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說古代家裡可以放刀,但是不能私藏甲冑呢?

流浪在海角


古代最早也不允許家中放刀。比如秦始皇稱帝后,曾把天下的兵器收集起來融化鑄成了十二銅人。

【(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後來秦始皇發現,銷燬兵器意義不大。

比如陳勝、吳廣起義“斬木為兵,揭杆為旗”。意思是在路上找木棍當兵器,折樹枝掛上旗子。不用刀子,用木棍照樣能打死秦兵。

到了漢朝,生產力逐步提高,人們生活需要刀具,皇帝逐漸放寬了政策,家裡可以存放刀具,但不能有長柄,否則視為兵器。



三國時期,由於戰亂,民間出現了許多地方武裝,比如部曲等私人武裝,這些人要用兵器,於是打造兵器。

比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劉備的青龍寶劍,這些只要給錢,民間鐵匠就可以為你打造。當時朝廷無力管轄,“皇帝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漢獻帝管不了那麼多了!

到了宋朝時,由於宋太祖趙匡胤從小喜歡拳術和器械表演,據說太祖長拳和盤龍棍都是他發明的,由此民間興起了習武之風,這叫“上好下甚”。

民間除了家中有切菜刀外,有習武的家庭也可以有刀槍之類的器械,但必須到官府登記造冊,這就好比現在擁有槍支的人必須備案一樣。

比如楊志賣的刀就有備案,這刀是祖上流傳下來的。岳飛練槍射箭,這在當時是允許的。沒人反對你強身健體保衛國家,但必須在朝廷的管轄範圍之內。



到了明清兩朝,民間擁有刀具和練武的傢伙什越來越普遍,這都是國家動亂造成的。

比如晚清時期,慈禧的八旗軍已經喪失了戰鬥力,慈禧不得不借助地主武裝彌補戰鬥力的不足,於是出現了淮軍和湘軍兩大地方武裝。如果不允許他們有刀槍怎能替慈禧賣命呢?兩害相侵取其輕,先消滅了長毛再說,也叫火燒眉毛先顧眼,於是民間刀具氾濫。

但是有一種意外,那就是家庭可以有刀具,但絕不允許個人擁有甲冑,這是為什麼呢?

前面咱也說了,菜刀是生活必需品,刀槍是練武的器械,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擁有這些東西合情合理,並無違和感。

但是你家中藏有甲冑就無法自言其說了,甲冑是士兵身上穿的鎧甲,它不像刀槍那樣容易製造,工藝繁瑣並且造價昂貴。一般家庭沒實力和能力製作甲甲冑。



假如你私藏和打造甲冑,就說明你想招兵買馬造反。私藏和打造甲冑是重罪,民間有“一甲頂三弩,三甲去地府”之說,也就是說私藏三副鎧甲就是死罪。

比如漢朝名將周亞夫,也就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功臣,漢景帝的左丞相,他就是因私藏“甲冑”而被活活餓死了。

原來在周亞夫年老的時候,他的兒子周陽偷偷為老爸買了500副甲冑,不過這些都是為老爸死後準備的喪葬品,也就是紙糊的。當時周亞夫並不知情。

後來有人告發,漢景帝讓刑部審訊周亞夫,刑部認定周亞夫私藏甲冑就是謀反,氣得周亞夫說道:“這些紙糊的東西能穿著造反嗎?”

審訊官也有話說:“你可能要在陰間造反吧!”

這件事雖然很荒唐,但但從側面反應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不能碰甲冑,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最後周亞夫一生氣絕食而亡。



還有明朝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他在發動“靖難之役”時,在燕王府打造兵器和甲冑時,害怕被侄子朱允炆派的爪牙偵知,就在府上養了許多鵝,用鵝聲來掩蓋打造兵器和甲冑的聲音。

再比如大清的第一位公主,清太宗皇太極的同父異母的姐姐莽古濟,即哈達公主。

由於她的親弟兄莽古爾泰和德格類和皇太極爭權,哈達公主自然向著親兄弟,由此和皇太極結怨。

皇太極為了打擊他們兄妹。竟指使人把七副鎧甲扔到了公主府上,誣陷公主要造反。最後哈達公主被凌遲處死,據說零剮了一千多刀。

由此可以看出,朝廷對於私藏甲冑懲罰是多麼樣的殘酷!




