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重症孤儿可先送医后报批先看病后付费

重症儿童、残障儿童、遗弃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特殊未成年人,组成了民政意义上的“困境儿童”。困境儿童命运多舛,生活维艰。但是,社会并不曾遗忘、更不会抛弃困境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民政、教育、司法等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困境儿童在医疗、教育、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条件和境况均得到大的改善。

本报近期派出多路记者采访了安徽、湖北、江西三省民政、监狱等单位,于今日起在五版推出“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现状调查”专版。记录困境儿童真实的生活状况,反映各地各部门在关爱和保护“困境儿童”方面作出的努力,同时呼吁全社会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心关怀,因为“野百合”也有春天!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5月28日上午10时,在安徽省蚌埠市儿童福利院早教室里,为6岁男童洋洋开设的特殊的“音乐课”准时上课了。洋洋坐在铺满泡沫防滑垫的地上,俨然就是一名学生。

“洋洋,你听这是什么?”早教老师宋先叶坐在孩子的正前方,拿着一个手鼓,敲击了几下。洋洋循着声音爬了过去,在老师的引导下,握住小鼓锤,无序地敲击起来。

“咚咚咚”,教室里响起清脆的鼓声,不时还伴随着孩子“咯咯”的笑。

敲手鼓,就是这堂课的内容。对于6岁孩子来说,这堂课的内容或许过于简单,但对于洋洋来说,这已经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了。因为,洋洋是一名先天性双目失明的低智儿。福利院是用这样的方式,在教他“看”世界的方式。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只有从小对他进行多感官训练,才能帮助他与外界互动交流。”蚌埠市儿童福利院采用的先医养、再教康的方式,是近年来安徽重点推行的“五位一体”重症儿童关爱保障模式的重心,很多像洋洋这样的孩子不仅病情得到好转,更慢慢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医养结合治身心

“满山鲜花开满坡,你东藏来我西躲……”当天上午8时30分,记者来到蚌埠市儿童福利院,一进门就听见从楼上传来的音乐声。走上楼一看,二楼儿童部大厅里,20来个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着早操。

虽然老师教的动作都很简单,但大多数孩子肢体并不协调,动作也很迟缓,异于正常孩子。

“院里收养的儿童,90%以上都是重症、残障儿童。”蚌埠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王晖解释说,孩子多患脑瘫、唐氏综合症等疾病,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有些孩子经治疗有行动能力,还有很多孩子不能自理。

“我们院实行医养结合,孩子吃得好,穿得暖,有病能医。”王晖说。

记者见到诊所儿科副主任罗九强时,他正在给发烧、腹泻的牛牛进行输液治疗。因为针头插在脚部静脉上,一名女护士一直握着孩子的脚,防止孩子癫痫发作伤到自己。

“诊所每天都有医生24小时值班,出现紧急情况,两分钟内就能赶到进行救治。”罗九强说。

在福利院工作人员的精心看护下,院里孩子的营养指标均达标,无一例责任事故发生,无一例非正常死亡。

教康一体促成长

蚌埠市儿童福利院是民政部首批认定的省级脑瘫康复训练示范基地,有近1200平方米的专业康训场所,内设运动治疗、言语治疗等14个训练功能室,配置多种专业设备。

治疗室内,8岁的脑瘫儿童豪豪正在接受康复师张楠楠的手指精细功能训练。虽然豪豪动作迟缓,但已经能从辅助训练器中,握起小珠子,放进指定盒子里。

“去年豪豪还没有运动能力,但经过一年的康复训练,他现在已经能独立用勺子吃饭,独立穿脱衣服和鞋子了。”张楠楠说。

“我们要求全院联动、全员参与、全时段干预,给每个孩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王晖说,虽然孩子训练成效慢,但有一点点进步,对孩子来说都是未来的希望,“去年院内外有33名脑瘫儿童接受康复训练,康复有效率在95%以上”。

为帮助重症儿童树立生活信心,将来能够融入社会,蚌埠市儿童福利院还建立了早期教育、启智教育、学校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一体的特教模式。对符合入学条件的儿童,转入学校教育;达不到入学条件的,转入福利院开设的绘画班、十字绣、手工制作班学一技之长。可喜的是,福利院的孩子已有7人考上大学、16人考取中专。

推广标准化建设

蚌埠市福利院对重症儿童的保障模式,是安徽打造“养治教康置”一体化保障模式理念和要求的体现。

安徽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张臻说,自2012年以来,省级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新改扩建儿童福利机构84所,县级救助管理机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56个。尤其是针对患病儿童,要求福利机构以蚌埠市儿童福利院为样板,进行“养治教康置”标准化建设,集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教育、康复训练、安置等功能于一体。

目前,安徽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困境儿童,每人每月基本生活费不低于1300元,散居的困境儿童不低于900元,开展“明天计划”救治工作,免费为孤儿进行体检,提供医疗救治和康复训练,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专项救助。

“集中供养孤儿和散居孤儿患病由财政兜底,可以申请‘明天计划’救治,紧急情况的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允许先送医后报批。定点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可以先看病后支付。事实无人抚养等困境儿童,按照安徽省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有关规定执行,尽最大努力保障儿童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安徽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调研员韩成武说。

四大困境待破解

近年来,安徽通过运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安全保障等政策措施,重症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取得成效。不过重症儿童关爱保护仍面临基层重视不足、专业人才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社会支持不足四大困难。

乡村两级的农村儿童保护专干大多是兼职人员,难以及时摸排发现困境儿童,亟需加强农村儿童保护队伍建设,提高发现重症等困境儿童能力。孤弃重症儿童多受病痛折磨,从养育为主逐渐转为康复、教育为主,还需要有完善的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要引得进来人,且留得住人。

对于重症儿童的就学及以后的就业问题,福利机构人士认为,因为重症儿童在智力和肢体上存在缺陷,有的学校和企业不愿接收,教育、人社部门应加强联动配合,加强政策指导,给予优先保障。

(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