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缺愛的人容易產生什麼心理問題?

眼鏡超人


從小缺愛的人,這一生都過得很彆扭。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遇到了太多從小缺愛的朋友。

有些朋友缺愛嚴重,已經出現了精神類疾病表現,這類朋友,都是勸他們趕緊去找心理醫生,他們需要系統治療;

有些人缺愛,出現人格障礙,容易因為一些小事就陷入各種糾結痛苦中,若沒有專業人士幫他們,心靈一直都很痛苦。

但是,更多的人缺愛後,出現的是一般性心理問題。

例如,他們總是與周圍的人處理不好關係,總是容易被小事刺激,尤其是與愛人頻繁爭吵、戰火連連。

比方說,前些天來找我的一個女孩,她就是典型的從小缺愛,嚴重缺乏安全感,也缺乏對人的信任。

她的男朋友是個很好、很正直的人。她也知道男朋友值得託付終生。但是,她就是剋制不住地懷疑男朋友。她總認為有其他女孩在勾引男朋友,總害怕男朋友會被人搶走。

在這種嚴重缺愛的恐懼中,她總是跟男朋友爭吵;只要男朋友跟其他女孩多說兩句話,立馬就是一頓哭鬧。

時間長了以後,男朋友感覺特別累,對她開始疏遠。

這個女孩說,我在家排行老二,從小就是被父母忽略的孩子。等到打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愛我的男人,我卻因為缺愛不願意信任他,把他推了出去。

缺愛的人更多的是類似於這個女孩的表現。不敢去愛、不敢表達愛、好不容易擁有了愛,卻又患得患失、吵吵鬧鬧,直到徹底失去。

所以,缺愛的人一定要學會去覺察自我,去看到親密關係裡為什麼自己會無法信任別人,無法獲得安全感。

缺愛的人一生都需要不斷修煉自我,直到懂得愛和信任,才會獲得心靈的平靜。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問題專家。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給我發信息,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您的點贊轉發,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老師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單正巧:

記得以前心理老師上課的時候,講過一個真實的案例,孤兒院裡剛出生的一個嬰兒,只是給其餵奶喂水,而從來不抱孩子,這個生命很快就夭折了,我把這歸為最大程度的缺愛。

缺愛若發生在生命的早期,比方說0到3歲,往往這類孩子的父母呢,是冰箱父母,通常冰箱裡是有菜,有食物可以吃,但是是沒有溫度的,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後呢,可能會有三大類的問題發生,最嚴重的就是精神病,就比方說,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等,第二類是人格障礙,就是各種人格障礙,相對輕一點的呢是神經症。

最重的這類,容易患精神病的呢,往往伴有家族遺傳史,直系親屬裡都有不正常的病人,尤其是母親,如果有問題,往往會製造精神病的孩子。

第二類就是人格障礙,這類人呢,可以有邊緣型人格障礙,分裂樣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很多種,他們也表現得,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說邊緣型的,他就通常會有以下幾大特徵。通常體驗到情緒調節的困難及不穩定的情緒。行為調節方面有困難,表現為極端有問題的衝動行為,第三,認知調節方面有困難,在壓力情境下有時會導致出現非精神病性的想法和感覺方面的困難。四是自我感覺調節的困難,第五是調節人際關係有困難。

分裂樣的人格障礙的一個特徵,就是淡,不願意跟任何人聯繫。比方說,他缺個東西,他寧願打的去買,再回來,他也不願意跟身邊人借。分裂型的人格障礙,一個字就是怪,他的行為很怪異,比方他要向你借東西,同你鬼扯半天,然後才說出他的意圖。

如果早年缺愛不太嚴重,即便父母不管,還有直系親人相對關愛,他表現的就是神經症的症狀,比如說抑鬱症、焦慮症。

以焦慮證為例,兒童焦慮症往往分為三型:分離性焦慮,過度焦慮反應,社交性焦慮。分離性的焦慮,多見於學齡前期的兒童,當與親人分離時產生不切實際的,反覆擔心親人可能會遭受意外,或害怕他們一去不復返,因而表現過分的煩躁或者驚恐不安,持續要求待在家裡,不願意離開親人,不願意上幼兒園或上學校,勉強送去,也是表現哭鬧掙扎,並有軀體不適,如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心慌氣悶等,病程可持續數年。

