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家长的哪些行为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

AA南波万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懦弱”的性格是什么?我们普遍认为,性格懦弱的孩子外在的表现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容易附和别人;遇到困难和挑战不愿意尝试、通常会选择逃避或放弃;在团队中处于跟随别人的位置,总是受欺负。


孩子的性格受到两方面即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孩子刚出生的前三年是最关键的,因为孩子的生活环境基本上就是家里,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比其他任何年龄段都多,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言行影响非常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重要发展期,TA们从大人的反应学会认识自己是谁、判断自己好不好、值不值得被爱……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言行,如果不符合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孩子内心就会埋下懦弱的种子。比如,大人总是说一些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话,例如“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这孩子真讨厌,烦死人了!”……或者大人过于限制和干预孩子的探索行为,比如:“宝宝不能这么吃饭、不能这么喝水、不能这么戴帽子……” 、“你自己系不好,让妈妈给你系鞋带吧!”这些语言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够好,什么都不会做,自己不应该、也不必有自己的想法,一切照着大人说的做才对。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愿意尝试,习惯退缩、逃避问题,性格变得懦弱。


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从家庭走向了社会,生活的环境变得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父母在态度和言行上更要注意,避免在无意中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最重要的原则应该是像对待成人那样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想法、决定,当然,不是说完全听孩子的,而是要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父母绝对不能做的是,简单粗暴地打骂,或者跟别的孩子做横向比较等,这些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性格变得懦弱。


身教重于言教,要培养一个自信、担当、勇敢、独立的孩子,父母要为孩子做好的示范。当遇到困难时,父母是积极应对还是逃避退缩?当被人欺负时,是敢于说“不”还是苦撑着隐忍?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父母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性格。


超级育儿师兰海


首先孩子一出生全家高兴的那个劲就向吃了糖和蜂蜜是的,家长想我今后好好爱我的孩子,我要为孩子好,用我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所以掌控、严历、溺爱等这些行为控制孩子,谁孩子慢慢长大形成了懦弱的心格。


我是一个父母可以说是一个不称职的父母,记得我家孩子可能三岁吧,看见别人家孩穿了雨鞋,孩子以为是皮鞋,孩子说妈妈我要穿皮鞋,后来我马上给孩子买了皮鞋,孩子的一切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都有父母来决定。不征求孩子意见,不和孩子商量不听孩子呼声,孩子在不愿意我会说听妈妈的话,这个东西好吃,这个衣服好看,比经孩子抗衡不了父母,谁孩子慢慢长大孩子心里想听父母的话,父母也是为我好使孩子形成了懦弱的心格。


当孩子走向社会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时候,父母还是不放手,怕吃亏、怕上当,记有一次孩子放暑假了孩子出去打零工,老板可能给孩子说,你必需上够一个月才能拿到工资,要是半路不干是没有工资的,但孩子上了一个多月不干了,找老板要工资老板没给,后来我领上孩子找到老板,老板怕影响不好就把工资给结了等等。以上在回到主题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孩子懦弱的性格家长起这关见作用。



闫忠芳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先解释一下孩子懦弱性格的表现通常遇到困难喜欢采取回避行为,遇到挫折绕着走,遇到需要抉择的事情常常犹豫不决等等。

通常形懦弱性格是个长期“锤炼”的过程,这是因为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年纪小的时候也不会了解到危险,因此会非常勇敢,但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当,长期如此,就会形成人们常说的懦弱性格。

第一种典型行为:父母常常不自知的帮孩子做决定。

这个应该比较好理解的,从小事到大事的决定其实都是在锻炼孩子对事情始末的考虑,对利弊的权衡,对勇气的考验,但是如果父母不给孩子决定的机会,那就相当于帮孩子关上了这扇门。

第二种典型行为:父母代替孩子做所有事情。

这是现代中国家庭的常见现象。父母出于各种原因(怕孩子受苦、怕麻烦、怕耽误孩子学习等等),帮助孩子做着本该自己完成的事情(洗衣穿衣、从小自己吃饭、遇到困难尝试自己解决)。其实这根本不是在帮孩子,就是在毁灭孩子独立的能力。

第三种典型行为:对孩子过于粗暴。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对孩子过于粗暴,孩子过于弱小,因此在面对强大暴力无法反抗时,如果长期这样,很可能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因此就会变得对所有事情都选择退缩。


用户6342922392


性格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非常关键,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关注孩子的性格养成,而问题中懦弱的性格就是一大性格缺陷,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样的家庭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呢?

