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占中心主导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zhangbaozhi


从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始,儒学就融入了思想文化的长河里,历经千百位儒学大师的修正锤炼之后得以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种思想文化能否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关键是看它是否能满足社会存在的发展需要。

儒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顺应社会。

一、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率,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思想上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这一切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后经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在当时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战国时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是此时儒家思想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原因在于用暴力征服手段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已经成为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儒家思想不能为兼并战争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秦统一六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丞相李斯认为儒生借古非今,会扰乱民心。秦始皇毅然决定焚书坑儒,目的是加强思想专制,为政治专制服务。

四、汉朝成立,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加剧、匈奴为患等因素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在这一形势下,唯一出路只有采取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此时的儒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了新的发展,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宣扬“大一统”和“君权神授”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十分有利,能够真实反映社会存在,对“仁政”思想的继承也有利于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董仲舒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儒学发展,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而形成的,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正统思想,是因为儒学家们能吸取百家之长,不故步自封,善于学习借鉴,更在于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发展。

五、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道盛行。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想法,对佛老之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北宋时期复兴儒学、抨击佛道之风盛行。同时儒家思想又得到发展。儒学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它的产生是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重树人伦与儒学价值,重建儒学道德的主观努力,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统治阶级利用其中理学中“灭人欲”的教条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其中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了。

六、明中后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政治腐败。思想家李贽打破对孔子的迷信,针对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儒学的正统地位又一次遭受动摇,儒家思想又一次面临变革与改造。

七、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的兼容并蓄。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儒家思想本身的双重性和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决定了它能够随着历史的潮流与时俱进,在不同的社会存在中被赋予不同的思想内涵,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因此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并没有随封建社会的消亡而消亡,相反,它在新的社会存在中又发挥了新的作用。

儒学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所以不免带有一些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因此对待儒家思想一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比拼的是科技和制度!阻碍科技发展和制度进步的,我们要坚决摒弃。


大简爱读书


儒家思想就是孔孟之道,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以达到他们想达到的目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讲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思想非常符合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方法和手段。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倡导儒家思想,甚至达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之所以儒家思想长盛不衰,就是统治阶级大为推崇的结果。成为了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工县和武器。谁违反了儒家恩想谁就是大逆不道,必受到统治阶级的惩罚和鞭挞。这就是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孤竹国人1


儒家思想主要是人伦思想和学问,突出的是人本身,众多事实证明,以人为本才是成功的法宝,人道才是王道,人道也是天道!

阿里巴巴为什么能成功?因为它抓住了走向富裕和半边天的几亿妇女的需求,法国AV老板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首富?因为它抓住了以中国富婆为首的世界奢侈品行业的需求的富婆们的心,一个AV包1万到3万,可是成本在广东的制作成本只是百十元,这利润之高令人咋舌。



最近一直在考虑个问题,屡败屡战还能成功到底秘诀在哪里?马云创业几次都面临弹尽粮绝,还不是有大钱的人最后帮他一把?每一个跌倒再爬起来的人都是因为最终有人相信他、帮助他、关键时刻扶持他,他才能渐渐羽毛丰满,有能力浪揭飞舟?
众志成城的反面教材项羽


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的领悟,老书上是没有写的,很多3纲5常也早就不适应了时代需要,肯定会有些愚昧腐朽的形式在其中,既然是思想,说的是一个体系,尊重人、重视人、大局观、感恩心、互帮互助、用长避短、尊老爱幼、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才是它的精髓!


黄蜂二师兄


两千多年的封建统冶,尽管中华大地上众多的思想家层出不穷,百家争鸣。然而代表封建思想的最高决策人是皇帝,皇帝被一众腐儒奉为天之子,自认为家天下,这样的环境下出现的是大批的奴婢。

中国古代有道家而称道教,由于道教以清静无为为宗旨,以自然为根本,这样的教义对统冶阶段管理虽无害处,但对广大民众的影响力毕竟小了点。所以有道士盛世隐身,乱世下山的说法。

佛教传自印度,由于是出家修行,到寺庙里去住,没有夫妻儿女。尽管佛教义以行善为主旨,以积德为高尚。然而终究是离家,中国人对家国的情怀根深蒂固,所以知俗不俗。

儒家之说,是孔子的徒子徒孙而为。其实孔子之前,早就有读书人了,那么孔子的先生怎么称呼呢?

