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姜維明明比魏延差,為什麼諸葛亮要培養姜維做自己的接班人呢?

簡樸韻


諸葛亮選定姜維作自己的接班人而不選魏延,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軍事謀略方面,諸葛亮一出祁山時,一路上順風順水,本想略施小計拿下天水關,卻不想被姜維識破了。連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也誇姜維槍法,與他人大不相同,如此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人才,誰不喜歡啊!

反觀魏延,雖然也是驍勇善戰,謀略方面略顯不足,他曾多次請令帶兵攻取長安,一向謹慎的諸葛亮認為太過冒險,沒有采用。

二、人品方面:諸葛亮初見魏延,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原因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在沒有見到姜維之前,就有人對諸葛亮說:“(姜維)事母至孝……”

一個不忠不義,一個事母至孝,人品境界,高下立判。

三、年齡:諸葛亮出山時二十七歲,之後不久魏延投靠劉備,想來也是正當壯年,一出祁山時,諸葛亮年近半百,魏延也應該不再年輕了,此時的姜維風華正茂,妥妥的一枚小鮮肉啊!

所以,當姜維下馬投降時,諸葛亮慌忙下車相迎並且拉著姜維的手,高興地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所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

諸葛亮曾經自豪地對部下講:“今得伯約,得一鳳也”。要知道,諸葛亮道號

“臥龍”,他在隆中為自己打的廣告詞是“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鳳雛龐統過早地死去了,那必竟是“雛”啊,如今的姜維,卻是“一鳳”,足可以抵上當年的龐統了。


杏林帥哥


姜維從來都不是諸葛亮培養的接班人。

諸葛亮死的這一年,姜維32歲,職位徵西將軍,算是軍中少壯派,中級軍官,還沒有進入諸葛亮的權力核心,何況,姜維是從曹魏投降來的,儘管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但這種重用是有限的,因為姜維的出身就決定了他進不了諸葛亮班底荊州集團的重點培養對象。

諸葛亮選擇的接班人,是蔣琬。

諸葛亮臨終前,身份最高的官員,軍中是魏延,朝中則是吳壹。魏延時任蜀軍前鋒、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封南鄭候,智勇氣兼備,功績顯赫。

按道理說,魏延算是當時蜀漢軍中最優秀的也是職位最高的人,論資排輩這個接班人似乎應該落在他身上,但遺憾的是,諸葛亮連正眼都沒瞧他一眼。

網上很多人都說諸葛亮不用魏延,簡直就是眼睛瞎了,比如他的子午谷奇謀。無口否認,魏延確實有將略,但這個人並不是一個帥才。他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大局觀比較差。

或許他打仗是一把好手,但問題是,蜀漢的經濟狀況,國家實力並不允許他釋放自己的將略啊。

《三國演義》往往給我們這樣一種錯覺,那就是蜀漢跟曹魏國力相當,動輒就是80幾萬大軍,想打就打,打不過是武將不行,謀略不行,而不是本身的國力不行。但歷史現實是,蜀漢的綜合實力比曹魏可差得太遠了,人家曹魏應對諸葛亮北伐,每次都能調集幾十萬的軍隊,然而諸葛亮8萬軍隊北伐,每次都打到一半就斷糧了......

蜀漢這種實力,能夠允許魏延這種大局觀差的同志上位麼?更重要的是,魏延這個人不善於團結同志啊,你看看他那個人緣差的,後來跟楊儀對著幹,向成都進軍,最後被打成反革命,沒有一個人幫他解釋一句。

這樣的人成為領導,能夠服眾麼?

一個人再有才華,但沒有成為領導者的基本素質,是沒有用的,諸葛亮的接班人,不單單只是軍隊的總指揮,還擔負著一定程度上的行政事務,打仗北伐要考慮,國內實際情況也要考慮,政治鬥爭,派系平衡這些都要考慮,然而,就魏延的執政頭腦,是個有遠見的領導都不會選他做接班人。

何況,魏延從頭到尾都不是諸葛亮的人啊。提拔魏延鎮守漢中的,是劉備。在劉備永安託孤時,他的安排是魏延鎮守漢中,諸葛亮執掌政務,李嚴掌軍守永安,其用意就十分明顯了。

首先在,這三個人分屬不同派系,諸葛亮是荊州派首腦,蜀漢內部威望最高的,李嚴是益州本土派頭頭,有才幹,但威望不如諸葛亮,身後的益州派生存空間在法正死掉後,也一直被荊州派壓榨,至於魏延,不好意思,這個人沒有啥子派系,簡直就是個孤兒。

從這一點上來看,魏延根本不可能成為蜀漢掌權班子的核心人物,他沒有自己的集團勢力,而荊州派在諸葛亮執政十幾年間,猛烈發展,(這個發展也使得蜀漢極度缺乏人才。)