秉燭讀春秋


在古代,私藏甲冑是謀逆的大罪,但是政府並不怎麼管控刀具。

在古代戰爭中,甲冑非常重要,一個穿甲的士兵,想要殺死他,難度是殺僅穿單衣士兵的好幾倍。而且甲冑的生產難度,也非常高,可以說是刀劍的幾十倍。

▲ 大唐黑漆玄武魚鱗甲復原

在古代,一個村子的打鐵鋪子,就可以錘出一把刀來。但是這個鐵匠,靠他自己一個人,是怎麼也造不出一副完整的甲冑的。

古代甲冑,一般都是官方的兵器坊生產,需要多人協同工作,從澆築甲片,到織甲成衣,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在古代,甲冑都是非常重要的國家軍事物資,就像現在的炮彈裝甲車一樣。

所以古代政府對甲冑,管控非常嚴格,一經發現私藏甲冑,不是流放就是殺頭。比如漢朝周亞夫,他兒子見其日漸老邁,就買了500副甲冑放家裡,準備等他死了給他陪葬。被人發現後,全家因謀反的罪名鋃鐺入獄。

▲ 宋朝步人甲復原

但是刀劍就不一樣了,首先古代打仗,其實很少用刀劍,古代士兵主要是用槍、戟、弩這樣的大型高殺傷力武器,刀劍一般都是帶在身上做個備用。

其次刀劍的生產難度也比較低,而且古人防身也需要武器,一般政府就沒怎麼管了。古代人家中,一般都會放把刀用來自衛。

家裡放刀,一是抵抗盜賊土匪。在古代,如果碰上流年不利,糧食歉收,很多人活不下去了就會落草為寇,也就是變成強盜土匪幹搶劫的營生了。所以古代人家裡,都會放把刀,就是為了抵抗盜賊土匪。

▲ 古代大刀

第二,則是為了抵抗猛獸襲擊。古代生態環境比較好,森林茂密,野獸也多,經常出現豺狼虎豹出來吃人的事情,家裡有武器,也是為了抵禦這些猛獸。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佩劍帶刀的豪俠。比如韓信就是因為佩劍,被人羞辱;再比如楊志,還可以把刀拿到街市上去賣。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家裡能有刀有劍但是不能有甲冑的原因。在近代,冷兵器漸漸變成了熱兵器,甲冑的防護能力越來越差,就退出軍事戰爭舞臺了。


海佑講史


事實上,古代很多朝代對於刀的管控力度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宋明兩朝,因為擔心手握戰刀的人民會起義造反,所以政府明文規定,除了個別工具用刀(菜刀、柴刀、獵刀等),百姓是不允許持有軍刀的,因此可以看到在宋代有很多綠林人士會使用朴刀這種劣質拼裝刀。


當然有些祖上是武官的人家可能會流傳下來幾把比較好的刀,只要不被政府發現或是做好登記,也是沒什麼問題的。因為少數的幾個人即使供得起刀(存刀是要保養的),也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但是擁有盔甲的話,就是另一說了。

從漢代開始,中國士兵的披甲率開始迅速提高,不過最高也是宋代的70%多點,原因就是因為盔甲的製造工藝複雜、成本高、保養費用高。如果一個人供得起一套質量可觀的盔甲,那他至少買得起百十把一般的戰刀,這就足夠裝備起一支校隊了。一個百人的校隊,對於北宋的地方政府來說,已經是個很大的威脅了。



除了甲冑代表著富有的資產,也表示著這家人有可能有會鑄甲的工匠,一般來說,民間的鐵匠是不會也不允許鑄甲的,但是一旦有人資助,那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隱患存在。因為一套全甲的防禦力很高,通常在一個時代,如果戰士身披全甲,同時代的輕武器是很難傷到戰士的。這點明代名將戚繼光曾說過類似的話,說是一套好的盔甲,可以保障近戰時難受敵人的傷害。因此,民間是不被允許私藏盔甲的(有關係的人另說)。


火器工坊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問題問的好,小夥伴們瞅古裝電視劇,一臉鬍子拉碴那些個所謂的俠客,腰上插把大刀片子,滿華夏大地四處溜達,更有甚者城門口那竄進來竄進去,他也不見那些個把門的兵丁,把那破刀片子給沒收了。

在咱的眼裡,那大刀片子可是打劫殺人的利器,那些個兵丁咋就不管管呢?估計小夥伴們都有這個疑問,為毛呀?

