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孙见福


朱棣当上了皇帝之后,是如何对待嫂子和侄子们的呢?

四个字,灭绝人性!

朱标有六个儿子,大儿子和小儿子早夭,剩下了四个,老二朱允炆,老三朱允熥,老四朱允熞,老五朱允熙。


老二朱允炆

朱棣攻入南京之后,发现宫殿火光冲天,朱允炆不知所踪,有人抬出了数具烧焦了的尸体,无从分辨是男是女。至此,朱允炆死还是逃了,成了历史悬案。

朱棣继位之后,花了一生时间去寻找朱允炆,不仅派了郑和从水路上寻找,还派了胡濙从陆路上寻找。

郑和一无所获,但胡濙找了十六年之后,据说找到了朱允炆,原来朱允炆根本没有离开中国,而是藏身在了江苏吴县普洛寺内。

然而,胡濙找到朱允炆之后,发现他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了。等胡濙赶回北京,连夜向朱棣汇报之后,朱棣叹了口气,说了句“让他自生自灭吧!”

不久之后,朱允炆病死了!


老三朱允熥

朱允熥是太子妃常美荣生的第二个儿子,生完第二天,太子妃就死了,朱标悲痛万分,将对妃子的爱都倾注在了这个孩子身上。

朱允炆继位之后,封了朱允熥为吴王,可还没等朱允熥前往杭州就藩,朱棣就攻入了南京城,至此他的人生发生了惊天大逆转。

先是被降为漳州广泽王,后又被召回,贬为老百姓,幽禁在老家凤阳,不久暴亡。

老四朱允熞

朱棣处死朱允熞的手法,与处死朱允熥出奇的一致,几乎就是原版复制。

先是将朱允熞降为怀恩王,不久之后,与朱允熥一同贬为庶民,囚禁于老家凤阳,不久死去。


老五朱允熙

朱棣处死朱允熙的手法,与前两个侄子略有不同,先是将朱允熙降为敷惠王,后又将朱允熙连同母亲吕妃,一起撵入了朱标的陵墓,说是给朱标守陵。

两年之后,朱允熙和母亲居住的房子突发大火,二人均被烧死于屋内,谁放的这把火?

除了朱棣,还能是谁!

至此,朱标的四个儿子和一个妃子都被弄死了,朱棣终于可以安心了!


一半秋色


1402年,靖难之役后继位时,朱棣年仅42岁,这个年纪分明是帝王如日中天之时,可雄风依旧的朱棣却在此后的20多年里,未生下过一个子嗣。

是朱棣忙到没时间宠幸妃子?答案显然不是,毕竟男人生孩子只需要三两分钟,再怎样忙,这个时间终归是有的。

民间倾向于认为:壮年继位的朱棣之所以一直无所出,乃是因为他夺位不正,且继位后干了太多伤天害理的事,遭了报应所以无所出。

这些伤天害理的事里,除了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和侄孙朱文奎弄“失踪”外,还包括:用极其阴冷的方式“处理”了太子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长子,因为出身高贵且是长子,他成了朱元璋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他一生共有五个儿子,其中,除长子朱雄英夭折外,其他四子在他英年早逝后均在世。

朱标这五个儿子中,皇长子朱雄英和皇三子朱允熥为太子妃常美荣所生。常美荣是常遇春的长女,于洪武四年时,被朱元璋亲自下诏册封为朱标的太子妃。后不幸因生朱允熥去世。

其他三子,即建文帝朱允炆、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均为继任太子妃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吕氏所生。影视剧中朱允炆

在讲究尊卑、嫡庶的古代,朱标这五个儿子的身份地位都非常尊贵。自然,他们在皇位继承上,都比篡侄子位的朱棣更加名正言顺。

这种名正言顺,也便成了他们下场凄凉的铺垫。

朱棣继位后,一直在苦苦找寻朱允炆下落的同时,时刻担忧着大哥的儿子们会回来夺回皇位。皇位对朱棣的诱惑力有多大,他内心深处的担忧就有多重。

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的朱棣“清理”大哥朱标的儿子们终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最初,朱棣对大哥朱标的孩子们和老婆还算客气,毕竟面子工程得做足。实际上,这些“客气”仅仅是他等待时间的过程罢了。

