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战后英国严重衰落,为何在战后很长时间里仍然不服美国?

yangbaiqiang


不是服不服美国的问题啊,

当两国的利益需求不完全相同时,当然不可能什么事都一起干了。这和“服”与“不服”无关,只是大家都在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

对于冷战时的英国来说,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英国想维持自己的远洋军事能力和全球存在,但北约的共同防御体系要求它当好大西洋卫兵。一方面,英国的盟友需要它来执行反潜和防空的任务、维持大西洋上的安全,而另一方面,英国作为老牌强国,又希望自己有独立撑起一场军事行动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英国人在成本吃紧、部队规模退居二线的情况下,还要坚持搞“五脏俱全”的武装力量的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当着北约大哥的美国相比,英国人在发展道路上就显得相对“若即若离”一些。不管是六十年代的科威特“武力展示”、还是后来让老旧的“火神”轰炸机强行继续服役,看似是英国人在不顾北约和美国、自己玩自己的,但其实都是维持自身武力、保有军事资源的做法。把“服”和“不服”这种思路带到国家决策层面来考虑,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英国做有些事是为了协助盟友,做另一些事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于英国来说,这两种事都要做,两种事都不能少。

其实马岛战争已经是一场很说明问题的国际事件了。一方面,北约的各位成员没有选择直接协助英国,颇有种抱着胳膊看这个老头打把势的意味,但另一方面,阿根廷一回头,就发现在英国的影响下,自己本来预期的国际支持已经烟消云散了。而英国人的远海战争机器虽然已经是东拼西凑、缝缝补补的产物了,但到了这个时候,它的齿轮还是成功运转了起来。英国佬在战后大部分时间的定位就是如此:磕磕绊绊,不复当年,也不再是带头大哥,但是它仍然能证明,自己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和极有价值的盟友。


史话戏说


二战后的英国是不服美国,二战时期美国强大的实力早已经让英国人知道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惜就算他们不服,想要把美国人从大西洋、太平洋和欧洲地区赶走,也没这个实力。毕竟,这些地方的大多数利益是英国人没有能力保护,被德意日法西斯夺走,再被美国人夺过去的。就算有些地方是英国人让给美国,也是有求于美国而做出的利益交换。在大西洋海战中,英国不敌德国人的潜艇狼群战术,被迫和美国人签订了驱逐舰换基地协议,将大量军事基地让给美国人用。

(大西洋海战期间,为了得到紧缺的驱逐舰,丘吉尔代表大英帝国用大西洋上的军事基地的使用权在罗斯福那里换了50艘驱逐舰)

所以,二战中,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是自己实力不足导致的,而在此期间美国恰恰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国力军力,不论英国人服不服美国,他们都知道自己这点实力根本不是美国人的对手,要是英国人出尔反尔和美国争夺世界各地的利益,只会被美国吊打。

但是,英国人是不甘心的,从17世纪末期到二战之前,英国人与西班牙、荷兰、法国、俄罗斯、德国等强国持续了几百年的博弈,无论在陆地上还是在海上,英国人凭借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和高超的外交手段无往不利,这种情况下英国怎么会因为自己在二战中的衰落而心甘情愿变成美国的马仔呢。

而且,不要忘了美国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二战的时候奉自己的前殖民地当老大还得毕恭毕敬的,英国人只不过是权宜之计,一旦来自法西斯的威胁消失,英国还是会想办法蹦跶蹦跶,刷刷存在感。因为,虽然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但英国人还不想把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拱手相让。于是,二战结束之初的那些年,英国总是被美国教育,经过多年的教育最后英国人终于老实了。

比如,一开始英国是不愿意各殖民地独立的,这意味着他对当地的影响力将会大为削弱,而只要英国同意这些殖民地独立,他们多半会投奔更为强大的美国。可实力不济的英国,在美国的督促下只好履行二战期间的承诺同意殖民地独立。不过,那个时候英国还没有意识到美国试图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强大意志力,还在跟美国论哥们。

改变英国三观最关键的事件是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这期间美国的强力介入让英国人大吃一惊。

1956年埃及纳赛尔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打算依靠苏伊士运河的收入修建阿斯旺大坝。当时英国拥有苏伊士运河44%的股权,纳赛尔政府的举动无疑让英国损失巨大。法国也有苏伊士运河的股权,所以英法一合计干脆找机会教训埃及一下,让他知难而退。