1.强势父母。家里有强势父母或者一方强势的话,都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懦弱性格,这也是中国家庭里最常见的现象之一。

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必须完全无条件服从家长,不能违背一点,有孩子稍微调皮或者不小心干了错事,都少不了一顿打骂。

虽然现在打孩子的现象不常见了,但是语言暴力却是一个新趋势,对于孩子来说,也许冷暴力更会伤害到他幼小的心灵。

强势父母长期压迫孩子,孩子不敢反抗,做事唯唯诺诺,即使和别人相处时也很难改正。


2.父母溺爱。这个也比较常见,现在的孩子都被家里人看做掌上明珠,从小就娇生惯养,什么事都不想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早就磨灭了动手能力。

而正是家长的这种态度,让他进入学校和社会时,觉得落差太大,受挫感太多,什么都不敢尝试,自信心早就没了,反而是自卑心理占据了高地。

3.父母关系不和。如果父母关系不好的话,孩子在家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吵吵闹闹,最常见的就是孩子因为一点点小事,比如衣服没洗,作业没做好等,都可能引起父母的一场暴风雨。



孩子觉得父母吵架都是自己带来的,虽然希望父母能够恩爱如初,可自己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少惹事。久而久之,就成了做事懦弱的喜欢。


由此可见,孩子懦弱的性格,跟父母有很大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作为父母的可要好好经营家庭了!


天天醉美人


之前看过或听过一些文章,讲的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管是在孩子的性格上,还是在孩子的处事方式上,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仔细想来,也挺有道理的。

父母性格开朗,处事圆滑,孩子一般也会活泼开朗好动;父母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孩子一般也会大大咧咧;父母小心谨慎,孩子一般也会小心翼翼。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家庭,会造就同样的孩子,或许也有例外,但当孩子长大后,或多或少也能看到其父母的影子。

孩子天生就是模仿的高手,每天与父母朝夕相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渗透到孩子的言行之中。有的孩子爱抢别人的东西,有的孩子不喜交流,有的孩子胆小怕事,孩子的这些行为和表现都与父母有关,或者说与孩子的照顾者有关,因为有的孩子是父母自己养育的,而有的孩子是祖父母养育的。

作为孩子的家长,不管是父母,还是祖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责任感,独立有担当,那么,我们就都应当清楚,自己的哪些行为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甚至懦弱。

  • 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言行。当我们在小区里逛一逛,都能看到或者听到很多家长对孩子这样说,“快下来,危险”,“不能去,万一摔倒了怎么办?”,“是你的娃碰到了我的孩子”......听上去是不是很耳熟?也许在我们自己带孩子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就说出类似这样的话,这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干涉。当孩子本高高兴兴的做一件事或者玩的时候,突然听到了这样的命令式的话,孩子就会退缩,或许有的孩子会反抗,但是经不住大人的一再强调,最后还是屈服了。久而久之,即使孩子想去玩某种东西的时候,就会想起大人说的话,于是就放弃了,从此,孩子离胆小就不远了。

  • 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包办和不信任。“都叫你不要这样做了”,“你不行,我来”,“你能行不?”......当孩子每天听到父母这样的唠叨,会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认为自己真的不能做任何事,最终孩子就会沦为事事要他人代办,事事依赖他人的性格。
  • 家长对孩子的打击。当孩子做了一件自己认为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急着想要在家长面前表现,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却冷不丁听到了这样的话,“这个没做好啊,不应该这样做啊”......,一盆冷水浇灭了孩子的热情,不管孩子怎么做,都得不到家长的一句鼓励,长期这样,孩子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也从此不再与家长沟通交流。


    作为孩子的照顾者,你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我们要做的是:
  • 放手让孩子处理遇到的事情。当孩子真的需要家长的帮忙时,孩子会主动开口的。

  • 经常鼓励孩子。鼓励和表扬孩子也需要方法,不是简单的一句“真棒”就可以的,当孩子做好了一件事,夸夸孩子的努力,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这样对孩子更好。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不是一片坦途,虽然布满荆棘,但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心,相信孩子也会变得更加开朗活泼,也会更愿意与父母交流分享。


【我是"成长为自己",今日头条育儿专栏作者,希望通过身边的故事影响你我他,让我们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及评论】


海绵妈妈育儿


家庭中家长的教育观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懦弱性格的家长往往有这几种:严厉霸权型,溺爱型,忽视型。

严厉霸权型

家长过于强势,控制欲强,对孩子十分严苛。要求孩子必须怎么怎么样,不跟孩子商量。做错一点小事,就会不断的指责孩子。时间一久,孩子对任何事都不敢自己决定,害怕承担责任。

溺爱型

家长从小对孩子大包大揽。无论孩子有什么需求都满足,有求必应。孩子在家里就是小皇上,所有人都得以他的意见为导向。另外对孩子的各方面过于担心,路上安全吗?在学校饿不饿?冷不冷?上学苦不苦?累不累?生活百般照顾,怕有一点孩子不顺心。当孩子在家里适应了这种环境,在幼儿园,学校,社会上,其他人是不会迁就你的。于是就有了压力大,逃课,逃学,甚至工作中躲避责任的情况。