諸葛亮其實一開始著手培養的接班人,是馬謖,可惜馬謖十分遺憾,把諸葛亮給坑了,而到了諸葛亮快要掛的時候,他的班底裡,大概能夠成為派系領袖的人物,只剩下仨,一個楊儀,一個蔣琬,一個費禕。

楊儀這個人性格狹隘,不能容人,也不是諸葛亮的考慮對象,所以他成為了諸葛亮打擊魏延利用的對象,可惜楊儀自以為是諸葛亮的接班人,卻最終混成了邊緣人物。

剩下的兩個人,實際上都是諸葛亮選中的接班人,只是蔣琬是第一順位,費禕排在後面,而後來的歷史也是如此發展的,兩個人先後執掌蜀漢十餘年,等到費禕掛掉之後,才輪到了姜維。


江畔初見月


諸葛亮死後,先由蔣琬、費褘執政,後蔣琬病逝,費褘在一次宴會上被曹魏降人郭循(亦作郭修)謀刺,蜀漢的軍政大權遂被姜維獨攬。

姜維本是曹魏天水參軍,諸葛亮第一次率大軍出祁山伐魏時收降了他。據史書記載,姜維軍事能力出眾,文武兼具,滿腹韜略,諸葛亮很器重他,讚譽其為“隴西奇才” 。

魏延也是降人, 以部曲的身份隨劉備入蜀,後來憑藉戰功被劉備破格攫拔為鎮遠將軍 、領漢中太守,是劉備時期的重臣。劉備不用猛將張飛守漢中,而用名不見經傳的魏延,可見魏延的奇謀將略,應遠在張飛之上。

事實證明,劉備確實慧眼識才,知人善任。《三國志·蜀書·姜維傳》記載:“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據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護軍蔣斌卻住漢(城),監軍王含守樂城,又於建威、西安、武衛、石門、建昌、武城、臨遠皆立圍守”。

魏延奉劉備命令鎮守漢中時,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城池外圍。有外圍蜀軍牽制,魏軍很難攻進來。興勢山一役,王平之所以能大破曹爽,用的就是魏延這個法子。然而姜維卻認為此法只能禦敵,不能大規模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姜維掌握了蜀漢軍政大權後,用“斂兵聚谷”之法取代了魏延的成功防守模式。就是等敵軍來攻時,棄守外圍,將外圍之兵全部收縮至漢、樂二城,使魏軍打不進平原地區。然後派小股蜀軍打游擊襲擾魏軍,待敵軍糧草耗盡、疲憊不堪、準備撤退時,蜀軍再傾巢而出,迅猛出擊,一舉全殲來犯敵軍。

事實證明,姜維這種全新的作戰思路看似有理,但卻罔顧敵強我弱的事實,實際操作起來就全 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魏軍來自北方,長於騎戰,而蜀軍以步卒為主,在速度與作戰效率上根本無法與魏軍比。即便魏軍被放進來後作戰受挫,被迫大舉回撤,蜀軍也很難快速出擊,更別說迅速合圍並追殲敵軍了。

更危險的是,姜維撤掉外圍守軍,把敵軍放進來,僅在漢、樂兩座孤城重兵佈防,實際上也就等於主動放棄了己方的戰略縱深。假如魏軍攻破漢、樂任何一城,整個防線也就會被撕開一道大口子。

果然,司馬昭遣鍾會、鄧艾率大軍滅蜀時,鍾會只派部將荀愷和李輔各統一萬兵馬分別圍攻漢、樂二城。而鍾會自己則統大軍繞城而過,幾乎兵不血刃就輕易地西出陽安關。

隨著漢、樂二城的失守,漢中防線全被撕破,鍾會得以屯兵劍閣關下與姜維對峙,鄧艾則可以從容的尋找入川捷徑了。如果漢中被守得固若金湯,鄧艾哪有機會偷渡陰平?鄧艾不偷渡陰平,則蜀漢憑藉山川險固以及精銳未失,也不會那麼快就房倒屋塌了。

魏延守漢中十五年,因攻守得當,進退自如,曹魏根本沒有可乘之機;之後王平鎮守漢中,用魏延的辦法擊退了曹爽、夏侯玄的進攻,取得了興勢山戰役的大勝,也算不辱使命。姜維接管漢中後,一改魏延那套早已被證明有效的守禦法,大搞什麼新軍事變革,收縮防線,“斂兵聚谷”,結果不到一個月漢中這個戰略重鎮就丟掉了,漢中失守,西蜀也就危若累卵了。

