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明初文官代表——三楊

每個朝代開國之初必定武將勳貴要顯赫於文官,到了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之後文官集團尚未形成更是難以抗衡武貴功勳們。而重用文人的建文帝很快就被燕王朱棣以武力奪取皇位。以武稱帝的朱棣更加重用與他一起經歷“靖難”的武將,而痛恨因他得位不正而排斥他的文人士子。於是,明初的官場上文官處境艱難,能稱得上文官代表的只有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先後位至臺閣重臣的“三楊'了。

三楊,指楊士奇、楊榮、楊溥,為明代“臺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三人均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先後位至臺閣重臣,正統時加大學士銜輔政,人稱“三楊”。以“三楊”為代表的臺閣體詩文,內容上歌功頌德,粉飾現實;藝術上追求雅正,流於平實。永樂至成化年間,明代文壇幾乎為臺閣體壟斷。時人鹹稱楊士奇有學行,楊榮有才識,楊溥有雅操。又以居所,稱士奇為“西楊”、榮為“東楊”、溥為“南楊”。

西楊:楊士奇

楊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名寓,字士奇,號東里,以字行。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人。明朝初年重臣、學者。
楊士奇少時喪父,遊學四方。建文帝時入仕,累官禮部侍郎,拜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先後歷經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任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一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並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後因其子橫暴殺人事而致仕歸鄉,遂憂慮不起。


正統九年(1444年),楊士奇去世,年八十。獲贈左柱國、太師,諡號“文貞”。

明初文官代表——三楊

明成祖即位後,改楊士奇為翰林院編修。不久,進入內閣,參與負責機務。數月後,晉升為侍講。永樂二年(1404年),選拔宮僚,楊士奇為左中允,三年後再升為左諭德。楊士奇為官非常謹慎,回家時從不言公事,即使是至親都不得聽聞。他在明成祖前,舉止恭慎,善於對答,談事有灼見。他人有過失,楊士奇都為之揜覆。當時廣東布政使徐奇統領西南時,贈當地特產與內廷官員,有人得到饋贈名單呈上皇帝。明成祖看後其中無楊士奇名字,於是召見詢問。他回答道:“徐奇當時奔赴廣東的時候,群臣作詩文贈行,當時恰逢我得病未有參與,所以唯獨沒有我的名字。如果我當時無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況且贈禮都是小東西,應當沒有其他意思。”明成祖於是命令燒燬了那份名單。

當初朱棣起兵時候,漢王朱高煦力戰有功。朱棣許諾成功後立其為太子。靖難之役結束後,卻未曾立他,朱高煦於是很怨恨。朱棣又憐憫年幼的趙王朱高燧,並異常寵愛他。於是漢王、趙王聯合離間太子,太子處境艱難多次得楊士奇力保。有一次朱棣北征,楊士奇仍留任輔佐太子監國,當時朱高煦開始不斷譖言太子。當朱棣北征歸還後,太子迎駕遲緩,朱棣氣急下把大量東宮大臣黃淮等人下獄問罪。楊士奇之後趕到,被宥免罪。之後召問太子這件事,楊士奇頓首道:“太子仍然和以前一樣孝敬。凡是這些遲迎的事情,都是臣等的罪過。”朱棣聽後稍微平緩。而其他重臣仍然不斷上疏彈劾楊士奇不應當獨宥,朱棣遂命其下錦衣衛詔獄,之後釋放。

明初文官代表——三楊

明仁宗

明仁宗即位後,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當時朱棣剛駕崩,明仁宗服制二十七日期滿,大臣呂震上疏請穿吉服。楊士奇則稱不可,呂震隨即高聲厲叱楊士奇,蹇義見此,兼顧兩人觀點進言。次日,朱高熾仍然戴素冠穿麻衣上朝,而廷臣中只有楊士奇與英國公張輔仍然服制如初。罷朝後,明仁宗對兩旁人說:“(父親)棺木仍然在停柩,我又怎能忍心易服,楊士奇所做的是對的。”之後,晉升楊士奇為少保,與楊榮、金幼孜共賜“繩愆糾繆”銀章。之後晉升少傅。
後來明仁宗病重,召楊士奇與蹇義、黃淮、楊榮到思善門,命楊士奇書寫遺敕召太子朱瞻基到南京。

明宣宗即位後,楊士奇擔任總裁修撰《明仁宗實錄》。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奉皇太后謁陵,召見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在行殿中張太后朝見並慰勞眾臣。明宣宗又對楊士奇說:“太后對我說,先帝當時在青宮,只有您敢於直言不忌,先帝能夠聽從,所以諸事得以不敗。她又叮囑我應當接受直言。”楊士奇對曰:“這是皇太后的盛德之言,希望陛下能夠記住它。”