朱标的三子朱允熥本非常受宠,毕竟,他是太子妃常美荣拼了命换来的孩子。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时,曾封这个弟弟为吴王。

可未等到朱允熥去往封国杭州就藩,朱棣就篡位成功了。于是乎,朱允熥的人生也开始发生了惊天逆转:他先是被降为了居漳州的广泽王,随后又被召回京师贬为了庶人,再后来,则被囚禁在了凤阳,后暴毙而亡。

朱允熥的一生无疑是被永乐帝朱棣捏在手里的一生,说来,朱棣亡朱允熥着实是费了一番功夫的。朱棣处置大哥朱标的四子朱允熞的手法,与处置其三子朱允熥的手法,几乎是完全复制粘贴的。影视剧中朱标

相比之下,朱棣清理大哥五子朱允熙的手法明显就与处置他几个哥哥不一样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比哥哥们,他年岁最小。

皇叔叔朱棣篡位时,朱允熙年仅11岁,这个年纪在任何年代都是尚未知事之时。可即便如此,朱棣也未放过他。

朱棣先是将徐王朱允熙降为了朱允熙,这个路数与朱棣对付哥哥们的手法一致。所不同的是,紧接着,朱棣并未继续给他降级或是贬为庶人,而是让他和母亲吕氏一起去了懿文太子陵,给父亲朱标守陵墓去了。

公元1404年,朱允熙被永乐帝改封为瓯宁王,"不遣之国"世奉太子祀。听这架势,朱允熙和母亲颇有能幸免于难的意思。

然而,这之后仅仅两年,年仅16岁(刚刚成年)的朱允熙和母亲便因府邸中莫名起火,被活活烧死。

好在,朱允熙死后,得了一个“哀简”的谥号,说来,这结局终归要比其他几个哥哥强。

朱棣做了如此多,是否就能安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最终已经得了民心,坐稳了江山,也处置了大哥的众儿子们,朱棣也依旧不安心。

为此,他甚至几次三番派郑和下西洋,名义上是为建立邦交、巩固政权,实际上却多少是为探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可惜,直到朱棣辞世,他也未能探寻到朱允炆的下落。这便也意味着,他继位后一直生活在担忧和恐惧中,如此巨压下,加上国事繁忙,竟导致他在位23年,未生下过任何子嗣,这在历史上,真真算是奇事一桩。

是报应否?谁知道呢?


记者李满


朱标之死是导致明朝的一个转折点,朱元璋花费了几十年的精力培养朱标,为的便是让他成为一个更优秀的皇帝。

可谁知道,朱标竟然在37岁那年病死了。

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又将希望放在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身上,所以他又花了很多精力去培养朱允炆。

只不过朱允炆却远不如他的父亲朱标,不仅在能力上不如朱标,在性格上也是如此,朱标是仁厚,朱允炆却是憨傻,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听风便是雨,总是别人说什么他便信什么,缺乏自己的判断力。

黄湜、齐泰说应当削藩,说了一通有的没的,朱允炆听完之后觉得所言有理,于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便决定削藩。

那时候的朱允炆坐稳了皇位了吗?没有,朱元璋临死前之所以命令诸王不得入京奔丧,为的便是让朱允炆能够顺利即位,朱允炆那点斤两朱元璋可太清楚了,没个几年时间朱允炆别想坐稳皇位。

可是黄、齐二人急于立功,急于给自己增加政治筹码,朱允炆这边才即位,他们那边便迫不及待地忽悠朱允炆削藩了。

于是,由于黄、齐之辈的盲目削藩,终于引发了“靖难之役”,朱允炆白白将皇位送给了朱棣。

朱允炆作为一个皇帝,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判断力,更没有识人、用人的本事,也无怪乎他会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让朱棣翻盘,被朱棣给打败了。

他用的那个李景隆,打不过朱棣,丧师数十万便算了,朱允炆也没追究李景隆的责任,可是朱棣兵临城下,李景隆那厮却背叛朱允炆,跑去给朱棣开门,这是人干的事吗?朱棣都觉得李景隆无耻,所以后来将来给他圈禁了。