(图中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细细线条就是苏伊士运河)


于是两国找到以色列,三家在法国巴黎郊外一个叫做费弗尔的地方吃了个饭,然后举行了秘密会谈。会谈具体细节已经没人知道了,大概内容是以色列出兵攻占西奈半岛,英法两国假意劝和,让以色列和埃及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停战,英法再出兵占领苏伊士运河,以监督以色列和埃及之名继续控制苏伊士运河,以色列也得到了西奈半岛。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发动了对埃及的突袭,埃及军队根本不是以色列的对手,很快埃及军队就在西奈半岛溃不成军。

(以色列用来攻击埃及军队的M4A4谢尔曼)

英法适时跳出来拉架,劝以色列和埃及以苏伊士运河为界罢兵。埃及肯定不愿意啊,好端端的被打一顿又失去了大片领土,怎么可能听从英法的调解。

英法就等埃及拒绝呢,他们以此为出兵干涉的借口,派出了100多艘舰船,200多架飞机发动了对埃及的进攻。

(西奈半岛的以色列士兵在向法国飞机挥手致意)


  • 这要是在二战前,英法的阴谋就得逞了。可是,1956年的世界已经不再属于英法,就在两国联合以色列胖揍埃及的时候,真正的霸主美国和苏联说话了。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大怒,不仅直接向英国政府施压,还抛售英镑导致英镑贬值15%,英国赶紧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可见美国的做法已经让英国政府收支困难。但是不要忘了,美国在该组织中有最多的投票权,美国不同意英国就借不着钱。于是,在美国的否决下英国一毛钱都没借到。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英国彻底傻眼了!

苏联看到英法出兵埃及也非常生气,当时苏联威胁英法两国,如果不从埃及撤军就对两国发动核武攻击。

就这样,在两个真正霸主的压力下,英法灰溜溜地从埃及撤走了。


这下英国服气了

苏伊士运河事件不仅导致了英国艾登政府的垮台,对英国在全世界的形象也是一种打击,更重要的是,英国终于清楚了自己的地位。

世界已经变了,英国要想在世界上混下去,就要抛弃以前的旧思想,踏踏实实当美国的小弟,否则就得挨收拾!

从那以后他就真的服气了!


历史风暴


不存在的,二战后的英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没有一点拥有不服美帝的资本。

首先看1950时双方的经济

1980年时美苏相对衰落,即便这样美国的人均不输英国,总体体量更是吊打,这时候英国经济甚至还不如法国和联邦德国


最后看军事,好吧,什么都不用说了……

战争结束后,英国就认识到了自己地位的变化,英国战后做的第一件事建设福利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服务法》,战争刚结束,人民对于那些高喊维持英帝国疆域,守护荣誉的口号根本不感冒,大家都关注实际利益和美好生活的保证。

甚至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美苏两个大佬都对旧殖民体系没有好感,大英帝国便只能顺势而为进行瓦解过程。

首先是《蒙巴顿方案》带来的印巴分治,

接着英国又放弃了在巴勒斯坦的托管权,在20世纪50年代相继和马来西亚,肯尼亚,塞浦路斯打了三场战争,但最终证明英帝国往昔风光不复返的是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

埃及的纳赛尔准备对苏伊士运河实现国有化,但英法由于持有大批股票而不愿让出经营权,便唆使以色列进攻埃及,然后他们借口保护运河,制止战争对苏伊士运河进行军事占领。由于受到美国,苏联,中国和全世界其他政权的指责,英法不得不撤军。这个事件使得艾登政府垮台,保守党的新内阁加速了英国从殖民地撤离的政策。



如果中东成了美国和苏联意图染指的修罗场,他英国又有什么资格将独立的力量立足于此,除非是以从属形式跟着美国。

英国最后展示威严的应该是1982年的马岛战争,虽然没啥经济和战略价值,而且路途遥远,但铁娘子撒切尔也是借此胜利宣示即便英国衰落了,也不是某南美小霸王惹得起的。

英国牛逼的时候要么光荣孤立,要么大陆均


势,平时高高在上傲视群雄,俯视欧陆国家的蝼蚁打来打去,看事态不对(某个欧陆国家变得过于强大)就出手就搅得满城风雨。

但战后的英国开始放下这种姿态,也没了曾经问鼎天下的庞大能量,老老实实跟在美国后面搞事情了,甚至连促进欧洲一体化,对抗苏联不也是更多出于美国的利益要求嘛。


普鲁士之魂


这可能又是个伪命题。二者关系就是传统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

英国是守成大国,就是已经长期占据世界第一大国位置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在全球各地拥有众多殖民地。