那個時候,明宣宗勵精圖治,楊士奇等內閣廷臣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明宣宗還模仿古代君臣豫遊,每到年初,均賜百官十日假期。到西苑萬歲山郊遊時,諸位學士均跟從,進行賦詩賡和,明宣宗並問民間疾苦。朝議中的論奏,明宣宗均虛心傾聽採納。此外,朝廷上內閣大臣相處融洽、風氣為正。明宣宗即位時,內閣臣七人中陳山、張瑛被改為其他職位,黃淮以疾致仕,內閣中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

明初文官代表——三楊

明宣宗

明宣宗駕崩後,明英宗即位,年僅九歲。軍政均由張太皇太后負責,太皇太后又命所有部門議案均先經過內閣三楊的諮議後再進行裁決。三人當時亦很自信,楊士奇首推訓練士卒堅守邊疆,並設置南京參贊機務大臣,分遣文武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等地,並罷免偵事校尉。又請求減免租稅,並慎刑牢獄,此外嚴格官員考核機制。這些均得到太皇太后的批准並執行。正統初年,朝政清明均為三楊等人的功勞。正統三年(1438年),《明宣宗實錄》製成,楊士奇晉少師。次年,乞求致仕,不予批准。之後明英宗下敕歸省墓,不久批准歸還。
楊士奇之子楊稷為人傲橫,曾經因施暴殺人。之後,各位御史相繼彈劾楊稷,朝廷商議不予加法,但把罪狀給了楊士奇。隨後有人再次告發楊稷橫虐的數十件事情,楊士奇只能以老疾告辭。明英宗恐怕傷害楊士奇,下詔安慰。楊士奇感恩哭泣,不久憂慮不起。正統九年(1444年)三月十四日,楊士奇去世,享年八十歲,追贈太師,諡號文貞。

東楊:楊榮

楊榮(1372年1月4日-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應、子榮,字勉仁,福建建寧府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內閣首輔,與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因居地所處,時人稱為“東楊”。

建文二年(1400年),楊榮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楊榮受其賞識,得以入閣,累遷至文淵閣大學士、翰林侍讀,任首輔。在朱棣去世後,幫助明仁宗朱高熾順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此後隨從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亂。宣德十年(1435年),進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後,與楊士奇等同心輔佐。正統三年(1438年),楊榮升任少師。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病逝,年七十,贈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明初文官代表——三楊

楊榮性警敏通達,善於察言觀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時最為突出。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史稱其“揮斤遊刃,遇事立斷”,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楊榮既以武略見重,又好詩文,他和楊士奇、楊溥等多有唱和,為“臺閣體”文學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等。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取得“靖難之役”勝利,他進入南京時,楊榮迎謁在朱棣馬前說:“殿下是先拜謁太祖(朱元璋)陵呢,還是先即位?”朱棣便馬上驅駕拜謁太祖陵。楊榮從此受到朱棣任用。同年,朱棣即位,把楊榮選入文淵閣,賜名榮。一同當值的七人中,楊榮年齡最小,也非常警敏。

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楊榮升任太子右諭德,仍兼前職,與在內閣當值的諸臣同被賜給二品官服。他評議各部門事宜,都能符合朱棣的意旨,並受到厚賞。朱棣非常威嚴,與大臣們議事無法決斷時,常常發怒,大臣們戰戰兢兢,無所適從。但楊榮一到,朱棣臉色便轉好,朝政得以決斷。
永樂十六年(1418年),胡廣去世,命楊榮掌管翰林院事務,楊榮因而更見親任。大臣們多嫉妒楊榮,想讓朱棣疏遠他,便共同推舉楊榮為祭酒。朱棣說:“朕當然知道他可以勝任,現在要找可以代替他的人。”大臣們才不敢再說話。

朱棣幾次親征。有關軍務皆讓楊榮參與,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朱棣經常召見楊榮,並且親暱地稱之為“楊學士”而不直呼其名。

明初文官代表——三楊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楊榮因功升任太常寺卿,授職嘉議大夫,仍兼兩職學士。一月後,晉升為太子少傅、資善大夫、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並食三祿,楊榮請求辭去尚書俸祿,未得批准。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不久,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朱瞻基聞訊後,召楊榮等商討對策。他極力主張趁朱高煦尚未切實準備之際,出其不意,御駕親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宣德五年(1430年),楊榮升為少傅,又升任榮祿大夫,仍兼尚書、大學士之職,因並食三祿,楊榮遂辭去大學士的俸祿。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駕崩,太子朱祁鎮即位(即明英宗)。英宗即位時年方九歲,由太皇太后張氏(誠孝張皇后)聽政,張太后信任楊榮、楊士奇、楊溥三人,多諮詢三人裁決朝事。
正統三年(1438年),《明宣宗實錄》書成,楊榮進升為光祿大夫、柱國、少師,仍兼任尚書、大學士之職,並獲賜玉帶。