朱棣虽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一路打到南京城,可谁都知道他不仅要“清君侧”,更要“清君”,他是要自己当皇帝,朱允炆再傻也知道这一点。

所以在朱棣攻入皇宫之前,皇宫便已经着起了火,死了不少人,据说朱允炆和他的皇后、长子朱文奎便死在了这场火中。

只不过,也有人说朱允炆并没有死,死的只是替身罢了,朱允炆早已经通过暗道逃出了皇宫,此后才不知所踪。

除了朱允炆之外,朱标实际上还有四个儿子,即长子朱雄英、三儿子朱允熥、四儿子朱允熞和五儿子朱允熙,朱雄英、朱允熥系常氏所生,朱允炆、朱允熞和朱允熙则系吕氏所生,朱棣“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呢?

实际上,朱雄英早在8岁那年,也即1382年的时候便夭折了,他的母亲常氏则在1378年生下朱允熥之后便死了。

所以,在“靖难之役”后仍然在世的只有吕氏和朱允熥、朱允熞以及朱允熙四人。

吕氏是洪武年间太常寺卿吕本之女,朱允炆即位当了皇帝之后被尊为皇太后,不过靖难之后,朱棣当然不会再允许她是皇太后,所以降为“懿文太子妃”。

吕氏虽说是朱允炆的生母,可也是朱棣的皇嫂,他也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的,自然不敢拿吕氏怎么样,但也将她“发配”去给朱标守陵。

说是守陵,实则是软禁。

当时被打发去和吕氏一起给朱标守陵的实际上还有时年11岁的朱允熙,当所有人以为朱允熙可以因此保住性命的时候,四年之后却又发生了“意外”——朱允熙的府邸发生了火灾,朱允熙竟然被活活烧死了!

朱允熙再怎么样也是一个王爷呀,府里下人丫鬟伺候着,一个15岁的少年王爷竟然能够被活活烧死,岂不怪哉?

只能说朱棣的手段太狠辣,朱允熙的存在对他而言始终是一个隐患,虽然年幼,但也得斩草除根。

当时24岁的朱允熥和17岁的朱允熞,相对于朱允熙而言更具威胁性,所以朱棣一即位便将他们二人废为庶人,然后远远地囚禁到了凤阳。

他们被囚禁在凤阳可不意味着便可生命无虞,先有朱允熞不明不白地死去,后有朱允熥突然暴毙。

靖难之役后,朱标的遗孀和儿子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全部被朱棣给斩草除根。

即便将朱标的遗孀和儿子杀完了,朱棣也没有完全放心,因为他自己也怀疑当年在皇宫里被烧的人不是朱允炆,所以一直派人在外四处搜寻朱允炆的下落,以期能够彻底铲除这个后顾之忧。

倘若朱标仍然活着,又何至于此?

倘若朱允炆能有朱标的几分本事,恐怕也不至于此。

朱允炆之失天下,不仅在于他能力不行,也在于他没有朱棣那么狠,只能说朱允炆真的没这个命。


宁糊涂


(成祖朱棣)

1402年,谷王朱穗和曹国公李景隆发动金川门之变,向燕军投降,朱棣率领军攻入南京,南京皇宫失火,建文帝朱允炆与太子朱文奎不知所踪。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朱棣篡位之后,残酷惩处了坚持效忠建文帝的臣子。如翰林学士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皆被肢解残杀,子嗣十五岁以上者也全被处死,不满十五岁者和旁支宗族发配边疆,家中女眷充入教坊司为妓。

