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摔玉,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思,作者这么写有何寓意?

黑白文章泽渊诗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场景,令人过目难忘。

首先宝黛二人把各自的面貌看了一清二楚,与对方都是一见钟情,觉得对方在哪里见过。只不过是宝玉明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而黛玉是大吃一惊,心中感叹:“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这就是所谓的三生有缘,今生相见吧。

宝玉摔玉是非常突兀的事,正说得好好的,他忽然就问黛玉有玉没有,黛玉说没有。他的呆病立刻发作,摔了玉,还骂起来:“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然后吓得众人赶紧去捡玉,而林黛玉当天晚上就开始哭泣起来。

宝黛的爱情悲剧从此开始正式上演。直到黛玉泪尽而亡。


《红楼梦》是一部写实与虚幻相结合的小说。有关通灵宝玉的部分全都是虚幻手法。

这块玉是女娲补天遗留的一块石头的幻影。从宝玉一出生开始就被这块玉套住了,他的生活,他的婚姻都和这块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竭力想摆脱这块玉的束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爱情,所以他经常摔玉。

可惜这块玉坚硬得很,怎么摔都完好无损,所以也寓意着无论宝玉怎么反抗,都不可能摆脱自己身上的枷锁。

我想《红楼梦》的结局应该还是和这块通灵宝玉有关。

黛玉死了,宝玉出家了,通灵宝玉也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又变成了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


凡眼看红楼


我们都知道贾宝玉是衔玉而生,实属罕见。通灵宝玉终身与贾宝玉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摔玉,原因有二。但与薛宝钗毫无关系,这是前世仙缘,今世叙缘。

贾宝玉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这个妹妹我见过。黛玉见玉心惊,好眼熟啊。急的贾母说:你这不是疯话吗?你何曾见过。



说明在灵河岸边,神瑛侍者(下界的贾宝玉)以甘露灌溉的绛珠草(下界的林黛玉)结下了不解情缘,这次虽说是下界历练,希望再绪前缘。不料神仙妹妹没有跟他一样的玉,想必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不要也罢就摔了出去。惹得众人忙捡拾,贾母说林妹妹原是有的,因姑妈去世,遂玉带全殉葬礼,尽你妹妹孝心。宝玉这才安静下来。

宝玉第一摔玉,没有任何征兆,闻得黛玉说没玉,他突发痴傻病,也引得黛玉下世还泪的第一次流泪。

第二次摔玉是发生在第29回下半章,更是痴狂。贾宝玉对林黛玉情有独钟,在心中有着绝对重要的位置,摔玉是向林黛玉证明自己的真心,可林黛玉不理解他的真心。我们来看原文:

那宝玉又听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话来,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捞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没动。宝玉见没摔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林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巴东西。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二人闹着,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后来见宝玉下死力砸玉,忙上来夺,又夺不下来,见比往日闹的大了,少不得去叫袭人。袭人忙赶了来,才夺了下来。宝玉冷笑道:“我砸我的东西,与你们什么相干!”



其实两个人都是爱对方的,又都不明好说,互相伤害,互相折磨,又觉得不安,又都不向对方道歉或承认错误,林黛玉多么高傲的人,你不来找我,我也不去找你,我们看谁拗过谁。这是青春期小儿女的打打闹闹,日夜闷闷不乐。后来还是宝玉看黛玉,道歉。

任何时宝玉的摔玉,和闹别扭,林黛玉必哭,总之是哭,哭,哭,前缘注定,今生还泪,纠缠不清,终无姻缘。

都是为林黛玉,不可能是薛宝钗。也有因为薛宝钗要宝玉上进求功名,而林黛玉从不要宝玉好好读书,所以他们不是一路人。


日月诗语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摔玉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作者这样写,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凸显了玉对于宝玉的重要意义,那是他的命根子。所以宝玉第一次摔玉,场面很紧张。见了漂亮的林妹妹没有,宝玉摘下那玉,狠命的摔去……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捡,而贾母急的连忙搂住宝玉,一个劲的安慰:生气可以打人骂人,万不可摔那命根子了!宝玉摔了一下玉,贾府上下乱成一片,让人印象深刻。

