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胆小的孩子和胆大的孩子,哪个长大更有出息些?

理念君


在老人们的观念里,都认定胆大的孩子会有出息,因为在老一辈的年代里,胆子大的看起来都会很强势,总是倚强凌弱,欺负胆小的,所以观念决定胆大的孩子有出息。如今的时代我认为胆小的要比胆大的好,在这个法律公平的年代,做任何事需要细心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看到好多案例都是因为胆大惹的祸,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成为高品质的人才,愿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叶子m6i0


做父母的都想孩子能有大出息,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与学习教育要求很严格,尤其是家庭条件不错的父母会给孩子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与补习班,就是希望孩子在未来能更有出息。不过爸爸妈妈们知道吗?如果你家孩子是这样的性格,不用你们费心,孩子将来就很有出息呢。

1、不依赖家人,能独立自主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宠儿,很多家人的疼爱让他们少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总是想依赖家里人。但总有那么一部分孩子自立的让人心疼,可能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可能是和父母的教育有关,从小就能处理自己的生活。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10岁的小女孩每天放学去菜市场买菜做饭等父母下班,因为爸爸妈妈都是医生经常会加班,所以小女孩就主动请缨担下做饭的任务,让父母安心上班。懂事的让人心疼,也让人佩服。独立的孩子总是比其他孩子多了些接触陌生事物的能力,而且遇到问题能处理的更好,不管是成长的道路上还是未来会比离不开父母帮助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2、胆子大的孩子

有个成语叫胆大心细,而胆子大的孩子会在关键时刻比其他孩子多了些机遇,毕竟机遇是留给敢于表现自己的人的。

每年艺术生考试,你会发现面试成绩好的那些学生都是胆子比较大,很有表现欲,也勇于在这样的场合表现自己的,最终被自己心仪的学校录取。可以说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成功。

3、有自己主见的孩子

知道自己该怎样做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有主见

对自己的未来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对他们来说生活经历都是在为目标做准备,他们有追求。不像很多孩子都是随大部队,该上学上学、该上特长班就学自己可能不喜欢的特长、该毕业就去找工作了,如果你问他们梦想是什么,一时之间真说不出来。相反那些有主见的孩子,目标明确,知道为此去奋斗,未来也会更有出息。

4、能坚持的孩子

不轻言放弃的孩子会走的更远

遇事知道坚持到底不放弃,又有什么事情能够打倒他呢?这样的孩子内心强悍,有了目标就不会轻易放弃,对他们来说,乐趣就是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很有成就感。

现在我家宝宝已经上中班了,我开始给她找一些app来对她辅导学习,英文类的还没找到,但是识字类的我有特意买一个,我先自己试玩一遍,觉得比较好操作,有趣味性,才让她试玩一下,看她喜不喜欢,叫《猫小帅学汉字》,也没有天天教她看,但她隔一段时间会要求自己要看,当走在街上看到哪个认识的字,她就会开心的指出来 ,然后回来查看自己读的对不对,如果她不想看我们也不强求。到现在,已经能认800个字了呢。


抠脚老爸


不能单从胆大胆小来判断宝宝长大后有没有出息。胆大不是优点,胆小也不是缺点。

胆小的宝宝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容易变成听大人话,守规矩的乖宝宝,而且胆小的宝宝往往谨慎、小心、细致、认真。

胆大的宝宝善于适应新环境,有探索精神,更勇敢。

胆子大小是天生的吗?其实胆子大小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宝宝胆子太大太小都不好,单子太大就是鲁莽,胆子太小,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也不太好,没有谁生来就鲁莽或胆小怕事,不管胆大胆小父母要正确的引导,因材施教,都没问题。



元元成长日记


施煞胆大,吓煞胆小。太平盛世,在于智慧,动荡天下,在于胆识。不可一概而论,因天时,地利,人和而论之。天时者,气候司令也,地利者,所属范围也,人和者,世界和谐也。例:春季天时之来临,君却无地可耕种,故天时不如地利;得地利者,圆明园诸宝被八国联军抢之一空,故地利不如人和!于是乎,不可执一而论,需酌情而言也,但有一条,必怀有正能量而后发之,则光明正大矣!


泥水劳人1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21f00001a1f2e2487ff\

藕片菌


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未来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41100014651a8c1b1c1\

平凡的燕子


不能一概而论,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不管胆大胆小只要成功就是有出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36800004a2d9ac4582b\

福建老五


这个不好说..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事情..尽力多了..胆子也就大了..还有一部分看自己运气和自己的为人处事方式..现在的社会不是你胆大就厉害..能忍才能干大事..


渝豫小艳


孩子胆大和胆小的根源竟然是一回事原因都在这里

孩子胆小的表现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开始她只是向我咨询关于育儿的一些问题: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她的孩子太“胆小”。比如:孩子见到生就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跟小朋友抢玩具,有时候玩具被抢了会哭。了解到她带孩子的一些特点:孩子会爬会走以后,她总是莫名的担心孩子会摔到、磕到、碰到,孩子被保护的很好,几乎没摔过。偶尔摔了一次,自己内疚的不得了;跟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如果有哪个玩具里的小零件不见了,她都紧张的要命,生怕孩子吃了,卡到喉咙。如果发现不见的东西,紧张的把孩子的嘴掰开看个究竟,即便确定孩子嘴里没有。也得在房间里找到了才罢休,不然那种有强烈的焦虑就不会消失。孩子一岁半以后她自己的情绪很难控制,因为孩子随着体能的发展不如小时候那么老实了。当孩子有可能碰到水杯、铅笔的时候,她都会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烫到了怎么办?扎到你怎么办?那样多危险?”妈妈的经历