对于大臣如此,朱棣对其大哥朱标的几个儿子,也就是建文帝的弟弟,朱棣同样是心狠手辣。

朱标活到成年的儿子一共有四个:太子朱允炆、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𤐤。

朱棣一上台就取消朱标的明兴宗庙号,重新追谥为懿文太子。接着先是将朱允熥、朱允熞、朱允𤐤由亲王将为郡王。

随后,又以不能忠直辅佐建文帝为由,把这三个侄子废为庶人,圈禁了起来。

最后这三人的结局全部以暴死告终。

至于到底真的是病死还是另有隐情,明眼人心中自然知晓。

朱标的这个三个儿子中,可能只有吴王朱允熥留有后代,明代称之为“吴庶人”。直到明英宗时期他们的境遇方才好转。

而建文帝的留下的唯一一个儿子朱文圭,也就是朱标的孙子,也被朱棣囚禁了起来。朱棣夺权之时朱文圭仅仅2岁,可能是觉得他对于自己的威胁不大,朱棣没有让他暴毙。

朱文圭被圈禁了五十多年,也是到了英宗时期才被放了出来。据史料记载,重获自由的朱文圭百感交集,由于被囚禁多年,他连牛马都不认识了,获释没多久就死了,他的后代被称之为“建庶人”。

(明英宗曾被景泰帝长期囚禁于南宫,之后重夺帝位的他深知被囚之苦,力排众议将朱标的后代全部予以赦免,恢复了他们的自由)

到南明时期,风雨飘摇的弘光政权为了收拢人心,才将靖难建文诸臣和宗室平反,追复原封号。


千佛山车神


我来回答:

最近《大明风华》在热映,有个问题剧中没有提到,那就是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四子,朱标是朱元璋长子,洪武元年,朱标就被立为太子,是帝国合法的继承人。朱元璋对官员极端不信任,杀掉大量开国功臣,不过朱元璋对太子的教育很重视,宋濂、李善长、徐达、刘基等人都曾教导过朱标。

不同于朱元璋,朱标温文尔雅,处事温和,也多次劝说朱元璋不要滥杀,如果能顺利继位,也将是一位仁厚的君主。朱元璋的想法是一张一弛,在他的治下国家刚刚起步,战事频繁,所以需要一个强势的帝王,而随着国家的稳定,则需要一位温和的皇帝来缓和社会矛盾,这对国家、百姓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史料记载:

“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

天公不作美,着重培养的太子朱标,却在洪武二十五年突然病逝,这对朱元璋打击巨大,为此痛苦不已。朱标活着的时候,朱棣不敢有什么奢望,而朱标死后,朱棣的不臣之心便一发不可收拾。

在朱元璋众多儿子中,朱棣应是那个能力最强,最优秀的那一位,而朱元璋没有选择朱棣。由于朱标的死,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让朱棣怒火中烧。多年在战场拼杀的朱棣,当然瞧不起朱允炆,对这个侄子,朱棣只有嫉妒和怨恨。

从朱允炆即位后的表现看,无论是政治手腕还是军事水平,都跟朱棣差得太多。朱允炆几乎没有什么自我判断能力,全按照齐泰、黄子澄之流的方案操作,在靖难之役中败得一塌糊涂。在朱元璋的残酷杀戮下,朱允炆手下已经没有什么贤能之人,加上朱允炆本身的性格问题,哪怕朱棣不造反,朱允炆也不是个称职的皇帝。

当时,蒙古部落仍有相当实力,瓦剌、鞑靼仍对中原有一定威胁,朱元璋统一全国,而朱允炆是否能守住这基业都是个问题。如果朱允炆守不住大明基业,那么朱棣即位才是最佳方案,虽然朱棣是个反叛,但他也是最适合做皇帝的那个人。

对于国家来说,皇帝朱棣是个合适的人选,而对于朱标的嫔妃、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可能就是个灾难。自古以来,新皇即位后,对前代皇族,存在着赶尽杀绝的现象,宋武帝刘裕几乎杀光司马皇族,齐高帝萧道成则杀光了刘宋皇族,杨坚统一全国,却灭掉了宇文一族。

有时候生在皇族,并非什么好事,锦衣玉食之外,可能是无尽的杀机,不知道哪一天就可能成为案板上的鱼肉、待宰的羔羊。经过三年的奋战,朱棣终于攻破南京城,成为帝国真正的主宰,这一路上死了很多人,付出了巨大代价,收获的时候当然也不能糊涂。

史料记载:

“谷王橞、李景隆等开门纳王,都城遂陷。是日,王分命诸将守城及皇城,还驻龙江,下令抚安军民。”