和姜維比,魏延的軍事能力無疑更為出色。魏延不僅是劉備時期的中流砥柱,更是劉禪前期蜀漢的國防中堅。

魏延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軍事業務水準很高,單論以奇用兵,似乎比諸葛亮更強。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一個令古今兵家充分肯定的用兵計劃,史稱“子午谷奇謀”,就是從漢中兵分兩路,主力出斜谷道,另一路奇兵出子午谷,出敵不意的直搗長安。呂思勉、朱德、蔣百里等人對魏延奇策推崇備至,認為假如諸葛亮採納之,定可出奇制勝,改寫歷史。

用兵極度謹慎的諸葛亮屢次否定了魏延的奇謀,於是一次次如飛蛾撲火般出祁山無功而返,雖取得一些局部勝利,但未得中原尺寸土地,終究於大局無補。

姜維作為蜀漢後期政壇上一顆耀眼的新星,二十七歲就被封為當陽亭侯,後來又擔任大司馬、大將軍,可謂少年得志。

姜維以曹魏降將身份,得以迅速飛黃騰達,離不開恩師諸葛亮的大力提攜,諸葛亮對這位“隴西奇才”青睞異常,還把他的軍事才能吹噓的天花亂墜,使姜維能夠迅速崛起、平步青雲。

論資歷,姜維是一個半路出家的降將,論能力,他肯定不如魏延,甚至比不過王平。姜維“九伐中原(史料中還有十一伐之說)” ,雖說也取得過局部小勝,但也是徒勞無功,到最後他還絞盡腦汁想出來個“斂兵聚谷”的餿主意, 不僅丟掉了漢中,還徹底葬送了蜀漢。

所以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姜維的評價不咋地,說他:“粗有文武,立志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意思是姜維只是粗通文韜武略,論軍事業務也就是半桶水而已,但他功名心熱,總是想立功名,於是掌權後就窮兵黷武,大舉北伐。姜維對事物的判斷能力也不足,最終因之死於非命。總而言之,他志大才疏,好高騖遠,遠不如魏延。

那麼,足智多謀、心細如髮的諸葛亮為什麼放著大智大勇的魏延不用,非要重用提拔姜維呢?

眾所周知,劉備在世時,諸葛亮在軍中幾乎沒有個人勢力。關、張、趙、馬、黃、魏加上法正、李嚴等人都唯劉備馬首是瞻,基本不鳥諸葛亮。劉備一死,諸葛亮大權獨攬,便開始在軍中培植自己的勢力以制衡趙雲、魏延這樣的蜀漢元老功臣,以徹底掌控軍隊。馬謖、姜維、蔣琬、張裔、費褘、劉巴、馬忠、何袛、楊儀等人先後獲得攫拔重用,成為諸葛亮的私人班底。身為政治家,諸葛亮這樣做倒也無可厚非。

魏延是劉備時期的重臣,他雖有勇有謀,戰功卓著,但生性桀驁,且心向劉備,不好駕馭。曹魏降將姜維雖然能力不如魏延,但他的社會關係主要在隴西天水附近,在蜀漢他勢單力薄,社會關係簡單,與各派勢力均無瓜葛,諸葛亮可以很放心的籠絡並使用之。姜維原是曹魏天水參軍、中郎將,屬中下級武官,地位低下,升遷無望,於是來降,自己一旦拔他於微賤中,他就會視自己為重生父母、再造爹孃,慧眼如炬的大政治家諸葛亮豈能不明白這個淺顯道理?

再說,姜維身為參軍,軍事能力必也不弱,雖不如身經百戰的魏延,但在蜀漢新一代中也屬翹楚了,最重要的是他能和自己一條心。當然了,姜維也很會表現,他在諸葛亮身上也下了一番工夫,免不了投其所好,極力逢迎。因各自需要,一個拼命拉,一個死命往上貼,蜀漢後期最炙手可熱的忘年之交“諸姜同盟”便結成了。

《三國志·蜀書 · 姜維傳》記載:“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姜維也順理成章的成了諸葛亮的衣缽傳承人。

當然,諸葛亮不選魏延選姜維,倒也無損其品格。諸葛亮是古代傑出人物中最聲名煊赫的一位。他為了拓展蜀國的戰略生存空間,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竭盡全力完成他對劉備的責任,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遜等高貴品格,無不令人高山仰止,併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的軍事才能或許不如魏延,但他在自身修養和個人生活方面也很突出。史載:“(姜維)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還讚譽他“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由此可以看出,撇開成敗得失不論,姜維的高尚為人,確實無懈可擊,確實大得諸葛亮真傳,而且他對蜀漢的忠誠也可鑑日月。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請勿搬運}


鐵馬冰河wu


無論武藝還是領兵做戰的指揮才能,姜維並不比魏延差,兩人都具備獨當一面的軍事才能。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對姜維和魏延都很倚重,事實上,諸葛亮對魏延的使用更多一些,在很多關鍵戰役中,都賦予了重任。

