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身為河南人的杜甫,杜甫草堂卻建在成都?

Sardiny


杜甫只是出生在河南鞏義,其實,他屬於是京兆杜氏,因此,杜甫才有了世家子弟的名頭。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是武則天時候的京官,雖然官階不高,也是武則天的近臣,為修文館直學士。杜甫的父親是杜審言的長子杜閒,官至朝議大夫,兗州司馬。按說這樣的出身對於杜甫而言算是天生捧著了金飯碗,只可惜,杜甫本人卻時運不濟,一生坎坷流離。

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杜甫在洛陽參加了進士考試,結果不幸落第。此後,杜甫與李白雲遊燕趙,梁宋和齊魯之地,直到天寶六年,杜甫在長安參加了由李林甫主持的應考,結果卻以“野無遺賢”的鬧劇收場,應試的士子全部落第。此後,杜甫困居長安十年求官,終於在杜甫四十四歲這一年,被授予了河西尉這樣的九品小官。杜甫還不願意去赴任,朝廷又改授其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個官隸屬於東宮六率,是太子的屬官。

可惜,杜甫剛剛當上了官,旋即就爆發了安史之亂。杜甫只好將全家遷往鄜州(今延安富縣)避難。當他聽說太子李亨以於靈武登基,他這個太子的屬官立即趕往靈武投奔,不幸的是杜甫走到半道上,讓叛軍給抓住了,押往長安。杜甫在長安被關了兩年,才得以逃出長安趕往鳳翔見到了唐肅宗,被授予左拾遺。雖說只是個八品官,卻是給皇帝提建議的諫官。

此時因為宰相房琯征討叛軍失利,犯了死罪。6杜甫與房琯,嚴武等人乃是布衣之交。因此,杜甫冒著罷官的風險屢次向皇帝建議釋放房琯,最終因為觸怒唐肅宗而被貶華州,從此不再受到皇帝的重用。杜甫在華州司功參軍的任上幹了兩年之後,決定放棄這個官職。由於他的好友嚴武任蜀州刺史後有升劍南節度使,杜甫決定舉家入蜀,投奔嚴武。



於是,在嚴武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城西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這就是杜甫草堂。在成都的日子是杜甫有生之年裡過得較為舒心的幾年。然而,隨著嚴武被調回長安後,杜甫也離開了成都舉家遷往奉節。

兩年之後,嚴武再授劍南節度使,杜甫一聽說嚴武回來了,又回成都入嚴武幕僚,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在成都的時間一共四年,卻創作了四百三十多首詩,其中《登樓》《蜀相》《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都是傳世名篇。也只有在成都的歲月裡,這座草堂才讓他有了家的感覺,而這座草堂也見證了杜甫這個偉大詩人從坎坷到漂泊的過程。


傅斯鴻


杜甫是河南人,但成都有紀念杜甫的地方(杜甫草堂),並且還是全國規模最大,這是因為杜甫曾經在成都待過將近4年的時間,並且杜甫寫的詩里名流千古的大部分都是在成都寫的。


杜甫出生在河南洛陽,本身家庭條件不錯,後來在父親去世後才變的比較貧窮,在洛陽長大後大約30歲左右去長安(西安)求官,正式步入仕途,但是當時的唐朝已經開始腐敗,所以儘管有才,還是沒能當上大官,只是給皇帝寫寫建議,類似於一個文職官員,沒什麼權利還得時刻注意自己言行。


杜甫性子直,說話不懂人情世故,於是得罪了很多人,但杜甫才能出眾,還是有很多人敬佩他的才華,有很多好朋友。


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攜一家四口前往成都躲避戰亂,在現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地方建了自己的一所小茅屋,也就是後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指的房子。