李景隆打开城门之后,南京城即刻被攻陷,朱棣马上命令部队围住皇城,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抓住朱允炆,只要找到朱允炆,无论是死是活都好说。朱棣已经控制了局面,只要掌握住朱允炆,对外怎么说都可以,毕竟他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四儿子,是有继承权的。

假如朱允炆还活着,可以逼着朱允炆让出皇位,之后找个机会废掉朱允炆,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如果朱允炆的确是烧死了,那么也很好办,既然皇帝都没有了,那朱棣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即位。

如果按照事情的复杂程度,朱允炆死了最好,毕竟死人是无法说话的,最终的结果则是朱允炆不知所踪,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团。为了找到朱允炆,朱棣花费了不少心思,甚至从他即位后,生育出现了问题,再也生不出孩子,可见其对这件事的关注程度。

在朱棣即位之初,找朱允炆不一定只是找到,很有可能是追杀,也就是发现后即刻处死,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效率也最高,杜绝后患。对朱允炆,朱棣已经是如此态度,那么对于朱标的后妃、其他儿子,也不会有什么优待政策。

朱标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虞怀王朱雄英、建文帝朱允炆、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朱标还有两位妃子,分别是元妃常氏、继妃吕氏。

史料记载:

“兴宗五子。后常氏生虞怀王雄英、吴王允熥。吕后生惠帝、衡王允熞、徐王允熙。”

本为嫡长孙的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就夭折,年仅八岁。正是因为朱雄英早夭,朱允炆才有机会成为皇太孙。朱允熥,在建文元年封到了杭州,只是还没有来得及去,朱棣开始发动战争。

史料记载:

“建文元年封国杭州,未之籓。成祖即位,降为广泽王,居漳州。未几,召还京,废为庶人,锢凤阳。永乐十五年卒。”

等到朱棣当上了皇帝,朱允熥也就没好日子过了,先降为广泽王,之后废成老百姓。哪怕成为老百姓也还好,最起码还能活下去,只是朱棣还把他囚禁在凤阳,永乐十五年去世,具体死因也就无关紧要了。

衡王朱允熞,朱棣先降格为怀恩王,在和他哥哥朱允熥一同关在凤阳,死亡时间在永乐十二年左右。徐王朱允熙,被降为敷惠王,和母亲吕氏一同居住在懿文太子陵墓,不久之后,居所发生火灾,被烧死,想来也不会是正常死亡。

朱标的妃子常氏,在洪武十一年,因为难产去世了,按照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产几乎是必死无疑。吕氏则和朱允熙一起,死在那场莫名其妙的火灾中。吕氏和朱允熙死得最蹊跷,一般来说火灾大多是人为的,且朱允熙死时才十六岁,很有可能跟朱棣有关。

这跟宋太宗赵光义有些相像,赵光义即位后,赵德昭自杀而死,赵德芳病逝,经过推测,后世大多认为赵德昭、赵德芳是被宋太宗害死的。

虽说朱棣是位英明神武的皇帝,但他也是一位刚愎自用、弑杀无度、多疑猜忌之人。在他即位后杀掉了不少人,有建文旧臣,有建文的将领,也有大量的宫女仆从。皇族之间可能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如果可以选择,朱标的儿子们可能不再想投胎到帝王之家。

朱棣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同样步了老爹后尘,总共三个活着的儿子,老二又造侄子明宣宗的反,兵败投降被杀,老三也是郁郁寡欢。

无情最是帝王家啊!


杨角风发作


朱棣在1402年打进南京,登基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改换朱标的谥号。

朱标在去世后,朱元璋给他谥号“懿文太子”。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登基称帝后,改称朱标为“懿文太子”。

朱棣这样做,一方面是表明不认可朱允炆的追尊,另一方面也表示,他的皇位是从朱元璋那里继承过来的,与朱标、朱允炆都没有任何关系。

朱棣给朱标“降格”后,他又是如何对待朱标的妻子儿女的呢?(朱棣剧照)

先说朱标的女儿。朱标有四个女儿,都没有受到靖难之役的影响。这也是皇权社会的一种认识。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没有动过他们两人的女儿。

