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后有什么特征?

二古基


这个话题比较沉重,因为我就是那种比缺爱的人。深有体会,下面列举一下我能说出的特点:

社交恐惧症

是的,也可以说是社交缺陷。小时候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校的小朋友会经常欺负我,让我变得不爱说话,长大了进入社会,发现交际更让我头疼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别人接受我,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别人觉得和我相处会很舒服,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别人高兴。慢慢的从我不会变成了逃避最后是恐惧。

太敏感

也可以说是对自己不自信。别人的一个眼神我都要猜测很久,别人的一个动作我更是不得命了,然后进入自我失落状态。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因为生怕得到别人的负面评价,所以处处小心翼翼。每说一句话之前都会斟酌好久,特别是在领导和同时面前。说完后脑子里开始猜测——是不是我说错话了/是不是惹别人不高兴了/是不是让别人以为我是怎样怎样的人了……在意什么呢?在意别人的感受,在意别人对我的感受。这样,其实,真的很累

不会谈恋爱

缺爱的人极度没有安全感,猜疑心很重,让对方难以相处,往往都是快餐式的恋爱,很快就分手了

喜欢独处高于一切

这一点我不多说明。

自尊心极强

但凡是我跟朋友吵架,道歉的放低姿态的一定会是我朋友(还要特别感谢我朋友对我的宽容)

外表高冷不可靠近,内心孤独敏感 迷恋被人赞许,被人追捧的感觉。

以前,我总把这一点定为虚荣心,曾懊恼不已,可看来不是。其实内心里总期待跟某个男人发生点什么,但又十分清楚我不可能跟某个男人真的发生点什么,总在上瘾一样的幻想各种玛丽苏事件发生在我身上,在我的幻想中,我想要的一切按照我的思路都一一实现和应验,可讽刺的是事情总是一定和我所幻想的情形背道相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性情多变。 我是女生,我不喜欢撒娇。

种种例例,我以前总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不会交际,为什么我这么高傲?看到这个问题以及相关回答,我知道了答案。我原谅自己了,原谅自己不会交际,原谅自己的种种,因为,我缺了做人应得的最宝贵的——爱


遥远的她198890374


小时候缺爱,主要是父母爱的缺失,父女在孩子童年时期没有能及时照顾到孩子的情绪,需求,成长等诸多方面,造成孩子在成年后的一些表现不是特别的健康。

1.家庭暴力:父亲主导的家庭暴力场面很激烈,过程很痛苦,结果很严重,孩子在暴力的过程中是最弱势的地位,没有自保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内心产生自卑感,内心窗户闭合。

2.金钱缺失:金钱缺失会滋生出贪婪,吝啬等病态心理,表现在锱铢必较或者挥金如土。

3.安全感缺失:小时候安全感缺失最容易影响到这个人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会影响到其他人,恶性循环。

4.家庭氛围的缺失:会带来责任感薄弱,心理的凄凉感,心理的无归宿感。

5.情商缺失:情商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情商的启蒙老师父母当之无愧

人都是感性动物,能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方式等做出反应行为,所以不论小时候缺失什么,长大后都会有相应方面的表现,,每个人需要的爱不一样,提供的爱不是需要的爱也算缺爱,过度的爱也算另一方面的缺爱。



Sylvia狂熱的旅行媽媽


看到这个问题,说说我的心酸史吧!


那年我刚满月,父母就离婚了,记忆中都是奶奶带大的我,我从小就缺少母爱,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整天围着父母幸福的玩耍,而我每天只能在那个孤独的小山坡抬头数满天繁星。都说有妈的孩子是个宝,而我就是那根没人理的小草。

因为从小缺爱,我很内向,也很自卑,我不敢在人前大大方方地走过去,老是感觉做了亏心事似的低着头。因为我的性格孤僻,我的身边一直没有朋友;也因为我的不自信,青春期也没有太多回忆,什么恋爱那些都离我很遥远,我怕自己伤不起,更多时候我宁愿一个人打发时间。


“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这是我听过别人说过最多的话,在他们看来我表现出的一切都是那么不正常,不跟人接触,不和同学们玩耍,一天到晚也说不了几句话,是啊,我也想改变自己,我曾无数次呼唤自己胆子放大一点,再自信一点,可是在陌生环境中毫不控制地又恢复了自我。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刺猬一样,很怕外敌侵犯,总是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别人想靠近我也没有机会。


我习惯了一个人静静的呆着,不喜欢热闹的环境,有烦心或是开心的事,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承受,其实我很想和人倾诉或者诉说,可是一想起别人的嘲笑或是鄙夷的眼光,我只能把一切默默地咽回肚子里,一个人在黑暗的角落里独自舔邸伤口。
直到我大学毕业,我成绩很优秀,那就是我寒窗十几年苦读的成果,也是我唯一值得骄傲的资本。也因为成绩的突出,我慢慢地走出了阴霾,努力说服自己适应了社会,但小时候的心酸回忆就像一道很深的伤疤,每每提及都会有点痛。


凤舞雪梅


一个真人案例,和大家分享,小时候缺爱的人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自我疗愈。


霖霖的故事

因为是一直是一个胆小的人,不敢将心事坦露出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但其实是彻头彻尾的“孤独症患者”!。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就长期分居,有时候,我会去我姨妈家里住,有时候去我舅舅家里住,从小就饱受“寄人篱下”之苦。我努力独立自主,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我自己也算争气,考上了一个重点大学的医学专业,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但我的内心明白,在很多很多的深夜里,有什么吞噬着我的心,让我感觉到空虚和寒冷,眼泪不知不觉的留下来了。我有一个男朋友,他的性格很好,很迁就我,但是我经常控制不住地“怀疑”他是否爱我,整个人十分的敏感。 他去哪儿玩没有报平安,或者微信半天没回,我有时候都会伤心到落泪!但整个人很紧绷,有时候这种“怀疑”,和对“怀疑”的自我批判让我心生不宁。 而且感觉有时候我总是在不断不断地向他索取,要他照顾我,要他宠溺我,像是一个黑洞!我好怕我这样会失去他!