第二,展示了宝玉自由平等的意识。在宝玉心里,并非恃宝而骄,以为自己有了玉,便认为高人一等。发现如花似玉神仙般的林妹妹居然没有玉,便摔玉展示了自己的不满。

第三,通过宝玉摔玉,也让林黛玉感受到宝玉的个性,还有自己初次见面因为一句话让宝玉发狠,生发出的敏感和自责。反映出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



宝玉摔玉,场面独特,人物个性凸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最最主要的是:通过一个细节,将宝玉体贴爱惜女性的千古情人形象刻画出来。让人过目不忘。




我是《每天读名著》,欢迎光临赐教!敬请留言分享!


每天读名著


宝玉初见黛玉就摔玉,实际上包含着三层意思。

一、宝玉的反封建,反传统、反礼教的叛逆性格。

你们都说玉好,玉神奇,贾家个个把她当稀世珍宝,连北静王爷都说是个稀罕的东西,可在贾宝玉看来不过就是一块破石头,一个俗物而已。从这点可看出他股子里透露出来那种叛逆的情绪。

二、林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地位,从而折射出那种纯真无邪、美好的爱情之光。

摔玉既是对金玉良缘的抗议也是对木石姻缘的肯定和赞许。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现在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说什么通灵不通灵,既然玉有灵,既然玉是个稀罕的宝物,想我妹妹这样天仙般的人儿像水一样清纯的人就该配有,她都没有,可见你是多么俗不可耐,所以,他要摔玉,不要这劳什子。玉摔碎了,金玉良缘也就摔破了,木是姻缘就该有结果了。事实并非如此,摔玉并没有摔来木石姻缘美好爱情的实现,宝黛的爱情最终是水中望月,镜里看花,空欢喜一场。

三、对仕途经济,为官做府一种宣战。

既然玉代表美好的东西,那它肯定也代表贾府所希望的成龙成凤,你们把它奉为命根子,其实贾宝玉知道,被奉为命根子不是玉本身,而是玉产生的形式,它是一个婴儿出身时衔在嘴里诞生的,正如冷子兴所说的,这人恐怕有些来历。说白了不是普通人投胎,肯定是什么星宿下凡,这人注定要当大官,有大作为,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也就是为什么贾政看见周岁的贾宝玉不抓官印金银,偏喜欢那些钗粉指环所表现出来的极大失望和无奈。因为他们认为这孩子的出身太不一般了,准是异人、大人物什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宝玉摔玉,事情发生虽然简单,但蕴含的意义却很是复杂,一场摔玉把各方的反应,刻写的生动活泼,有哭的,有呆的,有吓的,有骂的,有劝的,一件事物,百态人生,不愧是神作大斧!


一萌文化杂谈


金玉良缘一直是黛玉心上的结。

宝玉有玉,上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有金,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怎么看都是一对。

并且,宝钗有娘亲,有疼爱自己的哥哥(虽然薛蟠不长进,但是对妹妹却是很好的)。宝钗在贾府只是暂住,就像走亲戚那样,是光风霁月的大小姐。

众人都看重宝钗,没有一个不道宝姐姐好的。

而她什么都没有。

她父母都双亡了,没有人帮着自己说话。

把林家的财产带了来,也叫贾府给挥霍一空。

她多想,像宝钗一样,

在母亲的怀里撒娇,像个被宠爱的孩子一样。

她不吭声,她在赌,赌一段姻缘。

虽然是个小姐,但是也知道自己就像寄生一般。

整天叫医药养着,担心着仆人私下里嚼舌根子。


宝玉的玉,是他和黛玉之间的结。

也是宝玉生命的一部分。

他含着玉出生。

丢了玉的时候,他神志不清。

这其实象征着玉是宝玉的命根子——出生。

他含着玉诞生在贾府,自然比别人生活优渥些。

多少人,生于茅草中,死于茅草中,见过的繁华,只有芦苇。

他努力地反抗着封建的帝制,他把玉摔在地上,却没有办法彻底离开这种日子。

他为了爱情,为了自由,想要抛弃优渥的日子。

但是他却没有办法。


一边是黛玉哭红的双眼,

一边是宝玉想要反抗却被压制的苦涩,

这是木石良缘,

这是不被看好的爱情。


摔玉这一笔,就点出了整本书的爱情悲剧。



kiki07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一句话看哭多少人,人世间最难解释的就是这句话,岂止是宝玉见黛玉如此,很多人第一次见到某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宝玉初见黛玉就摔玉,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四个层次的意思,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作者写这个片段的意图。


