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讓人麻木的,與讓人驚喜的


讓人麻木的,與讓人驚喜的

徐賁 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教授

人人都喜歡驚喜。驚喜不只是意外,而且是令人快樂的意外,令人痛苦的意外叫“打擊”。意外的快樂或痛苦都是因為人的期待(或認知)與現實有落差才造成的。

去除了悲喜、禍福的成分,意外就是人們常說的“驚奇”。驚奇與規則是聯繫在一起的,每個人的期待大致都決定於他(她)的經驗法則,這個經驗法則與現實越接近,我們也就越不容易被“驚到”。通常,我們可以從自己的意外或驚奇中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或自欺。

意外或驚奇與人的經驗積累和成熟程度有關,隨著時間的流逝,意外的程度常會降低。例如,在一個禍事連連的時代或環境中,人們對禍事的意外感就會大大降低。人們稱之為“麻木”,但這也是一種意外與規則的自然的比較效應。

不過,人的經驗積累是有限的,所以人永遠會有意外或驚奇的體驗。意外和驚奇增添和豐富了我們的經驗,有的時候還會讓我們滿心感動,產生審美效應。

2019年9月3日 ,美國ABC電視臺早間新聞《早安,美國》播放了一個視頻,是洛杉磯地鐵站裡一位無家可歸的歌女放聲歌唱普契尼歌劇《賈尼·斯基基》中的詠歎調《哦,我親愛的爸爸》。視頻是一位洛杉磯警員在現場拍攝並上傳到網上的。這位52歲的歌女是俄國人,名叫艾米莉·扎莫爾卡,原本是專業小提琴手,因為負擔不起醫療費用而流落街頭。

這位歌女引起公眾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也許是由於同情心,但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令人意外:一個流浪女歌劇唱得那麼好,任憑誰都會嘖嘖稱奇。這個意外中有一個重要的審美因素,那就是藝術的“本真”(authenticity)。

你遠遠聽到優美的歌聲,一定會想知道誰是那個歌者。並且歌者越是神秘,你就越是會覺得那歌聲猶如天籟。你如果坐在歌劇院裡,聽著同樣的歌聲,也許並不會有同樣強烈的感動,因為那個在臺上表演的歌手和她的表演之間並沒有讓你出其不意或覺得驚喜的東西。

2013年10月,一位叫阿米拉的9歲瑞典女孩在美國《現場秀》上也演唱了《哦,我親愛的爸爸》這首詠歎調,引起巨大的轟動。這裡面顯然沒有社會同情的因素,而是單純的審美本真在起作用,因為一位從來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9歲女孩,僅僅是“唱著玩”,就能如此嫻熟地表演這麼高難度的女高音詠歎調,讓聽眾嘖嘖稱奇。

這首詠歎調幾乎是歌劇女高音的必唱曲目,演繹過它的著名歌唱家包括瑪麗亞·卡拉絲、蒙特賽拉特·卡芭葉、安娜·奈瑞貝科,奇裡·特·卡娜娃、伊麗莎白·舒瓦茲科普夫、海莉·薇思特拉和安琪拉·基柯基沃。你讚歎她們的演唱,但因為沒有懸念,自然也就沒有驚喜。

當然,專業人士會細心品味和辨析這些歌唱大家的個人風格和情感表達,從各自的歌聲中感受到一種可以稱為“靈魂”的獨特內心本質。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本真。直到今天,本真,也就是藝術的真實,仍然是藝術打動人類心靈的魔力所在。

高爾基第一次閱讀法國作家福樓拜的短篇小說集《三個故事》的時候,感覺到一股奇異的電流穿過身體。他把書頁舉起來對著燈光,想讓燈光透過書頁,告訴他故事裡到底包含著怎樣的魔力。這樣的震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