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女人都想獨身了,你還準備讓她生三胎?

上午看到一個帖子:國家頒佈2018版新婚姻法;放開三胎政策;以及有人大代表提案將婚齡降至18歲……如果執行了,那不是逼得女人只有一條路可走了。

01

首先放開三胎,意味著職場歧視把女人趕回家;再有新的婚姻法不保障不賺錢的女人,遭遇不測時女人容易被趕出家門;最後如果婚齡降至18歲,那會加深男人對女人的輕蔑。

在這個婚姻中的女人安全感嚴重缺乏的年代,這樣的消息無疑是讓女人更加沒有地位和保障,迫使女人獨立自主不需要男人的決心和毅力更大。

有多少男人在妻子生了孩子後毫不關心?又有多少女人產後抑鬱到想要帶著孩子一起死?聽上去夠狠,但是處在男人不體貼,家人不關照的境況下,會有這樣的想法也很正常。

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裡,即使女性獨立了,比男人賺的錢還多,如果獨身也難以得到別人的欣賞,這是幾千年根深蒂固對女人的輕視

生育與養育成了女性的最高職能,孩子生得多,你牛逼;孩子帶得好,你有功。至於丈夫?他除了播種和給錢,還有第三個任務麼?幾乎沒有。他無需帶娃,也不願帶娃。

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就成了中國女人枷鎖般的宿命。

尤其是在農村,覺得生個孩子就跟上趟廁所一樣簡單,頭胎的時候還稍微會重視點,到了第二胎第三胎,如果身體不適或情緒不好,根本就不會放在心上重視起來,反而扔一句讓人心寒徹骨的話過來:哪個女人不生孩子啊?就她事多。

面對這樣的家人,要麼練就一身金鋼俠,要麼就抑鬱成疾,導致很多女人落下月子病,拖累一生。

心理學告訴我們,所有的非常態事件背後,總有著秘而不宣的痛苦。

結婚前不管多自主的女人,都容易隨著丈夫改變,甚至圍著丈夫打轉。

有一個朋友結婚多年,當然兩個人也是因為相愛才結婚的,婚前她就說了自己不想生孩子,老公也同意了,剛開始那三年過得挺幸福,可過著過著就不對勁了。

男人父母對她的軟硬兼施,多管齊下,明槍暗箭的施壓,還不見效後就當面鑼背面鼓地,要她生孩子……替男方“完成傳宗接代”之職責。

再也不是她的肚子她作主了,在這樣的重壓下,為了愛她的男人,她只得妥協。

糟糕的是生了個女兒,老兩口又不高興,在他們的概念裡女兒不是後人,遲早要嫁人的。於是,在孩子剛滿一歲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逼迫,必須要生個男孩,不然,他死都閉不上眼。

能不生嗎?那種綿密的折磨,那種緊張的氣氛,那種目的明確的哀聲嘆氣……朋友說能把她逼瘋,除非離婚。順應他們生二胎後還是女兒呢?怎麼辦?接著生……直到生下男孩。

這才算完成了這個偉大、光宗耀祖的艱鉅任務。

02

漫長的孕期加產假,前前後後至少六七年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多數女人就會變成全職主婦,鬥志渙散,職場技能大大退化,在自由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幅下降。

許多獵頭看到已婚的主婦簡歷,點都不會點開,特別是婚後還沒有生孩的女人。因為從企業角度來說,主婦勞動力價值微弱,不僅不會提供利潤,可能還會拖後腿,同等條件下自然是僱用男員工後顧無憂。

這樣一來,主婦的整個世界就寄託在丈夫的“愛”上,抗風險能力可想而知。丈夫不說出軌,就是與女同事一個眼神一句問話,都可能會覺得末日來臨,操作菜刀殺出去。

2018版新婚姻法實質是2.0版本,加黑加粗強調保護金錢和房子,不認可生養和家務也是勞動應寫進法律加以保護。

新婚姻法和三胎政策,一方面導致職場歧視加劇傾斜,趕著女性迴歸家庭;另一方面又不保護女性迴歸家庭後的權益。

法律一個釜底抽薪,把女人背後最後的倚仗奪走了。婚姻這種合作方式,本來就更有利於男性,而非女性。尤其是父權與男權意識深重的中國。

所以,男性結婚後,市場價值都會上漲;而女性的市場價值都會下降。

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從農耕文明中剛邁一步,就看到工業文明來了,眼前一亮,這個時代好啊,女人也能外出掙錢養家了。