第一,红楼梦是一本奇特的书,开篇就告诉你结局,这种奇特的方式至少是前无古人的,摔玉的动作有点一语成谶的感觉,初见面就摔自己的命根子,这明显就是在暗示最终宝黛二人的结局,必将是分离的,因为这块玉本省就象征着宝玉,摔玉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见面不过是短暂的一场梦而已,最终宝玉还是要离开,一见面就作出这样的动作,是作者在提醒读者,不管后面宝黛之间的感情多么缠绵悱恻,多么山盟海誓多么生死纠缠,最终两个人还是要分开的,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因为后面写到他们两个之间的爱情写的实在是太好了,但作者一开头就说了一切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第二,摔玉事件直接表明了林黛玉的与众不同,众姐妹中只有宝玉有玉,以前也没有发生过因为其他人没有玉而摔玉的情况,但这次林黛玉以来宝玉终于要摔玉了,嘴里说的是如今来了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他也不要玉了,其实就是在点名林黛玉的身份不一般,他和宝玉是有仙缘的,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比的。这一点作者写的非常直接,直接借着宝玉的“疯话”说出了林黛玉仙子的身份,更是用自己的举动明确表示林黛玉和其他人都不一样,以后他和黛玉之间个感情是任何人都不能比的也是任何人都插不进来的。



第三,安排摔玉事件间接说明了这块玉对于宝玉的重要性,从宝玉摔玉的反应和贾母及众人的反应看,大家都觉得衔玉而生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大家都把这个宝玉当做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象征着宝玉的性命,有一次宝玉差点被马道婆害死,最终还是这块玉救了宝玉一命。后来宝玉跟林黛玉吵架吵得狠了,也摔过一次,充分说明了这块玉在宝玉心中的作用,一开始就因为这块玉发生过矛盾,也为后来再次因为这块玉发生矛盾打下了基础,使后来的摔玉事件显得不那么突兀。

第四,摔玉事件表明宝玉是个多情的人,他总是希望好的东西是要和姐妹们分享的,这一点也是宝玉性格的最大体现,开篇就把宝玉的这个性格点出来,为日后宝玉种种“奇怪”的行为打下基础。宝玉有很多在外人看来很奇怪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因为宝玉有一颗平等的心,他认为人与人都是平等的,美好的东西就要要和人分享,别人都没有只有他自己有,他心里就会很不舒服。宝玉的这种个性很容易被认为是多情,滥情不专一,但其实宝玉爱的人只有黛玉,其他的宝玉都是一种欣赏,一种爱怜,一种对生命美好的尊重,一块无法分享的玉也说说明了不是所有的美好都能和被人分享。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宝玉的玉是独一无二的,一开头作者就安排这一场摔玉事件,目的有很多,围绕着这块玉后面还有很多故事,后面还有更多的爱恨纠缠和生离死别,最初也不过就是一个小男孩的任性之举。

对于宝玉摔玉你有什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昭烈名臣


宝玉初见黛玉就摔玉一事,见《红楼梦》第三回。这是宝玉在全书中第一次正式出场(此前均是通过冷子兴口中介绍),也是他的第一个“大动作”。这就像戏曲舞台上,人物一出场,必定有一个漂亮的“亮相”,和一句“定场诗”一样。这就是宝玉的“亮相”和“定场诗”。曹雪芹之所以这样写,诚如提问者所言,这绝非作者闲笔,而是深有其意的。



《红楼梦》第二回中,曹雪芹借贾雨村的口,发表了一番震惊天地的“正邪两赋论”。他指出:“天地生人”,有大仁大恶之分。“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孔、孟……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始皇、曹操、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除此而外,天地之间,尚有“正邪两赋”之人。现在,我们就看看曹雪芹所举的这些“正邪两赋”的都是些什么人:

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

以上,除王谢二族之外,共二十六人。为了更好地理解曹公的深意,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这26个人:

许由,一个一听说要让他当官,就赶快去“洗耳朵”的高人逸士。

嵇康、阮籍、刘伶——六朝时“放浪形骸”,不守世俗礼法的狂士。

顾虎头——顾恺之,大画家。是出名的奇绝之人。

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都是亡国之君,又都是大艺术家(歌午、音乐、绘画书法)。

柳耆卿(永)、秦少游(观)——宋代大词人,多风流轶事,词作天下传唱。

倪云林(瓒)、唐伯虎(寅)、祝枝山(允明)——元、明时代的大艺术家。

李龟年、敬新磨、黄幡绰——唐代名伶。

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历代出名的女流人物。她们或“私奔”,或为妓,或“私婚”,皆为当时世俗不容。

以上这些人,直白的说,都是一些不为世俗理解的“怪人”,是一些“正邪两赋”的人。曹雪芹之所以费了这么大劲儿,举了这么多人物作例,其根本用意就是把“正邪两赋论”作为描写《红楼梦》人物的一个总纲。



正是在这一总纲的指导下,他才让宝玉一出场,便把正与邪表现到了极致:一听说黛玉也没有玉,便一下发起邪疯——狠命摔玉;后听贾母告诉他,黛玉原本是有玉的,只是为母亲陪丧了,便立刻“改邪归正”了。

曹雪芹在这里这样写,恐怕有几层意思:

其一,一开始就告诉读者,宝玉是个“正邪两赋”的“怪人”,这是他的人生基调。

其二,不同寻常的开局,预示着宝黛的爱情之路,虽有前缘,但却充满曲折坎坷,有流不尽的眼泪,不会有好结果的。

其三,这块来历不凡的“玩石宝玉”,真的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衔玉而生”,失玉而死。


自乐堂主


从贾宝玉摔玉,可以看出他是个真性情的人。虽然出生在烈火烹油的繁华富贵之家,他内心的善决定了他的言行,贾宝玉发自内心地抵触封建主义思想,追求公平和自由。

他觉得自己有玉而与众不同,和一众姐妹非平等。这时,偏偏来了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玉,心里更觉得不自在。

他问林妹妹有玉否?

黛玉答:“我没有那个,想来不是一件俗物,哪能每个人都有?”。贾宝玉听后顿时癫狂起来,摘下了玉,狠命的摔了出去。口中怒骂道:“什么了不起的物件,也不择人而栖,还说什么通灵不通灵的”吓得众人急忙去抢拾。

继而听说林妹妹也有玉,只是她母亲去世拿去陪葬了才罢了。

宝黛初见如相识,全因前世灌溉恩。初见便摔玉,也预示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波折迭起,必然以悲剧收场。

通灵宝玉是有灵性的稀世珍宝,宝玉摔玉,只能是因黛玉,绝不会是其他人。





清心一栈


宝玉出身奇特,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就取名叫做宝玉。这是冷子兴出场时给贾雨村介绍时的情景。

正因为其出身奇特,宝玉成了贾府里的宝,众星捧月般呵护着他,上至老祖母无限疼爱,下至兄弟姐妹万般谦让,只要是与宝玉相关的事,他永远都是头等大事。

那么,宝玉本人是什么态度呢?宝玉其实特烦这个。试想一下,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你时时处处都被告知与众不同,你是那尊贵无比的身份,别人无法跟你相比,可能你永远都无法融入他人的世界,是不是很孤独很痛苦的事?

所以,当宝玉见到黛玉,一见如故,就产生了特别想了解黛玉的愿望,恨不得立马对她问个底朝天。从读书到名字,再到有玉没有。他希望这个自己一见倾心的妹妹能跟自己一样,可是,当他听林妹妹说那是罕物,岂能人人都有的时候,他崩溃了。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这时候的宝玉,当他看到神仙似的妹妹的时候,强烈迫切希望自己能和林妹妹一样,相比之下自己居然多了那么个玉,生生地把他跟林妹妹之间拉开了差距,这当然不是宝玉想要的。

这时候,在别人眼里堪称是宝玉护身符的那块玉,成了他和林妹妹之间交流的妨碍,是多余的东西,他坚决不要,公子哥儿一性起,砸了它!

