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人说,当下有许多农产品是农民卖不掉,市民吃不起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Axeholder


这个确实很有感触的,今年我这里的水果还真的贵了不少,尤其是那种连锁的水果店价格要比一般路摊要贵,但是他们唯一好处就是如果你拿回家发现是烂的话可以凭发票拿去换,相比路边摊他们是游走性的,你拿回家发现东西不好那你也只能认栽了,这是我亲生经历的事情。

农民卖不掉农产品最为突出的一种原因就是跟风,看别人今年某个产品卖的很好赚钱了,那么就纷纷跟着一起种植这种热销的产品。那么等到产品以上市的时候就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到那时价格就自然很低,市场都饱和了也就没有人来收购了,就会出现卖不出去。

市民吃不起农村品这自然跟我们经济条件也有关系,同时跟一些中间商也是有关系的。首先农产品都是通过中间商大量收购才会流入到市场,农民基本上很少有自己拿去卖的。就比如中间商是3元收购的,到了市场他就会买到6元,因为期间中间商要运输,要找人开门店,要请员工等,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了,那自然把价格最少提高一倍出售了,不然还真是亏了。再一个就是现在人普遍生活压力大,要还房贷,车贷,养孩子等,物价只涨不降,那么人们的消费能力也自然就下降了,所以就觉得市场上的东西太贵吃不起。

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出现农民卖不出去货,市民也吃不起农产品。这主要还是农民的盲目种植和中间商成本支出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上是个人所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村里的男青年


本人今年在拼多多买过几款水果。有一款黑布林,到手和广告相同,当我收货时,门卫大爷就叫我给他买一箱,结果点开,说已经卖完了。我买过两次苹果,第一次,和广告不符,我心想,可能是别的环节,被别人调包了。就再买一家,结果到手十个苹果两个烂的,和第一次一样。而且两次都是套袋长大的苹果,有一个,那涩涩的味道,让我不敢吃,也扔了。只有两个有点甜味,可以想想,我还会去网上买吗?

在市场我发现有一款苹果,很好,九块一斤,我这打工族目前舍不得吃。

别的大同小异,农民的网上诚信套路了别人,套路了自己。

如果说在网上产品介绍,发图片,直接从果树上拍照,发货时,不发坏的。大小说明白,那买的人,也就不会有被欺骗的感觉,说不定会再买。


j奋斗终身


农产品农民卖不掉,市民吃不起的主要原因是街边(路边)不准直接销售农产品。农产品低价,市民自然多吃。我是广东省云浮市辖下的某镇,前年在生果商店买一箱苹果过春节。去年春节前8天。陕西省苹果产地,用大货车大概是30吨苹果,运到我这里的镇开发区大街街边批发,每箱苹果28斤,批发价70元,即是每斤卖2.50元。生果商店卖苹果每斤5元,前年在生果商店买一箱苹果过春节。去年有陕西省产地的苹果,用大货车直接运到我这里的开发区大街街边批发销售,每斤2.50元,我买了两箱苹果过春节。农产品价格高销量就少一倍,农产品价格低就销量多一倍。要农产品价格低,就一定要用货车从农产品生产地装农产品直接到城市街边(路边)销售。


物华国富圩日街边摆摊


二十年前,我上小学时,家里的苹果每斤一块到两块之间,我家种植苹果比较早,那两年收入还算可以。那时候的果树是属于长枝条的红元帅苹果,产量不高,口感特好,市场上很畅销。




村子里一看,种苹果收益那么好,一下子大规模种植起来,村子里大概一半以上的土地都种植了苹果。以前苹果结果大概到第四年,盛果期是第五年和第六年!没想到两年以后,苹果价格一下子降价到了几毛钱,大多数人都想,市场不稳定,说不定明年会好点……

那时候通讯闭塞,农民根本就不知道外边市场,等了两三年,苹果价格还是几毛钱,根本就不够成本,买不掉的就喂猪、喂牛、馿等,再吃不完就倒掉,以至于多年以后的现在,我脑海里还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



可是村民门不知道的是,当时我们这边两毛钱一斤的苹果,在外面照样五六块甚至更高!苹果贩子拼命压价,农民没有别的出路,除了拉到集市上去卖,再没有别的办法!可是苹果储存时间长了就变糖化,影响口感!那时候又没有冷库,农民门看着自己种植的苹果只能唉声叹气……

这个事貌似和题主的问题交集不深,但仔细一想,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今天,同样的事情,原因也都差不多!

