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甘肃汉墓出土一文物,却因命名起争执,郭沫若赞为“马踏飞燕”

甘肃汉墓出土一文物,却因命名起争执,郭沫若赞为“马踏飞燕”

文 | 韦爵爷

甘肃汉墓出土一文物,却因命名起争执,郭沫若赞为“马踏飞燕”

李白曾有首诗是赞美马的,而对马的形象我们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马踏飞燕”这几个字。旅游界的都知道,我国的旅游标志就是一匹奔腾的马,而这匹马的原形就是马踏飞燕中所说的铜奔马。虽然铜奔马从被发现至今,仍然有许多争议,但是它似乎有种吸引人的魔力让更多人喜欢,因为这匹跑得差点飞起来的马是古代的艺术文化的精髓,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

由于铜奔马的出名,所以民间出现了许多以它为原型的艺术品,甚至还有一尊复制了铜奔马的金马被当作礼物送给了美国总统。

甘肃汉墓出土一文物,却因命名起争执,郭沫若赞为“马踏飞燕”

铜奔马虽然名震海外,但是它的真实身份至今还是个谜。在1969年的时候,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里发现了铜车马仪仗俑。这个仪仗队规模很大,共有九十九件车、马和俑,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铜奔马,这匹马高约三十四厘米,身长约四十五厘米,这里所有的文物中就数它价值最高。

但是这匹铜马出土之后,各界的学者对马的命名一直争论不下,对于怎样赋予它一个符合它气质的名字,使得各位专家学者伤透了脑筋,于是他们纷纷打开脑洞,发挥自己所有的想象力。

甘肃汉墓出土一文物,却因命名起争执,郭沫若赞为“马踏飞燕”

值得关注的是,铜奔马在奔跑的状态下蹄子下面踏着一只小鸟。于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在陪同外宾参观博物馆时,看到这匹马的形象,惊喜万分形象地赞其为 “马踏飞燕”,并且当场挥毫写了赞美的诗句。就因为这次的赐名,铜奔马的美誉自此扬名海内外,铜奔马也因马的外形而得到了符合形象的称呼。

甘肃汉墓出土一文物,却因命名起争执,郭沫若赞为“马踏飞燕”

不过,也有学者对它的形象提出质疑的声音,他们认为铜马脚蹄下的鸟似乎不是燕子的剪刀尾巴,所以这匹马并不是马踏飞燕的意思。也有人认为马蹄下面的是一只猎鹰或是一只龙雀或是一只乌鸦,总之各界对马蹄下的鸟的说法层出不穷。所以对于这匹马到底叫什么名字也出现了很多说法,包括那 “马超龙雀”、 “马踏乌鸦 ”等各种奇奇怪怪的叫 法。

虽然我们至今不清楚它蹄子下面到底踏的是什么鸟,但是它造型之精湛是得到大家认可的,只见这匹铜马奔跑着抬着头嘶吼,三只马蹄都腾空跃起,右后边的马蹄下踩着一只飞鸟,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么大的一匹马居然把所有重要都压在了蹄下那只小鸟身上,还能保持整匹马平衡不倒,实在是巧妙至极。

甘肃汉墓出土一文物,却因命名起争执,郭沫若赞为“马踏飞燕”

这种绝妙的构思不得不令人折服,但可惜的是,这匹珍贵的马出土时却有一丝残缺,那它又是如何被修复如初的呢?接着听小编往下讲吧。

刚出土的铜奔马已残破不全,马头上的鬃毛掉了大半,马脖子上还有许多小孔,马尾也折断了,三个马蹄蹄心已经不见了。面对这么残破的但却设计精湛的艺术品,专家们纷纷惋惜,修复任务也迫在眉睫。

甘肃汉墓出土一文物,却因命名起争执,郭沫若赞为“马踏飞燕”

在修复过程中,铜器修复专家先将马身清理干净,然后将脱落的马头和马尾都焊接起来,而脖子上的小孔则用铜和锡填平,经过清理修复后,甚至看不出一点破损的痕迹。特别自豪的是,那三个空心的马蹄也用胶调合土然后填入蹄心,居然和原来的马毫无违和感。

经过修复后的马踏飞燕在展出时获得所海内外专家的好评,并被珍藏为国宝,随后被旅游局选定为旅游标志图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