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8年度第二期目录闪亮登台!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8年度第二期目录闪亮登台!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8年度第二期目录闪亮登台!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8年度第二期目录闪亮登台!

目录

丝路医药

回鹘文《针灸图》及其与敦煌针灸文献之关联

杨富学 张田芳(5)

文本误读与学术淆乱——以敦煌医药文献解读为中心

沈澍农(19)

汉译佛经中的天竺药名札记(二)

陈明(28)

敦煌《字宝》“马啌嗓”义辨及其医学阐释

袁开惠 刘庆宇(35)

居延新简“出矢鍭方”考

张苇航(44)

从《天盛律令》看西夏与宋医政制度之异同

丁洁韵(53)

老官山医简研究

简帛医书方药的研究进展

郭晶磊 文小平(60)

医史研究

宋代医官选任制度探析

迟芬芳 梁永宣(67)

宋人与伤寒学的崛起

杨小敏(73)

海外中医

“西方中医”之鉴

吴凯 张蕊子 戴翥 贺霆(79)

文献研究

“瘾疹”及其相关病名的探讨

程塞渊 杨波 李咏梅(86)

文化广角

仁心妙手岐黄路——国医大师裘沛然的从医之路

金珏 邹纯朴(92)

管窥篇

段逸山(18)

简讯

(85)

中医药文化之旅

晨明(封三)

丝路医药

1.回鹘文《针灸图》及其与敦煌针灸文献之关联

【作者】杨富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田芳(博士研究生)

摘要:宋元时期是回鹘医药学发展的昌明时期,这一阶段回鹘医学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周边先进的医药文化,尤其是对西域各地医学和中医的兼容,进而出现了颇具特色的针灸图。此图见于德藏吐鲁番本回鹘文写本残卷 Mainz725。残卷留存10个腧穴,其中7个可在敦煌所出汉文《灸经图》中找到对应部位。回鹘文残卷开头部分还出现了针灸中年月日“人神所忌”的内容,尽管所涉内容不多,且无详细解释,但借由敦煌针灸文献及宋代《太平圣惠方》和西夏文《明堂灸经》等,可知其来源应为中医针灸学。该文献与回鹘文《医理精华》同卷书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回鹘医学与印度医学间的密切关系。

2.文本误读与学术淆乱——以敦煌医药文献解读为中心

【作者】沈澍农(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中医学术的传承主要依赖书籍的记载与相关阅读,对中医古籍未能作正确校勘或正确读解,所传知识就会出现偏差甚或完全走样。列举敦煌医药文献因现代人误读而致人们对所载文献中用药、组方、治法、主治知识的认知错误,并对此予以考释纠正。

3.汉译佛经中的天竺药名札记(二)

【作者】陈明(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利用梵汉对勘和比较的方法,讨论了汉译佛经中的两组天竺药名——牛膝(阿波末利伽草)和婆罗门皂荚(王树与阿勒勃),并简要指出了其在丝绸之路医学史研究上的价值。

4.敦煌《字宝》“马啌嗓”义辨及其医学阐释

【作者】袁开惠(博士)刘庆宇(博士,副教授)

摘要:对敦煌《字宝》中医学词语“马啌嗓”中“啌嗓”病名详加考辨,并作医学阐释。认同张铉言“音仲”标的是与啌病有关的“蚛颡”之蚛音与缪启愉所言“啌嗓”为呼吸道、鼻咽部疾病两种观点。然而,颡非嗓的借字,而是嗓的本字。啌、嗓为两种疾病,二者也未必同时发作。蚛(虫)颡这一病名的使用与广泛流传反映了中古医学的虫病因说,同时对比了古今医学对啌病、嗓病的认识差异。

5.居延新简“出矢鍭方”考

【作者】张苇航(博士,副教授)

摘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居延新简中的“出矢鍭方”进行了释读,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通过“矢鍭”形质演变与致伤情况的分析,对该方的药物组成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同时,下延至后世文献对“出矢鍭”法的记载,对我国早期军事医学的情况做了初步反思。指出该方作为历史中的一个残片,可对当时的边塞生活和医疗情况做些许补充。

6.从《天盛律令》看西夏与宋医政制度之异同

【作者】丁洁韵(硕士,助理研究员)

