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买基金的为什么大多数亏钱?

用户246850476


2017年年初的时候,我和一位很好的朋友聊投资。他是一位基民,经常花很多时间在各种基金之间反复比较,精挑细选。


他向我大倒苦水:现在投资太难了。我都不知道买什么好!


我问他:此话怎讲?


朋友回答到:你看美股,已经连续上涨了8年了(从2009年开始算)。连续八年的牛市,在美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美股的CAPE(席勒市盈率),已经达到了30。这个估值水平,在历史上是第二高,仅次于1999年科技泡沫破裂前夕的股票估值。自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国家接下来四年都会比较乱,其内部的种族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在国际市场上也会日益自我孤立。横看竖看,我都感觉现在买股票有些危险。


我问道:那其他市场呢?


朋友说到:其他市场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欧洲,英国脱欧会对欧洲产生很大影响。布鲁塞尔和英国伦敦之间的脱欧谈判,估计会持续很多时间。日本呢,老龄化严重,经济发展迟缓,政府债务太高。在这种情况下,股市很难会有起色。再回到中国,中国的债务问题令人担忧,一些城市也有房地产泡沫的迹象。总之我不看好A股。


我继续问道,那么债券呢?


朋友回答:美联储应该已经进入加息周期了,我估计今年(2017)会加息两次。如果美联储连续加息,其他银行可能也会跟进。债券的表现不会好到哪里去。


所以比来比去,感觉什么都不能买,也不敢买!


事实上,市场上有很多投资者,都和我这位朋友类似,持有非常悲观的态度。



比如上图显示的是道富投资者信心指数。整个2016年,全球投资者由于受到英国脱欧公投,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等新闻的影响,投资信心不断下降。


因此,很多投资者,包括一些基金经理,都选择了在2017年减仓,甚至做空。


但问题在于,投资者的感觉,未必是准确的。


如上图所示,在2017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包括分红)上涨了21.8%,可谓一个标准的牛市。一向被很多人看衰的日本股市,也在2017年上涨了21%多。香港恒生指数,更是大涨41%,让许多人都大跌眼镜。


很多投资者,都面临类似的困境。当自己缩手缩脚,思前想后该不该买入时,市场噌噌噌往上直窜。当自己终于定下决心,出手买入时,又不巧碰上市场大跌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即我们广大投资者到底在做什么投资决策,以及这样的投资决策是否理智?


大致来讲,一个基民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以上三步。首先,投资者会做一个择时方面的决策,即他会试图决定:现在是不是买入的好时机?什么时候是卖出的时机?


在反复斟酌,决定了买入的时机之后,投资者进入投资的第二个阶段:择基。市场上有数以千万计的各种基金。投资者会横向比较这些基金的名气、规模、费用和历史回报,然后挑上几个自己觉得满意的基金。


但事实上,投资的过程还没有结束。第三个阶段,决策从投资者转移到基金经理那里。基金经理会进一步决定:买哪支股票,卖哪支股票,什么时候增仓,什么时候减仓。


当然,每个人的决策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可能千篇一律,但是或多或少都会遵从上图提到的这个流程规律。那么问题来了:投资者做择时的决定,是否靠谱?


大量研究显示,投资者做的择时决定,往往是错误的。事实上,别说投资者,即使是职业基金经理,也往往在择时上错的离谱。


上图显示的是过去十多年的中国股市价格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在2007年和2015年,中国的A股经历了两次过山车:股市在短期内急速上涨,然后达到顶点后,又在接下来的半年内猛然下跌。


如果投资者有良好的择时能力,他应该在2007年和2015年的顶点时卖出,在2008年和2016年的底部买入,这才是真正的“卖高买低”。


但是我们广大投资者真实的投资记录是怎样的呢?


上图显示的是在一天内认购额超过100亿人民币的偏股型公募基金列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所有这些基金都是在两个时间点完成巨额认购的:2006年末/2007年上半年,以及2015年年中。而这两个时点,恰恰是A股市场在过去20年中的两个顶点。


所以说,中国的这些基民,不光没有在市场低点时买入,市场高点时卖出。他们做的恰恰相反:他们买入基金最多的时候,恰恰是市场达到顶点的时候。


在错误的时间买入和卖出,这样的特点不仅限于中国投资者。美国投资者也普遍会犯这种错误。


研究显示,在过去23年(1991-2013)中,美国基金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回报(资金加权回报),仅为每年6.87%左右。而同期所有基金的时间加权回报为每年8.81%左右,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回报为8.97%。投资者因为“追涨杀跌”,每年损失了接近2%的投资回报。


