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战中领导英国取得胜利的功勋首相丘吉尔,为何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便黯然下台?

庭州行者


作为二战时期的盟国三巨头之一,丘吉尔毫无疑问是世界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在2002年BBC举行的一次“最伟大100名英国人”调查中,丘吉尔力压戴安娜王妃和莎士比亚等人,最终当选第一。

(丘吉尔旧照)

就历史功绩来看,丘吉尔除了避免英国人民遭受法西斯的奴役之外,他在二战中坚决不投降的强硬态度,更是为二战盟国阵营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也为盟国最终的胜利埋下了伏笔。就这个层面来说,丘吉尔当选最伟大的英国人,也算是实至名归。

不过,这位在后世得到一致好评的领袖,却在二战结束后的首相选举中,以巨大的票数差距,败在了工党领袖艾德礼手中。那么,明明丘吉尔刚刚带领英国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为何英国人民却反而不选他当首相呢?

一战以后,英国在战争中受创严重。尽管英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无数英国军人血染沙场,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惨痛画面,却成为了英国人民难以弥合的伤疤。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上到政客下到平民,全都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就在大家认为战争不会再发生,即将准备裁军的时候,丘吉尔却给众人浇了一瓢冷水。

当裁军议案在议会中提出后,丘吉尔成为了极少数坚决反对裁军的不和谐因素。在他看来,德国即将给欧洲带来新的灾难,而英国不仅应该严阵以待,更是有必要提醒法国加大防备,未来的战争终究不可避免。

不少人认为丘吉尔是杞人忧天,甚至还有人调侃他过度敏感。但丘吉尔却不以为意,他的观点始终没有动摇。

(张伯伦旧照)

1936年起,希特勒开始接连违反《凡尔赛条约》,第三帝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然而在咄咄逼人的德国面前,英国首相张伯伦却一直实行绥靖政策,尽全力避免与德国发生冲突。

说起来,张伯伦的保守也是无奈之举。毕竟作为首相,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违背人民期盼和平的意愿。而反对绥靖政策的丘吉尔,甚至遭到了保守党党部的弹劾。最终,德国于1939年9月1日闪电入侵波兰,正式拉开了二战的帷幕。

二战爆发后,张伯伦火速邀请丘吉尔加入战时内阁,丘吉尔被任命为海军大臣。由于英国无法遏制德国陆军在欧洲大陆上的横行,1940年5月,张伯伦辞职,英国开始以丘吉尔为核心,组织战时内阁。

丘吉尔上台后只表达了一个观点:胜利,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胜利。

之后,英国亲眼见证了法国的沦陷。不过,丘吉尔对待德国作战的坚决态度,却始终不曾改变。他鼓舞英国军民利用海洋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全力进行一场光荣的卫国战争。

后来,希特勒发动了不列颠空战。丘吉尔每周都到轰炸现场视察,号召军队与法西斯作战到底。最终,英国赢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而德国也转头东进,向苏联发起侵略,这最终也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可以说,二战中的丘吉尔,表现出了一名伟大领袖的所有特征,他是当之无愧的英国英雄。

二战结束后,战时内阁宣告解散,英国迎来了新一次的首相大选。在选举中,丘吉尔的保守党得到了197票,而工党却赢得了393票。最终,工党党魁艾德礼成功当选为新一任的英国首相。

对于这个选举结果,丘吉尔颇有些不服气,他说:“对伟大人物忘恩负义,这也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艾德礼旧照)

那么,真的是英国人“忘恩负义”吗?

其实,根本的原因,是艾德礼的施政方案,符合当时英国人民利益。

就在英国经受了战争的摧残,百废待兴之时,艾德礼选择了支持符合英国人民利益的“欧洲复兴计划”。他在上台后,建立了英国国民医疗服务制度,并且大力推行造福人民的大规模福利事业。除此之外,他还将国内的一些工业实行公有化,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的就业问题。而这些措施,无一例外都是那时候的英国人民最需要的。