咱們從兩個方面將姜維與魏延兩人進行一下對比。

武藝對比,主要依據是《三國演義》。

魏延的戰績:




分析:魏延
共參加戰鬥11次,共取勝6次,斬殺敵將2人,擒拿2人。

魏延詐敗次數挺多,共3次,甚至遇到司馬懿也詐敗,還騙得司馬懿信以為真,追了上來。說明魏延表演天賦不錯。

再看姜維的戰績:




姜維也參與過11次打鬥,其中取勝了7次,斬殺有名有姓將領2人。沒有擒拿戰例。

從兩人的戰績對比,姜維和魏延的武藝很接近,都斬殺過敵軍前鋒大將,都是後三國時代的佼佼者。

再比較一下兩人的指揮才能,主要依據就是《三國志》了。

魏延的領兵戰績:



另外,魏延還提出過一個子午谷奇計。

分析:魏延很有軍事才華,有戰略思想,具備獨當一面的領軍能力。他對付起郭淮、費曜、張郃這些魏軍宿將還是頗有心得的。

再看看姜維的領兵戰績:









戰績分析: 姜維共領兵進行大小戰役12次。 勝利5次:大勝3次,小勝2次。 平手4次 失敗3次:大敗1次,小敗2次。 姜維失敗的3次戰役中,對方的將領中都有一個人――鄧艾,可以推斷這個鄧艾對姜維的戰術特點是做過專門而系統的研究。

從魏延與姜維兩人的作戰風格上來看,其實非常相似,都有戰略思想,意志堅定,都膽大包天,敢於用奇弄險。

如果說兩人在鎮守漢中時所採取的策略不同,那是因為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兩人面對的局面完全不同。


魏延鎮守漢中時,前期有劉備在後方支持,劉備去世後,諸葛亮還繼續做為強大的後盾,國內兵馬充足,後援強大,曹魏戰略上主守勢,主要精力是防禦蜀漢的進攻。魏延“禦敵於外”是有良好條件的,能夠保持一種攻勢防禦的態勢。

姜維鎮守漢中時,形勢鉅變。魏國三路出兵,傾巢出動,以覆滅蜀漢為主要戰略,而姜維缺兵少將,人才凋零,糧草轉運困難,主要靠軍隊屯田。各個方向上都缺乏可以獨當一面的將才,而且,國內朝局內鬥不斷,姜維也從來就沒有得到蜀國後方強有力的支持,反而頗多掣肘和猜忌。姜維“斂兵聚谷”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保存有生力量,將兵力凝聚在一處。而內部的叛徒開城投降,也是誰也想不到的事情。

總結:

在後三國時期,姜維和魏延都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明星,蜀國人才凋零,國力衰弱,他們的肩上卻承擔著與國力不相匹配的理想和重任。

魏延性格矜高,居功自傲,不肯容讓別人,良好的軍事素質並不能代替政治眼光的極度短淺。雖然諸葛亮死後,並沒有交待由他來主持軍事大權,但如果他能夠顧全大局,以國事為重,認真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以他當時的能力和威望,必然是未來蜀國軍隊中的第一人。



姜維外柔內剛,意志堅定,忠心耿耿。他勝利過也失敗過,他的敵人是憑藉了強大得多的國力和軍力。如果把鄧艾和鍾會放在姜維的位置上,真能夠比姜維幹得更出色嗎?

姜維忠誠於國家,忠誠於君主,繼承了先師的遺志,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不顧委屈,冒著生命危險去策劃和實施復辟的計劃,耗盡自己的心力和生命,最終天意弄人,功敗垂成。

姜維和魏延都是優秀的將領,都對得起他們做為軍人的榮譽和尊嚴。


饞嘴肥貓鏟史官


姜維和魏延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但除了才能以外,魏延的缺陷比姜維更加明顯。

魏延是一個恃才傲物的人,雖然本身領兵打仗很有一套,但也因此瞧不起比自己差的人,當年五虎將尚在的時候,魏延還能兢兢業業,而在蜀國英豪逐漸逝去的時候,除了諸葛亮,魏延又服過誰?一旦諸葛亮逝去,恐怕蜀國再也無人能制約魏延。就算後主劉禪,魏延也未必會賣面子,諸葛亮怎麼會把這麼一個危險人物留給劉禪呢?