過度焦慮反應:表現對未來過分擔心,憂慮、不切實際的煩惱。如擔心完不成學習任務啊,擔心學習成績差呀,怕黑暗呀,恐懼孤獨啊,常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鬧情緒,表現不安焦慮煩惱,本病多見於學齡期兒童,女孩較多,病前性格為膽小、多慮,缺乏自信心,對事物反應敏感,同時有睡眠障礙和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的症狀。

社交性的焦慮,又稱迴避性障礙,每當與人接觸談話的時候會緊張,害怕、侷促不安,幼兒當接觸的陌生人或到一個新的環境,就會出現持久而過分的緊張不安,煩躁焦慮的情緒,甚至採取迴避行為,此類患兒恐懼上幼兒園怕見老師和同學,若父母強行送去,由於焦慮心情,常孤獨一人站在牆角,表現出社交和適應方面的困難。

所以說一個孩子,0到3歲的撫養異常的關鍵。因為我們人類,跟其他動物不一樣,我們在越小的時候吃喝拉撒睡,所有的都需要另外一個人的幫忙,就是說這個第一撫養人是我們早期獲得安全感的來源,如果頻繁地換撫養人,這孩子就缺乏安全感,也就是說缺愛,他就很難,對人建立信任,很難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很難有穩定的情緒。所以說,當媽媽的,如果你決定要孩子,一定要克服萬難,在0到3歲的時候陪伴他。有句話說要想孩子獨立,首先要他依戀,有很好的依戀關係。依戀關係,這是他以後建立親密關係,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礎,沒有這些後面都很難建立。所以說,心理的高樓大廈也是從生命的早年開始的。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我也是一個從小就缺愛的人,從我自身的經歷和感受來看,缺愛的人會產生一些不太好的心理比如:

1、性格內向

拿我個人來說,從小父母感情不和,從記事起映入我腦海和眼簾的是父母無休止的爭吵和打架,不僅父母之間如此,爸爸和叔叔間,都經常不知道因為什麼吵得不可開交。生活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沒有人在意我是否孤單,在意我的心理冷暖,似乎所有的人只關心與自己有利的東西,只要一言不合就開吵。久而久之,我覺得沒有人關心我,沒有人真正在意我,特別當看到別人家的父母對孩子很關心時,我就會莫名的心裡難受,會在心裡自己和自己對話,我要是有這樣的父母該多好,父母要是也能這樣在乎我改多好。所以久而久之,我學會了沉默,不願意和人說話,有什麼事都憋在心理,沒人問我,我就不說。

2、極度敏感

缺愛的人,心是很敏感的,尤其是從小就一直缺愛的人,心不是一般的敏感,而是極度的敏感。他們能最先察覺周圍的異樣,能很準確地一眼辨別某個人是否在說謊,某個人是否人品端正,某件事是否合乎常理。難道這樣不好嗎?好是好,但是這樣的人往往有著一顆玲瓏玻璃心,特別容易碎,往往一點小事就會讓他們的心理承受不了,甚至會做傻事,比如:自殺、犯法、抑鬱等。

3、膽小柔弱

缺愛的人,有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行為和心理都擔小,外貌柔弱。如果是女孩子,膽小柔弱還可以說得過去,但是要是男孩子就不好了。男孩子的話,就會遭受身邊同學、朋友的嘲笑或挖苦,說她不像男人樣,缺少男人該有的陽剛之氣,如果是到了適婚年齡的話就會面臨找不到女朋友的危險。


古月言心


😳

缺愛!

這是在說我吧,小時候的陰影和傷害大概一輩子也不會痊癒吧!

我嘗試改變自己,努力想要認真生活,結果還是這樣,生活的一塌糊塗。

小學的時候,我被同學不小心絆倒,本來沒有多嚴重,我裝作很厲害一瘸一拐的回了家,想要我媽的安慰和心疼,當我站在那的時候,她大聲呵斥我:你走路不看路啊!誰絆的你,找到沒啊!

從此,即便真的很疼,我也不敢要她的安慰,我總是不說話,我小學語文很好,可能想說的都寫在作文裡了吧!

我媽總是說著說著話突然發怒,瞪著眼咬著牙對我說厲害的話,我小時候怕黑睡不著也不敢叫她,她吵我比黑更可怕。

我不知道她為什麼發火,我只知道她也不想成為這樣的人,是生活的無奈和壓迫,是沒錢,是我奶奶重男輕女的思想。

心理問題是一定會產生的,不但無法治癒還會影響下一代!

