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震驚國外的藝術-安順地戲

安順地戲

地戲,俗稱“跳神”,因演出不用戲臺和苗臺,就在村野曠地進行,故名地戲,為儺戲的一種,形成於明代初葉,是貴州省安順市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的傳統民間戲劇,其由來與屯堡人的生存選擇有關。

震驚國外的藝術-安順地戲

震驚國外的藝術-安順地戲

地戲面具同時具有神格和人格。安順等地有專門從事臉子雕刻的藝人。

面具用丁香木或白楊木精雕細刻而成,做工講究,神態生動。面具由面孔、帽盔、耳子三部分組成。面相分文、武、老、少、女五類,俗稱“五色相”。除主將外,還有小軍、道人、丑角、動物等類別。諸多面具中,武將面具最複雜,可細分為少將、老將、女將、番將、正派將軍、反派將軍等。面具五官造型,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如眉毛必遵循“少將一枝箭,女將一棵線、武將烈如焰”之說;嘴的刻法有“天包地”與“地包天”兩種;眼則是“男將豹眼圓瞪,女將鳳眼微閉”。

震驚國外的藝術-安順地戲

震驚國外的藝術-安順地戲

震驚國外的藝術-安順地戲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順地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順地戲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廣受海內外人士關注,曾造訪法國、西班牙、韓國、日本、新加坡,多次到香港、臺灣、北京、上海演出,深受歡迎,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中國戲劇歷史博物館”,是研究戲劇發生學、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美學、歷史學、語言學等學科的活材料。

震驚國外的藝術-安順地戲

震驚國外的藝術-安順地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