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我不是藥神》佩服中國電影可以這麼勇敢。豆瓣評分已飆到9.0,你覺得它還會漲嗎?

悅童伴


第一點本質上是觀眾的情感分回落。《藥神》的現實性是同類影片所不敢觸及的,初看會讓人很激動:原來中國也能拍這種片,而且沒有淪落為弱化戲劇衝突的說教片或缺乏深層思考的煽情片!

但跟風之作來得很快,下半年肯定會爆一堆。論總體質量肯定比不上精工細作的《藥神》,卻能讓觀眾對同類題材審美疲勞。不進電影院的那部分觀眾,對《藥神》的評分就不會有情感加成,從而拉低評分。

第二點。影評人們已經說了太多《藥神》的優點,我來說說它的瑕疵。首先是套路痕跡明顯的劇情。首次發佈會上,這部電影叫《中國藥神》,給人感覺就是那種圈錢為主的院線喜劇片,後來又改了三四次名才變成《我不是藥神》。

但劇情是沒法改的。導演文牧野還不是很有經驗,便選擇了一種討巧的拍攝方法:容易掌控的劇情+神演員+優秀攝影。如果把陣容換成郭德綱、岳雲鵬甚至快樂家族,那就是妥妥的爛,這也是宣傳初期造成誤會的原因之一。

然後是大藥廠的標籤化。藥廠只是一個商業機構,賣天價藥無可厚非,不然哪來的錢給研發人員發十幾年工資?。可惜電影把藥廠塑造成“壞人”,視角已經完全跳到患者而非中立的位置上了。

話說回來,導演這樣處理絕對是有意的。故事要有反派才能產生戲劇衝突,這反派不可能是病人,也不是藥神……一個個篩下來,大藥廠就成了他唯一敢捏的“軟柿子”。

現在豆瓣上的差評大多是針對這兩點,希望兩個月後《我不是藥神》能穩坐8分片之位,9分就別太指望了。


虎皮青貓的小窩


這個電影我期待了很久,很早之前就有關注。上映之後迫不及待的去看了,從最早的《印度藥神》到《中國藥神》再到最終的《我不是藥神》電影三換其名,這名稱的更換是不是也暗示了什麼。言歸正傳專門去看了下現在豆瓣的評分依然保持在9.0,後續評分上漲可能性應該不是很大。我覺得這部電影算是本年度以來最好的華語電影,看著屏幕都會有切膚之痛。每個演員表現的也堪稱完美,觀影途中幾度落淚。但是總覺得是不是還可以更好,本人水平有限,無法表達還差些什麼,但是隱隱覺得還差點什麼。可能原因跟前面提到的幾次換名一樣。也許就是這些原因造成的這部電影后續評分可能不會走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