01 沒有主見

我從小的衣服都不是我喜歡的,是別人送的或是姐姐穿小的,我沒有自主選擇過什麼東西,因為我沒得選擇。

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公司,我一直在模仿別人,遇見我很欣賞的人的時候,我想變成她,語氣動作慢慢的和別人很像,有時候會東施效顰。

換一個地方就會換一個人模仿,有時候我問自己:我是什麼樣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很可悲吧!

02 不會表達、社交障礙

我知道我的家人是對我好的,但他們不會表達,我也學不會,一直到現在,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先練習,面對突發狀況我總是表現的很笨。

每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適應的過程都是我最害怕的,我不知道怎麼交到朋友,我害怕別人的冷漠和拒絕,一旦交到朋友,就不想和另外的人相處。

03 自卑、敏感

我以為這麼多年,我已經把自卑隱藏的很好了,可有就是有,怎麼藏呢?別人還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我的自卑,那一刻我像被人逮住的老鼠,無處可逃。

我的眼神裡透出自卑,我的形態表現自卑,我的穿衣風格很自卑,我坐著站著走路每時每刻都在透露我的不自信。敏感到別人無意中一句都能讓我驚慌,刻意關注某句話某件事,還有別人的表情語氣。

你看,小時候受過的傷永遠都會記得,這樣的我怎麼敢陪我的孩子長大,如果她成為我這樣的人,她會一輩子過的很失敗。

我現在長大了,有些心疼我媽,也心疼小時候的自己,我們本來都不用成為這樣的人的。

我努力剋制自己不要變成歇斯底里的我媽,有那麼一刻,我徹底絕望的知道我已經成型了,變不了了,在我生氣的時候忍不住大力的放東西,甚至傷害無辜的人。

但我一直都知道的,不能這樣對別人,也要學會愛自己,沒有穿衣風格,就從現在開始嘗試,慢慢培養自己好的性格。

只要不放棄自己,哪怕改變只有一點點,以後那麼長呢,一定會越來越好的吧!

請一定給你的孩子足夠的愛,不是溺愛,是給他探索世界的勇氣和擁抱世界的溫暖。

有的人一輩子被童年所治癒,有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HT遇見


孩子幼年時缺愛會導致他成年後安全感缺失,先給大家講一個例子,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她說自從記事開始,父母就在吵架中度過的,有時一家人做在一起吃飯,不知何故,父母就吵了起來,父親一把將桌子掀翻,她恐懼的躲在牆角,連哭都不敢出聲。如果她哭出聲,就會被父母打罵,她覺得自己在這個家裡是多餘的。

後來,同學的父母離婚了,她與媽媽生活在了一起,但父母之間因此財產問題,依然糾葛不清,兩個人成了仇人一般,母親的床頭旁會放一把菜刀,來防備父親,父親曾將房間裡的物品點燃,差點將房子燒掉。

在父母爭吵、被父母冷落的環境中長大後,同學的婚姻也很不幸,她說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自己的婚姻也會像父母的婚姻一樣,所以,對老公很不信任,三天兩頭查崗,一見到老公與哪個女同事走得近了,多說幾句話,心裡就緊張,擔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因為同學總是疑神疑鬼,導致她與老公的關係也很緊張,多次鬧過離婚,過得很不幸。

其實,我們成年後的很多心理問題,都與幼年時的經歷有關,一個從小沒有被關愛的孩子,長大後,他會變得冷漠,不知道如何去關愛別人,或者有人關愛他時,他會非常依賴,為了維持這種被關愛,甚至會放下自己的尊嚴。


沛澤媽讀心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有了好與壞的差別。說得真的有道理。

我自認長得還不錯,在學校成績也名列前茅,還有被同學們稱做過“校花”。處處受到老師同學的喜歡,就是那次學校週年校慶,我代表學校作演講致詞,一下成了名人。走在學校路上誰都認識我了。一個長得漂亮,成績又好的女生,肯定過得很幸福吧,你們想錯了。其實我是個特別缺愛又自卑的女生,因為我是出生在重男輕女且有家暴的家庭裡。

