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曾经独占鳌头的“文都”,如今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知道是哪吗

安徽是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有徽州文化、江淮文化、皖江文化和庐州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安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国的各民族长期在此相互碰撞、交融、渗透,使安徽的文化更加独树一帜,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鼎盛、独占鳌头。特别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桐城”,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享有“文都”的盛誉。

曾经独占鳌头的“文都”,如今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知道是哪吗

桐城是安徽省安庆市下辖的县级市,地处长江北面,沪蓉高速、合九铁路、206国道等交通主干线纵贯全境,是皖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享有“七省通衢”之称。市辖12个镇、3个街道,是皖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也是合肥都市圈的南面门户城市。古称“桐国”,因桐城区域内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

曾经独占鳌头的“文都”,如今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知道是哪吗

桐城最有特征性和代表性的资源就是文化,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资源,在全国不同凡响。明清时期,大量的豪门大族迁来桐城居住,使桐城的尊儒重教之风气盛行,程朱理学发展鼎盛,在民间形成了“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良好风气。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也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桐城派”,作家、艺术家遍布全国,主盟清代文坛200多年,无论是在哲学、史学、诗歌、戏曲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影响深远,享誉海内外。

曾经独占鳌头的“文都”,如今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知道是哪吗

桐城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间歌谣数千首,民俗民风多姿多彩,其中以“六尺巷”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六尺巷位于桐城市西南,全长100米,宽6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以及巷道两端的石牌坊、诗画照壁、假山石等等。其中东边的牌坊上刻着“礼让”两字,两边豪宅的墙壁上也雕刻有精美的“礼让”图画,随处彰显着传统“谦让”美德。

曾经独占鳌头的“文都”,如今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知道是哪吗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望族是邻居,两家之间有空置的土地,吴家欲在造房子的时候占有,结果双方发生了纠纷,连县衙都难予定夺。因而,张相府的家人连忙写信到京城,将此事告知张英,张英就回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理解了诗中的意思,立即拆让三尺,吴姓也深受感动,谦让出三尺,于是,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六尺巷”由此而来。

曾经独占鳌头的“文都”,如今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知道是哪吗

“六尺巷”只是一个窄巷,但揭示的心境却是非常宽广。在历史上,桐城曾经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个小小的县级市,明清时期有据可查的进士就有240人,举人640人。就连《明史》、《清史》中记载的桐城人物也有70多人。在当代,也先后诞生了近3千名博士,20名两院院士,是当之无愧的“文都”。然而,近来它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知道它的人却并不多,相信桐城的低落只是暂时的,淳朴、勤奋的桐城人一定会再创辉煌。

曾经独占鳌头的“文都”,如今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知道是哪吗

不知道读者们知不知道桐城?知不知道“六尺巷”?欢迎您的精彩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