对于资金加权回报和时间加权回报不太熟悉的朋友,请参考笔者写的历史文章《投资对冲基金到底能否赚钱?》。


择时对于投资者的挑战在于:你不光要判断买入的时机,还需要判断卖出的时机。


举例来说,即使一位投资者非常优秀,在2015年年初判断对了时机,买入A股。他要想获得比别人高的投资回报,还需要准确的在2015年年中卖出A股。而同时将买入和卖出都作对,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假设一位非常优秀的投资者,在判断市场即将上涨或者下跌时能够达到70%的准确率(这个准确率已经超过绝大多数职业基金经理了)。那么你同时判断出准确的买入和卖出的时机的概率为:70%X70%=49%。这实在不能说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关于择时的成功率,笔者写过不少相关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竹篮打水一场空:谈谈择时》。


回到本文一开始的题目: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基金赚钱,而基民亏钱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基民们选择了一种“HARD”模式。有很多研究显示,即使是职业基金经理,其能够创造的超额收益(假设该基金经理能够创造超额收益)也大多来自于“选股”而非“择时”(详见拙文:《中国的基金经理能否战胜市场?》)。


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择时能力的投资者来说,更好的选择,是老老实实买入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并且长期持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高买低卖”的投资择时陷阱。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伍治坚:《小乌龟投资智慧: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

伍治坚:《小乌龟投资智慧2:投资丛林生存法则》


伍治坚


很可能买错了,传统基金是主动型基金,依赖基金经理,存在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可以考虑买etf这种被动基金,跟踪指数。具体如下:

一、关于投资

每个家庭都离不开资金投资。钱花在哪里,就投到哪里。比如,花在食物,投资温饱;花在培训,投资教育;花在房子,投资租住;花在A股,投资理财。

几种常见的投资如下:

钱入实物,比如茅台、红酒等,需要一定存储空间,收益不明。

钱入银行,包括存款、理财、信托、外汇等,收益大都相对固定,风险可大可小。

钱入楼市,曾经很挣钱,未来不明。

钱入股市,买股票,很多人不挣钱(含亏钱)。今天重点说这个。

股票在个人投资总额中占比多少比较合适?

有个普遍使用的公式是这样给出的,假如投资者现在30岁,100-30=70,所以70%投资到股票类权益资产。其它依次类推。

二、关于被动投资

套用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投资时,最好让决策处于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实际上,在股市里,很多人不挣钱,原因就在于自主决策时,普通投资者容易处于比较劣势中。

比较劣势通常在如下3个方面有所体现:精力、专业、择时。

比如,上班族没太多精力关注市场,非专业领域人员对上市公司缺乏专业解读,专业人士做投资时处于专业领域的投资低潮期。

既然自主决策不占优,普通投资者可以化主动为被动,做一个被动投资者。

三、关于被动投资的工具ETF

被动投资者最简单的投资方式是跟踪指数。指数涨则挣钱,指数跌则亏钱。

目前,A股普通投资者跟踪指数合意的工具,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即ETF。不同于传统主动型基金依赖于基金经理做决策(存在能力风险、道德风险),ETF紧密跟踪指数,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跟踪误差一般控制在1%以内。也就是ETF的收益和跟踪的指数相似度近99%。

本质上,ETF是一种分散投资、组合投资。

(一)分散投资,其实是求平均。

1.对N个品种的股票求平均。【组合投资】

2.对N个时期的价格求平均。【定期投资】

ETF,把资金分散投资到具体指数的很多成份股上。

(二)组合投资,组合里的品种越不相关,整体的风险会越低。

举个常用的例子,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而是把鸡蛋放在N(N可以等于50、100、300、500等等)个不同的篮子。一般地,不同的篮子之间相关性低,所以整体风险也相对低。

四、关于被动投资的工具ETF的实践

具体来说,ETF的买卖操作简单,和股票操作一样。

收费方面,ETF没有印花税,其它收费和股票一样。

特别地,ETF不能作为打新股的配售市值。

那么,ETF具体有哪些?拉表如下:

代表性的指数ETF

代表性的行业ETF

上表主要按照流动性原则,精选交易活跃的ETF基金,基本上属于ETF界的大滑头(又大又活)。

每种基金也有其它备选ETF,不过由于跟踪指数一样,基本大同小异。比如跟踪中证500指数的ETF除了510500,还有159922等。他们的不同主要在于分属于不同基公司,效果大同小异。

股灾适合买ETF?适合。

买贵了咋办?分批买。

怎么分批买?看您的心情,有千千万万种可能。比如,先买1/4,过一周再买1/4,过一周再买1/4,过一周再买1/4,过一周再买1/4(用新发的工资买)。主要是把握中庸原则:分期买入,求平均值,也就是定期投资。

买了50ETF,涨得不如500ETF咋办?那就把上表中的1-11都买一些,分散投资。不过瘾的话,还可以把12-16这些港股、美股的ETF也买了。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主要是把握中庸原则:分散买入,求平均值,也就是组合投资。

最后,2019年A股主要指数收益情况如下:深证成指399001 44.08%,沪深300 000300 36.07%,上证综指000001 22.30%。杠杠的。当然2018年的收益就不杠不杠的,毕竟2018年的资本市场整体很惨淡,很多个股收益都不好。

圣经有云: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看好A股大前景的假设下,期望各位通过被动投资,摆脱亏了还亏的恶性循环,进入挣了还挣的美好世界。