我真的不願回憶我的家,它帶給我的都是痛苦的記憶。爸媽生了兩男兩女,個個長得招人疼愛,在別人眼中真是很完美幸福的一家。如果好好培養成材,那是多麼幸福的事。然而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從我懂事起,我就看到媽媽經常被爸爸打罵,我們在旁邊幫媽媽,他就跟著一起打罵我們,小孩不懂得爸爸為什麼要罵我們?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我作為家中長女,年紀小小就懂得了什麼是憂愁,什麼是難過,也許不幸福的小孩都是比較懂事吧。因為小孩有四個,媽媽一個人通常都照顧不過來的,弟妹都才幾歲,我根本得不到媽媽的疼愛,至於爸爸,他每天不罵我們就是萬幸了,每天都害怕看見我的父親,我也從不敢叫他一聲爸爸,真的叫不出口。害怕他,直到現在還是叫不出那個字,但是在心底裡,我還是愛他的,畢竟他是我的父親。

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了,雖然我成績不錯,但是卻綴學了,不是家裡沒錢交學費,而是他們說,女孩子不用讀那麼多書,會算數就行了,就這樣我離開了我最愛的校園,也離開了那個不值得留戀的家,來到了深圳,開始了我新的生活,打工養活自己。那年我18歲。

不得不承認不幸福的家庭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我經常會一個人難過,總是覺得心頭有一塊大石頭壓得我喘不過氣,總是開心不起來。總是會莫名的憂傷,也不愛和同事聊天,和他們在一起也插不上話題,不知說什麼好,別人聊得哈哈大笑,我卻覺得一點都不好笑,我想不明白別人為什麼每天可以活得那麼瀟灑,經常出去買漂亮衣服 ,大包小包的帶回來,而我唯一的目標就是要努力工作,賺錢回家給媽媽做生活費,我什麼也不捨得買,除了包吃包住,我的工資全寄回去給了媽媽。每天過得很累,很辛苦,工作睡覺是我的全部,沒有朋友,沒有愛好,沒有年輕人的活力,激情,總是心事重重,那年我19歲。這也許就是缺愛中長大的孩子吧。

我只想說不幸福的家庭對小孩的影響太大了,家庭不幸影響了我的一生,我現在也已中年,終於才明白更深的道理,回首我這十年走過的路,才總結出我的失敗:我性格內向,自卑,不合群,不懂怎樣和人交往,不懂怎樣去愛一個人,不敢去爭取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相信別人是真心愛我,沒有安全感,獨來獨往,不喜歡交朋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從來沒真正開心過,我不知道什麼才是快樂幸福。從小紮根在骨子裡的自卑不快樂,讓我總是很壓抑,我活著的每一天,都是逼自己拼命賺錢,活著就是為了工作,我從沒有體會過活著的快樂。總是想努力去奮鬥,希望能夠有一天做個成功的女強人,也許成功才能讓我的信心增加,證明自己過得別人好。我想,只能成功的那天我才會真正快樂起來吧。

所幸的是,我通過後天自己的努力學習,從書本找答案,明白了很多的人生道理,性格也慢慢往好的方向改變,現在我能夠在這裡發文章,讓更多人認識我,說明我正在成功的路上。

最後我想說,孩子是上天送給你的小天使,好好愛他,讓他幸福成長,培養他做個有用之材。


珈寧正能量


性格缺愛的人,基本有以下幾個特徵:

1.慢熱:因為把控不住自己的付出,掌握不好與人交往的平衡度。

2.一旦投入戀愛,無法自持地將自己全盤托出。

3.缺乏安全感:過度粘人,飢渴地尋求對方的陪伴。

4.感情和了解程度不成正比:只要認定了某一段關係,哪怕沒有完全瞭解對方,也會無可救藥地沉浸在感情中。

熱情和相處時間不成正比:可能兩個人剛剛建立戀愛關係,就甘願熱烈地為對方付出。

5.患得患失:總覺得自己被愛是天賜的榮幸,總怕某一刻自己就被拋棄了。


性格缺愛的人在感情中很容易“一廂情願”

無論是多疑敏感,患得患失,還是無法遏制地單方面過度付出,都是缺愛者一人在“自導自演”的一出悲劇。

明明可以用三分力度解決的問題,你為了達到最佳效果,非得用盡全身解數,挖肝掏心地用盡十分力氣去衝擊,而這多出的七分力度,實際上是由你自己自作主張地單向生成,但其實你又希望由對方來負責。