单从二战中的表现来看,丘吉尔在军事外交上,的确是一把好手。但他过于强硬的姿态,却并不能为战后的英国带来任何改变。

对于英国人民来说,在战争时期食不果腹他们可以理解;但在赢得战争后却依然填不饱肚子,这就完全无法容忍了。

在丘吉尔心中,始终有着日不落帝国的优越感。在国内急需重建之时,他却依然想死死地抓住海外的殖民地。这无疑让本身就陷入困境的英国财政状况,变得更为紧张。

而艾德礼在上台之后,却反其道而行之,授予了印度缅甸等殖民地独立的地位。这样的措施,不仅帮助英国摆脱了殖民主义,同时还加快了国内建设的脚步,自然是让英国人民欢喜的。

说穿了,丘吉尔始终将目光放在世界舞台上,却疏忽了本国国民的需求。1946年,他在美国发表的“铁幕演说”,就是最好的证据。

能打仗,却并不代表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将目光放在国内,致力于造福人民的艾德礼,显然更符合当时英国人民的需求。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丘吉尔的伟大在于他保卫了让他下台的制度;丘吉尔下台在于他看重政治、战争,而忽视了经济和建设。


在法西斯德国横扫欧陆,英国都要差点沦亡的紧要关头,是丘吉尔横空出世担任战时英国首相,发出了他那坚毅不屈的声音: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唯一的、不可变更的目标。我们决心要消灭希特勒,肃清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什么也不能使我们改变这个决心。什么也不能!我们决不谈判;我们决不同希特勒或他的任何党羽进行谈判。我们将在陆地上同他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上同他作战;我们将在天空中同他作战,直至借上帝之力,在地球上肃清他的阴影,并把地球上的人民从他的枷锁下解放出来。

正是在丘吉尔的感召带领下,英国人民不屈不挠赢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让希特勒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深渊难以自拔,并最终同世界人民一道打败德国法西斯。这就是丘吉尔的伟大,盖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会立非常之功。

然而当战争落幕,英国人民正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享受和平的时候,丘吉尔却固执地发表了铁幕演说,指出了苏俄将要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决斗竞赛。从后来史实发展的趋向上看,丘吉尔无疑是睿智灵敏的,但他恰恰忽视了英国民众对战争的厌倦情绪,结果在后来的大选中名落孙山,也可以说是丘吉尔的不识时务。记住,跟趋势作对是要栽跟头的,这就是丘吉尔下台的原因。后来在失败后,丘吉尔自嘲地说:“英国人民成熟了,他们学会了选择,他们并不需要一个英雄领导他们重建国家。”

还有一则笑话就传开了:说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经因为这件事取笑丘吉尔,认为虽然丘吉尔带领英国人打赢了战争,但却被他曾经保护的百姓罢免了,并认为自己高居其位享受无忧。谁知丘吉尔却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回击斯大林:“我打仗,就是为了保卫人民享有罢免我的权利。”

成也丘吉尔,败也丘吉尔。虽然人无完人,但丘吉尔最终还是获得了英国人民的认可,在BBC2002年举行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调查中,丘吉尔赫然入列被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之一。


今古达观



相信大家讨论二战时,一定避不开这张照片,这是雅尔塔会议时,三巨头的一张合照,分别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主席斯大林。这三位巨头,通过在雅尔塔召开的会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当然也包括很多国家战后几十年的命运。


其中英国首相丘吉尔,可以说是英国最伟大的首相之一,他通过他的坚强不屈,带领英国抵挡住了德国的疯狂轰炸,并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通过二战他获得了极高的威望,在人民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二战结束时,也是丘吉尔首相任职到期,丘吉尔认为凭借自己在二战中积累的威望,绝对可以连任,就连斯大林的情报机构也认为丘吉尔会以绝对优势获胜。但英国人就是这么任性,丘吉尔在选举中以绝对的劣势落选,丘吉尔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黯然下台。