第一:农民盲目跟风种植,不计后果,量产后市场达到饱和,近而影响价格,价格太低,收不回成本,只能在积压一段时间后倒掉!

第二:中间商肆意压价,农民是处于这条商业链条醉底层的人,他们种植的东西必须有人收购才能转化成金钱,但是大鱼吃小鱼之下,自家地里种植的东西反倒成了累赘,可叹!

第三:信息太闭塞,盲目种地,不积极接触外面的新信息!其实以现在通讯发达的程度,通过互联网完全可以达到自产自销,只要认真学习,微信、抖音、快手、头条等等完全可以打造一个个人lP,绕开中间商,达到农民和消费者完美的双赢!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有用的信息!不合适之处还望多指导!


邀月村


请点击关注【乡村关中】, 分享不一样的“三农”精彩。

现在,我们在农村看到一个普遍的事实,就是中青年劳动力纷纷进城打工,各地农村的主要人口都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更加明显和突出。究其原因,就是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的价格太实在低,农民无法从种地耕作中获取与投入相配比的经济性收入;且随着近年来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不管哪个地方,一旦出现了农产品丰收,肯定就会出现农产品滞销,这个“怪象”在农村已经成为常态,成为农民避口不谈的话题。对此,作为“三农”领域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当许有许多农产品卖不掉是事实。

我们看看现在,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常常在网络上“爆红”,比如说,河南的西瓜5毛钱一斤没人要,安徽、浙江、江苏等地黄桃3毛钱每斤无人过问;陕西大荔县的黑布李泛滥成灾;去年广西的柑桔倒满山遍野都是……实在太多了。这些农产品农民卖不掉,没有客商前来收购,也就是说没有市场;这只是我们看到的水果现象,还有农民种植的小麦、玉米、豆类,还有稻谷、土豆、蔬菜类等,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一直触底,大部分亏本严重。因而大多数中青年农民都外出务工。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一直触底,农民亏得血本无归,仍然卖不掉,这是我们眼巴巴看到事实。

第二,说市民吃不起是罔顾事实。

市民作为社会的中产阶级,经济宽裕,生活富足。我们看到,农民种植出产的农产品的价格如此之低,都无人问津,那市民为什么“吃不起”?农产品天天滞销,每斤价格只有几毛钱,有的不足一元,且农民把水果等农产品集中运到市场销售,运到市民小区门口,价格也才一元左右,怎么说市民“吃不起”呢?市民是社会中产阶级,至少也都是社会工薪阶层,他们收入稳定,经济来源方便,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还有许多市民处于社会高收入阶层,他们对只有几毛钱一斤的农产品都“吃不起”吗?这个命题显然是伪命题,罔顾事实,而不负责任。

第三,建立配套的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

其实,每年看到新闻报道说起某农产品滞销,作为农民子弟的我都十分痛心。为什么农民辛苦种植的粮食作物、发展的经济作为,每到了收获的季节就滞销,就面临着无人问津的窘境。对此,作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头人,要主动担负起为农民的农产品寻销路,寻市场,寻客商;主动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信息,供农民发展产业时参考;同时,农民也要自发组织形成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培育商品粮、商品果等,确实提高商品意识,才是摆脱农产品滞销的长期弊病。只有用优质的农产品供应市民,市民自然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否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一年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总之,现在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的商品意识薄弱,不能很好的作业管理,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的农产品的商品。只有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商品,才能更好的供应市民,农民才能获取更好的种植经济收益。

我是职业农民【乡村关中】,我们一起关注“三农”动态,解析“三农”热点,剖析“三农”万象,探索“三农”规律,推动“三农”发展。你对此有什么意见,欢迎留言分享。


乡村关中


我凑个热闹

当前农产品卖不掉,市民吃不起,问题出在大城市根本就没有设市场,农民想进城卖都不敢进城,这是一个主要问题,假若有农产品市场,农民自已用车拉到城里卖,绝对不会出现现在这种状态,城里人也能直接吃到农民手里的菜,减少了中间环节,农产品价格也不会这么高。农民也不会出现卖不了价格低的状态。

现在应该向政府提议,在大城市居民多的地方设置些市场,专门解决农民和城里人这一矛盾,才是真正的民生事业。


风雨人生3293


造成农民卖不掉,市民吃不起的原因,鑫西兰分析如下:

第一、农民跟风、盲目、误导种植现象严重

现在打开手机就经常能看到一些信息,鼓吹种什么农产品可以亩产多少、产值多少,完全代替之前种的什么云云,其实这些宣传真的很不负责。有些农民完全不分析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就盲目的种植了,今年有些地方的黄桃就是这样的。我认识贵州一个黄桃种植园的,今年减产很严重,并且果质相当的不好。

高价值的农产品种植技术、土质、气候甚至化肥、农药要求都很高,并且产果期长,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还有,第一批往往质量都不太好。

这样的农产品,怎么能卖得掉?