咱们再来说朱标的妻子和儿子。

一、朱标正妻常美荣。

朱标一生有两个妃子。

正妻常美荣来头不小,她是常遇春的长女,蓝玉的外甥女。洪武四年,明太祖册封她为太子妃。她为朱标生了长子朱雄英、三子朱允熥。也就是在生朱允熥的时候,难产而死。

(朱标剧照)

二、朱标侧妃吕氏、第五子朱允熙。

除常美荣外,朱标还有一个侧妃吕氏。她是太常寺卿吕本的独女。他为朱标生有二子朱允炆、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

朱允炆继位后,把她尊为皇太后。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到南京城金川门的时候,专门把吕氏请到军中,向她诉说了自己起兵不得已的苦衷,并让她进城劝说朱允炆和解。接着,吕氏回城的时候,还没走进宫,宫中一下就熊熊大火窜起,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

接着,朱棣进城登基称帝,然后让吕氏带着其11岁的儿子朱允熙住到懿文太子陵(也就是朱标的陵墓)旁。四年后的1406年,母子俩住的府邸突然起火,吕氏和朱允熙都被大火活活烧死。

究竟府邸怎么会失火?究竟为什么竟然就被烧死了,谁也不知道。

三、朱标长子朱雄英。

生于1374年,1382年的时候夭折,享年8岁。(朱允炆剧照)

四、朱标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被朱元璋培养为接班人。上台后实施削藩,触怒朱棣等藩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打进南京城,皇宫突然起火,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

五、朱标三子朱允熥、四子朱允熞。

这两个儿子虽然不是同一个妈,但是,命运却极为相似。

他们都是在朱允炆当皇帝的时候被封藩王。朱允熥被封为吴王,朱允熞被封为衡王。不过,他们还未就藩,靖难之役就打起来了。这是相似的第一点。

朱棣靖难之役胜利,登基称帝后,两人都被降格。朱允熥被降封为广泽王,迁到漳州。朱允熞被降封为怀恩王,迁到建昌。这是相似的第二点。

这一年9月的时候,也就才过去半年时间,两人又都同时被召回南京,废为庶人,禁锢在凤阳。这是相似的第三点。

1417年,两人都莫名其妙地暴卒。这是相似的第四点。

两人的所谓“暴卒”,显然是朱棣有意而为。

那么,这两个人都已经被废为庶人了,而且已经被禁锢了15年,朱棣为什么却还在这时候杀掉他们呢?

原来,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朱元璋的第十一子蜀王朱椿与他的儿子朱悦燇闹翻了。于是,朱悦燇跑到长沙去,投奔他的叔叔、朱元璋的第十九子谷王朱橞。

这个朱橞,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本来是带着部队进南京,帮助朱允炆抵抗朱棣的。后来,看见朱允炆失势了,于是打开金川门,把朱棣放了进去。朱棣很感激他,让他住在长沙。

可是,在长沙的时候,他却自恃功高,为非作歹,欺诈百姓。发展到最后,越来越变味。当朱悦燇去投奔他的时候,他就把朱悦燇打扮成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准备造反。朱悦燇百般不同意,但是没有办法。

朱悦燇的爹朱椿吓坏了,赶紧进京告诉朱棣。朱棣派军队去长沙,抓到朱橞,把他和他的儿子都贬为庶人,又把朱悦燇送回蜀王府。

这件事虽然很快就平复了,但是朱棣却担心起来。有这种担心,朱标的两个人朱允熥、朱允熞就成了背锅侠,也就在这时候“暴卒”了。

总之,朱棣当皇帝时,朱标还活着的一个老婆与四个儿子,全都没有好下场。这也是皇权社会里,在皇权斗争中失败一方的典型悲剧。


张生全精彩历史


无一幸免。

朱允炆在位的四个年头里,这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想必要干一番大事业。他清楚地知道,正是由于父亲朱标的早逝,自己才得以嗣位。但同时环伺在周边的,还有虎视眈眈的叔叔们。

