來說是有利的,對於國家來說,過度的重文輕武不利於國家的長久發展。





A.月和亮


宋朝出名的重文輕武,不過不能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算,宋朝的重文輕武是從趙匡胤那個不成器的弟弟趙光義開始的。

趙匡胤是傑出武人

宋太祖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武人皇帝之一,如果論單挑,估計沒幾個皇帝能打過他。他曾經兩軍陣前重傷悍將皇甫暉,生擒姚鳳。

能產生這樣的武人皇帝,有其社會背景。自中唐安史之亂後,唐朝很多藩鎮獲得了自治半自治的地位。這些藩鎮的統治階層,就是武士。簡單來說,你能打,你就能服眾,就能獲得晉升。所以形成了大量的軍人世家,這些家族的男性自小習武,長大以從軍為業。

唐末沙陀人崛起,沙陀人是典型的軍事兄弟會,內部以收義子的擬血緣關係形成了軍人集團。趙匡胤家族就是唐末大環境下的武士家族,所以自小習武打仗。

趙匡胤削軍權但不重文

沙陀人在契丹人打擊下衰落了,接收了沙陀人遺產的是郭威,也是個武人。郭威很快死了,傳給了柴榮,柴榮實際上不是個傳統軍人,不見得能hold場面,不過死的早,得了個一代明君的讚譽。反倒是篡位的趙匡胤是個比較典型的五代軍人。

趙匡胤篡位後,削了不少原先軍頭的軍權,加強了武力上的集權。不過請注意,趙匡胤雖然削了軍頭軍權,但不代表他能看得上文人。文人在宋代之前的角色就是個管家甚至幫閒,哪怕到了唐朝,皇帝真正依賴的依然是能打仗的人,文人只是起裝飾性作用。趙匡胤作為五代軍人自然不可能看得起這些文人,有個趙普的事兒就表現了趙匡胤對文人的鄙視。“

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趙光義不得不重用文人

宋朝真正重用文人打擊武人,是從趙光義開始的。

趙匡胤還在的時候,趙光義就在打造自身的班底。趙光義雖然一直跟著哥哥混,但他不算武士,不像趙匡胤那樣能在武人中獲得巨大的威望。他就換個路子走,聚集了一幫喜歡陰謀詭計的文人,形成了自己的班底。

由於趙光義有了自己的班底,加上趙匡胤對自家人心軟,所以趙匡胤一直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只是他沒想到自己的好弟弟居然能對他下手,就是著名的燭影斧聲。

趙光義能靠這種手段就上位,其實主要怪趙匡胤的削權。假如他沒有持續的打擊軍人,還是五代的格局,那麼趙光義殺了他也沒用,其他軍頭很快就會把趙光義幹掉。

趙光義篡位成功後,他哥哥的老班底自然不能用,這些老班底基本都是世家軍人。於是趙光義就開科舉,提拔文人,用這些文人來取代世家軍人。之後就在宋朝形成了傳統。

不過由於文人扯淡打屁厲害但打仗不行,趙家對內可以用文人,外面的蠻族可不鳥你這些文人。所以實際上趙家皇帝一直小心的保持一部分軍人世家,以對抗邊疆蠻族。不過這點玩意兒衰落的也快,趙匡胤趙光義時候可以主動進攻強大的契丹人,到了西夏時候就已經難以戰勝小小的党項人,到女真人殺進來的時候,基本就砍瓜切菜了。

趙宋重文輕武最大的影響就是自己閹割了自己,真的需要卵蛋的時候沒法勃起了。


加密貨幣百曉生


宋朝的重文輕武的影響深遠,有利同樣也有弊。

宋朝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通過自導自演的陳橋兵變,從手握兵權的節度使,搖身一變,成為了宋朝的開國之君。宋朝是在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中建立的,所以趙匡胤特別注意對軍事力量的防範。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等開國功臣手中的兵權,而且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軍隊長官更換頻繁,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另外政治上,重用文官,輕視武官。當時的郡縣長官都是文官,可以防止地方權力過重,擁兵自重,威脅京都。

但是,這樣重文輕武必然會造成很多影響。有有利的方面。限制了武將乃至整個官僚體系的整體權力,在軍事上分禁軍、廂軍強幹弱枝,使得中央政府保持絕對的軍力優勢,維護了皇權;設立樞密院、三衙,樞密院管理軍籍、文書和名單,三衙管著軍隊的訓練與統領,而調兵權在皇帝的兵符上;地方官制上司法、行政、財政、軍事分開司法有推官判官提刑、行政有縣令知府、財政有三司,分權細緻明確,想造反難度非常大,腐敗程度淺。這就使得兩宋在內部上一直都很穩定,國家沒有動盪,才保證了宋朝經濟空前繁榮的景象。