為啥不禁大刀片子

這是因為,咱大華夏打有人開始,到民國老蔣捲鋪蓋卷竄到臺灣為止,就這時間段裡那土匪他就跟那海里的千年的烏龜一樣,就沒斷過。

當然現在咱這社會不得不誇讚一下,從山頭到海底只要屬於咱大華夏的地,土匪這玩意他就跟那恐龍似的已經絕跡了。誰要是不信,腦殼上貼上這倆字晃盪晃盪,那牢飯管飽,指不定就管你一輩子,小班房就成了最後的歸宿。這弄不好就是一顆花生米,連口酒都不讓你喝,捎帶著大傢伙還送你倆字——活該!

所以像老梁這體格,大晚上十二點街上溜達溜達他也沒個害怕的,咱這治安好。

可之前不是這樣,土匪就不說了,那臥山頭上的大蟲冷不丁竄出來衝你呲牙,那野狼從草叢裡探出個大腦殼一對藍汪汪的大眼睛瞅著你。您要是手裡沒個稱手的傢伙,這一準的完蛋。

所以這每個朝代為了打擊這土匪,加上讓那些個走山道的平頭老百姓有個基本的保障,這就允許你民間藏有兵器。

大刀長矛大鐵錘擱家裡放著,這不礙事,那衙門口他也不會因為這,拿那大鐵鏈子跑你家門口找你玩。

當然您要是家裡藏了弩,這不行。藏弩?為啥不行呢?

這是因為弩這東西,不需要訓練,一個光屁股小屁孩上了弦他就能用,而且攻擊距離超長,所以衙門口是不允許有這東西的。

哎!這一聊就把不住嘴,又聊遠了,咱把話頭拉回來繼續聊。

所以大傢伙可以在電視劇裡看到,那些個破爛一樣的打鐵鋪裡,只要您掏的起毛毛錢,按高,中,低檔那大刀片子甩開了買,他也沒人管你,這還不算,您還可以玩訂製。

為毛甲冑就不一樣呢

但這甲冑可就不一樣了,家裡要是收藏了這麼一副,輕者流放,重者可就掉腦袋了。

這不民間一直就有流傳說“一甲頂三弩,三甲您這就得進地府”。

說的輕點,這甲冑您可以看成軍隊的制服,這軍服是個人就能穿的嗎?顯然不是!

這說的重一點,這甲冑的防禦力可是驚人的,相同的武力值,這穿了甲冑的單挑五個同行這沒啥問題。而且這要是聚集起十個富有經驗的甲士,攻擊個小鎮只要突擊進去,一般人還真奈何不了。

所以這朝廷對這甲冑看管的及其嚴格,而且就算是在軍隊中,擁有甲冑的士兵那都是軍隊中的精銳才會配備,一般的士兵他是沒有的。

這麼說吧,裝備了甲冑的士兵,那就相當於現在的裝甲部隊,這要是擱戰場上,運用得當那基本上就是平推了。

在這裡老梁插一句,就算是現在的美國佬,他們的槍支隨便賣,據說那槍.店裡的槍能裝備一個團的武器,但這地您是找不到一件防彈衣的。

這事和咱今天講古代的事,其實是一個理。

當年周亞夫的兒子就想是弄五百服甲冑,就等周亞夫走了以後,把這五百副甲冑塞他墳頭上,當陪葬品。結果這事發了,漢景帝拽著這事不放,要給他扣一頂謀反的罪名,最後周亞夫弄了個氣不過,這就封了嘴巴玩絕食抗議,撐了五天,愣是吐血而亡,你說這事整的。

所以甲冑絕對是封建社會衙門口裡的禁忌,不管是誰觸犯了,這可都是大罪,除了皇上發話,這等您的就兩條路,一條瞅著那兩千裡外的大野地——流放,另一條全家老小這就把腦袋擱了法場上,等著劊子手往下剁。

所以甲冑這物件,擱古代他的數量和質量那都是和政府的綜合實力有著莫大的關係,說的誇張一點他比大多數帶有進攻性的武器都重要。

說實在的,就因為古代那衙門口對甲冑的特殊關注度,整到現在,存世的甲冑那是少之又少。

小夥伴們聽過山紋甲沒,這是所有甲冑中頂尖的甲冑,流行與宋朝和大明朝,防禦力不僅牛掰,而且美觀,可惜的是現在已經失傳了,您要家裡有這麼一副,得,北京城地界一套二環以內的大房子準有您一套。

當然甲冑這物件,您千萬別和那電視劇裡的甲冑比,那俠客拿大刀片子一劃拉,就躺下一大片的甲士,這根本就沒有的事,千萬別當真。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古代禁甲不禁兵,現在禁兵不禁甲。