带领英国取得战争胜利的首相,可以说是国家的英勇,为什么就被人们请下台了呢?究竟是英国人们忘恩负义,还是有别的原因,我们来看下。

首先是战争结束后,人心思安。

从一战到二战,英国看似赢了战争,却输掉了所有。在战争中,由于德军空袭,潜艇对英国进行封锁,造成英国物资匮乏,人们生活实行配给制。在这种困难面前,英国开始出现求和的声音,甚至英国王室也试图求和。正是在丘吉尔的坚强领导下,英国才保持了国家的独立,可以说丘吉尔是英国的英雄。战时民众还能舍小家为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国力衰弱,基础设施毁坏严重,百姓生活困苦,面对来之不易的胜利,人们在欢呼雀跃的同时,也希望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但丘吉尔还是战时思维,忽视了对于战后民生的恢复,与国民生活的保障。因此人们需要一个懂民生的首相,而不是一个战时首相,所以民众把选票投给了会做民生工作的艾德礼,这样一个懂民生的新首相工党领导人艾德礼上台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丘吉尔妄图恢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国力损耗严重,早就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了,各殖民地开始独立,表面上英国是二战的胜利者,但其实是最大的输家。英国现在需要的是进行经济建设,而丘吉尔在竞选中提出的口号是,维护日不落帝国地位,建立强大的殖民地,并且要成为世界强国。口号喊的很好,但要维护日不落帝国,不是光喊口号就行的啊,必然需要增加军费开支。对于战后的英国来说,人民最需要的恢复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而不是对普通民众来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日不落帝国。因此在工党提出,要让民众幸福,建立从生到死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口号时,一下就赢得了选民的心,选民们纷纷把选票投给了工党的艾德礼。


丘吉尔作为一名战争中的领袖,如果他出现在你面前,对你大谈英国的伟大和国家的责任的时候,我想你一定也会给他热烈鼓掌然后默默的说再见!

我想这印证了那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好奇而已716


得民心者得天下,英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没有民心是一样下台


user5502802034690


对于丘吉尔来说,在1945年参选时,他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会失利,而选举失败后的丘吉尔十分的憋屈,也很没有自尊,毕竟丘吉尔当时的威望很高,可是他却没能连任,引起了一片哗然,那么丘吉尔在大选中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所以英国掌握实权的就是首相,谁当首相谁就是英国的老大。首相的选举需要从各个下议院的议员中进行选拔,选拔方式就是投票,当时的英国议员一共有659人,如果在参选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超过半数的票选,就可以成为首相。丘吉尔当时一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作战过程中,同时也注重外交权利领域,其实当时的丘吉尔认为自己胜券在握,毕竟积极作战的丘吉尔认为是自己在给英国谋福利,但是就在丘吉尔对自己所率领的保守党信心十足时,工党的势力也开始逐步扩大,当时的工党不仅拥有二百六十万的党员,还有八百余万的会员,所以工党拥有大量的利益群体。


丘吉尔选举失利也是因为他当时做了一个不合适的决定,在当时二战还没有彻底结束时,实际上他并不需要参加选举,但当时工党却突然提出了重选的提议,如果当时丘吉尔用战争未结束的理由拒绝也是十分合理的,但是丘吉尔却同意了,这就给工党制造了机会。其二当时丘吉尔在选举期间没有进行合适的“包装”,保守党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要继续完成历史使命。虽然丘吉尔认为这是自己雄心壮志的体现,但是在民众看来,这种历史使命感无疑就是增加民众的负担。反观当时的工党,他们提出的口号则是侧重于如何进行战后恢复,这种口号让民众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民众从心理上自然会倾向于工党。

其三在两党竞争的过程中,保守党当时的做法其实让丘吉尔大大扣分,原因在于保守党为了让丘吉尔连任,一直都在攻击工党,言论十分的尖锐苛刻。而工党当时的做法和保守党相比却更加的“优雅”。工党没有直接抨击保守党,而是将保守党在执政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国家损失进行统计,用这些数字去说明保守党的失败,而民众自然会认为工党的这种做法更加有说服力。

在工党开始积极拉拢和民众关系的同时,保守党却始终用一种傲慢的姿态去应对,所以哪一方失利似乎已经很明显。


紫禁公子


有人感叹生不逢时,错失机会,成终身大恨。而丘吉尔却叹息生不逢地,如出现在中国,建有这样不世之功,我们至今都会在丘救星的阴影下生存。丘吉尔却沒有终身大恨,反而说,他就是要为保护人民罢免他的权利而战。


微风8525


因为带领英国抵抗纳粹丘吉尔在行,治疗战争创伤,恢复英国经济艾德礼在行,而英国首相是民选的,所以丘吉尔说:英国佬都是忘恩负义的混蛋!不过他还说过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这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小白76490522