1402年,也是朱允炆出现在史书上的最后一年。随着朱棣的铁蹄踏破南京城,朱允炆消失了,也许是逃走了,也许是死掉了。

但他算是从靖难之役中解脱了,他的兄弟们还要在朱棣的掌心上受苦受难。

愿不复生帝王家

“不复生帝王家”,这是南朝宋刘子鸾被害前说的话,为其兄前废帝所杀,时年9岁。

骨肉相残,本已有悖人伦,何况在皇室之间变本加厉。一个9岁的小孩都能悟出的道理,可见其间的惨烈。

朱棣又怎么会不懂?在赶走了他的侄子朱允炆之后,自然不能再留后顾之忧。朱棣自己的帝位就是武装斗争得来的,又怎知朱标的后代不会再来一次靖难之役?

朱标共有两妃五子,至1402年时,尚有吕氏妃在世,长子早夭,次子即朱允炆,其余三子均在世。朱棣即位后,随即着手开始铲除异己的行动。

建文帝朱允炆的三个弟弟朱允熥(tēng)、朱允熞(jiān)、朱允熙,在建文元年就分别封为吴王、衡王、徐王。从《明史·列传第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位王子的下场:

吴王允熥...成祖即位,降为广泽王,居漳州。未几,召还京,废为庶人,锢凤阳。永乐十五年卒。
衡王允熞...成祖降为怀恩王,居建昌。与允熥俱召还,锢凤阳,先后卒。

朱允熥和朱允熞的命数相似,先是受到降职处分,不许留京居住,一个调任福建,一个调任江西。看得出来朱棣对他们还不放心,也许是怕他们纠集地方势力起兵造反,不久就把他废为庶人,监禁在离南京不远的凤阳,估计是便于看管。

这一对难兄难弟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相继去世。这两人相差7岁,且离世时年龄并不大,先后去世的情况并不寻常,我怀疑是朱棣有意为之。同年二月,朱元璋另一子朱橞因谋反被废为庶人,朱棣很有可能顾忌再有人谋反,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结束了这两人的生命。

再来看吕氏妃和朱允熙:

徐王允熙...成祖降为敷惠王,随母吕太后居懿文陵。永乐二年下诏改瓯宁王,奉太子祀。四年十二月,邸中火,暴薨。谥曰哀简。

朱棣同样先是贬爵位,派这母子二人去给朱标看坟。但是四年后却因官邸一场大火二人同时丧命,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也是朱棣干的,因为朱允熙是带着身份死的,所以还给了谥号。根据《明谥纪汇编》记载:“蚤孤短折曰哀,居敬行简曰简。”似乎是个还不错的评价。

以儆效尤

自古以来,历代得位不正的帝王最怕的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此务必斩草除根,只把机会留给自己的子孙。

这样的例子数也数不清,而在明朝实属首例。朱棣想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却被后世子孙学了去。后来朱瞻基即位,朱高煦之变爆发后,他不得不杀掉朱高煦,还把他的儿子们都杀了,也是模仿朱棣的一种做法。


闲饮东窗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俗话说的好“成王败寇 ”,在历史上失败者的结局基本上都是很悲惨的,即使是亲属结局也同样好不到哪里去。朱允炆在登基后急于削藩,引起藩王们的不满,而朱棣率先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干掉了侄子朱允炆,坐上了皇位,自己当起了皇帝。那么,之后朱棣又是如何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的呢?

据史料记载,朱标有两位妻子,一位是常遇春之女常氏,她为朱标生了大儿子朱雄英和老三朱允熥。老大朱雄英在八岁的时候夭折了,而常氏在生下老三后也死了。另一位是吕本之女吕氏,他为朱标生了老二朱允炆,老四朱允熞和老五朱允熙。因此,在“靖难之役”之后,朱标的妻子只有吕氏一人,儿子除了朱允炆外还有老三朱允熥、老四朱允熞和老五朱允熙三人。

吕氏在朱允炆当上皇帝之后就被尊为皇太后,但是在靖难之役后,朱棣自然不可能尊她为皇太后的,命其和11岁的儿子朱允熙一起在懿文陵为朱标守陵,并将其贬为“懿文太子妃”。不要认为而朱允熙就此可以保住性命了,在4年后因为朱允熙的府邸“意外”发生火灾,而被活活烧死。