想对霖霖说的话

一、Hey,忙着自我批评的姑娘,我看到了你的光。

霖霖,你好。谢谢你的信任,虽然你一直在“自我批判”,但我还是看到了你的闪光点。

你有反求诸己的“自我觉察”的力量,当你的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你没有一味地重复原有的模式,而是意识到了这可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而且和你的原生家庭有关,进而向我求助。“自我觉察”就是光, 即便是在彻骨阴寒的山洞底下,也能被照见。我看到了你的“光”, 希望你也看到它、欣赏它,增强它。顺着光,就能找到出口。

二、为什么我总感觉缺爱?

我们只有同时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才能发展出成熟地自爱与爱人的能力。

“无条件的爱”= 无论你怎样,我都爱你

“有条件的爱”= 如果你...,那么我就会爱你

“无条件的爱” 在说:“我爱你,是因为你是你,如此而已。即使你脆弱地无法独立生存,即使你只懂索取而不会付出,你是我的孩子,我无条件的爱你,无条件的包容、接纳你。”

没有得到过这种“无条件的爱”的孩子,内心会生出一个大窟窿:我天生是不值得爱的,如果我不懂事,不可爱,不优秀,那么就没有人爱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努力地争夺财富、地位、权利和名望,来“赢得”别人的爱。他们获得的越多,越害怕“坠落”,因为他们不相信,卸下精致的妆容,或是帅气的西装,有人爱他们本来的模样。

“有条件的爱”在说:“我爱你,因为你达到了我的标准。如果你发展自己,变得成熟,符合了我的期望,那么,我就会爱你。”

“无条件的爱”不会失去,但它的阴暗面是,它也不能靠争取得到。而“有条件的爱”则不同,它取决于自身的奋斗,它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犯了错,会承担后果;做得好,能赢得认可。没有品尝过“有条件的爱”的人,认为爱只能来自于外界,只能通过别人的给予而得到,他们没有建立起“为爱而战”的气魄。

霖霖,从你的描述中,让我感觉你饱受没有“无条件的爱”的痛苦。虽然你发展出了赢得“有条件的爱”的能力,依靠自己的勤奋考上了重点的医学专业,成为了专业的医生。但你的内心有一个恐惧又渴望的小孩,她在说什么? 她是不是在说,她害怕如果她变得很糟就会被抛弃,她是不是渴望一个可以无限度包容她接纳她的怀抱呢?

正是你的“恐惧和渴望”在左右你和恋人的关系。所以你像作战雷达一样,不断“侦查”他可能不爱你的证据。他回你微信的速度、他对你说话的语气、他看着你的眼神,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隐含“他不爱你了”的征兆,而这一切可能源自——你内心其实不相信,有人会爱你这个人本身。

同时,你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怀疑”会加深你内心的纠结。当他语气冷冷的时候,你一方面怀疑他是不是不爱你了,一方面怀疑自己是不是想多了,一方面批判自己为什么在亲密关系里面表现得很糟糕。在这种处境下你的,一定很不容易吧!


三、成长三部曲

那么,如何走出“缺爱”的诅咒呢? 自我成长之路漫漫,还需上下求索。我们往往会经历以下三部曲:

第一步曲:承认——从压抑到表达。

恭喜你,你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我们的痛苦,不仅仅源于痛苦本身,还源于痛苦没有人看见、陪伴和支持。 在自我的孤岛里,痛苦变成了剧毒,腐蚀着人心。而表达,就是“被看见”的开篇,一旦痛苦有人分担,它就不在是咆哮的疯狗了。霖霖,你内心的创伤和自我封闭手牵着手,强化了你的痛苦,试着进一步向自己、向可信赖的人表露自己的脆弱,去拥抱内心那个瑟瑟发抖的小孩吧。

第二部曲:理解——从扭曲到接纳

你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过去你的认知也许是:缺那儿补那儿。我缺人爱,就要牢牢地抓住一个人来爱我。 而其实,你真正缺的不是爱。而是你在承受“不被爱”的痛苦时,没有一个心灵上的怀抱,容纳那个哭泣的孩子。因此你需要的,其实是一个“治愈的空间”,那个空间是安全的,你可以重新探索亲密关系中的连接。那些你在父母的身上没有体会和发展出来的,可以在新的亲密关系中探索,对你而已的课程,或许是“感受到自己有无条件的价值”。

第三部曲: 整合——从内化中长出新的自我

当我们借由安全的亲密关系而学会接受、理解和安抚内在的自我时,再回头看看那些曾经“过不去”的坎,也许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坎慢慢消融了。而对父母潜在的恨意、内疚也不在横亘在心间了。由此,我们不再重演儿时的剧本,停止了创伤的“轮回”。

四、治愈之路,需要一个暖炉

关于疗伤,我们有两个可行的选择。一个是在爱情中疗伤,一个是在心理咨询中疗伤。

更多人不自觉地选择了前者。两个人在感情中一起“升级打怪”,互相“疗伤”,做彼此的治愈者。在爱里实现整合。但风险是,如果自己或者对方是“猪队友”,但可能会“伤上加伤”。 另一个选择是心理咨询,好处是如果你找到靠谱的心理咨询师,那么你就找到了前进路上靠谱的拐杖。但心理咨询师只存在于那个“疗愈的空间”里,你还需要在诊室外,运用空间里获取的力量发展出新的自我。霖霖,在你的描述中,你的恋人是“温暖而正面的”,可以小心翼翼地试着像他展露你的真我,试着和他建立起一种安全、放松而稳定的关系,这对你的治愈之路是重要的。但如果你发现他无法接纳,你最好求助于专业人士。