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請準回鄉展掃先墓,於二月十八日起程。事畢後即擇日出發,適逢楊榮病發,眾人都勸他稍事休息再走,楊榮卻說:“君命不能稽留。”便帶著醫生起程,途經杭州武林驛時,病重不起,於同年七月二日(7月30日)病逝,享年七十歲。英宗聞訃訊慟悼,為他輟朝一日,追贈楊榮為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賜諡號“文敏”,遣使賜祭葬;官其子楊恭為尚寶司丞,授予其家世襲錦衣衛都指揮使的榮譽。

南楊:楊溥

楊溥(1372年-1446年8月6日),字弘濟,號澹庵[2]。湖廣石首(今湖北石首[3])人。明朝初年政治家、詩人、內閣首輔,與楊士奇、楊榮並稱“三楊”,因居地所處,時人稱為“南楊”。

建文二年(1400年),楊溥登進士第,授翰林編修。永樂初年,任太子洗馬,侍奉太子朱高熾(明仁宗)。仁宗即位,楊溥獲釋出獄,授官翰林學士。仁宗建弘文閣,命楊溥掌閣事,旋即升任太常寺卿。明宣宗即位後,入內閣,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典機務。宣德九年(1434年),升禮部尚書。明英宗即位後,與楊士奇、楊榮等同心輔佐。正統三年(1438年),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楊溥在內閣供職十六年,於楊士奇去世後接任首輔(1444年-1446年)。他有“相度”,為人謹慎,有時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牆而行。晚年時眼見王振權勢益振,卻無能為力。

正統十一年(1446年),楊溥去世,年七十五。獲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定”。有《楊文定公詩集》、《楊文定公奏疏》等傳世。

明初文官代表——三楊

永樂十二年(1414年)閏九月,成祖北征回師,朱高熾遣使迎駕稍遲,漢王朱高煦乘機進譖,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將東宮官屬全部逮治下獄。這成為繼解縉入獄後,立儲之爭中的第二場大事變。當時只有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系成祖“靖難”舊人而幸未被禍。金忠是個敢於仗義執言的人,他不顧觸怒成祖,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才使太子未遭廢罷,但是作為東宮宮僚的楊溥、黃淮等人卻因此事件而被關入詔獄在獄中,家人供應的食物多次斷絕,而成祖的心意也不可預測,隨時都有可能死去。但楊溥卻更加勤奮讀書,從不間斷。獄中十年,他把經書史籍通讀了好幾遍。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楊溥獲釋出獄,仁宗即位後的第三天,楊溥被授官翰林學士。他曾秘密上書議論政事,仁宗對他加以褒獎,賜給鈔幣。後來,皇上想到由於自己的緣故而使楊溥久困獄中,更特別同情他。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在思善門左側建弘文閣,在群臣中選擇有才學、品行好的人入閣值班。楊士奇推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推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仁宗授予陳繼博士,楊敬編修,何澄為給事中,每天到閣中值班。又命楊溥掌管閣事,並親自授予他閣印,不久升為太常寺卿,仍兼舊職。數月之間,連授三職,足見仁宗對於楊溥的關切之心。

同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罷設弘文閣,把楊溥召入內閣,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同主管樞機事務。四年後,因母親去世辭職,守孝期滿後又出來任職。宣德九年(1434年)升任禮部尚書,仍以學士銜在內閣當值。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駕崩,由太子朱祁鎮(明英宗)即位。英宗剛即位不久,楊溥與楊士奇、楊榮請求開設講經筵,一定要預先選好幾位學識平正、言行端正謹嚴、老成而識大體的人來擔任講官。又請求慎重選擇在宮中朝夕侍從皇上的內臣。張太皇太后(誠孝張皇后)非常高興。一天,太后在便殿落座,英宗面西站立,召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禮部尚書胡濙入內,太后對他們說:“你們都是老臣了,現在皇上年幼,望你們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國家的安定。”張太后將這五位老臣作為了正統政治的核心。太后又特意召楊溥上前,說:“仁宗皇帝念卿忠誠,多次發出嘆息,不想今天還能見到你。”楊溥感動而流淚,太后也流淚,左右的人也都很悲傷。

明初文官代表——三楊

誠孝張皇后

正統三年(1438年),《明宣宗實錄》修成,楊溥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楊溥比楊士奇、楊榮晚二十年入閣,到此於是與他們並列。

正統六年(1441年),楊溥回鄉掃墓,不久回京。此後楊士奇、楊榮相繼去世,在內閣的馬愉、高谷、曹鼐都是後進之人,名望不高。楊溥獨木難支,權宦王振便開始進一步專權用事。晚年時,楊溥屢因年邁請辭,但都未獲准許。

正統十一年(1446年)七月十四日(8月6日),楊溥逝世,終年七十五歲。英宗為他輟朝一日,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定”。授予他的孫子楊壽為尚寶司丞。十二月二十七日,楊溥歸葬故鄉。

文人不代表文官,三楊也許不是明朝初期最出色的文人但肯定是卓越的文官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