而且,魏延還是一個容易激進冒險的人,作戰風格果敢大膽,而諸葛亮恰恰相反,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他們兩人的性格是幾乎相反的,諸葛亮通常並不贊成魏延的作戰風格,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諸葛亮也不可能把和自己相悖的人作為繼承人,更何況,在諸葛亮看來,魏延的冒進很可能把蜀國本就不多的資源在一場豪賭中輸得一乾二淨。

第三,魏延並不注重人際關係。由於魏延的恃才傲物,一般人進不了他的法眼。而作為諸葛亮的繼承人,需要整合蜀國各個派系,集中力量去興復漢室。而魏延經常得罪人,怎麼能做好平衡各派,集中力量去北伐呢?如果魏延去北伐,恐怕朝中很多人反對,軍中很多人不服。

所以說,魏延做不了諸葛亮的繼承人不是因為他的才能不夠,更多的是因為他自身的缺陷所致。

而姜維就不同了,姜維不僅聰明過人,而且謙虛好學,身為降將,也知進退。最為難得的是,姜維心懷仁義,忠誠可靠,是可以把興復漢室這個大業扛下去的人選。事實也證明了諸葛亮的判斷是正確的


220君


蒼茫大地按照《三國志.蜀書》分兩部分回答一下。

首先孔明是把姜維當軍事人的繼承人培養的。



對姜維的定位有兩個誤區:一是認為實際繼承孔明之位的先後是蔣琬、費禕,就不把姜維當顆蔥;二是把姜維作為孔明的繼承人。

其實,蔣琬在孔明之後名義上是大將軍,但總領尚書檯事,封安陽亭侯,後又在府中加官為大司馬,成立府署。一言以蔽之,實為丞相,只不過阿斗怕蔣琬位高權重,無法控制,以大將軍、大司馬職代丞相職。費禕在蔣琬死後,職位和蔣琬相當。說白了,兩人實際上成了孔明政治上的繼承人。

但姜維也位高權重,孔明去世時,姜維回成都,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帥諸軍,進封平襄侯。在蔣琬升大司馬後,姜維擔任司馬。延熙十六年,費禕被刺,次年就加官為督中外軍事,十九年升大將軍。

縱合上述,孔明的繼承人有三:蔣琬、費禕(政治上的)、姜維(軍事上的),陳壽作為史學家,把蔣琬費禕姜維合傳,立在蜀書第十四,他深諳孔明遺願。

其次,蒼茫大地來回答:為何選姜維,不選魏延作繼承人。

毋庸諱言,魏延、姜維都是軍事奇才。魏延被劉備慧眼識中,由牙門將軍升督漢中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全軍皆驚。新晉漢中王的劉備考魏延:現在委你重任,你有何打算?魏延豪邁地答道:曹操親來,請允許我為您抗擊他;如由偏將軍帶十萬兵來,請允許我為大王吃掉他們。劉備稱帝后,魏延升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漢中在魏延手上一直穩如泰山,建興五年孔明屯漢中,魏延率先鋒部隊,兼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孔明令魏延向西進入羌族地區,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在陽溪交戰,魏延大勝名將郭淮,升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晉封南鄭侯。



延熙元年,姜維升司馬,多次率軍進西部。六年,升鎮西將軍(正牌將軍)、涼州刺史,平定平康縣叛亂,當時費禕給他士兵不超一萬,只能老鼠搬家一小打小敲。十六年,費禕被刺身亡,當年夏天,姜維率數萬人包圍南安,魏國雍州刺史陳泰來洛門解圍,姜維糧盡退兵。次年,加官督中外軍事,出兵隴西降代縣令李簡,又包圍襄武縣,斬魏將徐質,乘勝追擊,遷河間、狄道、臨洮三縣百姓回蜀。十八年,又與降將、車騎將軍夏侯霸出兵狄道,在洮西大敗魏雍州刺史王經,殲敵數萬人。十九年升大將軍,與鎮西大將軍胡濟相約會師於上邽,胡濟爽約至使姜維被名將鄧艾擊敗,姜維自請降為後將軍、權大將軍事。二十年,魏大將軍諸葛誕在淮南造反,關中空虛,姜維率數萬人出駱谷、進沈嶺,長城上糧多兵少,魏國將士驚恐,司馬望、鄧艾馳援長城,兩軍對峙,姜維多次下山挑戰,魏將不理,後諸葛誕被擊敗,姜維返成都任大將軍。

姜維是足以與魏國名將鄧艾、鍾會匹敵的奇才。鍾會入蜀後,對姜維極為賞識禮遇。

魏延、姜維對蜀國也極為忠誠。魏延被砍腦袋、誅三族,一是想在孔明後繼續率軍伐魏,只不過做法有些極端,加之和臨時統帥、原參謀長楊儀尿不到一壺。

姜維在後主劉禪降魏後,也詐降鍾會,成功說服鍾會造反,還想替劉阿斗復蜀。最終事洩,一家被殺。

魏延沒能成為孔明軍事上的繼承人是因為魏延在蜀漢是關羽第二,本事大、脾氣也大,與蜀漢文臣武將無法和平共處。他霸王脾氣,不會團結人,要全軍都在他面前像老鼠見貓似的恐懼,遇到不買帳的,哪怕官至長史(參謀長兼後勤司令)的楊儀,魏延造樣拔刀耍橫,弄得楊儀經常像小媳婦似的哭哭啼啼的,這樣的人一旦領導北伐,那下場必是和發動襄樊戰役的關羽無二,孔明怎敢委之以統帥之責?