内心缺爱的人,即使赢了的全世界的仰慕,他的世界还是如茫茫荒野。而内心有爱的人,即使飘零至孤岛,也可以发出光芒,和天上的星星、海里的游鱼,远方的岛屿交相辉映。祝福你。

心有助,不孤独。欢迎关注卢悦,关注心之助。


心之助卢悦


缺爱,一般指缺少关爱。一个人小时候得到的关爱大多来自于原生家庭,这样的关爱对于他(她)的人格形成和性格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那么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后有什么特征呢?且听有书君的分析:

一、性格方面:冷漠自闭。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作为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最为亲密关系的监护人,需要给予他(她)足够的爱。

如果父母没有足够关爱孩子的话,很容易导致孩子以后的性格孤僻,缺少依赖感和安全感。

孩子在长大后,多表现为个性冷漠,不愿与人接触,更习惯于同自己交流。他们喜欢独来独往,遇到问题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与他人的关系若即若离,鲜少有亲密的好朋友。

二、情感方面:不会表达自我。

人与人的情感表达有多种方式,可以是言语表达,也可以是肢体语言,如一个拥抱、一个眼神或拳头,这些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传递内心情感。

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关爱和在乎的情感表达,那么孩子也无法准确体会和如何表达自己的爱与恨。

他们在长大成人后,将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难以分辨他人的情谊真假性。

电影《松子的一生》中女主角松子就是这样的,只要别人给予她一点点的好,她便觉得弥足珍贵,于是把自己觉得好的全部付出给他人。

三、处事方面:容易失去理智,出现失控行为。

日常生活中,谁都会遇到让自己暴跳如雷的事情,但一般人们都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出现恶劣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心里有所顾忌,为自己、家人或朋友等。但从小缺爱的人,他们很少有这种顾忌,在他们心里,自己是无牵无挂的,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所以他们一般会出现两个极端:

1、自卑怯懦。

对于从小缺爱的人来说,他们从小就缺少正确和最佳的引导,所以不知如何面对磨难或困境。

长大后,他们逐渐变得自卑和怯懦。

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最初的小困难,这些小的困难慢慢放在心里被放大,甚至成为他们心中不可磨灭的阴影,于是他们不敢接触新鲜事物,害怕遭受挫折,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遇到困难也不会正面去应对,总是以逃避的方式来处理。

2、失控行为。

对于缺爱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是黑暗的,在逃避处理不了的情况下,他们会处在一个异常激动,情绪基本失控的状态。

因为他们无所顾忌,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很容易采用暴力等的失控方式来处理。

以上便是有书君的分析。对于缺爱的人来说,他们无法决定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但是依然可以自我修复的,比如学习心理学知识,接纳与善待自己,自我疗愈等。

所以,只要肯努力,缺爱的人还是可以慢慢改变和完善自我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大家好,我是渡仁的琳琅,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分享。


01

对于缺爱,我个人的理解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你的重要他人是否能主动的给予你一些爱的信号,包括行为动作和语言;第二、你的重要他人是否能及时的对你发出的信号,给予回应。


这种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从我们生下来的一刻就已经开始了,母亲能否对婴儿的需求及时作出协调性的反应,会让婴儿产生不同的依恋模型。


好的“母亲”总是能够很顺畅的将自己的节奏与婴儿的节奏紧密配合在一起,在他需要拥抱时给予拥抱,需要食物时给予食物,对于孩子的需求他们是接受而非拒绝,合作而非控制;其他的一些“母亲”,或是会主动地拒绝婴儿想要的联结请求,表现出对情绪表达的抑制,对身体接触的厌恶,以及在实际身体接触时的粗鲁和唐突;或是不稳定的,时而做出协调性反应,时而又表现出拒绝,或微妙的,或不那么微妙的阻碍婴儿的独立;


这种互动可以推及到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以及与其他重要他人的互动中。我在这里姑且把拒绝型的互动模式称为缺爱,这样的婴儿/儿童会发展出回避型的依恋模式。


对于这样的孩子,他们会认为抑制关于依恋需要的沟通才是适应性的——当自己的需要受挫时,这样做不仅回避了自己被拒绝的可能,而且也躲过了想把“母亲”推得更远的的这种让自己害怕的愤怒。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的收集这种“他人是不可靠的、他人是不能及时提供帮助的、他人是依赖人的”信息,而发展出一种“自我是强大的,是不需要依赖和保护的”,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所以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除非能将自己的脆弱和需求“重新放置”在他人身上,而他们把这个人体验为懦弱的,麻烦的,令人讨厌的角色。他们膨胀的自尊,只有在自己所依赖和爱的人身上找出缺陷,并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时,才会感到安全,否则,他们无法依赖和去爱”。


所以:

l 他们可能有很强的成就动机,会不断的鞭策自己去成为更强大的人

l 他们很难向他人求助,有困难也会咬牙坚持,因为那样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无能”

l 他们很难相信有人会无条件的爱他们

l 他们通过理想化自己的重要他人,来回避真实的感受和冲动,当痛苦的回忆威胁到这种理想化时,则通过将这些缺点进行“合理化”和重构,来支持自己的理想化

l 他们总体上会把对感受的觉知,特别是与依恋有关的感受的觉知,降到最低,所有散播出来的消息都倾向于“他们是好的”,他们坚强、自给自足、独立

l 他们否认自己的需求、脆弱和愤怒

l 他们在子女的抚养上面可能会重复自己的依恋模式,更难与孩子建立起安全的协调式反应

……


02

但是好的消息是,这种依恋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尽管过程可能缓慢而痛苦,借助心理治疗,以关系的/情绪的/反思的进程为核心的依恋聚焦的治疗,能促使他们整合各种被否认的体验,从而帮助他们培养出一个更一致的和更安全的自我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法可供思考:

1. 有意识的自我分析;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梳理,去发现这样的模式是如何一步步生根发芽并壮大至今的;早期的互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收集信息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因此这其中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试着举一些反向的事例,更公正客观的去看待这个成长过程;


2. 保持对自我的觉知;因为关系而产生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回到关系中去处理,在当下的亲密关系中,应随时保持对自己回避状态的觉知,尝试着去信任和依赖他人。可以先试着在一些小事上去放手,逐步建立起“他人是可以信任,是有能力的”的新认知;


3. 学会去表达自己,我们对情绪情感的体验并非总是糟糕的,每一种情绪本身就有其适应性的作用,试着去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研究表明单是通过对我们的情绪命名,就能使我们的情绪感受下降30%。


通过对负性信息的处理,能减少我们自身心理能量的消耗,减少攻击性,让我们变得柔和;而通过对正性信息的传递,能让我们身边的人更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的爱,从而发展出更亲密和健康的关系。


4. 试着换位思考,有句话说:“人最大的教养,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父母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有时并不是不愿意给我们足够的爱,而是他们的方式可能是在当时他们所能唯一了解到的表达爱的方式,试着去理解去包容,才能让你们在接下来相处的时光中,更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健康的爱。

对于一个人群怎么样了,我们很难去真正的概括,环境不同,个人特质不同,人生阅历不同,最后的结果就会有差异。但是不管怎么样,能改变现状的只有自己。


没事儿多读书,多提问题,多思考,多交流,总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最后愿心理学滋养每一颗心灵,愿你余生不再“缺爱”。


渡仁心理咨询师团队



首先,让我们来定义一下,如果一个人感觉到小时候“缺爱”,他的童年通常会是什么样的教养环境:

1、缺乏关注。

父母或主要抚养人长期缺位,不在身边。或者在身边也很少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跟孩子缺少互动和反馈。

在孩子的眼里,抚养人像陌生人般疏远、冷漠,有距离感。孩子天生渴望的安全感、亲密感都没有办法稳定地获得。

长大后可能的特征:

Ø总喜欢一个人呆着,别人对自己好一点会手足无措。

Ø没办法跟其他人一样自如地建立亲密关系,甚至离群索居。

Ø不习惯求助,有困难的事也通常咬牙忍痛自己挨。

Ø生活与交往中缺乏基础常识,又不敢尝试。

Ø很多人表现为“冷漠”的样子。潜意识认为“求助”是没有用的,这世上自己是孤零零一个人。

2、情感忽视。

父母或主要抚养人陪伴孩子,跟孩子有互动有反馈。但反馈内容更多集中在对孩子行为的评判上,对情感的需求不重视。

在孩子眼里,抚养人是威严有权威的代名词,自己只有“表现好”或者做了他人喜欢的事,才能获得好的评价。

在孩子的眼里,抚养人有如老师或教练般严苛,但是缺乏对亲密情感“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

在他们眼中,只有拼命努力打败别人,才配得到他人的爱与温暖。

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价值的评判,来自于打败了多少人,获得了多少别人的赞许与评价。

在“自我意识”形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自我概念”都来自于他人评价。

离开他人的评价,他们找不到自身价值,内心深处是非常自卑的。

长大后可能的特征:

Ø有相当一部分人反而会取得相当高的社会成就,外界的评价与肯定,是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

Ø同时不管取得了多高的成就,内心深处都觉得自己没价值。再优秀都无法掩盖内心深处的“匮乏感”。

Ø对“爱”与“情感”不信任,不相信会有人不含目的的“爱着自己”。认为他人的“情感”通常包含目的,有所图谋。

Ø恋爱等亲密关系建立与维持都会困难,因为从内心深处不相信有人会爱自己的全部,包括缺点。不敢把脆弱等负面情绪暴露于人,认为只有展现出最“好”的自己,才配得到“情感”。

Ø讨好型人格,习惯察言观色判断他人反应。难以说“不”,难以拒绝他人,缺乏清晰界限,做任何事目标都是要获得别人称赞。

Ø左思右想,畏首畏尾,精神紧张。常常在不同人的评价中摇摆不定,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很多精力消耗在质疑自己是否做得对上,内耗严重。

Ø“自我”的概念建立不完整,内在破碎,不稳定,容易起伏失落。

Ø害怕失败,害怕他人眼光,对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通常不敢尝试。

Ø遇到挫折容易怨天尤人,或者沉沦下去,缺乏足够的复原力。

3、父母不会从行为、动作、语言上表达爱。

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很少表达爱,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赞扬、一个温柔支持的眼神、一下无声的拥抱、一次简单有力地拍肩,都很少获得。

这样的孩子,对情感的认识是模糊的。他们很少从身边的人那里体会到爱的具体模样。

长大后可能的特征:

Ø情绪很容易失控、容易起伏不定、容易不明原因低落。

Ø不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样子的,不会跟人情感交流。

Ø在恋爱或社会交往中,别人稍微对自己好一点,就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情感表达。别人的一点关爱,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也会感动到哭。

Ø不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爱。在亲密关系中往往随意选择,觉得能有人爱自己,已经上天垂怜。

Ø与他人交流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明明内心很喜欢,表面上却冷漠或木讷,不会顺畅地表达内心情感。

Ø大部分与父母的关系疏离。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如同一粒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都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

无条件的关爱,高质量的陪伴与反馈,积极流畅的情感表达,就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是生命的营养。

童年、青少年时获得的生命养分,会滋养人一生去获得幸福快乐。缺失的部分,人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寻觅。

缺认可的人始终追求认可,

缺陪伴的人特别不能忍受孤独,

缺温暖的人给点温暖就灿烂,

不会表达爱的,一被表白就沦陷。

生命中除了事业、学业、成就、金钱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人们获得幸福的人生体验。