1940年5月8日,张伯伦政府倒台了。过了2天,当希特勒的铁骑还在肆虐西欧的时候,丘吉尔临危受命,开始全面备战,他在极端绝望的环境下鼓励英国人要坚持抵抗,绝不妥协,连希特勒主动伸过来的橄榄枝也不要。他宣布要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胜利,最终消灭纳粹。

到二战结束前夕,丘吉尔个人威望已经达到了顶峰。不过因为他领导的是战时内阁,他自己也是被国王紧急任命的首相,随着战争结束,内阁也完成了使命,接下来的政治运转还得按选举程序来。丘吉尔当然也信心满满,觉得凭借自己的二战贡献,英国人应该会高票选他继续做首相的。

丘吉尔的竞争对手是工党领袖艾德礼,和丘吉尔的保守党是死对头,战争年代,大家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现在和平了,又开始了死磕,不过他相较丘吉尔,资历和威望实在太浅了。而舆论也普遍认为丘吉尔必胜。

丘吉尔19世纪末就参加英布战争,30多岁就是内阁大臣,是个40多年的老资格政治家,他极其顽固和保守。他年轻的时候正值大英帝国最光荣的岁月,虽然二战把英国打的千疮百孔,但丘吉尔固守在大英帝国的昔日荣光里,他不顾英国早已衰弱的现实,他甚至要直接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而艾德礼清楚地明白英国已经衰弱了,他的执政政策更加务实。他要求关注国计民生,发展经济,加快战后重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奢求什么虚无的大英帝国梦想。

艾德礼最后胜选了,英国人累了,他们渴望安定和平的环境,丘吉尔被果断抛弃了,不过他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当然,到了1951年,丘吉尔重新夺回了首相宝座,这就是后话了。

2002年,BBC举行了“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云中史记


借用我党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丘吉尔所领导的保守党当时严重脱离人民群众。

1945年5月23日,鉴于法西斯德国已经战败投降,英国开始了大选。7月底,选举结果出来,工党胜出,一直霸占英国政坛的保守党败北,身为保守党领袖的丘吉尔只好下台。

当时美英苏三国正在波茨坦开会,讨论战后的问题。丘吉尔参加了前半段,后半段就换成了新首相艾德礼。

选举结果很令人意外,丘吉尔自己也觉得自己被英国人民抛弃了。他当时很不理解,只能自我安慰,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此时欧洲战事已经结束,英国国内的形势以及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但是丘吉尔以及他领导的保守党却无视人们的需求,还坚持以前的做法。

一、保守党无视人们的经济改革和社会保障需求

英国在二战中损失巨大,40万人口丧生,46万栋房屋被毁,200万人无家可归。食品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生产线上的工人要工作12小时以上。

但随着战争即将结束,军事相关的订单消失,失业问题一下子凸显。

此外,医疗、养老等问题从30年代的大萧条就一直延续到现在。

总之,现在大选了,人们期待美好的生活,大家希望获得更好的食物,更好的住房和更好的社会福利保障。

但是,人们在丘吉尔身上看不到任何改革的迹象。保守党简直就跟名字一样,变成了保守派。

选举的时候,保守党没有把战后的改革作为重点,而是重点强调丘吉尔的贡献。

选举期间,丘吉尔组织的过渡政府,成员全部是拒绝改革的极右分子。在选民看来,丘吉尔根本就不想改革。

丘吉尔想要做的就是继续维持大英帝国,比如在印度独立问题上,丘吉尔坚持强硬态度。而要维持在印度的统治,英国需要100万军队,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普通英国人根本就不愿意背这个包袱。

而工党却务实得多,他们深知英国实力已经不济,在殖民地独立问题上作出了妥协。

此外,工党提出了未来的规划,积极提倡改革,并且保证“充分供应食品,使一切人得到有益的劳动,获得设备良好的舒适住宅。争取建立使每个儿童都可能发展自己才能的教育制度”。

宣传口号虽然夸张,但是至少表面了改革的态度,人们就把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放在了工党身上。

二、人们对保守党本身的不满

二战给英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但是法西斯的嚣张,跟战前英国的纵容有很大关系。

当时人们的逻辑就是,要不是张伯伦搞绥靖,牺牲小国利益,纵容希特勒扩张,英国就不会这么惨。

在绥靖政策下,英国疏于战争防备,在战争之初遭到极大的损失。

这些锅都得保守党来背。

当时在英国选民中流传这样的话,“保守党姑息希特勒,保守党是罪人,他们应该对不列颠的疏于准备,外交上的屈辱以及战争中陷于困境负责”。

英国的政治分析家也认为,“选民们不愿意忘记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政治生活几乎被保守党垄断,结果造成种种失败”。