因为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以其努力地传承几乎断章的文化,抛弃物质名利,终生为后生教育而思索,儒家奉孔子为至圣先师。由于儒家的教育思想为统治阶段的政权稳定有积极的作用,统治阶级需要有知识的儒家学者来充实与指导,这样自然一拍即合。儒家学者也依靠统治阶级给予的权利而身名显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阶级,在农耕文化之时,是社会前进的力量之一。当然,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及儒家当中的许多腐儒,只顾个人的得失,或者为统治阶级主子卖命,对平常的老百姓视为草芥,这也是儒家思想当中的糟粕与封建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


风水财运与人生预测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推崇。

儒家思想在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规范社会秩序等方面确实有其先进性,因而能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瑰宝。

但是,在强敌环伺、群雄并起的混乱时局中,人家是不会跟你讲仁、讲义、讲信的,竞争的最后手段就是战争,而战争的目的就是胜利,因此,强权就是道理。因此,孔孟之道在春秋战国不会被诸侯采纳是理所当然,因为谁也不会去步宋襄公的后尘。

然而在夺取政权、并实现全国政治军事的统一以后,主要矛盾变成了国内民众文化的统一,而儒家思想中规范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理念,是最有利于统治民众,即“平天下”的。因此,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并被汉武帝采纳和利用,从而消除内部对手以后,儒家长期以来得到统治阶级的维护,这是其能够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再是儒家核心的思想,甚至连具有客观和唯物主义思想的荀子都几乎被剔除了儒家,而是继承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从四德”这样一些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因而也就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典范,并失去了“智勇”、“学思”和“格物致知”等创新精神,成了阻碍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应该抛弃“独尊儒术”和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糟粕,而挖掘和发扬其精华的。


WILLSON39


先直接说原因:儒家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其对“秩序”的稳定加成更优秀。

有关儒家思想的问题太复杂了,只言片语难尽其详,其实儒家之所以在中国长盛不衰,其内在的主要原因是儒家提倡的所有思想基本上都有一个根本的指向,那就是“秩序”,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所有的学说都秉承“秩序”的存在,而“秩序”恰恰是一个文明想要壮大前进所必须的和最重要的框架支撑。

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提倡的学说在稳定“秩序”的同时让同一个文明体系下的每一个个体存在都是“利益相关者”,也就是说儒家学说的影响关乎“你我他”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儒家学说的“作用力”绝大部分是相互的,非如此儒家无法长久的兴盛和持续连绵不绝的传承。

更关键是的儒家学说的“秩序”性体现不单纯是从“上位者”到“下位者”的纵向传递,更有从中心向四方扩散的横向传递,总体而言儒家的秩序体系是一个“立体”的相互嵌套的聚合体形态,儒家的精神内核每一点都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嵌聚在一起的。

大概说一下:

“秩序”是一个文明社会体系稳定成熟最重要的基石。

人类自诞生智慧以来从部落到部落的融合壮大,直到诞生文字,形成文明的基础,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逐渐形成,随着部落的壮大和统治范围的扩张,“秩序”的重要性会越来越紧迫,诞生社会雏形甚至体系都是自然而然的。而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类国家形态,这对“秩序”的梳理更加迫切。

其实不仅仅是人类社会,我们所知的生物群落,凡是具有聚集性特征的生物都有对“秩序”的遵从,其实这种生物群落的内在特性其根本的决定因素是“生存”的本能所驱使,就是群体的力量或者原始本能的团结协作力量能够让种群的生存力和传续力更加坚韧顽强,而让一个种群互相协作团结的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秩序”。

我们所知道的这种例子很多,像狼群,蜂群,蚁群,猴群等,这是几种比较典型的聚居性生物种群,这些种群的“秩序”性表现特征简单而有序,狼群有狼王,蜂群有蜂后,蚁群有蚁后,猴群有猴王,这其实代表了一种自然法则。

像人类即使在原始部落时代,也不是一团散沙的个体存在,每一个部落都有首领,这就是种群生存上的“秩序”强制需求,但是人类毕竟是智慧生灵,所以人类的发展既有自然法则的遵从性又有智慧思考的加成,这就是文明体系,社会体系和国家。

如果说“统治阶级”到如今几乎已经是“贬义”词的存在而被人痛加鞭笞,那么如果放到原始或者部落时代,朴素意义上的“统治”其实还是很具“褒义”性质的存在,何为“统治”,就是“统领治理”。我们这里不是美化什么或者褒扬什么,就是仅仅从这些名词和含义的诞生和本源理性的去探讨。

“统治”的两个字分开看都是褒义性更浓一些。

“统”的主观含义就是一致性,总揽性和团结合作性,其原始的含义主要在于抱团生存下的利向性选择。

一个种群或者部落想要把个体的力量聚合到一起以便发挥出更强的作用总归要有一个“分工”的寻求,也就是说怎么也要有一个“头领”或者“带领者”。一窝蜂的无序迸发是无法发挥出集体的力量的。,

