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相士決定國君繼承人


相士決定國君繼承人


春秋和戰國之交,晉國大大夫、趙家的家督趙簡子趙鞅、陷入了選擇繼承人的麻煩之中。他有兩個選項,這讓他很糾結。一個長子趙伯魯,一個是幼子趙無恤。

趙伯魯是長子,是上天的安排,但是他的才能比不上趙無恤。人生很無奈,原本想要一個小鮮肉,可是滿眼都是摳腳大漢。好不容易看到了一個小鮮肉,可內心卻住著一個摳腳大漢。

那怎麼辦,等等看吧,看看他們能發育成什麼怪物。

趙無恤的劣勢還不僅僅是小兒子,他還有一個大劣勢,他的母親是小妾。更可怕的是,他的母親還不是貴族,而是狄人的女子。於是趙無恤在趙鞅的兒子之中,名分是最低的。低到了塵埃裡,低到了沒有一點陽光在頭頂氾濫。他可以清楚的看見自己,在不斷的發黴腐爛,這彷彿就是他命。是不該認命呢?就怕他自己都不清楚。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不到最後的那一天,沒有人知道,老天爺在你的身上,種下了怎樣的因果。

因為不受重視,就要好好表現,爭取觀眾的眼球。趙無恤從小就敏而好學,膽識過人,久而久之,就顯得與眾不同了。客觀現實,是主觀的動力。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不得意的兒子早奮發。

努力也許真的會讓老天爺看到,他真的會獎賞努力的人。一個人來了,他帶著陽光、也帶著風雨,出現在了趙無恤的生命裡。

《史記·趙世家》記載,這個人叫做姑布子卿,是當時著名的相術師,通俗說就是算命的。其中還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年),姑布子卿拜見趙鞅。趙鞅覺得你是相術師,那給我的兒子們看看相吧。

姑布子卿看了一圈之後,說:“您的兒子沒有一個可以當將軍的。”

這話的殺傷力很大,趙鞅的心裡,就有一個念頭,我是不是不打你,你就不知道我是文武雙全呀。你上一次捱打,是不是也是這麼嘮嗑的?

在那個時代,文武不分家。不能當將軍、就是不能當官。沒有人能夠當官,這就說明這個家,甚至這個家族都完蛋了。


相士決定國君繼承人


趙鞅緩了緩情緒說:“難道我們趙家就這樣衰落了嗎?”

姑布子卿說:“我剛才在路上遇見一年輕人,大概也是您的兒子吧。”

這就是在說趙無恤了,趙鞅把這個自己已經忘記、需要別人提醒,才能想起的兒子叫了過來。姑布子卿見到趙無恤,馬上站起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將軍!”

姑布子卿的話讓趙鞅很鬱悶,解釋說:“他的母親地位卑微,怎麼可能顯貴呢?”

用現在的觀點來說,這話就顯得很傻了,他和他媽有什麼關係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是在那個時代,是貴族政治,即便你是貴族的孩子,你的母親不是貴族,你也會被當成下人。這就是一醜遮百美,這就是固有模式的力量,會讓你喪失了打破常規的認知。

姑布子卿反駁說:“這是天意,他一定會顯貴的。”

相術這個事情,咱們也不能盲目的否定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趙無恤相貌以及行為,和其他孩子不一樣。

那有人要問了,為什麼趙鞅沒看出來,這是因為趙鞅忽略了。在趙鞅的心裡,這孩子就是一個廢材,註定不可能接班的。這就是人的心理防線。一些事情如果沒有外力作用,就一定不能突破自我的認識,自然也就不會加以考慮。在加上天天能看到這個孩子,即便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也就不再特殊了。這就是初見的力量,很多人初見之後,就是一生之見。

好在趙鞅是一個明白人,他打破了固有的模式,開始重視這個本該不被重視的孩子。

趙無恤取得了和世子趙伯魯競爭的權利。你是長子,這是天意。但我是可以振興趙氏的人,這也是天意。你的益達,也是我的益達。顫抖吧,伯魯。

在趙鞅的心裡,其實還是很猶豫的,廢長立幼在那個時代,就是取亂之道。為了進一步確認,或者說為了進一步說服自己、也說服別人。他把的日常訓誡的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要他們好好的記住。