在這裡,杜甫寫了許多耳熟能詳的詩,例如《蜀相》《春夜喜雨》《登高》《江畔獨步尋花》等等,直到後來聽到安史之亂被平定,寫了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欣喜若狂,準備泛舟回家,正如詩中所寫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實際上他也這麼做了,買了個船,沿著這條線回家,但是到襄陽時,貧困潦倒,在船上去世。

杜甫的詩注重描寫細節,描寫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有許多自然景色描寫,也表達了自己的情感,被後世敬仰,於是後人在成都當時杜甫住過的地方修建了杜甫草堂用來緬懷這位偉大的詩人,實際上紀念杜甫的地方有很多,但這裡無疑是最大最有名氣的一個。


遊客視覺


位於成都的杜甫草堂筆者親自探訪過,下面的照片都是筆者親手拍攝。


杜甫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人,自號少陵野老。公元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亂流亡成都,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起了一座茅屋,稱“成都草堂”,並在此居住了4年,在此期間,杜甫共作詩240餘首,精彩之作層出不窮, 是其創作的高峰。所以成都的杜甫草堂就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詩作誕生地,有著特殊的意義,歷朝歷代都在此建立祠堂祭祀這位偉大的唐代詩人,下面是筆者當時的遊記,也一併發出和大家分享一下。


進入杜甫草堂正門,跨過石橋,是一座通堂式敞廳,高朗明亮,氣勢不凡。兩壁懸掛有一幅意深語工的長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原為清代顧復初撰書。

自宋以來,人們尊稱杜甫為詩聖,稱其詩為詩史,故堂名詩史。詩史堂兩側配有對稱的陳列室,經迴廊和大廨相杜甫草堂連。堂中安放著古銅色的杜甫全身塑像。

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臺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曆三十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詩人黃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詩為宗,所以清代將黃庭堅、陸游配祀於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語。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是果親王允禮所書。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親王送達賴進藏,經過成都,特拜謁草堂,留下此手跡。

茅屋,杜甫草堂博物館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於恢復重建了“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

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他在詩中曾寫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今天的花徑,是連接杜甫草堂紀念建築群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牆夾道小徑

花徑盡頭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於此,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1958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曾對著這兩個字久久凝視。作為草堂標誌之一,來往遊人多在這裡攝影留念。

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

憑欄遠眺,美景盡收眼底。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門上匾額“大雅堂”三個字是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

展廳裡展品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

詩聖著千秋陳列展,盆景園內有“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餘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

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兩年後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

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傾毀不存。


老豬的碎碎念


這個問題分三部分回答。首先,杜甫跟河南有多大關係?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但他的一生顛沛流離,除了生在河南,後面基本與河南沒多大聯繫。

其次,杜甫草堂為什麼在成都?這是因為他有個好朋友嚴武在成都為官,能夠接濟他。公元759年冬,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入蜀,在浣花溪邊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7嚴武病逝後,杜甫也就攜家告別成都,兩年後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

最後,為什麼杜甫草堂有名?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餘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道盡千百年來人民心聲,其《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現已成為學生必學課。所以,草堂故居也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











XIAN視界


杜甫祖籍是陝西京兆府杜陵人,少陵塬有杜公祠!


胡言酌


因為成都房價低😄


556隨緣


為什麼生在四川大英的花木蘭,最後卻成了河南人?


196812夢無痕


他在那裡住得久。安史之亂後難得的平靜生活。儘管窮一點,但畢竟避開戰亂。所以他在此寫的詩也多,有很多留芳百世之佳作。現在的”杜甫草堂”是後人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群。解放後又將梅園和草堂寺併入。現統稱杜甫草堂博物館。參觀時一定要抓住中心。比如現在三個大門,只有浣花溪畔那個有橫額《草堂》,門檻為木製且很高且略顯寒酸的那個才是真正的草堂大門。北門南門原分別是梅園(解放前的私家花圖)和草堂寺的大門。


王祖蔭1


躲避安史之亂,杜甫去了成都,皇帝老子不是也去了嗎?


劍心書韻975


生於河南,樂於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