其二,孔明五伐中原,在五丈原必定認識到弱蜀伐強魏是個以弱攻強的巨大工程,很難短期奏功,一旦火侯拿捏不當,會使蜀漢人財匱乏,最終葬送自己和劉備等打下來的基業,所以孔明想必也構思了蜀漢後孔明時代的戰略藍圖,改為有限進攻。

他推薦蔣琬、費禕為政治上的繼承人,這兩位屬偏文的相才,正是在他們執掌朝政時,大大減少了伐蜀的大規模戰役,猛將姜維身為司馬(副帥),統軍也就區區萬人。

孔明對後孔明時代蜀國的政壇預設是:蔣費執政,併成功約束好戰的姜維,對魏發動有限北伐,甚至用有限進攻來代替防禦。而一旦蜀魏有戰事,姜維作為蔣、費的最得力的助手,以他的才能和忠誠,必能力挽狂瀾。



要完成國家戰略的轉移,只有讓姜維而不是魏延繼承軍事。姜維資歷淺,蔣、費尚能駕馭,換上魏延,急於北伐立功的魏延,恐怕蔣費兩人一起按,也按不住魏延的龍頭!

而且,魏延劍走偏鋒,甘於冒險、敢於冒險,過去“子午谷之謀"即是明證,一旦魏延鋌而走險,又遇到魏國名將,北伐軍大敗,蜀漢可能會立馬歇菜。諸葛一生唯謹慎,關羽大意失荊州。孔明怎麼會讓關羽的悲劇重演呢?

魏延的年齡也是個問題,他比孔明都老得多,說白了是孔明的同輩老大哥,杜甫有“人過七十古來稀"的詩句,即便由魏延掛帥,能幹幾年?


蒼茫大地顧煒斌


諸葛亮從來沒有讓姜維做自己的繼承人,諸葛亮指定的繼承人是蔣琬,蔣琬過後費禕,根本還輪不到姜維,直到費禕被姜維派人刺殺後姜維才當上大將軍,此時的姜維都已經53歲了,已經是暮年了,若費禕不死,姜維要當大將軍很懸,姜維派人刺殺費禕,確實是蜀漢的損失,也是因為姜維年年征戰,導致蜀漢更早的滅亡。費禕,作為諸葛亮的第二任接班人,若他沒有早死,蜀漢壽命不會這麼短。費禕遇刺的消息傳到魏國,魏國上下一片歡呼,因為費禕確實在位期間把蜀國治理得很好,費禕之死,對魏國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慕容振北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選擇一個覺得自己認可的人作為培養,是多麼重要。

姜維

姜維,可以說是一個比較難得的人才,姜維這個是是諸葛亮又離間計從魏國收過來的。因為在有一次,趙雲吃去做一個刺探的時候,被姜維所設計埋伏,二人大戰了五十回合,趙雲才衝出重圍。所以,這一點可以看出姜維的武也是非常不錯的,誰能接住趙雲二十招就不錯了,當然,那個時候的趙雲不年輕了。如果換做是年輕時候的趙雲,姜維肯定不是他對手。



魏延

魏延是一個有野心的人,而且,魏延這個人,除了野心勃勃以外,而且,他為人不忠,諸葛亮怎麼會培養一個狼子野心的人呢,這不是養虎為患嗎。

而且,魏延這個人的能力一般般,並沒有很強,武藝一般,腦子也一般,而且魏延這個人根本就沒有辦法和姜維比的。


姜維特別受諸葛亮的喜愛,諸葛亮也一直都很看重姜維,所以,諸葛亮也確實一直都在為蜀國培養人才,早年培養關平,無奈關平英年早逝。所以,諸葛亮在培養人才這一方面是花了很大功夫的,所以,姜維在諸葛亮的心裡是很重要的,兩個人情同師徒父子一樣。

姜維:姜維確實是蜀國後期少有的文武雙全的人才,靠武姜維可以,能文姜維同樣可以,而且姜維的謀略很高,不會比諸葛亮差到哪裡去,姜維這個人,甚至可以看穿諸葛亮的計策,你說姜維這個人厲害不厲害。


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成為了接班了,但是諸葛亮喜歡,蜀國皇帝確不喜歡姜維這個人,因為他早年為魏國賣命,很少人相信他。

