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這個媳婦待俺親!

“離開她兩三個小時還可以,離開她一天我都活不下去。”劉素蘭老人口中的“她”就是大兒媳龔蘊仙。

今年55歲的龔蘊仙是溮河區湖東街道三五八社區的一名退休職工,在與婆婆一起生活的26年裡,她用孝心和愛心讓這個並不富裕的家變成人人羨慕的幸福港灣。

“有一次是冬天,我夜裡起床摔倒了,怎麼也起不來,兒子不在家,是大兒媳不顧寒冷半夜找人把我送進醫院,也是她,在我骨折後守在我身邊,一直照顧我到下床能走,親閨女也少有這麼孝順的。沒有她,我早就不在人世了。”82歲的劉素蘭身體不好,多年來行動不便,精神狀態也時好時壞,講起兒媳婦的“好”,此刻清醒的她眼泛淚花。

“今天做花捲,明天做菜包,後天蒸饅頭,老人喜歡吃麵食,又吃不慣外面賣的食物,她就在家換著花樣給老人做好吃的,這樣的媳婦上哪兒找!”同在社區居住的朱志華告訴記者。

家風的傳承源於對家的守候,迴歸於對愛的延續。“兒子把上班後第一個月的工資省下來買禮物給奶奶,我們感到很欣慰。小時候家裡也有老人,我們的觀念就是:人人都有老的一天,對父母孝順都是應該的。現在婆婆老了,就在我身邊,照顧好她是我的本分。”龔蘊仙說。

身教勝於言教,有了母親這個好榜樣,龔蘊仙的兒子也很孝順,大學剛畢業就自力更生,每逢奶奶過生日,在外地工作的他都要給奶奶寄錢、寄禮物。

自1992年公公去世後,婆婆身體每況愈下,於是與龔蘊仙一家生活在一起。“婆婆年輕時身體就柔弱,後來又做了三次大手術,請人照顧我實在不放心,自己照顧才踏實。”龔蘊仙說。

“我母親沒有出門理過發,這麼多年都是她在家給母親理髮。”丈夫餘希明告訴記者。自從生病後,老人脾氣變差,時常會莫名生氣,但事後,看著照顧自己的媳婦她會覺得非常內疚。“其實婆婆自己也不想生這種病,她也很痛苦,我能做的就是照顧好她,不讓她操心,不讓她內疚。”龔蘊仙總是設身處地地為老人考慮。

婆婆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擔心婆婆常年臥病在床,病況會加重,龔蘊仙每天都會攙扶婆婆在家裡走一走,然後將婆婆扶到椅子上,給婆婆腰腿部做按摩,鬆鬆筋骨,並且每天堅持給婆婆擦洗身體。天氣好的時候,她會扶著婆婆到樓下花園裡散散步,陪老人聊聊天。遇上熟識的鄰居一定會誇:“這個婆婆不知是哪輩子積下的福氣,遇上了這樣的好兒媳!”

始於心,重於行,貴於恆。簡單的事,做一天很容易,一直做下去就不容易了。沒有什麼驚天壯舉,也沒有絲毫氣餒抱怨,龔蘊仙用身體力行的點點滴滴詮釋了作為子女的孝道,用源於內心的善良和堅強守候著一個家的幸福。

生活中的重擔給了這個家以考驗,樸實的龔蘊仙卻以良好的心態面對一切,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現在,夫妻感情和睦,兒子孝順懂事,婆婆身體好轉,一家人其樂融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