忽视型

家长总是说自己孩子老实懂事听话。家长总在亲戚朋友,老师面前说孩子乖,老实听话。孩子就会慢慢适应你给他的这个人设。会慢慢放弃自己抗争或者自己的想法,潜移默化中,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跟孩子成为朋友,但是也应该保留作为父母的威严,很多事情应该跟孩子商量着来。当孩子不乖的时候多用鼓励法,切记不要随意打骂。


三个娃亲子小课堂


现在的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多,其实受害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点,就是性格比较软或者过分随和。而这些孩子的性格形成确实是和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下面这两种家长容易培养出性格懦弱的孩子:

1. 过分强势或者暴力。孩子和大人不论是在体格还是人格的成熟度上都是有天壤之别的,一些推崇虎妈狼爸的家庭,其实很容易培养出性格极端的孩子。父母过分强势,孩子其实是没招架之力的,只能顺从,也许父母以为是在培养孩子的意志,但其实是在摧毁孩子的意志。在家习惯于服从强势的父母,孩子在外也更容易服从于强势的其他人。

2. 过度强调自省。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不论发生什么事都要第一时间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最容易变得过度随和,其实就是懦弱了。当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第一反应并不是反抗,而是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而想要让孩子不懦弱就要给孩子自信的底气,最好的自信就是来自于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溺爱,而是就事论事,不把对孩子的爱和孩子的价值捆绑,让孩子觉得不论你怎样我都相信你并且爱你,有这份爱打底的孩子是不会懦弱的。

我是echo小茵茵,一个有趣又有料的亲子漫画家。关于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在在评论里和我一起讨论哦~


echo小茵茵


孩子是全天下每一位为人父母的心头肉,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们的简单而又淳朴的愿望,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或者在各方面的造诣、能力比别人低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照顾,而更重要情绪性格方面的形成也和赡养人的教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慈母多败儿”或“孟母三迁”说的道理都是父母或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那么,孩子的懦弱性格和父母之间有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父母的哪些行为、言行又会令到孩子日后养成懦弱的性格?下面文章我们一起来探讨。

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决定性因素。在家庭教育上,在中国的家庭文化里多讲究“慈母严父”。母亲的低声下气讲教,生活上烦恼的开导;父亲的坚定信念给予的鼓励,并对孩子的严厉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时刻警醒。才会对孩子的成长起积极作用,而一些极端的或具有制止性的言行则会很大程度上让孩子形成“懦弱”性格。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性格脾气暴躁

不管是哪一方存在这个问题或者双方都是“火药桶”,稍有不测就会“爆炸”的性格都会给孩子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父母的面前甚至抬不起头,在父母面前连气都不敢喘、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错说错招来横祸。这样会令孩子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紧缩的心理状态,各方面的行为和言语交流会大大减少,变得内向。有苦衷也不会轻易向别人表达,总是藏藏捏捏。

2.经常打骂孩子

很多父母因为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做得不尽人意或是过错,便对孩子进行带有暴怒性质的言语教育甚至对孩子形成打骂,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影响他们日后在父母面前抬头的勇气,甚至产生畏惧害怕等情绪,连看都不敢看,对其心理造成压力,变得畏缩、紧闭。

3.双方经常吵闹

有人说,婚姻像一条河,会有暗礁和险滩。日常生活夫妻之间的吵骂是无可避免。但是在吵架的同时应该注意顾及孩子的心境感受。经常吵架会让孩子对家庭失去信心,经常为父母的吵闹而忧心忡忡,暗无天日,愁眉苦脸,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信息。

4.处处立场坚定

在方方面面的事情做决策或选择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孩子是没有选择权,往往是父母的“经验”和“后顾之忧”在其主导作用,孩子失去了选择的权利,也是去了立场,逐渐便失去主见,凡事要别人帮忙考虑,失去自立自强;放弃个人原则,选择妥协。

以上就是关于“家长的哪些行为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一题的回答,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点赞加关注,谢谢大家!

肝火旺盛以及备孕、湿气重、肾虚、衰老、三高、肝病、皮肤病等等,应该怎样调理最有效?

康爱多每天为您推送各种专业健康的知识,让你了解更多的健康资讯,走出用药误区!


康爱多掌上药店APP


同为家长,每次陪孩子去各种兴趣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家长,有和善的,有健谈的,有强势的,有孤僻的,也有冷漠的,而透过这些家长的外现语言行为,就很好理解班上的孩子们,为什么有些热情外向,有些羞涩内向,而有些,则是经常唯唯诺诺,遇到某些调皮捣蛋小伙伴的“挑衅”,更是显得手足无措,直朝窗外的爸爸妈妈投去求助的目光!