妈妈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上面有两个姐姐。她两岁时候弟弟出生,她就被送到了姥姥家,一直长到7岁才回到父母身边。我用“意象对话”的方式帮她成长,一次我带领她通过看着“孩子摔倒了”的意象进入,感受着自己的那个情绪,慢慢的她看到的是她小时候的场景:“妈妈、爸爸把她送到姥姥家,她撕心裂肺的哭,面对父母离开的背影,当时的感受是那么孤独和无助……当我让她感受“细小的东西不见了”,担心孩子吃进去的焦虑的时候。她看到的画面是“妈妈把她送到姥姥家,每次会住上一两天再回家。在那一两天里,她时刻都在担心着,生怕到母亲离开的时刻。”因为她有过刻骨铭心的体验——爸爸、妈妈离开了,可能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见一次。于是,每次见面,她都担心分别。案例解析

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看出问题所在了,妈妈把自己的很多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对待孩子的很多情绪,源于自己的“内在小孩”。小时候与父母分别带来的很多焦虑、担心的情绪未曾被关注。但却从未离开过她的生活。恋爱的时候接不到男朋友的电话很焦虑,当有什么事情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就担心,有了孩子就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焦虑和担心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这样的孩子胆小是因为从小妈妈就为她营造了一个不安全的外部世界:这个是烫的,那个是危险的等等。而且孩子天生是感知情绪的高手,妈妈总是高焦虑、高担心。这些也能被孩子感受的到,因此孩子还要承担来自母亲那里的焦虑,更加畏手畏脚。胆大的孩子和她的妈妈

孩子七岁了,妈妈说:“我最担心的是我们家孩子什么都敢碰,还不长记性。比如有一次她被家里的门夹到手了,我告诉她,以后你不要再关门了,妈妈帮你关门,可是每次告诉她都不听。其他的还有很多,明知道有危险还是会碰。”妈妈是在孩子两岁以后辞掉工作,开始做当全职妈妈,之前没觉得跟孩子有太多问题。自从全职之后,感觉问题越来越多。尤其孩子现在大了,不受控制了,自己的脾气越来越急。案例对比这个案例跟上面一个表现形式恰恰相反,第一个孩子胆小,很多东西不敢碰。这个孩子却什么都敢碰,缺少自我保护。第一个妈妈的做法营造了一个危险的外部环境,阻碍了孩子的探索欲;第二个孩子的妈妈,过多的干涉阻碍了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发展。第二个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没有被妈妈过多的打扰,因此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仍在,敢于尝试。自从妈妈辞职之后,总是对孩子叮嘱唠叨。这样孩子的潜意识里觉得:“反正什么是都有我妈盯着,我不用自我保护。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被人带路到一个地方,大部分人是很难记住来时候的路线的,因为我们潜意识知道有人带领我们。而如果是自己走一段路,除了路痴,大部分会对来时的路有印象。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总是过多关注孩子的妈妈,总是替孩子操心这个,担心那个。于是,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反正什么事有我妈呢,自我保护的意识反而降低了。避免孩子过于“胆大”和“胆小”的方法别把劲都是在孩子身上上面两个妈妈其实本质是一样的,把用在孩子身上的劲收回来成长自己,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个提到那个来访者,做了几次咨询。陪她疗愈童年的创伤:与父母分离留下的负面情绪和做了一些释放。随着成长自己变了,孩子自然而然的也变了。前段时间给我发来她和宝宝的合影,阳光灿烂。她告诉我,现在的焦虑越来越少了,如果对孩子担心,就反观自己,知道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现在孩子越来越勇敢、爱笑了。最让她欣慰的是,孩子的玩具被抢,不像以前一样束手无策,而是勇于维护自己的物品了。第二个案例的妈妈,找了一个兼职工作,有自己的事情。不再像以前一样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不知不觉就变化了。以前孩子对妈妈是有反感的,她也经常控制不住的对孩子发脾气,现在每天跟母女的关系更融洽了。她的放手确实也看到了孩子的“胆大”是自己干涉过多的结果。孩子不但知道自我保护,很多自理能力都明显增强。不要用人格化的描述

我们很多家长都太习惯了用一个词形容孩子整个人。比如:“我家孩子特别胆小,连毛绒玩具都不敢摸”;比如:“我家孩子胆可大了,连剪刀都敢碰”。什么是胆小?什么是胆大?如何界定?任何一个“胆小”的孩子,其实也有自己擅长的、勇于面对的东西;任何一个“胆大”的孩子,也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我们总是片面的用一些行为表现,就给孩子扣一个人格化的帽子。我们家就是一个“胆小的孩子”,“胆大的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我们更负责任的态度是说:“我们家孩子似乎不太喜欢碰毛绒玩具”;“我们家孩子没有意识到拿剪刀的危险”而不是因为一个行为就给孩子定性。放手让孩子为自己负责

孩子天然都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原则性的问题家长可以控制,但是更多的要相信孩子,给足孩子自由自主的空间。这样孩子在陌生的情境下会懂得自我保护,在熟悉的环境下能够尽情的探索。妈妈的过度干涉要么出现第一种孩子过于“胆小”;要么出现第二种孩子过于“胆大”。第二个案例的妈妈还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当孩子的手被门夹了,就禁止孩子再关门。一个7岁的孩子,完成关门这个事情完全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夹手是意外的小概率事件。我们大人也有被划伤,被夹手这类的意外的发生,不能因为意外就剥夺孩子尝试的权利。当我们愈加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时候,你会不经意的发现。孩子在他们那中如饥似渴的求知欲,那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力的相互作用下,可以活出自己最绽放的样子


鹏禹晏


胆大必需细心,胆小必需勇敢,同样有出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