有傳言說某寶的防彈衣成為某國大兵的私人標配,當然這只是調侃,但也說明現在中國是可以很容易買到護甲類裝備的。

但是在古代,家中可以保存有刀,卻不可以私藏甲冑,這條規矩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一律平等。漢朝的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立有不世之功,很得漢景帝的寵信,但是在周亞夫為其子私造甲冑時,一樣被抓捕下獄,最後絕食而死。



唐朝律法中明確規定:私藏甲冑三具以上直接處以極刑,而刀槍類兵器則要相對寬鬆一些。這些規定在後面的朝代中基本上沿用了下來,甲冑依然屬於違禁品。

歷朝歷代對甲冑管控極嚴不是沒有道理,古代的護甲並不全是影視劇中那樣,拿刀砍、拿刀捅都可以破甲,其實甲冑分幾種:重甲和輕甲,輕甲防護力較弱,重甲防護力強,古代的重甲騎兵戰績傲人。李世民曾經組建過玄甲騎兵,人馬全身披甲,能夠多次正面衝陣,並且取得勝利,自身損失也比較小。



至於為什麼不禁刀,畢竟刀是攻擊性武器,危害性更大,那是因為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比如菜刀、剪刀、水果刀等等,再加上古代自然保存的比較好,野獸相對較多,也需要一定的防護手段。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禁甲不禁兵的原因。


歷史伶俜者


在古代,刀和甲冑都是一支強大的軍隊所比不缺少的兵器配置,其中,刀是進攻和防禦工具,而甲冑單純就是防護工具,是為保護將士們的身體而存在的。這兩種工具在戰場上密切配合,但戰場之外,刀也是一種生活工具,而甲冑脫離了戰場之後並沒有其他的作用,這種屬性本身就決定了甲冑只可能是朝廷的配備,有甲冑的地方就一定有戰爭或者即將有戰爭。這就不難理解刀為什麼可以隨便什麼人都能擁有,而甲冑則是被嚴格控制的。

刀既有戰爭屬性也有生活屬性,不同形制的刀用途自然是不同的,戰場上的刀自然是不允許百姓私藏的,但是百姓生活中又離不開刀,比如切菜有用菜刀,割草割麥子等用鐮刀宰殺牛羊雞鴨等六畜也要用到刀,即便是到外鄉去出於安全的考慮也可以帶著大刀,就現在而言,還有水果刀削筆刀等各種各樣的刀具,這些都是典型的生活用品,幾乎是家家必備的。

古代不如我們當代社會,社會保障還沒有十分健全,遇到險急情況也無法撥打110,然而山林野獸卻不少,盜賊流寇也很多。為了保護自身安全,以防侵擾,刀具便成為人們的防身用具。如若一場猝不及防的戰爭突然爆發,刀具也可用作征戰沙場的武器,所以說家中不讓藏刀這是不現實的。

但刀和刀也是不同的,生活中的菜刀、柴刀、獵刀等,百姓使用是不受限制的。除此之外,古代的人們也喜歡在刀具上掛些裝飾物,例如金銀珠寶之類的,細細把玩,陶醉其中。但是,倘若用來防身的或者戰場上的那種刀具,在家中大量私藏的話,也是極其危險的,一旦被發現也基本會被判定為謀反。

再來說甲冑,一聽到甲冑這個詞,可能還會有人感覺陌生,用另一個詞或許更簡單明瞭一下,即盔甲:頭盔和鎧甲,戰場上專門保護將士的一種兵器。

甲冑的製作工序十分繁雜,《周禮·考工記·函人》中詳細記載了周朝時期甲冑的製作工藝和流程,那是相當複雜的。當時甲冑的材料還基本沒有金屬的成分,而是用的動物的皮。比如當時有三種甲冑的材料,分別是犀甲、雌犀甲以及兩者混合,其壽命都是很不相同的。再說到製作流程,就更加複雜了,要測量人的身高,要裁剪甲片,要稱重量、要將甲片刮乾淨等等,一道道流程下來,相當麻煩,這就相當於現在的流水線作業。

後來甲冑開始使用金屬材料,而製作工藝也越來越複雜,面積也越來越大,頭盔也被加了進去,這樣工藝就更加的繁瑣,哪怕製作一套簡單的甲冑,也至少需要三四十名工匠花半年多的時間來完成,況且無論是製作鎧甲還是製作武器,都是需要大量金屬的,其成本是很高的。其次是礦石,也是製作甲冑不可缺少的東西,然而鐵資源貧乏,所有的資源都要先供給朝廷使用。