就算一些单价比较低的农产品,如下图的大葱。产品集中上市,之前又没有找好销路,到了销售期自然的有问题。


第二、农民没有掌握好及时的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

到目前为止,农民把农产品卖给中间贩子依然是销售的主要渠道。因为只有中间贩子能快速的带动销售,然后中间贩子再卖给大市场、超市、水果店等。这一层层的环节,都是需要成本的。价格至然的上涨,没有盈利的事情你做吗?

我们都在说产地直发、真供,但到现真的很难实现。因为农民就算掌握了及时的市场信息,可是他们有自主销售的动力和胆识吗?他们没有,因为他们只负责种地,只想快点卖出去,拿到现金。对他们来说,多一道程序就是多一道风险。

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你种再多的农产品,命运都是掌握在别人手上。特别是农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很明显的差异化,人家凭什么来收购你的产品?

如果这个时候,有种同类产品的价格只要比你的低五分钱,贩子都不会在你这里拉货了。农产品交易没有所谓的合同保障的,这个我们需要知道。

第三、无法直接吃到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市民当然会喊吃不起

今年的黄桃、黑布林、蓝莓等农产品,价格一天比一天高,但果农、菜农还是说没有赚到钱。这个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成本都交给了高昂的物流费、场地费还有人工费了。

以蓝莓为例,价格最高的时候蓝莓地头价一斤也就15元,可是算上人工、包装、顺丰航空的费用就远超了这个数字,我们网上卖的价格一斤不得不45元才能保本。

另外一点,超市、水果摊、菜市场都有很高的租金成本,刚才也说了不赚钱的生意是没有人做的。并且不管是蔬菜还是水果,只要是农产品损耗都比较高,这个损耗肯定是要平摊到市民手上来的。

总结:目前这种现象其实是有所改善的,但是跟风种植的情况不改变,还是有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的。打造有灵魂的农产品,我是“鑫西兰”,期待你的关注,我们一起分享和交流农产品和农村电商方面的话题。


鑫西兰


是,农民,进不了城卖菜,如果政策不改变,以后会越来越严重,路边摊利大于弊,结决失业,抑制物价,政府只要梢加管理,就能结决,给穷人口饭吃,让市民吃上便宜新鲜的果菜,也能促使社会稳定


用户111269210709


以前小区门头,路边摊到处都是,市民卖东西方便,不想买的也买了,现在必须专门去超市,好多想买的就不买了,全国人的习惯都改变了!水果蔬菜就是赶新鲜的东西,城管的出现,城市干净了,水果蔬菜也滞销了!这就是直接原因!


用户54955258669


我是农村二姐,关于这个问题我有话要说!这确实是目前很多农民和市民的现状,导致这种局面,不论是农民还是市民,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而且原因是多维度导致的,接下来具体分析一下原因。

为什么农民卖不掉

1、农民卖不掉农产品,存在供过于求的原因,比如城里人喜欢吃小龙虾,导致了很多农民开启了小龙虾养殖之路,当市场饱和的时候,就会出现小龙虾价格下降以及部分小龙虾养殖户滞销。

2、农产品到最后的终端环节,存在了很多中间商,他们的市场推广能力影响了农产品的销量,也跟某个时间段大家的饮食方向和喜好有关。

为什么市民吃不起

1、市民吃不起,也受到了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通货膨胀等因素,物价长高的同时,收入却没有明显的提高,也就是跑不赢通货膨胀。

2、农产品走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在市面上的超市或者菜市场中,如果价格涨高了,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比如化肥农药的成本增加、运输的成本增加、人工的成本增加、农耕设备成本的增加、最终都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市民吃不起。

3、中间商太多,下图的樱桃,是我在北京的一个普通超市里拍的,就那么一小盒,卖到108元。很多市民是吃不起,因为太贵了。价格这么高不代表利润都是果农的,他们是利润实际上很低,中间商层层的分润导致了最终的高价。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对这个问题有着怎样的见解呢?

我是一名农林作业的空中农夫(女飞行员),我看问题的角度不会随波逐流,会带给大家全新角度和思路上的信息增量,如果我的回答有那么一刻帮助或打动了你,欢迎点一下关注呦,带你了解更多的三农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