“治”的主观含义就是管理,整合,理顺,其原始的含义在于将“个体”的“悖力”尽量消解以便在整合为一致力量时更加协调有序以便爆发出更强的力量。

“统治”的原始含义就在于集体生存的一致性需求下尽量让每个“个体”更有序的发挥出自身的力量让集体的聚合力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其实“统治“体现的终归是一种“秩序”的力量,也就是说文明体系下或者国家之下每一个人都是“统治”的对象但同时也是“施力者”和受益者。有时候受统治者往往厌恶统治者,但却无法摆脱这个群体下的“秩序”相互作用力。

当然有智慧的生灵毕竟是复杂多变的,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很多原始意义的存在在保留本源属性的前提下无限的具象化甚至于本源初衷背道而驰。

不过“秩序”总归是一个文明体系最重要的因素。

儒家文化在“秩序”上的稳定性加成和“利益纠缠”是其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

儒家文化能够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主流价值观并长盛不衰有其内在的自然法则特性。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也只能列举几种重要的典型的学说理念阐述一二。


比如我们最熟知的“忠孝仁义”。

其实中国文化里一般意义上阐述的话,“忠孝”是不分家的,也就是说“忠孝”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忠孝”的含义中国人基本都能深刻理解。单纯从儒家的思想时间线上来说,“孝”的含义更接近儒家的源头核心,“忠”是在逐渐丰富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中随着封建王权的不断巩固从而显的越来越重要,之所以把“忠”放到意首也是一种“秩序”体现。

主要说说“孝”文化,这个中国人都很懂,大概说说原理。

“孝”或者说孝道被尊为百善之首,也就是说“孝”在中国文化的道德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具有优先道德性,人如无“孝”则莫谈其他。中国文化自古便有家国天下的世界观,我们常说有国便有家,爱国爱家。

你看“孝”有关的界定大部分是,传承,存续,生老病死,每一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孝”的影响,从小我们要孝敬父母,敬爱长辈,而当我们逐渐老去则被晚辈孝顺,这是每个人一生完美的生存环。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孝”的主动者到被动者,也就是说“孝”的互动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如果一个人不孝那么老了以后孩子就可能学着不孝,这种潜在的心理威慑力影响着每一个人,从而自然而然的让每一个人都去秉承“孝”的文化约束力而不敢轻易尝试破坏这种伦理秩序。

这种让每个个体发自内心的去遵从的道德文化理论从心理的角度讲其境界高度是登峰造极的,儒家的“孝”文化自一诞生就以无上的威慑力笼罩了每一个人,并在人的心底烙印了无法抹除的痕迹。

更高明的是,“孝”文化影响下的体系每一个人都会争先恐后的去维护她发扬她,而不敢轻易违背。

归根究底是“孝”文化把握住了人性的根本,生存,生存让每一个人关联到一起,成为“利益纠缠”无法割舍的存在。

而“孝”文化的伦理有序性,对一个家庭的稳定不言而喻,我们尊重先辈,敬爱父母,理解长幼有序的重要性,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流淌不断在文化历史中叠加放大,这自然而然的造就了中国人尊重权威,尊重先辈,重视宗族的特性,放大到国家就是家国天下观,这让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伦理有秩,国家有序,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传承延绵数千年的文化根基所在。

“孝”的道德约束性具有极强的跨越性和延展性,因为“孝”文化从本源上讲是具有自然法则特征的普适性,中国古代上到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所有人在“孝”的范围内是平等的,每一个人所遵从的“孝道”标准都是相似的,并没有高下之分,也就是说“孝道”的道德上限是一碗水端平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例“孝道”之外而能特立独行。

正是因为“孝”文化的高度和普适性,所以能传承延续至今依然被中国文化所遵从。


儒家文化能够成为中华文明最主导的价值体系与其秉承的“秩序”理念密不可分,“孝”文化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念。其他太多了,非一时半刻能详尽其能。


波澜碎风寒


因为儒家是大众思想,建立人我之间的关系,它是平凡的,人必需的。

在儒释道主流三家思想体系中,道家更注重人与自然规律之间,佛家更注重解决人的觉悟,一般人来说,难度比较大。而儒家思想首先从满足日常开始。有兴趣的可以往下看,下面简要从一个侧面说。

如题,儒家思想长盛不衰,是由儒、道及诸子百家从原始道家分立门户时决定的。

春秋时期,儒家由仁出发,试图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秩序,这种思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尽管有的君主不接受,但也无法反对。跟粮食一样,不吃不行。董仲舒后,儒家思想开始变化,以后慢慢脱离本质。至宋明理学前,佛家已经昌盛,儒家思想的教条主义已经成为诟病,程朱理学兴起,可惜又进入另一个诟病,完全违背了儒家最初的思想,大批腐儒兴。后,王阳明从儒释道结合,建立心学,可惜是半瓶子醋。心学在当时一定积极意义,但跟儒家最初的思想还是有大的不同。直到清初,以顾炎武为首的清学兴,儒家向最初的路线转向。儒家思想的历程虽经历波折,但因为贴近大众,而经久不衰。