唯有“爱”,让人们更踏实、更有温度、更坚信自己有价值、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让人们更强大与更笃定。


超级育儿师兰海


说个极端案例。

刑警赵赶鹅曾经手过一宗妓女失踪案,在监控录像中,失踪的女孩被残忍地塞进了拉杆箱带走。
警方随后的调查却发现,凶手是个斯文的大学生,对于杀人这件事丝毫没有恐慌或忏悔之情。

大学生父母双全,家境殷实,住在郊区的一栋大别墅里。

他的父亲谈吐儒雅,在得知儿子杀了两个人后,他情绪平和,好像儿子只是打碎了邻居家的窗户。

他还淡然地拿出红酒,说自己平时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希望民警多多照顾。

儿子走到今天这一步,很难说和父亲完全没关系。

2012年3月18日,在派出所会议室里,民警们围着一个黑色拉杆箱,讨论一起失踪案的案情。

照片上的两名被害者都是20岁左右的卖淫女,皮肤黝黑,身高1米6左右。凶手应该是通过网络招嫖,约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据推断,侵害手段不排除暴力致昏、致死的行为,将卖淫女塞进一个中等大小的拉杆箱内。

“这个拉杆箱,人能活着钻进去吗?”

两个领导因为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监控视频中嫌疑人的拉杆箱尺寸很普通。在过去曾发生过的命案里,很少有把人整个塞进拉杆箱的。

身材和被害人相似的女内勤主动请缨,钻进这个专门找来的箱子里做实验。

她费力地钻进拉杆箱,脑袋蜷缩,抱住膝盖,勉强横卧在箱底,但箱子拉锁怎么也拉不上。

最后,老杨一狠心整个人压在箱面上,女内勤立刻发出尖锐的叫声。

女内勤心有余悸地回忆,最后拉锁的那几下,她的肢体顶住肺部,很难呼吸,膝关节疼得厉害。

大家终于不得不承认,那女孩一定死了。

局长对报告不置可否,只问了一句:“谁能告诉我这人是谁?”

情报中心的民警不好意思地说,凶手的QQ号没有实名注册登记,使用的手机卡也是随机在摊位上卖出的。无从追查。

老杨不耐烦地一摆手:“你们谁能告诉我怎么找这孙子?”

所有人陷入沉默,没人知道该怎么找到凶手,更没人敢确定,被装进拉杆箱带走的两个卖淫女,到底身在何处。

10个小时前,老杨接到重案队的电话,说是要求协查一起女孩走失的案件,报警人是她的男朋友。

失踪的女孩姓顾,今年18岁,江西人。

报警的男人第二天十点多回来,发现合租的屋子里女友不在,而且手机关机,手提包和银行卡都没了,就慌张地报了警。

防盗门锁舌完好,排除了入室抢劫的可能。

老杨四处走动观察,在厨房地上发现一整箱未拆封的湿巾。他拿起其中一包,冲身边的队长甩了甩。队长默契地点头,这种湿巾常用在色情行业。

失踪的女人一定有前科。

几个侦查员围过来,把男人堵在厨房里。吓唬了一阵,报警的男人终于说出实话。

失踪的女人原来是个歌厅小姐,500元一场,经常上班期间被男客人灌得五迷三道,下班后直接奔向“鸭场”,灌醉200元一场的男陪侍。

他和女人就这么认识,成为了男女朋友。

本来是小两口比翼齐飞,事业共同发展。可好景不长,女友嫌陪酒太累,来钱也慢,干脆每天“出台”。后来她成了全职小姐,每天活跃在QQ群和论坛招揽嫖客,几个月前还有过一次前科。

女友出台,男人当然不高兴,但也说不出什么。房租是人家掏的,何况他自己也不是“守身如玉”。

报警当天,男人疯了一晚上回到家,发现女友失踪,报警后害怕自己被牵连,就把招嫖用的笔记本电脑藏起来,更换了原来的床单。

在老杨的骂声中,男人哆哆嗦嗦地还原了现场。

蔚蓝色的床单上,本来放置着一个未拆封的杂牌避孕套,30元就可以买到百来只,枕头上还放着300元人民币。

老杨让男人把笔记本电脑拿出来,打开电脑,登录上女友的QQ号。就在前一天晚上23时41分,女友的QQ号最后一次上线,群发了条消息给了所有人。

“给亲爱的爸妈和所有的朋友,我走了,有必须要走的理由,原谅我,忘记我,床上的钱不多请交给我妈。”

男人蹲在地上抱着头,两条胳膊筛糠一样地发抖。

“你丫演的这是哪一出啊?”老杨问。

男人抬起头来,眼神里带着惊恐:“我女友从来不和她妈联系。”

通过这条消息的发送时间,技术队民警锁定了案发时间段。调取来的监控录像中,只能看到嫌疑人是一个戴眼镜的男子,上身穿浅白色的风衣,脸部特征看不清楚。

案发当晚10时40分,嫌疑人拉着一个中等大小的黑色拉杆箱进入楼道,5分钟以后,他空着手走回楼道门口打电话。

过了几分钟,嫌疑人提着拉杆箱来到14层,一个小时过后,他又从案发的15层坐电梯离开。

令人不安的是,他进来时拉箱子的动作很轻松,但出去的时候,拖着拉杆箱的上身微微前倾,步子慢了些,下台阶时很吃力地双手提了一下箱子。

监控录像中,失踪女子在案发前一天中午回到出租房,一直到第二天男友回家,她都没出去过。

显然,那个貌不惊人的黑色拉杆箱,是她唯一的“出路”。

老杨顿时心虚,因为被害者卖淫女的特殊身份,如果没人报警,这起命案极有可能被掩埋。

他担心的是,会不会有其他案子被埋了。

事实证明,老杨的担心是正确的,通过对失踪女子的QQ号进行侦查,总队得到以下信息:嫌疑人使用的QQ昵称为“孙老师”,和受害者在一个招嫖群内认识。

“孙老师”先询问价钱,索要照片被拒绝后,开始转移话题:“你多高呀?我喜欢洋娃娃!”。受害人报出的身高是1米6,体重80斤。

“孙老师”很满意。

除了聊天记录,总队找到了一条更关键的信息:另一名叫“明月光”的卖淫女,和“孙老师”在11天前有过一次交易,疑似被侵害。无人报案。

聊天记录里商定的地点是某小区。老杨赶过去时,已经人去楼空,出租屋登记的租户是个IT男。老杨赶过去查证,发现这个男人很淡定。他说自己是通过网络招嫖,认识了20岁的江西卖淫女子。相识后,两人成为男女朋友开始同居。

