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骆宾王的一首送别诗,荡气回肠,引人千古幽思!

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一命呜呼,其子唐中宗李显即位。但由于其母亲武则天早已觊觎帝位多时,没过多久,武氏便鸠占鹊巢,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骆宾王的一首送别诗,荡气回肠,引人千古幽思!

在政权的掌控上,武则天毫不手软,许多支持李家天下的大臣和文人,大都被残害,天下顿时陷入人心惶惶,自顾不暇的局面。诗人骆宾王亲眼目睹了武则天的无所不用其极来巩固自己的皇位,不耻与其为伍,他毅然决定南下,前去加入徐敬业组织的反武军队中。

临行前,友人送他来到易水河畔,和老友依依惜别之际,骆宾王有感而发,吟出了一首荡气回肠的《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的一首送别诗,荡气回肠,引人千古幽思!

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在历史时空的另一端,燕太子丹和众将士为荆轲“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而如今,诗人同样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骆宾王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有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这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抒怀,又是咏史,令人怀古伤今,引人千古幽思。易水之别,不知诗人所别何人,也不知分别的情景,但却有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余有情”的动容之感。

骆宾王的一首送别诗,荡气回肠,引人千古幽思!

后来,兵败之后,骆宾王的去向成为谜团,无人知晓。有人说他被武则天捉住杀害,因为他不肯投降。还有人说他觉得生活已经毫无意义便投江自尽。也有人说他就此看破红尘天下事,躲进山林隐居,再不问世事。无论他归属于哪一种结局,在那个不适宜他的年代,他的满腹才华就这样被历史湮没掉,让人唏嘘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