三年之後,趙鞅問起兩個兒子,大兒子趙伯魯說不出竹簡上的話,而且竹簡都已經丟了。又問趙無恤,他竟然可以背誦竹簡,竹簡也被他隨身攜帶。

哇,趙鞅和趙無恤簡直就心機婊啊。趙伯魯才是正常人啊,老子讓他背誦,我相信他肯定會背誦的,但是三年之後再檢查,他肯定會忘記的呀。


相士決定國君繼承人


其實三個月沒檢查,正常人肯定以為老頭子年紀大,把這事給忘了。既然你都忘記了,我還背誦個毛線啊?但是老頭子很調皮,突然又開竅了,想起了這個事情。

還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被很多學者忽略了,沒有人提到過這個事情。就是三年之後,也就是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發生了一個大事,趙家內部發生了衝突,並引起了晉國的八年戰亂。

趙鞅因為這場戰亂的開始,內心才又起了波瀾。他擔心毫無心機的趙伯魯,不能在每一刻都是生死存亡的時代,保住整個家族。

趙氏需要一個能扛得起家族的人,顯然趙無恤是合適的人選,所以趙鞅才做出了這個行為。

這一次考察不僅僅是給自己看的,也是給趙伯魯和整個家族看的,讓自己將來的廢長立幼變更合理一些。不是我要廢長立幼,這個老大確實不行啊,你們也看到了,我也是無奈之舉呀。這就智慧,推動事情要做好伏筆,不能硬推。

咱們就事論事,趙無恤的表現,可以說明他在為奪嫡做準備,多少還是會讓人覺得,這個人不太地道。一個竹簡,你能隨身攜帶三年,這簡直是太牛了。當然了,也只有這樣能夠忍耐的人,才會成為最後的王者。

有朋友可能會說,你不能說趙無恤自私自利,因為後來他把位置還給了趙伯魯的孫子趙獻侯。

其實在下看來,那是一種妥協,因為趙國人不太喜歡他的後代,他也是無奈之舉。感覺是白忙活一場,還導致了自己的孫子被殺,當然了這是後話,咱們以後在說了。

趙伯魯和趙無恤長大之後,趙鞅又搞了一次測試,他召見所有的兒子,說:“我將一個寶符藏於常山之上,你們去尋找吧,誰能找到,我就給你們重賞。”常山就是今天河北省的古恆山。

兒子們就開始找了,不過是走過場而已,誰會當真呢?誰也不差那一點重賞,找不到就拉倒唄。我們的人生還有很多快樂要去快樂,用心找東西?那簡直你就是人渣中的極品,禽獸中的禽獸。

當然了,擁有主角光環的趙無恤找到了,因為他努力,他善於把握機會,他要做極品、他要做禽獸。古代的王者、或者成了大事的人,都是極品、都是禽獸。那些光芒四射的人,當他們四十米大刀揮出,死的不僅僅是敵人,還有自己的親人。


相士決定國君繼承人


趙無恤不僅僅找到了寶符,他還看了山川地形,說:“憑常山之險攻代,代國即可歸趙所有。”

這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藉助常山的地形,就可以攻下代國。後來趙無恤當家之後,果然滅亡了代國。

滅亡代國用的是一種非常無恥的方式。趙無恤約代王過來吃飯,然後在宴會上砸死了代王,想想就很疼啊。要知道代王是他親姐夫,他的姐姐嫁給了代王。最終他的姐姐因為失去了丈夫、而選擇了自殺。

這就是王者強大的心理素質,親情不過是過眼雲煙。甚至他還會生氣,我殺了你的丈夫,你卻殺了我的姐姐?姐姐、你這是報復嗎?

趙鞅覺得特別的高興,覺得只有這個兒子,能明白自己的用心,完全符合繼承人的標準。於是廢掉世子趙伯魯,立趙無恤為世子。

固然說,是因為一個相士的話,讓趙無恤脫穎而出,但是趙無恤自身的努力,才是最為關鍵的要素。人固然需要一個改變自己的機會,但是能夠徹底改變自己命運的,只能是自身的努力。

如果您覺得我的觀點還入的了您的法眼,請您點個贊,加一個關注,支持一下愛寫作的我,非常感激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