姜維也比較年輕,所以培養姜維,在以後才會有更多的可能。


史界之說


不好意思,諸葛亮的第一順位接班人是蔣琬,第二順位接班人是費禕,除此之外,就沒有了,至於姜維與魏延,只不過是諸葛亮器重的武將罷了,接班人還遠遠談不上。

諸葛亮在蜀漢的職務是丞相領益州牧,不僅是朝廷的百官之首,同時還是益州的父母官,不僅掌握朝廷政權,同時手握蜀漢兵權,諸葛亮為自已選接班人,一定是個能居中把持、穩重忠厚的人,絕不可能是個四肢發達、勇猛過人的武將。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歷來就是文官主政,武將輔佐,如果讓武將主政,那麼這個政府即使不被纂位,也一定是個軍政府。

兩漢以孝治國,以德選官,不是沒有道理的,在當時看來,道德遠遠比才能重要,當曹操打出“唯才是舉”的口號,雖然在今天看來再平常不過,但在當時卻是石破天驚、首開創舉。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道德水平自然不用說,比一般人強太多,而以德選官的傳統自然也會影響諸葛亮,所以楊儀比蔣琬更有才能,卻得不到重用,因為諸葛亮看透了楊儀的性格: 睚眥必報、恃才自傲。所以楊儀作為當時在軍中依次於諸葛亮的文官,帶領大軍回到成都後,便不再重用。

所以諸葛亮選中的接班是蔣琬、費禕,老成持重、顧全大局、為人正派、居中調停是蔣琬和費禕共同的特點,也是諸葛亮看中他們的地方,而且他們還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骨幹成員,這個身份保證了他們執政的合法性,這也是蜀漢政治生態決定的,誰也改不了。




再來說姜維和魏延。

姜維是魏國降將,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投降,諸葛亮發現姜維的才能,因此得意重用他,在姜維投降的第二年,就任命姜維為徵西將軍,並統領五千虎步軍,以降將身份做到這個地步,僅僅二年時間,姜維確實是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

與姜維不同的是魏延,魏延是以劉備的部曲身份,以數歷戰功得到劉備的破格提拔,成為鎮守漢中的封疆大吏,直到劉備去世,魏延一直鎮守漢中。



諸葛亮掌權後,直到去世前,魏延一直是諸葛亮手下頭號大將,沒有之一,並且諸葛亮還處處維護魏延,魏延與車騎將軍劉琰不和,諸葛亮責令劉琰向魏延道歉,魏延與楊儀不和,魏延經常拿著刀在楊儀臉前比劃威脅楊儀時,諸葛亮並沒有懲罰魏延,而是居中調停,其實沒有懲罰就是維護,至少魏延是當時諸葛亮手下唯一能獨當一面的大將。

如果拿姜維與魏延相比,只能將他們同事的時間段拿來比,當姜維是徵西將軍時,魏延已經是徵西大將軍,假節。而且在諸葛亮五次北伐過程中,魏延是立了大功的,魏延曾經以偏師入羌中,擊敗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等名將,第四次北伐,滷城之戰中,魏延為先鋒擊敗司馬懿大軍,還甲首三千,功勞已是不小,而姜維在北伐中,並無功勞。



雖然姜維在蜀漢後期官至大將軍,成為蜀漢晚期能力最強的武將,並手握蜀漢軍權,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大勝2次,小勝1次,平手4次,大敗1次,小敗1次,總的算起來就是3勝2負4平的戰績,也算不錯,但這時的魏延已經去世二十多年了,兩人原本就不在一個起跑線上,若真要比起來兩人的才能來,只怕魏延不輸姜維。

不論性格原因的話,如果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不作死,他就是蜀漢功勞最多,官職最高並有實權的武將,魏延是從基層靠著戰功和能力一步一步升上來的,而姜維多少是靠著諸葛亮的提拔才升起來的,姜維在諸葛亮時期的功勞是沒有記載的,或者壓根就沒有,僅僅是靠才能提拔的。



姜維在成為大將軍後,對於漢中的防禦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戰略,姜維改變了諸葛亮時代漢中的防禦戰略,將諸葛亮時代的“禦敵於國門之外”改為“國門不設防,誘敵深入漢中,圍而聚殲”。

姜維作大將軍時期,下令不在關中進入漢中的險要棧道設防,而是收縮兵力,集中防禦,以漢、樂二城為依靠,放敵人進入漢中,然後以優勢兵力斷其補給,圍而聚殲,達到大量殺傷敵軍的目的,可是姜維忘記了一點,蜀弱魏強,蜀軍少,魏軍多,在263年的魏伐蜀之戰中,正是姜維的這一戰略,讓魏軍大量進入漢中,反而無法圍殲,最終導致蜀漢滅亡,姜維是要負一部分責任的。