而且甲冑本身就是朝廷指派人專門製作,非技術嫻熟的工人不能勝任,周朝負責製造甲冑的是函人。再加上所用的材料等,普通人幾乎是沒有財力和能力來製作一副甲冑,而且甲冑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沒有用的。

對於甲冑,從先秦開始,統治者就不允許私藏,並且還有專門這方面的律法規定,甲冑乃朝廷軍隊之裝備,平民百姓無權擁有。就看《水滸傳》中的各位英雄好漢,大多都背一副朴刀即劣質拼裝刀在街上隨意走動,楊志在街頭賣刀,花和尚魯智深在鐵匠鋪打造兵刃,卻沒有一個人敢攜帶甲冑的。倘若在百姓中查出有甲冑的存儲,輕則流放三千里,重則殺頭抄家!也就有了“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俗語。

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驗證這一點。西漢名將周亞夫為漢景帝討伐七國叛軍,凱旋歸來後,被封為丞相,晚年的時候,身體不佳,兒子為了儘自己最後的孝心,便買來500副甲盾,打算在周亞夫死後燒給他,不料有人告密,汙衊周亞夫有不臣之心,便被人捉拿而且還判了罪,當時的漢景帝也默認了他的罪行。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實際上甲冑這個東西是很危險的,它能在戰場上護人性命,也能在某些時候要人性命,端看人和甲冑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了,倘若只是服從軍隊的安排,出戰的時候從部隊領一副甲冑,那麼它就是人的保護神,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倘若有人想在自己家中藏點甲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既然是私藏,那麼一定是揹著朝廷的,不是正常的服從安排上戰場,而甲冑又是戰爭的標配,那就很明顯了,此人有不臣之心,朝廷自然留不得。

為何私藏甲冑的人留不得?其一,甲冑的製作很繁瑣,需要的材料很多,能找到工匠並有材料製作甲冑的人,非富即貴;其二,甲冑就是戰場上的兵器,一定要有戰爭才能發揮作用,說其他的都是扯淡,所以私藏它就等於謀反。


尚宮女史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

在《水滸傳》中,各路好漢敢帶著朴刀四處溜達;楊志敢在街頭賣刀;甚至,花和尚魯智深隨便找個鐵匠鋪,都能打造兵刃。但是,這些好漢都不敢佩戴甲冑,攜帶弩箭!



古代,朝廷覺得民間持有刀劍等兵刃有利於打擊流寇和盜賊。而且,以前野獸出沒較多,民間也有持有兵刃的需求。


所以,歷朝歷代對於刀劍等兵刃管控不嚴格,朝廷是允許百姓私藏一些刀劍防身的。打打野獸,趕趕土匪。但是,弩箭和甲冑是絕對不允許民間持有和打造的。尤其是甲冑,有甲冑就等於有暗自募兵嫌疑!沒有朝廷允許,誰持有甲冑就是謀逆!

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甲冑的防護力相當可觀。只有朝廷的軍隊才能裝備甲冑,穿甲冑的都是朝廷精銳部隊。朝廷通過控制甲冑來保證自己的軍隊戰鬥力是最強的。(裝備甲冑的士兵就相當於現在的裝甲部隊,就算是允許持槍的美國也不允許民間持有裝甲戰車。)



無論是那個朝代,只有被查出有“甲冑”輕則就放三千里,重則殺頭抄家!所以,有了“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俗語。

甚至,到了清朝順治年間,朝廷允許民間持有鳥槍,卻不允許私藏甲冑。

近聞民無兵器,不能禦侮,賊反得利,良民受其荼毒。今思炮與甲冑兩者原非民間宜有,仍照舊嚴禁。其三眼槍、鳥槍、弓箭刀、槍馬匹等項,悉聽民間存留,不得禁止。摘自《清世祖實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古人禁甲不禁兵,今人禁兵不禁甲。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古代官府禁止民間私藏鎧甲,而不禁止百姓手持兵器;如今則恰恰相反,官府禁止民間私藏武器,卻不禁止百姓收藏鎧甲。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究其根本,還是冷兵器與熱兵器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在古代,士兵即便是拿著最鋒利的武器,對陣一個身穿鎧甲的普通人,想要將其殺死,也要耗費一番功夫;現在則不一樣,不管你穿著多厚的鎧甲,也就是一槍的事兒,如果一槍不行,就多來幾槍。