老杨打开电脑,和每个最近做过“明月光”生意的嫖客联系。他发现了“孙老师”和女友的对话,女友在QQ上要求“孙老师”带几件衣服给她,还说要离开北京。

老杨问IT男为什么不报警。

IT男歪着脖子想了想:“她又不是我媳妇。”

两起案件手法相同,是同一个凶手所为。老杨没有心存侥幸,他觉得这两个卖淫女,肯定已经完蛋了。

因为凶手的QQ和手机号未经过身份认证,线索全无,所有人一度陷入无从追查的境地。

有人想出办法:给QQ号定位。

因为登陆QQ需要联网,凶手只要联网就会留下痕迹,暴露他的物理地址。

3月23日下午,“孙老师”的QQ号登陆,正在连接市中心某咖啡厅的WiFi网络。

重案队立刻行动,派便衣前往咖啡厅侦查。

便衣在现场的吧台里看见一个20岁左右的男孩,正在摆弄电脑,穿着灰色毛线衫,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

电脑屏幕上显示的QQ头像,和“孙老师”的头像一样,是一只袋鼠。

事关重大,便衣不敢贸然行动。他挪过去又看了一眼。

确认无误之后,他激动地坐在咖啡馆里等待,“太煎熬,咖啡和白开水一个味,心思都在那王八蛋身上。”

年轻男人正敲着键盘,样子很是悠闲。

一个小时后,他拿起衣服,把电脑装在书包里,到柜台结账。

年轻男人拿出零钱,数了数,便衣的心脏跳到了嗓子眼。好在男人的现金不够,刷了卡,留下了个人信息。

等人走后,便衣急忙拿出随身的塑料布,包住嫌疑人用过的杯子带回总部。

技术人员提取出杯壁上的生物检材,再结合年轻男人留下的消费记录,彻底锁定了嫌疑人的身份,真实情况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嫌疑人名叫孙建民,22岁,家住北京五环的独栋三层别墅。

根据照片显示,凶手的长相颇为清秀,寸发利落,面容方正,带黑框眼镜。

他是东北某高校生物专业的学生,大三到国外留学,现在北京某高校生物系实习。

孙建民的父亲40岁,是知名的大律师。他的生母就职于北京某高校教务处。两人在十多年前就离了婚,随后父亲娶了在同一个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年长女助理。

谁也想象不到,苦苦寻找的恶魔,是这样一个家境优越,前途大好的年轻人。

虽然大家都已经明确孙建民有重大作案嫌疑,可最关键的尸体还没找到,这是最直接的证据。没有证据,谁也不敢动手抓人。

再说,他还有个大律师父亲。

接到报警后的第9天,老杨和队长在凶手实习的高校办公楼楼下盯梢。便衣守候在校门外,等嫌疑人走出校门再抓捕。

过程十分顺利,便衣向孙建民迎面走过去,算准对方摆手的韵律,猝不及防伸出左手,抓住对方手腕,右手狠掰对方的中指。

孙建民吃痛跪下,身后的老杨和队长一边按住嫌疑人的双手,一边死命地“叠罗汉”般压在孙建民的身上。

事后便衣回忆说,所有人都出尽全力,就像面对的不是一个清瘦的男孩,而是一只东北黑熊。

而孙建民从头到尾都没哼过一声,他带着背铐,站起身来,淡淡地问了一句:“一会咱们去哪个分局?”

审讯经验丰富的老猫,这次算是碰上了硬骨头。

孙建民坐在讯问室的铁椅子上,两条腿被铁环紧紧扣着,双手拷在背后。

他很有风度,属于那种不太愿意给人添麻烦的“绅士”。

老猫和他面对面坐了20分钟,谁也没说话,眼睛对着眼睛。

面对老猫的逼视,孙建民眼神坚定,目不斜视。

“我能问问为什么抓我吗?”好不容易,孙建民才开了口。

“你心里不明白吗?”

“我真的不知道。”孙建民笑了,笑容随和,还有点无奈。

老猫开始就教育情况,家庭生活等等方面进行详细讯问,两人光是扯闲篇就聊了两个小时。孙建民始终应对自如,对答如流,对于生母改嫁,阿姨变后妈这些常规的家庭软肋,他毫不避讳。

