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改革開放40年|謝春濤:中國改革開放為什麼能成功

改革開放40年|謝春濤:中國改革開放為什麼能成功

改革開放40年|謝春濤:中國改革開放為什麼能成功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

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於是,“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經驗”成了國際社會熱議的話題。那麼,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中國改革開放40年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發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但在1978年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基本上是從蘇聯學過來的,經濟方面是單一公有制,單一計劃經濟,單一按勞分配,單一農業集體經營。在幾十年的時間內,中國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一樣,經濟發展不快,人民生活改善幅度不大。

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的認識逐步發生了改變,認識到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的,所以“純而又純”;而中國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落後基礎上的,沒有資格實行那樣的社會主義。中國長時間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此,就要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允許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並存,允許農業以家庭為單位經營,還要學習借鑑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的先進經驗。

中國共產黨人認為,中國實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方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包括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人人平等、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的價值觀,始終為人民謀利益的根本政治立場;另一方面,又根據中國國情和新的時代特徵,賦予了社會主義許多新的特色。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背棄馬克思主義,而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沒有背棄社會主義,而是更好地發展了社會主義。過去雖然社會成員收入差距不大,但是收入不高。而今天雖然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相對拉大,但大多數人過上了比較好的生活,收入差距也完全可以通過扶貧、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逐步縮小。

中國人民從實踐的比較中歡迎這樣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範圍內也贏得了良好聲譽。中國共產黨人總結了自己的成功經驗,認為應該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反觀已經垮臺的原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他們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教條地、僵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

推進制度和體制的創新

中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建立了,但現在比過去發揮的作用大得也多好得多,就是因為進行了許多方面的體制改革。僅舉三個例子就很能說明問題:

一個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在1978年改革開放前,中國有2.5億農村貧困人口,佔當年10億人口的1/4,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其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大家出工不出力。後來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就根本改變了,土地承包給每家每戶去種,種什麼、怎麼種,由他們自己決定。但每家每戶農民都明白,種得怎麼樣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溫飽問題迅速解決,城鎮居民也得到了豐富的農副產品供應。現在中國人口比改革開放之前增加了好幾億,耕地比那時候減少了很多,但是中國人不光吃飽了,而且吃得還不錯,還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就是這項改革的成就。

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之前,長期搞計劃經濟,認為計劃經濟的優勢在於有計劃、按比例,避免了資本主義的無政府狀態。理論上是這樣,但是現實中,計劃經濟雖然有它的優越性,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這個優越性往往在經濟規模不大的時候才能體現好。經濟規模大了,指望一個國家計劃委員會把全國經濟計劃得完全合比例,幾乎不可能。而且計劃經濟還有一個沒法克服的弊端,就是缺乏活力、動力,因為政府向企業下達嚴格的指令性計劃,企業必須照著執行,完全沒有自主權,那也就不會有積極性、主動性。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經濟發展不快,人民生活改善不大,商品嚴重短缺,政府不得不依靠票證來供應商品。但是,實行市場經濟後,市場配置資源,不同利益主體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中國很快告別短缺,告別票證。

三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同發展,這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定的。在這之前,有人認為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產生了一個新的資產階級,對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構成了挑戰。在這些人看來,似乎改革開放方向錯了,應該改弦更張。黨的十五大提出,一切有利於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各種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大膽探索,大膽利用,掃除了之前很多人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方面的思想障礙。這一點意義巨大,現在,中國的非公有制經濟在經濟總量、納稅額、就業人口等方面,都佔了超過一半的位置,發揮著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40年|謝春濤:中國改革開放為什麼能成功

吸納人類文明共同成果

1978年以來,中國的開放領域越來越寬,開放程度越來越深,對外開放帶來了外國的資金、技術、先進設備、先進的管理理念,還帶來了一些外國的人類文明共同成果。

例如現行的公務員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市場經濟、股票、基金等,都是從其他國家學來並豐富和發展的。還有一些重要的理念,如可持續發展、學習型組織等,也是向人家學來的。當然,學回來之後有中國共產黨人的豐富和創新。開放還帶來了外國的資源能源,帶來了巨大的國際市場份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廣泛吸納人類文明共同成果的社會主義,沒有這樣的吸納,絕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些年在同外國政黨人士交流時,經常有發展中國家的政黨人士問我這樣的問題:我們都反對全球化,你們中國共產黨為什麼不反對?我告訴他們,我們的領導人很早就看清楚了,全球化是個不可阻擋的潮流,聰明的辦法是主動加入其中,趨利避害,發揮出自己的比較優勢。1978年以來,中國加入全球化競爭,發揮了勞動力價格低廉、市場廣大等比較優勢。同時,也可以學習別人的先進技術,在此基礎上再創新,在高鐵、核電等領域贏得了世界領先地位。

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獨特優勢

中國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其他黨派是參政黨。各黨派為了國家發展、人民福祉共同協商。中國共產黨實行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制度,即重要決策由各級黨委集體作出,然後由政府、人大、政協等有關各方具體實施。這一領導體制,具有明顯優勢,中國共產黨是國家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這就能夠有效地避免政治上的爭拗和內耗,保持政治穩定和政策連續性,還有決策的高效性和很強的執行力。

中國共產黨實行黨管幹部的原則,幹部的選拔、管理等都由黨來負責,這就容易保證黨的團結統一。選拔幹部強調臺階、政績和多崗位鍛鍊,也能積累幹部的經驗,培養他們的能力和素質。習近平從村黨支部書記到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歷經40年,大的職務變動16次,工作過的地區人口多達1.5億。這樣的經歷讓習近平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錘鍊了治國理政的能力。此外,中國共產黨還注重幹部教育和培訓,使幹部能夠跟上形勢發展和任務變化;加大反腐敗力度,加強對幹部的監督制約,等等。

同時,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不僅能使少數民族群眾享受各種自治權利,更能使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汶川地震後的重建工作中,這一優勢就得到了充分體現。中央可以要求經濟狀況較好的省份對口支援災區縣市,這在聯邦制國家是無法想象的。

原文刊發於《中國報道》2018年第9期

改革開放40年|謝春濤:中國改革開放為什麼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