雖然鎧甲對付不了熱兵器,拿來抵擋冷兵器的刺殺,作用相當大。

而且,以古代的生產力水平,普通老百姓想要做出一副合身的鎧甲,幾乎不可能。鎧甲的製造,也被壟斷在官府或少數人手裡,這就限制了鎧甲的流出。

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民歌《木蘭辭》中,有一段關於木蘭臨替父從軍之前,在各個市場購買裝備的畫面: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花木蘭下定決心替父從軍之後,便開始為自己準備裝備。

她跑遍了整個市場,買了駿馬、鞍韉、轡頭、長鞭等等,唯獨沒有刀劍和鎧甲。因為木蘭的父親是府兵,家中藏有兵器可以理解,為何連鎧甲都沒有買呢?

原因很簡單,鎧甲不允許買賣。

《唐律》也有這樣的記載:

“甲一領及弩三張,流二千里……甲三領及弩五張,絞。”

翻譯過來就是:普天之下,若有私藏甲冑一領或強弩三張者,流放三千里;私藏甲冑三領或弓弩五張者,處以絞刑。

私藏一領甲冑,就流放三千里!

這是什麼概念呢?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因涉嫌謀反,被皇帝流放三千里。那會兒,李白已經垂垂暮年風華不再,可皇帝並未對他心慈手軟,而是將他流放到夜郎,也就是如今的雲南地區。

換言之,私藏一領甲冑,幾乎等同於涉嫌謀反!這罪過,著實不小!

西漢文帝時期的丞相周亞夫,開國元勳周勃之子,老爹幫劉邦打天下,自己則幫助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有著“再造大漢”之不世功勳。這麼一位大功臣,他的兒子就是因為私藏甲冑,被活活逼死在監獄。

直到清朝,西方的火器都大規模用於戰場了,甲冑依舊是官方明令禁止私藏之物。

鎧甲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待遇”,離不開它對冷兵器的防禦力,因為,士兵一旦穿上鎧甲,幾乎多了一條命,統治者能不害怕?


祗樹


美國警察對付示威遊行的群眾,有這麼一個規定:但凡戴口罩的,他們會視為威脅,同手拿莫洛托夫燃燒瓶一樣,視為暴徒!

這是為何?

原因很簡單:既然你戴口罩,說明你有意對抗警察的煙霧彈,這時防禦即抵抗。

在古代社會,家中有刀,不稀奇。比如屠戶家裡不止好幾把刀;普通人家裡,最少備有三把刀:一把菜刀,一把柴刀,一把鐮刀。每把刀,都足以致命。都不能說政府有禁刀令,就不允許百姓家裡放刀。

在秦還是一個諸侯國時,由於商鞅變法,秦國得到空前發展,國家法令雖進一步加強,但允許百姓家中藏刀,甚至默認平民藏有象徵貴族身份的劍。

當然到了秦一統六國,始皇帝才收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

至於後面朝代,屢有禁令。百姓家裡備刀,也是允許的。但絕對不允許家裡藏有甲冑,原因跟我在第一部分闡述的理由是一樣的:你藏甲冑,無非說明你有意對抗朝廷武裝,防禦即反抗!


本草百曉生


在古代,人們可以藏到家中帶刀上街,但卻不能私藏甲冑,一旦發現可是死罪難逃呢!

甲冑在古代是作為將士的防護性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就類似於現代戰爭中的防彈服,可以較大程度地保護將士身體免遭敵方進攻性兵器的重創,進而能夠增強戰鬥力並給敵方以更猛烈的打擊。

圖為:甲冑

其實在古代,如果在家裡藏有太量刀具也可能被視為要造反,但由於古代的強盜野獸較多環境以及生活所需用到切菜砍柴等原因,所以不是大量藏刀具都是允許的。

而對於起保護作用的甲冑卻是在朝廷明文規定不可私藏。只能是朝廷將士才能佩戴擁有的。私藏就是死罪一條!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側面說明了甲冑的重要性。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用祖、父所遺的十三副甲冑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

其實在現代社會也有類似,比如美國可以持有槍支但限制購買防彈衣一樣啦!防彈衣只能是國家軍事物資。

而且對於甲冑這樣防禦性強的物品,它的製作費用以及程序也是十分龐大的,不是一般平民家庭能承擔,如果是富有的龐大家族製作,必定可能有造反之心。

為何叫南粵郡主?因為我是廣東女生,最後希望大家不要悄悄地來悄悄地走呢,點個關注點個贊同,或者可以留下你的不同觀點都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