當然還有很大的弊端。閒置無用吃乾飯的官員變多,吃乾飯的兵員更是很多;這就導致軍隊數量龐大,但是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宋朝為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形成割據局面,將領經常調換,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就使得將領不瞭解軍隊情況,指揮能力也得不到發揮,就缺乏有效的指揮。宋朝繁瑣的制度導致將領在遇到戰事時,不敢私自做主,從而以致經常貽誤戰機。更主要的是重文輕武直接導致國家缺少軍事將才,金打過來的時候沒有可用武將。

宋太祖趙匡胤因為自己是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所以他不會給其他人這樣的機會。才會有重文輕武這樣的政策,才產生了這麼多影響,


煙雨笑春風


不扯其他的,直接說影響。

先積極的吧:

1.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和軍人奪權的局面。

從唐玄宗設立節度使以來,節度使力量越來越強大,甚至引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就是節度使,為了鎮壓叛亂,唐朝統治者只能依靠節度使來鎮壓,於是節度使力量就更強大了,後來形成了靠節度使打節度使的情況。最後唐朝被朱溫給滅了,又是節度使。五代十國,皇帝多是被節度使或者掌握軍權的實力派給滅了,宋太祖通過重文輕武等一系列的措施,改變了這個局面,保證了國家的穩定。

2.促進了文化又一次大繁榮。

與唐詩可以比肩的文化高峰就是宋詞。重文的結果就是讀書人生活條件好了,讀書人地位高了: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

於是讀書人多了。也促進了更深入民間的宋詞的大發展,比如奉旨填詞的柳永,洗衣服的大媽都可以吟唱他的詞。唐宋八大家,宋朝就有六位。話本等市民俗文化開始流行,繪畫有清明上河圖,書法有秦檜的宋體字,宋徽宗的瘦金體,科技有沈括,四大發明宋朝的活字印刷術。中國古典科技文化史的最後一座高峰。

3.成就了文人風骨

重文不僅僅是說說,宋朝不殺文人,最後南宋滅亡,十萬餘人跳海殉葬。想想後面明朝滅亡,只有一個太監。不多說了,淚目。

再說說壞的影響吧:

1.弱雞中的垃圾

輕武,導致軍隊兵員素質低下,軍隊戰鬥力弱。兩個表現,一個是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一個就是宋朝被周邊國家輪番虐,先是遼(澶淵之盟),再是金(靖難之役),再是蒙古(被滅國了),就連西夏也敢和宋朝打。其他王朝這不敢相信,早滅了。

2.中華民族不再尚武

漢唐一直以來尚武的中華民族,開始改變審美方向。不再崇尚陽剛的健美,而是崇尚陰柔的唯美。尚武精神的缺失,也是宋朝積弱的原因之一。

3.武官難以放開手腳

輕視武官導致武官的地位低於文官,文官仗著地位高就會指揮武官,尤其是打仗的時候,有些文官自以為自己文武雙全,就瞎指揮,外行管內行,最後只能是敗仗連連。

我覺得宋太祖實行這個政策也是形勢所迫,治亂世需要猛藥,所以才會對武官限制的厲害了一些,不過如果把消極影響都賴他身上也不合適,畢竟政策是要隨著現實改變的,你後面的子孫不懂得變通,本來這些鎖鏈是鎖有異心的人的,你們卻限制住了自己,這能怪誰😂


阿歡的史記


宋太祖趙匡胤重文輕武的最終結果就是打不過北方各國,打不過西夏國,打不過契丹過,打不過金國,被這些國家揍得向他們叫保護費[大笑][大笑]

在當時宋朝領域雖然在文化方面很發達,讓宋人的腦力開發了出來,很多人都會能文經商,導致經濟異常發達,所以宋朝是我國曆史上最有錢的一個朝代,百姓安居樂業,但是由於武力方面嚴重缺失,雖然宋代沒有出現農民起義基本沒有呢內憂,但是外患很嚴重,被別人打的不斷南下,最後宋朝最後一個皇帝趙昺跟皇室宗族八百餘人和南宋三傑之一的陸秀夫投海自盡。

在另一個角度上講,宋代的重文輕武,讓統治我國兩千多年的儒家道家思想在宋代發揮到了一定程度,研究也是達到了一定程度,讓儒家道家家等學派空前繁榮。比如像對太極圖的研究也是有了很深的造詣代表人物有陳摶,周敦頤等等。