摘要:西夏文法典《天盛律令》(全称《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我国现存最早由少数民族文字编撰而成的法律文献,于西夏仁宗天盛年间发布施行。法典共20卷,通过对其研究可以了解西夏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也包含不少涉及医药的内容,散见各章节中。通过对《天盛律令》涉医内容的整理分析,拟从医疗机构的设置、管理以及医学人员的职责、权利等方面对西夏的官方医学模式进行梳理,并与北宋时期的相关医政制度进行简单比较研究。

老官山医简研究

1.简帛医书方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晶磊(博士,副教授)文小平(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简帛医书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和原始文献资料,其中所记载的方药是与临床运用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之一。从“文字释读”“医理考证”和“临床验证”三个方面阐述简帛医书方药相关研究进展,认为这三个方面研究相互支撑,协同促进了简帛医书方药临床价值的发现与发挥。

医史研究

1.宋代医官选任制度探析

【作者】迟芬芳(博士研究生)永宣(博士生导师)

摘要:宋代医学发达,建立众多医政管理机构,选任大量医学人才充任医官。通过梳理宋代选任医官的方法,包括试选法、征召法、萌补法、荐举法等,分析宋代政府选任医官时禁止携带书籍、锁试、通行试卷等严格的措施,认为宋代医官选任制度较为成熟,可有效选任医官,或对当代医政管理有所启发。

2.宋人与伤寒学的崛起

【作者】杨小敏(博士研究生)

摘要:宋代是伤寒学积累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经过汉唐八百年的隐约传承,宋代倡导“经方”的文人、分科实践的专业医家和习惯寻求验方的基层民众,三者以不同的旨趣关怀,合力推动伤寒学真正走向成熟。这三个群体在宋代的有所作为,不仅构筑起更加完善的伤寒学体系,也直接引导了金元医家寒温争鸣的医学空间和发展倾向,为之后伤寒学的独立设科奠定了充分基础。宋代文人、医家和民众的联结网络,既提升了经方类医学成果的历史地位,也促使中国古代医药事业融入了具有纵深影响的社会文化范畴。

海外中医

1.“西方中医”之鉴

【作者】吴凯(博士,硕士生导师)张蕊子(硕士)

戴翥(硕士)贺霆(教授)

摘要:中医自古是在中华文化圈发展完成的,但“西方中医”却是在近现代特殊历史时期,在西方异文化中形成。“西方中医”的文化形态在西方社会存在多样性,但许多奇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规则并不为国内学者熟知,而且无合适的名词概念与之相对。基于文献研究基础上,梳理西方中医、西式中医、西传中医和海外中医等新概念并加以阐释,探讨中医走向世界的模式和策略。

文献研究

1.“瘾疹”及其相关病名的探讨

【作者】程塞渊(硕士,住院医师)杨波(博士,主治医师)李咏梅(主任医师)

摘要:通过对古代相关文献归纳总结,认为中医学最早以“隐轸”命名荨麻疹,之后又有“瘾胗”等。“隐”为本字,后对“隐”的缩写加“疒”,成瘾,专作瘾疹解。“胗”同“疹”,“軫”通“疹”。故“瘾疹”等与“隐轸”含义相似,属现代荨麻疹。早期的“瘾疹”具有皮疹小,隐藏于皮肤之下等含义。明清时期,对“瘾疹”临床表现的描述更加详实,归纳出“随出随收,收而复出”“上下往来,游移无定”等临床特征。此外,瘾疹按皮损颜色不同可分为赤疹、白疹;按形态不同可分为癗、赤白游风、风矢、鬼饭疙瘩、风疹块等,亦是荨麻疹的别名。

文化广角

1.仁心妙手岐黄路——国医大师裘沛然的从医之路

【作者】金珏(博士研究生,助教)邹纯朴(博士,副教授)

摘要:以国医大师裘沛然儒医结合的从医之路为例,从医德医风角度探究中医人才培养的必备要素。中医医德医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以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为其根本内涵,主要包括医家个人修养、医患关系、同道关系三方面内容;个人修养是中医成才之基,医患相得是中医成才之途,同道相慕是中医成才之助。

中医药文化之旅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8年度第二期目录闪亮登台!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8年度第二期目录闪亮登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