於是整個社會拼命強化女人和男人一起賺錢養家的職業屬性。

美國國家統計局曾發佈世界各國男女勞動參與率數據,真是驚歎啊,中國女人參與率近70%,排世界女性第一,比法國男人還勤奮,可謂世界女人中的戰鬥機。

女人都想獨身了,你還準備讓她生三胎?

女人參與到了工作中,男人卻還不願參與到家務活裡,甚至還想過著被女人侍候的日子,這就導致了一個失衡。加上結婚後的男性在職場中更有優勢,因為婚姻會讓男人更穩重而值得信任,同時也更有社會信譽度。

明白了這種差距之後,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的女性越來越多。

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結婚率就在逐漸下降。而現在,根據國家民政局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全國的獨居人口已從1990年的6%上升至2013年的14.6%”。

從這個層面說,新婚姻法杜絕了女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幻想,竟意外地成了一部女性獨立的教科書,催促女人像男人一樣走上一條艱難而正確的路。

更令人吃驚的是,30+的單身女性比例,比10年前增加了近3倍。也就是說,中國女人正在逐步追求獨身,遠離婚姻。

她們正在努力掙脫男權的枷鎖,對新時代說:我們不必依附,我們可以獨身!

03

法律政策裹挾著歷史文化,泥沙俱下衝擊女性的生存,會令她們逐漸改變擇偶觀、願意為家庭瑣碎承擔一半責任的男性會成為女人理想的結婚對象,而那些傳統思維上要求女性無償付出生育與家務勞動的男人,則會被女人踢出去修煉好權責匹配再來談。

女人都想獨身了,你還準備讓她生三胎?

這真是件驕傲且悲催的事情,當中國男人還在大清遺夢裡自摸自嗨時,中國女人開始覺醒,用經濟實力和自由意志做剪刀,剪掉了裹住她們千百年的纏足布。

她們化好淡妝,穿上職業裝,走出門去,在職場裡大刀闊斧,攻城略地,遍插女王旗。一個個女企業家出現,一個個女政客湧出,月入幾萬幾十萬的女性一抓一大把。

她們不再想著征服男人,而是有更大的野心想要征服世界,這種追求會讓她們看到更廣闊的天空,當婚育觀和價值觀越來越不可調和後,女性保持單身,成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做法。

現在的中國女性是千百年來最驕傲的狀態。因為擺在她們面前的,不再是單項選擇,而是雙項,甚至多項——喜歡的,我有能力選擇;不喜歡的,我有能力說“不”。

李銀河曾在某節目上演講《婚姻制度必將消亡》,節目一推出,立即引發廣泛討論。

李銀河提出了“婚姻消亡”的五個輔助觀點,每一條我都很贊同:

1人的感情是流動的,婚姻要求人從一而終;

2人類壽命延長,愛情有效期難以覆蓋人類壽命;

3女性自我意識的崛起。由於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經濟的獨立,女性更熱衷於自我成長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更樂於花時間在職場奮鬥、在充電學習和取悅自己。

4性的目的改變了。從前為了繁殖,現在為了快樂。

5婚姻制度可能消亡。當然,是“ 婚姻去制度化 ”,而不是消除婚姻。

美國社會學者克萊能伯格研究發現:美國成年單身人口總數已經超過一半,數量已超過核心家庭,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

北歐與日本也是如此,單身人口激增,更多人選擇同居、契約同居或群居,用以替代婚姻這一合作形式。

當然,獨立的女人,不是不婚不育的女人,而是敢於對婚姻中的不公,男權主義沒有人情味的無理要求說不,敢於自主地追求愛情,而不是被迫結婚或被迫生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