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75集13 全文1263字,閱讀需4分鐘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這段話也是出自《群書治要》卷九《孝經》。

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

“子曰”,孔子說。“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導百姓相親相愛,沒有什麼比從孝道入手更好、更有效的了。孔老夫子為什麼這樣說?這是因為孝是仁愛之心的原點。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如果連父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記在心上、都不能想著去報答,試問還有誰的恩德值得我們念念不忘去報答?

一個人如果不孝敬父母,那就不能夠樹立起一個重要的處世原則,即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這種處世原則如果沒有樹立,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利害為取捨的處世方式,即這件事對我有利、有好處,我就會全力以赴;當這件事或者這個人由利變成害的時候,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而當一個人以功利之心處世待人接物時,就會見利忘義、忘恩負義。

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

為什麼?因為父母對我們恩德這麼大、為我們付出無私無求,我們對他們尚且沒有親愛之心、不能夠回饋,那又怎麼可能去愛國家、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一個人如果對他人、對人民很冷漠、漠不關心,歸根結底就在於對自己的父母冷漠、不能體貼父母的需要。古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就是因為孝子有恩義、有情義、有道義,在家對父母盡孝,出外自然能對國家盡忠,不會做出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的事來。所以,

孝是仁愛之心的原點,而仁愛之心正是從孝敬父母的情感培養起來的。

“教民禮順,莫善於悌”,教導百姓遵循禮節、順從長上,沒有什麼比弘揚悌道更好的了。李炳南老先生在其編輯的《常禮舉要》中提到,“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從這些小小的動作中,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恭敬心。一個人如果從小能對長者養成這種態度,且在每一個處事待人接物過程中,時時提起這份恭敬心,久而久之,他就會習以成性,長大之後自然謙恭有禮,不會輕視、傲慢他人。

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

父母官、領導者如果非常重視孝悌的教化,那對於整個社會風氣的培養塑造就會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比如在北齊的時侯,有名官員叫蘇瓊。他在擔任清河太守期間,有一個百姓叫乙普明,他和兄弟為了爭奪田地,分了家,還打了多年官司,始終沒有結果,他們各自提供的證人就有一百多人。

蘇瓊聽說後,就召集乙普明兄弟及眾人,對他們說:“天下難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意思是,天下最難得的就是成為兄弟,而最容易得到的是田地,因為兄弟有同氣之誼,且年齡相仿,相處的時間最久,相伴七、八十年甚至一生都有可能,田地作為身外之物只要通過辛勤努力就可以得到。假如得到了田地,卻失去了兄弟的骨肉之情、手足之情,這不是人生很遺憾的事情嗎?說到這裡,蘇瓊自己掉下了眼淚,眾人聽後也無不哭泣,乙普明兄弟叩頭請求到外面再去考慮考慮。結果,兩兄弟分居十多年後,又重新住到了一起,也不再為田產之事爭執了。這就是“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的效果。

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