道家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有养神论、方士、符咒祝由、敬神、医药、八卦占卜等等,养神论思想以老子为代表,到庄子时又侧重养气,后来成为神仙丹道的核心。方士、敬神等演变为后来道教。其他都在民间。由道家思想整体看,相对高深,从大众的认识来说,要搞得通,需要一番功夫。

诸子百家其他门户,如杨朱学派,大致也可划到道家思想范畴。墨家思想有弊端,承认有个主宰。二者都不是大众能长期稳定接受的。法家思想侧重国家治理,不是大众都能学习并运用的。

两晋时期,佛法真正传入我国,但佛法解决的是人心问题,目标是觉悟,对大众来说难度很大。虽说曾有一度发展很壮大,但违背了国家发展的要求,所以出现“三武一宗”灭佛运动。

孔子当时说道家隐士派,“鸟兽不可同群”,即是否定隐居的行为,可以说是儒家思想是立足于大众的。道家却在拨乱反正之机,挺身而出,创开世之功。佛家直指人心,更是不可或缺。所以三家不应该说谁占中心主导地位,而是各显其长。


九谖草


我是予小草,我来回答。

儒家思想可以长期不衰,占中心主导地位,根本原因是儒家思想是拥护统治者的,他是维护封建王朝的哲学政治产物。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摒弃了老子的消极成分。孔子加以吸收、改造和创新,早期的儒家学派就此诞生。


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而且还能同化其他的文化,为自己所用。


在古代社会,最晚到了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他们就是早期的儒,或者叫术士,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事业。


但是这份职业的地位很卑微,收入也很好,没有固定的收入,做事还要看人脸色,所以也就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


儒者中的很多人并不甘心做这种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业,他们渴望进入政府机构,成为专门的典礼官,有的则希望成为君子儒,辅佐君主。所以,孔子才有了对弟子们的告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他希望弟子们勤奋努力,超越原来他这种低下的职位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在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来巩固儒学的地位,也获得比较好的社会身份和职业。


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也需要儒家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社会的秩序,让百姓顺从他们,不会有造反的想法,保障自己的王位可以世代相传下去。


两者也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都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对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我的回答到此,谢谢关注@予小草说电影


予小草说电影


《儒家思想害了中国两千年》儒家思想是统治阶层的统治文化和愚民文化,统治阶层为了便于统治国民,用儒家思想灌输和约束国民,使得中国自汉代以后的中华民族的国民失去了血性,除了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少数人外大多数都变成了两脚小绵羊(五胡乱华时,汉人差点亡族灭种,五胡之一的羯族称汉人是两脚羊,就像大家看动物世界中羊群见到狮子时逃亡的镜头),没有血性,自从汉代开始尊儒以后历受外族侵略,宋朝当时的国力财富按今天的说法占全世界百分之四十,比今天占比还多,却被一个仅有宋朝一个县的人口和财富的金国灭亡,被杀的汉人是整个金国人口的二百六十多倍,相当于平均一个金人杀了二百六十个汉人。自汉代以后特别是唐代之后,中国历史上抵御外敌侵略从不敢主动进攻,只有防守和逃跑,长城就是最耻辱的例证,就像一群羊为了避免被豺狼虎豹吃掉,就造个羊圈把自己藏在里面,能有何用,豺狼虎豹从不建围墙保护又有多少敌人敢吃掉它们,动物都知道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如宋朝其拥有的财富和明朝初年拥有舰船当时在世界上的比重远超后来的英美强盛时在世界所占的比重,却没有去开疆扩土、占领海外一寸土地、增加国土面面积,中国最早发现的土地(比哥伦布还早)最后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变成了与中国作对的国家,如果那时发现后不受儒家思想的束缚开疆扩土移民,现在整个东南亚、太平洋和一半的非洲、美洲都将是汉人为主并主导的国家。因此只有彻底砸掉套在中华民族身上两千年的儒家思想枷锁,培养中国人的血性和尚武精神,改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无人敢欺的战斗民族、英雄民族、伟大民族。


昆仑剑无影


儒家思想的中心目的是教人习礼、守规、育德,育德的目的是孝老忠君,而把忠君作为臣民的终极归宿。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拿起儒家忠君思想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成了束缚臣民思想的理论根据和有力武器。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对儒家思想根据需要进行夸大宣染甚至神化,历代儒家也对儒家思想不断充实,发展和文化传承,所以形成了长兴不衰的中心主导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