总之就是,保守党的垄断局面引发人们的不满,人们希望改变这种政治格局。

三、错误的竞选策略

错误的指导思想造成了错误的竞选策略。

在竞选过程中,丘吉尔觉得自己胜券在握,他没有想着去吸引选民。而是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去攻击对手,而他的对手却是在战时联合政府中的合作伙伴。

丘吉尔声称:“如果工党在选举中获胜,英国将处于盖世太保统治之下。”

这些言论非常荒唐,反而损害了他自己的形象。

在活动方式上,两党也有非常大的反差。

丘吉尔乘坐专列在全国各地游说,演讲时自命不凡,往往出言不逊。

而工党领袖艾德礼带着妻子乘着一辆旧汽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演讲时,艾德礼态度谦和,沉着稳健,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工党还利用舆论工具,对保守党历史上的丑行进行曝光,让选举感觉,如果保守党继续执政,历史错误将会延续。

最终,工党在选举中获胜,并且兑现了承诺,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体系。

1948年,艾德礼宣称,英国已经建成了“福利国家”。并且被其他西欧国家效仿,其影响延续至今。

总之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丘吉尔的下台并不能显示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因为同样在战后享有巨大声望的蒋介石照样被推翻了。和平的方式不行,就会用暴力方式。

当然了,也正如丘吉尔安慰自己的那句话,“对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英国人民获得了想要的福利之后,他们立即“忘恩负义”,抛弃了工党,在1951年的时候,保守党赢得选举,丘吉尔再次成功当选首相。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呦。



江蝶梦


这........丘吉尔并没有下台啊,他只是不再担任首相这一职位而已;当时的选举结果是保守党在议会中占了213个席位,而死对头工党占了399个席位;而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由于未能在议会中占据大多数席位而没有当选为英国首相,但丘胖本人倒是被当选为了议会成员。

丘吉尔本人并没有退出或者被踢出议会,哪有下台这一说法。我想题主问的可能是为什么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未能在议会中获得更多席位从而未能连任成为首相吧。

英国首相这一职位并不是由选民直接选出,而是由议员在议会中所占的比来决定,如果某党成员在议会中占的席位在一半以上,则由该党的领袖出任首相一职;如果某党在议会中占据比其他党派都多的席位,但是没有超过一半以上,则该党和其他占据较少席位的党派组建联合政府。

如果组建联合政府不成功,那么便由反对党(在内阁中占席位第二的党派)领袖出任首相这一职位。所以丘胖如果想在1945年之后再次当选为首相,那么其所在的保守党成员就必须在议会中占大多数席位,当然这其中也得包括丘胖。丘胖虽然被当选为议员,但是当时占绝大多数席位的党派是工党,首相这一职位也自然轮不到丘吉尔来担任。

当时英国的两大政党工党和保守党在二战期间组建了战时内阁,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控制着军事和外交,工党则主要负责国内事物以及内政;在这期间,工党便凭借着这一优势来扩大自己在国内和政府中的影响力。由于战争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工会和劳工的影响力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给了工党很好的政治基础;至1945年战争结束时,工党一共有260多万党员,800余万人的职工会和其他团体。其在英国的政治基础也在战争时期迅速增长,这为后来的战后大选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丘吉尔却并未重视保守党整体的影响力和政治基础(他觉得以他的影响力可以独当一面)最后导致保守党其他成员没有得到较高的支持,最后导致议会席位低于工党也是必然的。

丘吉尔的老派作风招致了很多不满,英国刚刚经历过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虚弱不堪;而英国人现在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让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领导人,而不是一个好战的领导人;丘吉尔宣传的仍然是战时的那一套,而工党的艾德礼则把重心放在了战后建设和经济复苏上。

而英国刚刚经历过世界大战,百废待兴,很明显能够胜任首相这一职位的人是注重战后建设和经济复苏的艾德礼,而不是那个天天想打仗的丘胖。再加上其在竞选时高调宣传自己在二战时期的成绩招来了很多民众的反感,没能当选首相也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