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你可知平邑有4孝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臨沂作為革命老區,不僅擁有可歌可泣的紅色文化,孝文化也深入人心,國學經典《孝經》即為曾子(春秋時期魯國人,今平邑縣鄭城鎮人)所作。在元代郭居敬(福建省尤溪縣人)所選輯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7個孝子的故事就發生在臨沂。在臨沂7孝中,有4個孝子的故事發生在平邑。

1、負米養親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你可知平邑有4孝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平邑縣仲村鎮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詩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2、 齧指心痛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你可知平邑有4孝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平邑縣鄭城鎮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詩曰:母指方纏齧,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3、戲綵娛親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你可知平邑有4孝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平邑縣)。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詩曰:戲舞學驕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氣滿庭幃。

4、單衣順母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你可知平邑有4孝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一說平邑人、一說是費縣汪溝鎮人,還有一說是魚臺縣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如今,閔子騫的故里有爭議,但是不管說他是哪裡,都是我們現代人學習的好榜樣。

詩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孃。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5、鹿乳奉親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你可知平邑有4孝

郯子,春秋時期郯國人(郯城縣)。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詩曰: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6、聞雷泣墓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你可知平邑有4孝

王裒,三國魏東莞人(沂水縣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裡,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詩曰: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7、臥冰求鯉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你可知平邑有4孝

王祥,琅琊人(蘭山區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詩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上水。留得臥冰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