然而,对朱棣的皇位最有威胁的是已经24岁的老三朱允熥和17岁的老四朱允熞。因此,当朱棣登一登上皇位便将吴悼王朱允熥和衡愍王朱允熞召回,并将他们二人都废黜为庶人,而且还将他们都囚禁到了凤阳。同样不要认为被囚禁就可以保全生命了,其实不然,先是朱允熞不明不白地死掉,后是朱允熥的突然暴毙。

总结下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没有一个是好下场的,都被朱棣全部干掉了。就连朱允炆他都还有没有被大火烧死,一直派人在找寻,欲除之而后快。


大史官


皇位争夺历来是残酷的,但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杀光了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的一共十个儿子,还顺带抢了李元吉的老婆。相比之下,朱棣则温柔了许多。

朱棣靖难的根本目的是皇位,旗号是“清君侧”,主要对手是侄子朱允炆。而朱标是什么人,朱元璋长子,当了大明王朝二十多年的储君,备受信任,太子之位无人可以动摇。

朱棣靖难确实没少杀人,但是对于朱标的家人,除了朱允炆必须死以外,其他人朱棣不能杀,也没有理由杀。但是朱棣也不会给他们翻身的机会。

朱标共有两位夫人,原配太子妃常氏,是常遇春之女,比朱标死的还早,生育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

本来长子朱雄英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将来可以继承皇位,但是命不好,只活了八岁。

三子朱允熥,靖难之后被朱棣废为庶人,囚禁在凤阳老家。

吕氏,建文帝生母,朱允炆继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共生有三子,除了朱允炆外,还有

四子朱允熞,以及五子朱允𤐤。

建文帝朱允炆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大火之中不知所踪。

四子朱允熞,和他三哥遭遇一样,同样被废为庶人囚禁在凤阳老家。

五子朱允𤐤的结局更惨,他虽然没有被废为庶人,但是和母亲吕氏被罚去给朱标守灵,莫名奇妙的死于大火之中。

没办法,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或许他们也曾抱怨过,为何要生在帝王家。


一点点历史


小雪微鉴:历史上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皇帝可能就是明朝的朱棣了,他在自己的侄儿朱允炆登上皇位以后,因为不满削藩,便从北京开始举事,一时间,整个大明朝似乎陷入了风雨飘摇的时代。在靖难之役以后,朱棣对待自己大哥朱标的妻儿们,也是非常的惨不忍睹,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皇帝,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在皇权面前,亲情永远的不值钱。

靖难之战役,虽不及靖康之难时候的凄惨,却也是满目凋零

说起靖难之役,很多人都会想到脾气暴躁的朱棣,在小雪的心目中,恐怕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的心,狠过朱棣了。

对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而言,当时在削藩之时,念及亲情,放掉了朱棣。可是朱棣一点也没有感恩自己的侄儿,回到北京以后,立马就着手开始造反。

都说一家人,哪有什么仇怨,恐怕在皇位的眼中,只有反目成仇了。

靖难之役时,皇宫起火,朱允炆不知所踪,历史上也没有关于朱允炆下落的记载,对于此,小雪认为:朱棣在造反成功以后,在看到削藩的真相,念及亲情,心软了,然后放掉了朱允炆,偌大的皇宫,被朱棣的士兵重重包围,朱允炆又是如何能够逃离朱棣的视线,恐怕只有一个解释,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也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朱标的妻儿也难逃厄运,在这场政变中,很多被俘虏的皇室贵胄,都受到了朱棣的百般责难和摧残

朱标死后,留有一个遗孀,在朱棣称帝以后,对于这个曾经的嫂嫂,朱棣把她关进了冷宫,还有朱标的几个孩子,基本上发配的发配,劳改的劳改。

对于自己的哥哥弟弟,朱棣也没有放过,他把这些人全部贬为庶民,然后轰出宫去,让他们从此在自己的眼前消失。

如果放在以前,肯定不能这样做,毕竟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后,时间才过了不到百年,恐怕,在九泉之下的朱元璋看到朱棣如斯作为,也不会原谅这位明成祖吧。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