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以史为镜,论“套路”得人心

提到姜太公你会想到什么?封神榜?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还是原定大年初一上映,最后至今未播的国漫《姜子牙》呢?


以史为镜,论“套路”得人心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心意相通,想到的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兼齐国创始人——姜子牙!


以史为镜,论“套路”得人心


受电视剧影响,大家对这个身份的姜太公知之甚少,甚至有的人只知他是个神话人物,却不知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都是他的第十二代孙了吧!

虽是电视剧,但描述倒也大致与史料相符。姜太公半生寒微,坎坷多磨做过屠夫卖过酒,亦轰轰烈烈兴周灭商封国安邦过,如此一个神秘莫测建树卓越的兵家鼻祖,他的后代自然也是很厉害的!

姜子牙的十二代孙姜小白,你别看名字很可爱,真人可超厉害,乃是春秋五霸之首,世称齐桓公。

齐桓公十四年,陈国内乱,陈国公子陈完(来到齐国后改姓田,后面称田完)到齐国避难,面对陈国这样一个春秋时期不起眼的诸侯国,齐国国君自然是要展示大国风范了,不仅好吃好喝待着,还给提供工作,然而齐桓公不知,自己已经为齐国王室引来了史上最强“套路”王家族!


以史为镜,论“套路”得人心


齐桓公要封田完为卿,相当于部长一级的职位了,田完呢?没有接受,他只接受做一个“工正”的官,在齐国,工正掌百工,专管工匠营造!

来看看田完的“套路”有多顺理成章,他所在的陈国,其建国君主原是周文王的陶正一职(也就是掌管制作陶器的官),这样一来,齐桓公就觉得这人务实求真,不贪图权利,明白自己的身份位置,自然对他戒心甚小!

就这样,一个为避内难的小国公子,就在当时五霸之一的齐国安下身来!

到他的第四世孙田桓子这一代,已然在齐国站稳了脚跟,田桓子联系鲍氏、栾氏、高氏等世族消灭当时的庆氏,然后又与鲍氏合作,灭栾氏、高氏二氏。


以史为镜,论“套路”得人心


这样“过河拆桥”的操作,按理应该会被宗室所排斥吧?并没有,因为他主张“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

瞧瞧,凡是公族的公子、公孙当中没有俸禄的,他都会私自分给他们食邑,趋利是人的天性,这些宗室世族就这样被“套路”,变得十分支持田氏!

这下田氏与宗室世族变成朋友了!

常言道:阶级产生矛盾,田氏得到了宗室支持,那就站到了百姓的对立面了吧?然而也没有!

田桓子的儿子田乞,用大斗借出粮食、小斗收回粮食,便有了 “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这家“套路”王又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就这样擅长“套路”的田氏,最终得到人心成了齐国的王,史称“田氏代齐”。


以史为镜,论“套路”得人心


讲到这里是不是大有“唯有套路得人心”之感?

实则不然,仔细分析不难看出,田氏的每一次“套路”,其实都只是予人所需,方得己之需而已。

“套路”在词条上的解释是:精心策划的应对某种情况的方式方法,对一些情况的处理方式形成的“路数”。意思就是只要你使用某一种“套路”就能解决某一个问题!

那我们接着再看一下,同一种“套路”呈现在不同的人面前,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以史为镜,论“套路”得人心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从孔子的仁学中继承发展而来的“仁政”、“大一统”的儒家思想是在当代依然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的思想。

然而当孟子去见齐宣王时,却有这样一段对话,大致如下:

齐宣王说:“可以把仁政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之一;对做官的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文王实行仁政,最先考虑到失去妻子的鳏夫;失去丈夫老年人寡妇;失去儿女的独老;失去父母的孤儿这些天下穷苦无靠的人!”

齐宣王说:“说得好呀!”

孟子答:“大王如果认为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齐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孟子答:“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齐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孟子答:“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孟子的回答堪称头头是道,无懈可击,然而齐宣王宁愿自贬品德都不愿意接纳儒家的政治思想,到最后岔开话题顾左右而言他。

而到了汉武帝这里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史为镜,论“套路”得人心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采纳丞相卫绾建议,罢黜法家和纵横家这两个学派的学者。

元光元年(前134),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

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不知道孔孟作何感想,“套路”都是一样的“套路”,为什么在齐宣王那里行不通,到汉武帝这里就大行其道呢?

其实,这与“套路”无关,而是你给出的正好是别人需要的,那么就被接纳,反之,就会被排斥!如此而已!

孟子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一会田氏代齐,一会三家分晋,一会春秋五霸,大家都面临朝不保夕的局面,强大的想要通过战争变得更强大,弱小的想着怎么保住祖宗家业,在大家都在“争”的年代,你去慢悠悠经营,这是一条很难存活的“套路”啊!所以谁会需要呢?

而汉武帝时期呢?窦太后参政几十年,朝中很多太后亲信,作为一个皇帝难道不憋屈吗?憋屈!所以注重教化,传播君为臣纲,君王权力最高的儒家思想,便是必需品了,加上此时的亲信官员都是道家拥趸,那任用儒家的,不正好能培养出绝对属于自己的亲信吗?何乐不为!

再者儒家“大一统”思想,非常应这位“秦皇汉武”的汉武帝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野心,如此合心合意的“套路”怎么可能得不到“汉武帝的心”呢?

可见,能得到“人心”还是不能得到“人心”,关键不在于你提供的“路数”!

在于被提供的人他需不需要,你“套路”成功,是因为对方正好需要,你“套路”不成功,是因为对方不需要,所以在经营你的事业感情时,与其把心思放在学习“套路”上,不如放在认真挖掘“需求”上!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千万不能做人家喜欢苹果,你却送人一车梨这种感动自己却感动不了别人的费劲儿事!


以史为镜,论“套路”得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