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十七年後,與母親一起流浪|沙小琳返鄉畫像

十七年後,與母親一起流浪|沙小琳返鄉畫像

只有新疆爽朗的烈日照著相顧無言的我們。

by:沙小琳

十七年後,與母親一起流浪|沙小琳返鄉畫像

母親收藏的我的百日照

從三歲起,與母親闊別十七年後,我終於踏上了T205次列車去往新疆。直到28個小時後,與她相擁,我逐漸地接近她的人生。

一路的風景越來越荒涼廣闊,山越來越平坦。我毫無睡意,也沒有食慾,晚飯時下鋪的老夫妻和我攀談起來,聽說我去探望母親,一臉期待地問:“一定每年都去吧?”我只能默認,始終沒法向陌生人袒露十七年未見的隱忍與內情。

火車駛過尼勒克,下一站就是伊寧,想到母親在車站接我,心裡越發忐忑不安。想著等一會要跟她談論什麼去打破尷尬,卻毫無頭緒。我一點兒也不瞭解她,血緣是我們之間唯一的聯繫。

出了站遠遠看到她站在人群中,本以為需要極力地去辨認,才能認出只有在照片中見過的她。誰知,一個眼神卻能讀出血脈。她穿著一身白衣,五官精緻卻表情複雜。一直以來她的音容笑貌,我唯有在微薄的記憶裡搜尋。我們沒有擁抱,沒有溫情,只有新疆爽朗的烈日照著相顧無言的我們。

十七年後,與母親一起流浪|沙小琳返鄉畫像

我和母親

之後的幾天,她帶著我四處遊歷,去了哈薩克斯坦邊境體驗異域風情,去了那拉提看空中河谷草原,見到了最美的落日和星空,許多事都是我第一次經歷,像是母親想要彌補不能陪我長大的遺憾。

我嗅著每一口來自沙漠綠洲的空氣,想象著不在一起的這些年,母親是怎樣地生活著。

十七年後,與母親一起流浪|沙小琳返鄉畫像

新疆賽里木湖

新疆的確很美,遼闊而平坦,寬容的似乎能容納每一個異鄉人的苦楚,卻常常讓人感到茫茫天地間無所依的孤獨。

可看起來,她分明過得很充實、愉快,這裡安靜宜居,氣候宜人。她自己做豐盛的飯菜,對生活充滿熱情,早起鍛鍊身體,晚上睡前看書,一有空就去旅行。這樣獨身的生活簡直讓人豔羨,直到那天,我看到了不忍直視的一幕。

那天我進了她的臥室去看書,又想先洗洗手,可當我推開那個她自用的洗手間的門,我後悔了,我情願我從未來過這裡,因為在牆面的瓷磚上,用小刀深深地刻著四個字:咬牙堅持!

那深深的凹槽猛烈地擊中了我的心,我不敢去想,她是經歷了怎樣的痛苦,承受了多少的孤獨與悲傷,在多少個深夜裡暗自流淚,咀嚼這苦不堪言的羈旅之情。她是如何用一個女人瘦弱的肩膀,撐起這無邊的生活?我坐在洗手間的地上,潰不成軍。

平復了情緒,我去廚房從背後環抱住做菜的她,輕聲叫:“媽媽!”她轉過身,顯然對這十七年來的第一聲問候無所適從。

我又微笑著叫她:“媽媽,等你退休了,到我身邊來吧。”

十七年後,與母親一起流浪|沙小琳返鄉畫像

今年婦女節送給媽媽的花,她抱著笑得像個孩子

十七年後,與母親一起流浪|沙小琳返鄉畫像

十七年後,與母親一起流浪|沙小琳返鄉畫像

我是沙小琳,現就讀於蘭州文理學院文學院16級文化市場經營管理專業,愛好讀書,寫作,一個熱愛自由的素食主義者。

從新疆回來之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與母親相處的短短十幾天,成了生命當中珍貴的一部分,有千言萬語想訴說,又找不到出口,直至這次返鄉活動,受到了許多老師的鼓勵,覺得應當把心中所想寫下來,一方面是去記錄,不讓真情實感隨風而散,另一方面,也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有許多人渴望親情,渴望與母親朝夕與共而不得,要珍惜現在擁有的,要把每一刻對親情的體悟,都留在心裡和筆下。

我與《返鄉畫像》

沙小琳同學的“返鄉”,其實是一次離鄉。她離開家鄉去了一次遙遠的新疆,然後有了這篇文章。我得承認,讀到它,我的心裡是疼惜的。一個三歲便失了母愛的女兒,一個羈旅他鄉咬牙堅持的母親,她們哪一個都讓我覺到了痛。

文章實在是太短了,像三緘其口後的欲說還休。我不敢像平日指導別的同學一樣,讓沙小琳大做刪改增補,我只是說你再補充一點,充實一下,但她最後還是隻寫了這些。她還沒有準備好在文章裡訴說一切,就像她沒法在列車上向陌生人袒露十七年未與母親相見的隱忍與內情。那麼,好吧,就讓傷痕在成長中慢慢彌合吧,就像那讓人無比欣慰的母女相擁,在文末終於如期而至。

感謝丘眉老師,感謝“頭號地標”在母親節這個美好神聖的日子裡,推出這樣一篇特別的習作。天底下所有的母親都是值得祝福的,如同所有的孩子都是用來深愛的。

(嚴英秀,作家,蘭州文理學院教授)

返鄉導師點評

張新穎、梁鴻、白巖松、梁永安、孫良好、薛晉文、張欣、汪成法、趙普光、譚旭東、趙建國、嚴英秀、劉海明、陳曉蘭、曾英、唐雲、徐兆壽、胡智鋒、辜也平、楊位儉、劉廣遠、呂玉銘、龐秀慧、晉超、張德明、金進等與李輝共同成為《返鄉畫像》首批“返鄉導師”!正在帶領首批近20多所高校學生,共同推動青年知識分子鄉土報告……

文|沙小琳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新美學孤獨星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