小市民的日常


中国现在是内外交困,经济下行,怎么会有好机会。

连权威的“大公”评级机构都会做假,还有什么企业不敢做假,连“长生”疫苗公可都不能“长生不老”,还有什么企业不敢祸国泱民,连“障子岛”扇贝都会迁涉飞走,还有什么基金的钱不会变少。

中国很多基金公司不负责任,拿着基民的钱去与企业对赌,参与企业定增,投资没“钱”途的企业,都把基民当“二百五”。

巴菲特基金就很专业,看到好的行业就收购而不是定投,看到有前途的行业,就控股而不是定增,看到错了就改,放弃投IBM投苹果,还向全体基民认错道谦。

再看看中国的基金经理,毛都没长齐,却敢指点江山,亏损了还不下台,还要忽悠基民,犯错了不承认,还怪政府。

刘备不会问诸葛亮箭够不够?

不会问关羽兵带够不够?

不会问张飞兵临城下要怎么守?

如果万事俱备,我们还要基金经理干什么?


光芒万丈34957


首先你要明白你基金是什么产品,然后要明白你买的基金投资的标的是什么,收益率跟风险,有没有劣后处理,了解清楚风险后,觉得有投资价值在考虑投,不要盲目去投资基金!

基金是属于收益跟风险共担的产品,也就是风险跟收益都是共同承担的,亏了你也没办法,在购买基金的时候合同上也都提示了风险了,所以你做选择基金前,就是要考虑投资基金的标的,以及风险劣后是否适合自己!

我国最近几年基金发展较快,很对影视基金,证券基金,股权基金,都是不断的变化,但是只要是基金,就有GP跟LP参与,就要看GP管理人怎么操作,属于的是那种类型的基金的!

目前证券基金来看,二级市场行情不好,证券基金都是亏损的正常的,其他的基金也多数是亏的,这取决于基金管理人投资的标的物,已经基金管理人的运作方式,所以在选择基金之前,一定要慎重选择!


贾晓光


亏钱的原因有很多。想要买基金挣钱必须学习相关知识,减少因为无知导致的过错。只有不犯错误了,才能挣到钱,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升值。买基金不同于买股票,不要频繁进出,建议长期持有,定期关注基金的动向和投资风格,既然把钱交给专业基金经理就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买基金想要挣钱,首先要选择一家有实力的基金公司,选择几只业绩稳定,牛市涨多熊市跌少业绩平稳的基金。参考基金评级,参考业绩指标。其次,了解资本市场基本发展趋势,明白市场所处的位置,牛市末期买的基金估计回本也很困难。第三就是长期持有。


小蚂蚁还小


大部分是基金的原因,当然本身也有亏损的风险,基金业绩好坏不影响管理费,基金内幕较多咱们知道的太少,比如老鼠仓、接盘侠等根本杜绝不了,平民死于p2p,中产死于股票,富豪死于信托,这些话不是没一定道理,基金只能说不能随便买,不然照样赔死你。


漫漫长夜人生


亏钱的原因很多啊。

自身原因有可能是不懂相关的基金知识,盲目跟风买基金,容易亏钱,这种是基金小白常犯的错误;或者贪念太强了,赚钱的时候没有及时变现,一跌下来觉得还能再涨,等啊等就变股东了,当然会亏钱喽。

还有基金的原因,可能基金经理和研究团队并没有像宣传的那么好,赚钱能力不强赔钱能力很强;或者是市场环境一下不好了,本来的上行趋势突然变下行了,来不及卖出亏钱。这种就要想清楚果断一点,是继续持有还是认赔出场了。

最后是买入方式的原因。我养鸡十几年,一次性投入买到手的基金基本没有赚过,反而是用基金定投的方法买入的,每月固定投入,长期持有,都是赚钱离场的。


萱萱蜜


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基金小白最初常犯的错误就是跟风买进,看到行情好了,网络里,电视上,周围的朋友介绍基金可以赚钱,就跟着一窝蜂地买入,遇到突发的市场变冷淡了,没有及时卖出,很容易亏钱的。

基金经理和研究团队可能没有那么好,赚钱能力不行,选股不行,也不能像散户卖股票一样随便买卖持有的股票,基民当然跟着一起亏钱喽。所以先看清楚基金的投研团队是很重要的。

突然的市场风向变了,赚钱的基金可能收益会变低,有可能我们的心理原因觉得赚的少了,不想卖掉,会从赚钱变亏钱的。所以纪律很重要,设定止盈和止损点。

一次性买入的,如果行情向上没什么问题,行情向下就很容易亏钱,来定投基金吧,长期持有,基本不会亏钱的


我宝宝是大宝宝


这么浅显的道理还问?

如果都让鸡民赚了钱,钱还留得住吗

所以,进一个套一个,进12个套一打

如果行情好,就少套点,除非你割肉离开

只有这样,鸡民的钱才能尽可能长的,被他们无偿占有。懂了不,猪脑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