这是一场,“我知道是你干的”和“我知道你知道,但我不怕你”的较量。

在两人拉家常的过程中,技术队的民警故意走进来,采了孙建民指纹,剪下他的头发。

这一招通常都会让嫌疑人心神大乱,但孙建伟只是愣神了一秒钟,接着不去看那个在他面前忙活的技术员,反而神情倨傲地看向老猫,那意思就像是在说:我知道你想干嘛。

老猫一直眯着眼睛,耐心寻找破绽。

终于,孙建民露出了破绽。老猫从侧面了解到孙建民在出国之前,曾经和一个中学同班女孩谈过恋爱。但老猫发现,聊到前女友时,孙建民的眼神飘忽,不太愿意回答。

老猫看过了他前女友的户籍照片。女孩长得很机灵,皮肤很白,黑眼仁大大的,体格和被害的两名卖淫女一样娇小。

在孙建民回国之前,他和女友一直异地相处。直到上个月孙建民回京写毕业论文,女友才说出实情:她已经和本校一名学长好上了。

老猫当下作出判断,这次被出轨分手,极有可能就是激发孙建民行凶的导火索。

老猫揪住痛点开始猛打,他先是绘声绘色地讲了几个中年男人因为被带了绿帽子,愤而杀妻的案件。

孙建民的情绪明显开始波动,他暂时卸下防备,凝神细听,鼻尖上扬,一副厌恶而兴奋的样子。

但孙建民很快就发现,老猫没有沉浸在故事之中,而是在观察自己的反应,他立刻就跳脱出来。

“警官你能说点别的吗,我不知道这些东西对于你们破案有什么帮助。”孙建民笑得很勉强。

老猫加大力度,专挑那种让老爷们心头带血的话说。

孙建民听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兄弟咱这不是先聊天吗,你岁数比我小,当哥哥的得和你说点人生经验。女人,都那么回事。和你好的时候,咂么咂么嘴,嗯,这个还行。过两天试到更好的,还得换人。”

孙建民头一次没回话,嘴角抽搐。

“刚才我和你说那几个把媳妇弄死的,我佩服他们是汉子,真的!虽然各走各道,但人家杀了人也不跑,一命赔一命!咱就怕那缩头乌龟,整天躲在壳里,远远地看着小花娘搂着新爷们在那走,晚上一个人被窝里抹泪,再不然就找别人撒邪火。”

孙建民登时变了脸,他倾身向前,脚链和手铐哗啦啦地响。“你,你说我不敢?谁说我不敢,操你妈的!”

他的腮帮子很鼓,咧着大嘴,漏出两排细小整齐的牙。虽然老猫早有准备,还是被吓了一跳。

孙建民很快意识到自己失言,恢复了平静,然后一言不发地侧脸看向墙壁,不再看老猫。

就在这一刹那,孙健民心理上已经输掉一筹。

孙建民无法再直视老猫的眼睛,可除了老猫,他还能看哪?讯问室是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屋子,四面都是墙,贴着墙的是和嫌疑人一样大的铁椅子。

就在这逼仄的小屋里,抬头看天花板像弱智,低头看地像是做了亏心事,孙建民又不愿意看着对面的老猫,他往右一看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只能向左侧脸,看着墙上的《犯罪嫌疑人权利告知书》,装作读得津津有味。

此时已经是凌晨两点,老猫当然不会放弃对他的火力强攻,但时间正在一点点过去。

另一方面,队长老杨等人都在紧张地等待结果,由于孙建民的父亲是知名律师,一旦发生什么程序上的错误,会造成巨大的被动。所以他们需要老猫在时限内问出确凿的“干活”地点,才能开出搜查证进行搜查。

老猫不急不忙,盘起佛珠串子,又转而使用了“疲劳战”。

年轻人是睡不够,老猫是睡不着。

眼见孙建民面有倦容,勉强睁大眼睛,老猫提升了语速,用尖锐的提问狂轰滥炸。

他刻意问得不成套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孙建民摸不清底细。孙建民每个问题都要想一会再回答,但节奏被打乱,回答速率被迫跟着老猫变快。

老猫把孙建民别墅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说了一遍,问他平时在哪吃饭,在哪玩电脑,在哪看书。

孙建民一直面对着墙壁,说到浴室时,疲惫不堪的他终于无力戒备,眼睛一动,扭头看了一眼老猫,又迅速转了回去。

老猫立刻断定浴室里一定有东西,那肯定是孙建民分尸的地点。

“给你讲个故事吧。以前,我问过一个东北的老偷儿,专门偷别墅,就你们家那种独栋别墅。搬的那叫一干净,什么痕迹物证都没有。后来孙子有次一晚搬了十几户,累得实在受不了,就在浴缸里放了一池子水,洗了洗,眯了一觉。你知道吗?就是这一觉,留下证据,要了他的命。”

孙建民开始侧耳细听,又猜不出老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知道我给你讲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吗?”

老猫故意顿了顿,就是为了看看孙建民的脸憋得通红。

“兄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呀。就这一缸水,漂着人身上那点泥儿,就能验出DNA。更何况是头发和血呢?永远弄不干净的。”

孙建民的上半身重重往上一挺,双腿骤然收了回去,表情就像被人戳了一刀。

老猫继续往下“模拟现场”,孙建民不敢反驳,也不敢应声,低着头抖着腿,烦躁之极。

就这样耗到凌晨三点,孙建民已经困到开始“鸡啄米”,头不停垂下,老猫的两包烟见底,也快要问不动了。

但讯问不能停,孙建民有了喘息的机会,一定会重新建立心理优势。

就在这时,审讯室的灯熄了。

早在审讯之前,老猫就叮嘱一位年轻的侦查员,要在特定时间拉下电闸,之后扮作修理电灯泡的工人,给审讯室换上一个黯淡许多的灯泡。

不一会,老杨面沉似水,拿着一个“伪造”的拉杆箱走了进来。这个箱子是在附近商场花200多块钱匆忙买到的赝品,颜色体积大概相同,不去细看,无法分辨出其中的真伪。

老猫接过拉杆箱,故意慢吞吞地拖着,箱轮在地面摩擦,发出“咕隆”的声响,最终声音停在孙建民必须扭头才能看到的地方。

灯光暗淡,映着黑色拉杆箱。

孙建民额头溢出汗水,在灯光反射下显得亮晶晶的。他想侧脸看看拉杆箱又不敢,想张嘴问问又出不了声音。

这是远比电影中几千万美元赌局更大的豪赌。孙建民的赌注是命,他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了桌面上。

孙建民当然知道那个拉杆箱可能是假的。但他敢不敢,用命来开老猫的底牌?