而美国则是新兴大国。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已经超越英国,成为实际的第一大国。但是,自从独立、南北内战结束后,才有机会把视线转移到世界。那时,世界已经被列强瓜分完毕。作为新兴国家,没有走直接与以英国为代表的传统强国相对抗的道路,而是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得到了传统强国的认可。而美国却把主要的注意力用于发展国内经济,注重新科技的研发运用,使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一战开始后,美国充分利用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向交战方提供军火及战略物资。战争末期,双方两败俱伤,精疲力尽。美国人见时机成熟,宣布加入占优势地位的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成为收获最大的战胜国。巴黎和会时,威尔逊总统主持战胜国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而世界霸主英国却因为战争,受到极大打击和削弱,不少殖民地开始独立。但是,尽管如此,美国并没有急于登上老大宝座,仍然专心发展本国经济,怠于参与世界事务,孤立主义长盛不衰。直到二战爆发,美国仍然未改变。并且重蹈一战覆辙,大发战争横财。

经过了一战二战,英国已经大为衰落,殖民地再次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风光不再,基本上已经由世界性的超级大国,沦为地区强国。而美国则再次强大,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战后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一样,百废待兴,民不聊生。而美国则实力雄厚,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振兴欧洲,取得了显著效果,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对此,受益匪浅,感恩戴德。至此,美国正式接管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头号超级大国。

至于说,英国许多人心里不是滋味,可能存在。但是,无奈实力不济,也不得不服。也可能在某些科学技术和人文领域,英国存在独特优势,但是,总体来说,美国已经全面超越,二者的主从关系已经颠倒。

在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上,有着修西里德陷阱之说,就是必然是二者发生你死我活的对抗,才能实现新老交替。但是,美英之间的关系转变,却走出了这个陷阱,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此前的做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当前,国际上又有中美之间可能发生修西里德陷阱一说,而我们国家却极力反对,不到万不得已 ,尽量避免与守成大国美国的对抗。应当说,这样做是明智的。正像朱元璋当年那样,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这才是应该做的。


锐不可当179907905


蒸汽机的发明,使得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发动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已经踏入了近代化开端的道路。

由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随后的英国便一直处在世界霸主的地位,国家强大了,那野心肯定变得很大了,英国不断向外发动战争来开拓自己的殖民地,在1914年英国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千米,占了全球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相当于现在的三个中国两个俄罗斯。

世界的霸主地位不是永久不换的,虽说英国靠第一次工业革命统治了世界将近半个世纪,但接下来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没有英国的参与了,由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主宰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美国、德国、等参加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发展起来以后,德国对一战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感到不满,便开始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过后,使英国这个曾经的世界霸主,和以前辉煌的成就已经开始渐渐成为我们当中人们的过去时了,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了,英国开始逐渐走向衰弱的路程,曾经广阔的殖民地现在只有英国的本土领土了,二战成就了新的世界霸主美国。

美国这个仅仅用了两百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科技都是位于世界前列的超级大国,可以说是哥伦布的发现才成就了现在强大的美国。

英国的不服气就是因为是英国的人打开了美国的大门,让美国看清了这个世界,如果美国再不发展可能这个美国门就不是被推开了而是被炸开了。


财军自媒体


有什么不服?二战后,美苏冷战,英美价值观相近,一直是一个阵营,亦步亦趋。英法比较有可比性,英国和美国的关系还要好于法国同美国。


一点评论


呵呵,那可是美国的宗属国。去查一下美国参战后(还没有租赁答案)罗斯福第一次到英国,在国会说的第一句话吧。


风吹6700


没有不服美国,而是在各方面与美国合作直到今天。


duh23333


两国是同盟关系在二战中共同对抗德国纳粹。英国有着百年的日不落帝国的殊荣。旷日持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英国的国力消耗殆尽。从而失去了对世界的主导权。但日不落帝国尊严还在。虽然与美国是盟友关系,但是是两个独立的国家。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不同十分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