但通常情況下,對方招架不住這平白無故多出來的七分力度,他會選擇置之不理或乾脆手足無措,總之永遠達不到你所期望的回饋。

每當這時你就會感覺到龐大的失落感、被拋棄感,也就是自我感知到自己“用力過猛”了。



你的行為要由你自己負責,並且我們幾乎確定:這些行為會帶給你一個惡果——或許你容易感到被傷害,或許對方感覺壓力太大,被你嚇跑了等等,總之長此以往的缺愛表現只會消耗你的感情。

為了抵抗這種必須由自己去承擔的責任,你必須豎起自我保護機制。


1.降低期望值

當你付出10分的愛的時候,內心裡其實還是期望著對方同樣回饋給你10分的愛的。因為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必須依靠這種極端的方式來不斷證明自己對對方的重要性。

以此為前提,當你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或者給自己一個“對方不會給你回報”的假設的時候,你毫無節制的用力是否考慮收斂一些?

你的輸出是因為你還有希望,但當你的希望完全破滅,輸出的原動力就消失了,即使慣性驅動不會立即停止,也動不了多久了。


2.學會對抗焦慮

將自己放在思念對方上面的時間抽出來一半,放在其他事上。說白了,就是要有自己的生活。越愛對方,越要有自己的生活。

健身,唱歌,學一門藝術,再不濟打打遊戲都行,總之學會把時間放在自己身上。

因為你怕失去,所以才要營造更好的自己;

只有營造出更好的自己,才不會覺得自己是“不該被愛的,”才會不再患得患失,

這是個良性循環。


3.不要壓抑自己的表達

要區分開,這裡的表達,指的是語言表達。

很多人因為很清楚自己處在一個怎樣“危險”的處境,知道自己很容易在戀愛中迷失自我。

為了板正自己,就有意識地壓抑自己的語言表達。

總覺得自己把嘴封起來,不告訴對方自己波濤洶湧的愛,就能瞞天過海似的。

但行動上,對對方的“用力過猛”卻一點也沒減少。

其實完全沒必要,這種做法只不過實在自欺欺人。

你越不說,內心的負擔越重,負擔越重,你就會暗示自己已經陷得越來越深。

所以,不要怕在語言上略帶誇張第表達出自己的愛意,當你給自己定的人設比你本身還要“深情”的時候,這種鮮明的對比會讓你發覺到你並沒有自己描述的那麼愛他,於是反而會產生一種安全感。

瞭解更多心理學方面的資訊和知識,歡迎點擊關注 泛心理學院

泛心理學院


有的人一輩子被童年所治癒,
有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缺愛的人,一生都在尋找愛,而又難以把握幸福。

在愛中,越是患得患失,越是懼怕失去,往往會事與願違。

到後來,缺愛的人,內心依然是童年時哪個缺愛的無助的孩子。

缺愛的人常常會有以下心理問題:

缺乏足夠的安全感

缺愛的人大多與童年的經歷有關,與原生家庭有關。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懷,心裡愛的匱乏,成年以後,有的人會慢慢自我療愈,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有的人卻會顯現出後遺症,在面對愛的時候,患得患失,安全感的缺乏會讓他們難以感受到幸福。

內心自卑,看低自己

缺乏愛的人,內心是自卑的。只要別人稍微對她好一點,她就會非常感動,這樣的人在愛情裡會變得很盲目,一旦觸動情感,就難以保持理智。


張愛玲童年的時候,受盡了繼母和父親的虐待,父親會為了繼母毒打她,哪怕她生病了父親都狠心不給她請醫生。親生母親出國以後,也對張愛玲毫無關心,異常冷漠。母女之間隔閡很深,直到母親去世張愛玲都沒有去見母親最後一面。

在冷漠和壓抑中長大的張愛玲,長大後也養成了冷漠自卑的性格。因此,在遇到胡蘭成之後,她雖然已經是聲名顯赫的大才女,卻依然在愛情裡卑微到了塵土裡。

不得不說,童年的陰影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太過深遠。

性格極端偏激,脾氣古怪。

張柏芝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父親好賭,母親沒有工作,父母的婚姻維持了10年以後就離婚了。張柏芝的印象當中,做父母的樣子就是不斷地爭吵。而張柏芝從小就特別懂事,在外面打工負責家用,就像一個“小媽媽”一樣。