我的希望您滿意哦[大笑][大笑]李小小湘敬上![呲牙]



李小小湘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黃袍加身以後,擔心以後武將會謀反。於是一天,趙匡胤召集諸將領一起喝酒,在宴會中,趙匡胤讓這些武將解除兵權。趙匡胤賜給他們良田,讓他們回家。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而真正開始重視文官是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



重文輕武的影響應該是有兩個方面的。

有利的方面是發展了文化,擁有一大批的士大夫。比如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等。在這樣的環境下宋詞高度發展,成為和唐詩齊名的又一文學巔峰。宋代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民間普遍設立學校。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宋朝的科舉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

還有利於發展經濟,如果宋太祖不卸掉武將的兵權,恐怕在當時的背景下宋朝有可能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輕武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宋朝的經濟,宋朝的經濟十分繁榮。在當時宋朝的經濟水平絕對是同時期最高的帝國。



宋朝的科學技術水平也在這一時期得到快速的發展,四大發明中有兩項是在宋朝發明的。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技術的發明,為航海提供了便利。宋朝時期造船技術也快速發展。

不利的影響就是宋朝的武力水平真的很低。在對外的戰爭中頻繁吃虧,幾乎什麼國家都可以從宋朝弄到好處。先是遼的澶淵之盟,再是和金的紹興和議,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和西夏的戰爭中,宋朝也在吃虧。


宋朝的重文輕武導致了宋朝的對外戰爭一直是吃虧,甚至是屈辱的。但是也有一定的有利影響。


鬆垮大卡司


宋太祖施行的重文輕武的政策對宋朝的影響可以說是有利有弊的。

先來說說這重文的影響

宋朝的重文制度,讓自從唐末以來群雄爭霸,武將擁兵自重,搶地盤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緩解。讓長期處於戰火煎熬的黎民百姓有了休養生息的時間。對已經滿目瘡痍的中國來說是很好的和平時段。宋朝期間,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巨大的發展,國力水平直線上升,是一段難得的百姓安居樂業的時期。

另外,重文制度也是讓中國文學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宋詞這一新的文學載體的出現,可以說是恢復了唐詩時的風采甚至於超越。讓讀書人乃至百姓都有了不錯的思想提高,社會風氣儒雅和諧。也算是百姓幸福度非常高的朝代。

再來說說輕武的影響

雖說重文讓國民安居樂業了,可以輕武的弊端也是逐漸地顯現出來,宋朝發展到後來雖然經濟發達,國民快樂安定,但是,這宋朝的邊防實力因為輕視武將的原因基本上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特別是到了宋後期,這種弊端尤為明顯,面對金等外敵的侵略,宋朝基本上都是以被動防守和捱打為主。而重文也是導致了統治階層沉迷享樂,缺乏進取之心,讓宋朝的外交事業也是屢屢受挫。最終,也是讓宋朝走向的滅亡。

總結

宋朝的重文輕武思想可以說是又締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光時刻,同時,縱觀歷史,宋朝的國民應該是最幸福的。手裡有錢花,家裡有餘糧,基本都能奔小康。但是,正應了那句老話,武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在面對外敵時,由於軍事實力的不足,靠嘴皮子是沒有辦法讓敵人退卻的。最終,也是因為宋朝的軍事實力偏弱從而加快的了它的滅亡。


浪裡白條不再白


宋朝避免軍人政變的一個辦法,是採用重文輕武的政策。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但武將如果要在樞密院當官,就會受到文官的層層阻撓。北宋的時候,有一員名將叫作狄青,他出身十分低賤,是因為犯法被髮配充軍的。但他作戰勇猛,從底層小兵幹起,一路靠軍功爬到將軍的位置。宋朝的配軍為了防止逃跑,要在臉上刺字。狄青為了遮掩刺字,在打仗時戴著青銅面具,還披頭散髮,樣子十分駭人。狄青在和西夏的戰爭中屢建奇功,收復了不少失地。這麼一個軍事奇才,皇帝打算重用他,任命他當樞密院的長官。

這一下輿論譁然,文官們都不幹了,上書說讓一個配軍出身的武人進樞密院,皇帝你這是亂政,咱們大宋沒這規矩。皇帝執意要用狄青,這些文官們就成天盯著狄青的一舉一動,天天挑他的刺兒,雞毛蒜皮的事也要拿出來攻擊一番。甚至胡說狄青家的狗長角,這是不祥之兆啊皇上!最後,皇帝只能屈從輿論,不得不把狄青撤職下放,狄青在鬱悶中病故。