其实,砸了玉,也暗示着要砸了今后所谓的“金玉良缘”,虽然此时尚不知,但作者早已埋下伏笔,宝玉的嫌弃,宝玉的摔玉,都预示着他的将来,跟这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玉是捆绑他的绳索,要丢得越远越好。

可惜他摔不掉,那是他与身俱来的,丢了玉就要丢魂丢命,找到玉命就有了。这个玉于他就是如此神奇,而他也只能为之无奈。

我是苏小妮,跟你一起读红楼,聊一聊读红楼的感受。


苏小妮


为了整部小说中人物性格、思想、行动的发展统一性和小说故事发展的起伏和合理性。

《红楼梦》虽是现实意义的一部伟大作品,作者为了躲避“文字狱”,同时也是为了小说的神秘性、阅读性、趣味性,在小说中设置了神话故事。我觉得,作者最初的目的是躲避当朝政权的迫害。其实呢,即便不是为了政治上的躲避原因,为了小说中故事的精彩,增加神话故事,会增强小说的趣味性。

贾宝玉摔玉这个行为,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小说结构安排,一是故事情节发展需要。

小说结构安排:

作者之所以第一次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摔玉,就是为了使故事变得曲折有味,有矛盾有冲击,不平淡无味,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 其一,若是贾宝玉见到林黛玉就相见恨晚,和睦相处,两个人亲密异常。故事情节就会少了一份感觉上的冲击力。

  • 其二,作者这么写,也是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的铺垫,从最初的贾宝玉看到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觉得自己“浊物须眉”更不配有这个独一无二的稀罕物。点明贾宝玉骨子里有股痴傻气。同时说明,在贾府,这个男主人公,在家中的地位,以及性格有点任性、痴情,与众不同的地方。摔玉的行为上,说明贾宝玉在乎林黛玉程度,比在乎世人认为的命根子“宝玉”还深。这里写贾宝玉摔玉,主要是为了两个主角的性格发展铺垫的。

  • 其三,作者既然设置整部小说的构架是神话故事。就会把神话故事巧妙的过渡到小说中,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衔接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主人公见面时的冲突,让读者印象深刻。同时也是为了整部小说脉络相通。

作者在文中开头就写明,这是石头上刻的一段故事,故事的年纪时代无考,不过是一个女蜗废弃的石头,无才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世态炎凉的一段故事。“历尽离合悲欢、世态炎凉”这才是写书人最终写书的宗旨。


故事情节发展需要: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天上下凡的神童、仙女,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他们下世历劫,虽然不记得前世,但两个人历劫的目的就是相互还“情”。

绛珠草说:“他是甘露之蕙,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他了”。

既然两个人都是为对方而来,第一次见面,不会与不相干似的无动于衷。冥冥之中,有一份亲近和似曾相识。贾宝玉本来就把女子看得高贵,自己因有这个稀罕的“玉”才得到祖母和家人的厚爱。看到自己最喜欢的妹妹没有玉,当然觉得上天不公平,于是就砸玉。

林黛玉既然是绛珠仙子下凡来偿还他的甘露之蕙,偿还眼泪的,第一次见面必定会哭。这个情节安排,就是最奇特又合理的。也是小说开头的精彩一笔。

贾宝玉摔玉,只会为了林黛玉,才会摔“宝玉”这个命根子,为其他人不会。这一点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安排的。

一般世俗的男子,胎里含着一块玉出生,一定把“宝玉”看得胜似生命一般珍重。贾宝玉却不,因为和林黛玉闹别扭,摔了好几次玉,是把感情看得比其他富贵、仕途重要,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最后,摔玉也暗示着宝黛两人的爱情会以破碎失败结束。

总之,作者这样安排故事情节,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使小说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