無論是姜維還是魏延,誰強誰弱,都不是諸葛亮考慮接班人的對象,畢竟一個降將,一個武將,都沒有成為接班人的可能。

姜維的身份註定了不會成為蜀漢的重要人物,哪怕他身為大將軍,也一樣受到朝中重臣的牽制。雖然受到諸葛亮的提拔重用,可是重用歸重用,註定永遠融入蜀漢,也無法作為接班人。



而魏延更像一個任性的孩子,由著自已的性子做事,需要有人來管著他,他才能好好做事,在軍事上,魏延獨擋一面完全沒有問題,但在政治上,魏延就近乎空白了,與接班人標準相差甚遠。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天水之戰,諸葛亮設計調離天水太守馬遵出城,再讓趙雲引兵五千去攻打城池,設計甚妙。卻被姜維識破,他將計就計,伏兵於要路,與馬遵兩路夾擊趙雲,攻的趙雲首尾不能相顧,只能引兵敗走。

想趙雲乃上將,上陣幾乎無敵手,在天水邊遠之地,卻碰上能和他一戰的少年將軍,可見姜維的實力不容小覷。姜維槍法威猛,與趙雲旗鼓相當,兩人戰不數合,不分勝負。

趙雲敗軍回去之後告訴諸葛亮中計了,諸葛亮大吃一驚,忙問是何人破了他的計?南安人告訴他是姜維。這是諸葛亮第一次知道姜維時的情景,後面親眼看到姜維調兵遣將,就動了招降之心。


題主問為什麼魏延明明比姜維強,諸葛亮為什麼要選姜維為繼承人?而不是選魏延?首先我並不認為魏延一定比姜維強,兩人打仗的水平相差不大,只是在蜀國,魏延比姜維的資歷更老。至於諸葛亮選姜維為繼承人,我覺得有如下原因:

一、姜維比魏延年輕,未來有更多可能。

姜維歸順蜀國時才二十六歲,文武雙全,智勇齊備,而且槍法又好,連趙子龍都讚不絕口,真的是當世豪傑。

孔明驚問曰:“此是何人,識吾玄機?”有南安人告曰:“此人姓姜名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真當世之英傑也!”趙雲又誇獎姜維槍法,與他人大不同。

而魏延生卒年並不詳,他從長沙之戰投降劉備,到他死時有二十幾年,他的年齡至少有40多歲,還能為蜀國效力幾年?

因為姜維更年輕,更有塑造的空間,代表著蜀國的未來,可以在諸葛亮死後繼續保衛蜀國,諸葛亮選他為繼承人,也是理所應當。




二、魏延太過高傲,諸葛亮死後,無人鉗制他,可能會成為蜀國的禍害;而姜維他的勢力沒有起來,更好控制一些。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幾乎是蜀國的唯一大將。他性格高傲,不服人,爭功奪利,與諸位同僚多有矛盾。若不是諸葛亮壓制,他也許早就和蜀國的將領鬧翻。

可諸葛亮死後,蜀國已經無人可以壓制魏延,包括後主劉禪也壓制不住他。以魏延的性格,真的有可能會幹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在他臨死之前,當著那麼多人說,“誰敢殺我?”就可看看出他對蜀國其他人沒有敬畏之心。

延大笑曰:“楊儀匹夫聽著,若孔明在日,吾尚俱三分;他今以亡,天下誰敢敵我?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

而姜維不一樣,他是降將,在蜀國還沒有培養出根基,而且相對於他在魏國的地位,他在蜀國更受重用,更容易對蜀國產生忠心。

諸葛亮把兵法傳給他,也是為蜀國的未來保駕護航,也算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位可堪大用的將領。



三、姜維打仗和諸葛亮是一個風格,諸葛亮傳他兵法理所當然。而魏延只是畏懼諸葛亮而已,並不真心認同諸葛亮。

諸葛亮傳書姜維時,對姜維說:我平生所學,著書24篇,我觀察眾位將領,無人可授,只有你可以傳我的書。

孔明曰:“吾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死。吾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維哭拜而受。

上面這段話可以表明,孔明並不是沒有想過傳給魏延,包括軍中的其他將領,他都有考慮過,只是覺得他們不適合才放棄。

最後傳給姜維,也是覺得自己和他兩個人行軍打仗的風格差不多,才傳給他的,這也是命中的緣分。

魏延怕諸葛亮,但並不認同諸葛亮打仗的一套本事,他一直對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謀,感到憤憤不平。

魏延想起孔明向日不聽其計,亦笑曰:“丞相若聽吾言,徑出子午谷,此時休說長安,連洛陽皆得矣!今執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進兵,今又教休進。何其號令不明!”

魏延對諸葛亮多有怨言,就算諸葛亮傳給他兵書,他也未見會學,可能還會覺得自己無敵,會把兵書棄之一邊。所以,諸葛亮不傳書給他也是有這方面的顧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