從宋朝官員的反應中,可以看出宋人對五代軍人政變的極端警惕。為了宋朝的長治久安,官員的這種反應是對的。狄青很可能是被冤枉的,但冤枉了他一個,能保證宋朝再也沒有武將兵變的危險,用一個武將的冤屈換來國家的安定,這買賣是划算的。大規模的分散權力,保證了宋朝再也沒有武人、宦官干政的可能。

僅僅分散官員的權力還不夠,宋朝還要限制皇帝本人的權力。道理很簡單,所謂權臣、宦官專權,很多時候其實是皇帝本人犯糊塗,自己把大權交到了某個野心家的手裡。假如皇權太大,皇帝犯糊塗的時候就沒人能管得了他。所以趙匡胤還提高了文官集團的地位,規定皇帝必須尊重文官集團的意見,不能獨斷專行,而是要“與士大夫治天下”。

宋朝制度在避免武將政變、宦官專權方面做得很好。明清吸收了宋朝的經驗,因此明清兩朝也是一樣,有大權在握的宦官、權臣,但這些宦官和權臣都不能威脅皇權,只要皇帝一皺眉頭,他們立刻灰飛煙滅。因此我們可以說,宋朝實行的政治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史上的一次進步,讓中國的君主制度更加穩定了。

同時宋朝的統治制度也有問題,制度的穩定性和效率的沒有辦法並存,這兩者要追求一個,就要犧牲另一個。唐朝亡就亡在一味地追求效率,放棄了政權的穩定性。節度使獨大、宦官專權,都是制度缺乏穩定性的表現。宋朝吸收了唐朝的教訓,設計制度時非常看重穩定。但與此同時,也就犧牲了效率。

先說軍隊。宋朝的經濟非常繁榮,從賬面上說,軍隊實力也很強大:軍隊數量多,物資儲備多。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是國力,照這麼看,宋朝應該是個軍事強國才對。可惜,強大的賬面優勢被低效率抵消了。

宋朝採用“強幹弱枝”的政策,資源向中央軍傾斜;又經常輪替將領,保證“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讓兵將之間不能好好協作;又重文輕武,讓文官挾制武將,降低武將的地位。這些措施都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戰鬥力降低了,為了保證邊境的安穩,國家就要供養更多的部隊,以彌補效率上的損失。大宋對養兵倒是捨得花錢,士兵的福利很不錯,結果為了供養一支龐大的常備軍讓國家財政苦不堪言,這就是所謂的“冗兵”。

宋朝政府就有辦事效率低下的問題。為了分權,一件事好幾個部門辦,增加了官員的數量。可辦事效率反倒下降了,而且人越多效率越低,這就是“冗官”。宋朝重文輕武,優待文官,官僚都有不錯的薪水和福利,光養官員就是一筆龐大的支出。為了減少戰爭壓力,宋朝還每年給西夏和遼國大筆的“歲幣”,以換取和平。再加上龐大的軍費,這些都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日益加重的土地兼併又減少了國家的收入,結果是國家財政入不敷出,這是“冗費”。 “冗兵”“冗官”“冗費”,用低效率拖了國家的後腿。


天香引


利: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弊: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佈陣,這嚴重束縛了統軍的指揮權。 重文輕武的確實減輕了封建的割據勢力 但是 自宋以來 封建帝國基本延續重文輕武策略然而後來仍然有內亂 所以重文輕武並不能減輕內亂 宋面對北方民族的威脅 使國家內部的階級矛盾上升到民族矛盾 弱化了內亂的可能性






範啦


宋太祖重文輕武,揭開了中國歷史上文強武弱的序幕。從宋朝開始文官的地位顯著高於武將,武將的勢力和影響力日漸衰退。秦漢唐時武將地位高,諸多名將對國家存亡、朝代更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秦朝的白起王翦,漢朝的衛青霍去病,唐朝的李靖郭子儀,而自宋太祖起出現的名將乏善可陳。

武將地位的衰落導致整個國家軍事實力顯著下滑,國防嚴重受挫,這為宋朝後來戰亂不斷,難以平定,最終被外部的異族所滅埋下了禍根。秦漢時這是不可能的,秦始皇漢武帝南征北戰大破匈奴。宋朝之後的明朝也毀於異族入侵,導致亡國,這不是偶然的,而是重文輕武無力抵抗外侮所帶來的必然惡果。

有弊也有利,由於對文化的重視和對文人的寬容,宋朝的文化藝術大爆發,文藝大家層出不窮,傳世佳作不斷湧現。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都是中華文明的最傑出成就,宋朝毫無疑問是文人極其嚮往的一個朝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