張柏芝獨立堅強,很會照顧家人和孩子。但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她卻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時而放棄自我,委曲求全,時而指責對方,無情控訴。

曾經曝出張柏芝在劇組大發脾氣的新聞,一直把她當女兒看的向太對她深感失望,表示這是性格問題,決定以後永不錄用。


缺愛的人,往往不懂得怎樣去愛

很多人在擇偶的時候,都會了解對方的家庭背景,很忌諱單親家庭和離異家庭。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缺少愛和關懷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性格敏感多疑,不懂得怎樣去關心別人,怎樣去付出愛。在幸福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了父母的恩愛,會更加懂得怎樣關心體貼人。

人的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缺失,都在治癒童年的傷痕。

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讓孩子在陽光和快樂中成長,讓我們的孩子將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用餘生彌補童年的傷痕。


如玉心


缺愛的人,通常會在成年後,去向別人索取關注,缺乏安全感。

小周在公司,總是用過度的熱情去幫助新同事,比如在同事來之前,自己會把同事的工位收拾乾淨,為同事整理好各種工作上的資料。

而在下班後,小周也會時不時地給同事發消息,問他在公司感覺怎麼樣?有沒有什麼不習慣的?或者還會主動告訴同事有關自己的事情,為的是讓同事對他有進一步的瞭解。

而當同事沒有做出回應時,他就顯得很惱火,先是乞求,然後發出不再照顧同事的警告。

你可能會有疑問,小周為什麼會這樣做?

其實,小周面對同事的不回應,會變得焦躁和不安,是因為他強烈需要被關注被理解,他心裡的潛臺詞就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還是對我不冷不熱?”

這是因為,小周與母親是典型的焦慮—矛盾型的依戀關係。

在嬰兒時期,小周的母親對於他的情感需求,並沒有做出有效的回應。相反,母親的遲鈍或拒絕,常常讓小周感到挫敗、失望和憤怒。

比如說,小周餓了哭鬧,但是媽媽沒有察覺,此時,小周便會更加撕心裂肺的哭喊,讓媽媽來關注到自己。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成年後的小周內心極度不安,他無法跟人保持界限和距離,他需要的是時時被關注,跟人膩在一起,才能感到安全。

這就是缺愛的一種表現。

還有一些嚴重缺愛的,會造成人格上的一些障礙,使得他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所以,在孩子3歲以前,母親要親自撫養,並且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這樣,孩子就會形成健康的人格。


身心健康專家於際敬


我是賽西兒

每個人都是需要被關懷的,小的時候需要爸爸媽媽的愛,長大了需要自愛,成家了需要被愛,但是,社會總是這麼殘酷,有些人,在需要被愛的時候卻沒有得到該有的愛,那麼缺愛的人容易產生什麼心理問題呢,說下我的觀點:

自強

最近特別火一部家庭劇《都挺好》我也看了,這部劇裡的蘇明玉,我特別喜歡,叱吒風雲的職場女強人,事業是非常大成功的,但是她從小被家庭“拋棄”沒有家庭的關愛,所以導致她的性格剛硬,咄咄逼人,但是,她雖然行事雷厲風行,但是內心卻是善良的,典型的在人前,非常堅強,人後自己抱著自己,撫慰自己,她的自強也是“被逼的”。

自卑

一個缺愛的人,很容易導致自卑的心理,覺得自己很失敗,沒有人認可自己,自己都不能真確的認識自我了,極大的打擊了自信心。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就是個自卑的人,一輩子在老婆面前抬不起頭,做事畏畏縮縮,大氣都不敢喘,雖然他內心很是不服,但是他沒有勇氣去反抗,他只能窩窩囊囊的過著。

偏激

不但是思想偏激,行為偏激,更是心理上的一種偏激,因為自己缺少愛,所以會否認愛,當被別人愛的時候,會表現出反感,排斥,懷疑,猜忌等等,不但不會領情,還會傷害到他人。

變態

這是比較嚴重的一種,因為缺愛而導致的變態心理,會嚴重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認知,各個方面,很多這樣題材的影視作品,一些殺人犯,強姦犯,等等都是因為缺愛而有心理缺陷的。

濫情

都說,缺什麼就想要什麼,缺愛就想要愛,四處投情,胡亂找愛,跟誰都愛,濫情了都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