那么,到底是家长做了什么教了什么而导致了孩子这种相对懦弱的性格呢?简单来讲,原因有二:


第一,家长太强势,凡事喜欢替孩子做主,以权威性为家庭重心,令孩子失去了话语权。

这类家长,性格强势,掌控欲非常强,往往喜欢按自己的想法来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些是在工作中养成的行为习惯,有些则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过重,导致凡事都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希望自家孩子能做到最好,孩子一旦反抗,轻则“都是为你好”的大道理连篇,重则一顿权威性胖揍,令孩子逐渐失去了话语权。


当然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当家长的,出发点都是没毛病的,内心深处也都是希望自己孩子能好好学习,好好生活,那么将来才有好日子过。但是,在你对孩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候,你可想过孩子小小的心脏是否承受得住过重的“期望”呢?!当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家庭话语权的时候,就会开始懒得发表意见了,因为,他的意见不会被爸爸妈妈所重视啊,更不要想爸爸妈妈去采纳了,甚至,连倾听也是一种奢望。久而久之,孩子真的就不愿意替自己做主了,一是感觉家里都听爸爸妈妈的,我自己做不了主,二是反正有爸爸妈妈做主,我干嘛要去做主呢!积极放弃主权也好,消极放弃主权也罢,渐渐的,孩子的性格,就慢慢趋向于没有主见了,再接下去,遇到事情,一旦没有家长的保驾护航,就手足无措了,“懦弱”的帽子,就被旁人冠上了。


第二,家长本身是懦弱的性格,孩子在其影响下,也同化了。

我女儿舞蹈班里有一个女孩子,有一次动作一直做不好,下课后老师就单独留下她再指导一下。这本身应该是好事吧,可是她妈妈就教室外就哭上了,在大家诧异的眼神中,一边掉眼泪一边呢喃:我们囡囡怎么被老师批评了啊(咳,老师明明是帮助她再指导一下啊,哪里有批评,汗),我们囡囡平时可乖了呀,唉,等下我跟老师道歉去。。。。。。

几分钟后她女儿出来了,还没喝水就又被她妈妈又拉进教室里去了,她妈妈一个劲的跟老师道歉,还声泪俱下拉着女儿鞠躬道歉,女儿看妈妈哭么她也哭了。老师一个20来岁的年轻女孩子,被这么一搞真的很尴尬了,看着一大一小哭成泪人了,真恨不得逃走了。还好,其他几个妈妈赶紧进去帮助,各种安慰下,才情绪稳定下来,老师才开始继续上课。只是,后面一节课,那个女孩子明显不在状态,都不敢抬头看老师了。唉,估计老师也是再不敢给她单独指导了。

综上所述,孩子的表现是家长长期教育下的镜面反应,也许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变化,但最重要的,一定是家庭所带给孩子的爱或者是伤了。在这里,希望各位家长,在漫长的育儿路上,不忘初心,记住我们迎接新生命那一瞬间的感动和对孩子的祝福与期待,带着爱去引导孩子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也祝我们的孩子,一生平安喜顺。


更多真实的育儿体验,欢迎点击我的头像,关注我的头条号(育儿路上遇见你),漫漫育儿路,苦与乐的坚持,让我们一起分享交流吧!


育儿路上遇见你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教育,但是,家长的一些行为可能会导致孩子懦弱的性格。具体有哪些行为呢?

一,父母在孩子面前非常强势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强势包括性格暴躁,不耐烦;缺乏包容心动辄批评孩子;经常挖苦嘲笑孩子;几乎不表扬孩子,对孩子教育以打击教育为主;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总觉得孩子做的不够好;孩子做什么决定,总要依着父母;孩子受委屈时,不安慰孩子还总是批评孩子。

二,父母事无巨细的帮助孩子

事无巨细包括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新事物,总是吓唬孩子,夸大危险;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以爱孩子为由帮助孩子做;孩子受委屈时,马上跳出来帮孩子讨回公道;

三,父母总是不切实际的让孩子做不能做的事情

父母总是把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比较,希望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孩子总是无法完成家长的期望。有一句话叫,别人家的孩子,你总是望尘莫及。经常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孩子的自信心会越来越低,越来越懦弱。


家长在孩子面前太强势,事无巨细的帮助孩子,并且经常期望孩子做他不能做到的事情,这些都是懦弱孩子的养成秘籍,不想把自家孩子培养成懦弱孩子的家长要引以为戒!


睿爸:大学本科双学位毕业,专注幼儿教育,育有两个儿子,孩子学业优异,以亲身经历分享育儿经验!喜欢睿爸的回答就关注睿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