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路邊這看似不起眼的綠籬,古代卻被稱為救軍糧,解決了部隊的溫飽

前幾日在路邊散步,見到了很多用作綠籬的火棘,火紅的果實掛滿了枝頭,翠葉紅珠,猶如滿樹珊瑚,看著十分的喜人。

路邊這看似不起眼的綠籬,古代卻被稱為救軍糧,解決了部隊的溫飽

圖為路邊的火棘果

火棘原本是生長在山上的一種野果,曾經在饑荒年代也解決了不少人的飽腹問題,但現在很少被人重視。有些地區還因為它有很多的小刺枝容易傷到人,還將它大量的砍伐了。

現在,火棘主要是應用於園林和園藝方面,常常被用作綠籬、防護牆或者盆景材料使用。

作為園林植物,火棘的觀賞價值是比較高的。

路邊這看似不起眼的綠籬,古代卻被稱為救軍糧,解決了部隊的溫飽

圖為盛開的火棘花

火棘是一種四季常青的小灌木,葉片雖小。但是枝繁葉茂。在春末夏初的時候,火棘會開出乳白色的復傘狀花序,白花綻放,綴滿枝頭,小而繁多。入秋之後,火棘的果實就開始慢慢變紅,紅豔欲滴,燦爛奪目。可以說是一種很好的春觀繁花,秋觀果的植物。

而且,值得稱讚的是,火棘的果實不僅僅可以在秋季觀賞,它可以在枝頭掛很長時間的,直到春節。

路邊這看似不起眼的綠籬,古代卻被稱為救軍糧,解決了部隊的溫飽

圖為白雪中的紅彤彤的火棘果

在冬天,下雪之後,在白雪的映襯下這些紅紅的果實會變得得更加耀眼奪目,就像一個火把一樣,給寒冷的冬日帶來了溫暖的色彩。

作為綠籬植物,火棘也具有很多的優勢。

路邊這看似不起眼的綠籬,古代卻被稱為救軍糧,解決了部隊的溫飽

首先,它的適應性很強,對土壤質地的要求也不高。對於建築垃圾較多,土壤質地較差的城市綠化來說,是一種很好的綠化材料。

而且它的抗逆性很強,很少會發生比較嚴重的病蟲害,種植上之後除了修剪與澆水之外,基本上不用怎麼管理。

另外,作為綠籬植物,火棘最大的優點就是十分的耐修剪,而且萌發能力很強。只要勤於修剪,當年栽植的火棘綠籬基本上在當年就可以達到比較好的觀賞效果,兩年內就可以開花結果。

由於火棘的側枝為短刺狀,又尖又硬。所以有時候人們會在院牆外種植一排火棘,待枝條長長,上邊常常的硬刺就是一道天然的防護牆。

作為觀賞植物,火棘還是做盆景的一種良好材料。

路邊這看似不起眼的綠籬,古代卻被稱為救軍糧,解決了部隊的溫飽

圖為火棘盆栽

作為盆景植物,除了有一定的觀賞價值之外,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枝葉一定要多,而且枝條的柔韌性也一定要強,火棘就十分符合這一點。

火棘春可觀繁花,秋可觀紅果,看著十分的喜慶,盆景愛好者都喜歡稱它為“吉祥果”。盆景枝條的柔韌性很強,這給盆景愛好者在對火棘畸形造型時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深受盆景愛好者的喜愛。

可是,就是這現在路邊不起眼的火棘,為什麼在原來會被稱為“救軍糧”呢?

路邊這看似不起眼的綠籬,古代卻被稱為救軍糧,解決了部隊的溫飽

圖為火棘果

關於“救軍糧”這一名字的由來有好幾種說法,有說是曹操在行軍打仗時發現的,有說是諸葛亮在行軍打仗時發現的。

但總體來說主要是因為,在古代部隊在進行行軍打仗時,由於受當時運輸條件的限制,軍糧往往無法及時供應,戰士們就會常常捱餓,無力應戰。當時為了維持戰士們的體力,他們就在山中尋找野果進行嘗試,嘗試無毒後讓戰士們食用。

火棘就是當時軍隊在行軍時最常食用的野果之一,在軍隊斷糧的時候,戰士們就是因為摘食火棘果,維持了體力,並且在最終打敗了敵人。所以,後來人們就將它稱為“救軍糧”。

火棘不僅僅在古代解決了軍隊戰士們的溫飽問題,在後來的饑荒年代也解決了不少老百姓的飽腹問題。

火棘果是否可以食用呢?

路邊這看似不起眼的綠籬,古代卻被稱為救軍糧,解決了部隊的溫飽

圖為火棘果

火棘的果實是可以食用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要不然為什麼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後來的饑荒年代,都有那麼多人用它來作為飽腹之物食用呢?

不過那個時候,大家並不知道火棘果的營養價值到底有多高。現在研究表明,火棘果的營養價值其實是很高的,它含有多種的氨基酸、蛋白質、澱粉以及維生素C,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

不過,火棘果的口味並不是很好,酸中帶澀,吃起來不是十分好吃。那些霜打之後的果實,口味相對來說會好一些。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將火棘做成果汁或者蜜餞,來解決火棘果口感不好的問題,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路邊這看似不起眼的綠籬,古代卻被稱為救軍糧,解決了部隊的溫飽

圖為火棘

當然,火棘的價值可不單單隻有上邊我所說的這麼多。火棘的全身其實都是藥材,根、莖、葉、果都是可以入藥的。

現在的我們,不會再因為飢飽問題而煩惱。火棘也從原來的“救軍糧”慢慢變為了園林中觀賞植物、盆栽植物,它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

雖然饑荒年代離我們已經遠去,但是希望大家不要看不起路邊這不起眼的火棘,因為它曾經救了不少的人。

我是頭條號園林郎中,大家可以關注我,每天為大家更新園林養護技術知識,以及關於植物的小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