在这种情况下,警察大概率会赢,因为不必赌命,就可以掌握主动权,永远做庄家。

老猫没有让节奏停滞,转而抱怨起那个负心的女孩。

孙建民这次没有抵抗,而是随之附和,痛斥女孩的薄情和虚伪,但从头到尾很有“素质”,没说一句脏话。

老猫问到关于案件的具体事实时,他还是不肯吭声。

一个被冤枉的人,是绝不可能这样一声不吭的,孙建民已经认输了,只差最后一颗“子弹。”

“孩子。你就剩下最后一线生机了。”老猫话语带着怜悯。

“现在我给你做的,是你第一份笔录,将来在法庭上,这就是你的态度。你必须现在告诉我,你这么干,到底是为啥?”

这段话很妙。表面上看,老猫是在问孙建民为什么,但言语里隐藏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事是不是你干的。

用北京老预审员的话说,这是摧毁大坝的最后一颗子弹。

孙建民泪流满面,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老猫本以为那眼泪和别人一样,是出自愧疚的心理,可一聊才发现,那眼泪都是孙建民的自怜。

“你们应该去找我前女友。我今天之所以这样,全都是她害得。”

“我有一个爸,两个妈。但他们都不爱我。”

孙建民从小性格孤僻,喜欢一个人呆着,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在他8岁那年,生母受不了冷漠的夫妻关系,离开了家。

父亲的同事,那位熟悉的阿姨成为了新妈妈。

父亲忙于工作,一年也见不到几次,亲生母亲和他彻底断了联系。

继母对他很严厉,也不喜欢他,因为自己生不了孩子。她经常在父亲面前说孙建民的坏话,说他游手好闲,没正事,整天伸手要钱花。

孙建民不善言辞,和父亲少有沟通,俩人无形中多了不少误会。“女人嘛,就这样。躺床上吹枕头风。就这么点本事。”孙建民恨恨地说。

从此他更加内向。虽然成绩优异,但情感发育停留在了少年时代。

大学期间,他出国留学,没有朋友。每天完成课业后,唯一的爱好就是一个人躲在单身公寓里,打开电脑,在网络世界里遨游。

在国外,上网的限制比国内少很多,孙建民就是留学的这段时间,接触到了“冰恋”的信息。

在电脑屏幕上,一个个肤色各异的女孩在精密的流程下,被男人用手术刀分成精致的小块。

“我突然就想明白了。你知道吗,那些女孩在最开始都会挣扎,但是慢慢就会放弃。因为她们心甘情愿。”他说了句别人很难听懂的话。

国外有一个冰恋网站,上面有从6岁到16岁的各种少女死尸的图片,他几乎每天都会光顾。

这些杀人,分尸的视频影像让孙建民觉得痴迷。他经常在脑海里勾勒出类似的场景:继母,生母和他喜欢的女孩的尸身平静地坐在他身边,任他摆布。

这种幻想会强烈地刺激他的性欲。

他也曾经为自己的“兴趣”胆战心惊,但他无法克制。

回国后,女朋友勉强和他维持了几天的关系,还是把实情告诉了他,她嫌弃孙建民太闷了。孙建民一如既往地有风度,两个人和平分手。

但孙建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优秀,还是会被别人抛弃。“我不明白我哪配不上她。她就是太年轻,糊涂。”

生母离他而去再不联系,继母用肉体占有控制了他父亲,初恋女友背叛了他。

“女人又自私,又弱小。她们必须靠劈开大腿骗男人,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孙建民可能觉得,所有的女人都是卖淫女。

孙建民一直都有嫖娼的习惯,失恋后有一次,他在色情网站上找到一个女孩的QQ号码,两个人约定的嫖资是600元。他去女孩家里,发生完关系,还没等提上裤子,女孩就逼着他加钱。

他拒绝这个要求,女孩就死死拽着他的裤腰带,不让他穿上裤子。一向内敛,“有风度“的孙建民,没遇到过这种蛮不讲理的女人,他被迫掏了钱,这才穿上裤子,恨恨地走了。

“我突然就明白应该干什么了。”

之前模模糊糊的念头,终于有了明确的指向和计划。

孙建民在网上购买了尼龙绳,防热手套,手术刀。

3月7日,他按照约定来到“明月光”的家。就在“明月光”拉窗帘的过程中,他戴上防热手套,用尼龙绳勒死了她。

“明月光”拼命挣扎,厮打,但她无力抓伤带着防热手套的孙建民。

他很紧张,也很兴奋。“明月光”弥留之际,脸色发紫,脑袋向后仰着,眼睛里满是哀求,她还是不肯放弃生的希望。

孙建民当时很亢奋。

“明月光”死后,他在现场伪造了QQ对话,试图制造离家出走的假象。

随后他把“明月光”的裸体塞进了拉杆箱,但是胳膊一直翘起来,拉不上拉索,

“我没办法,只能把她胳膊掰折了背到她身后去,其实我特别心疼。”

出门之后,他叫了车,把拉杆箱带回别墅,拉上二楼。

他兴奋难耐,给略微开始僵硬的“明月光”穿上各种衣服,然后奸尸,把尸体大大方方摆在枕头边上陪他过夜。但他不敢面对尸体空洞的眼睛,只好给尸体合上了眼皮。

“死人和活人其实差不了太多。除了眼睛。死人的眼睛很快就变得浑浊,就像冬天公共厕所地上的脏冰。”

直到三天以后,“明月光”的尸体已经有味了,他才恋恋不舍地把她拖到浴室里,按照网站上的方法,与曾经在生物系学会的解剖知识,用手术刀将四肢,躯干和头颅分开,按顺序从上至下摆成一堆。

最后,他把尸块装在七八个黑色塑料袋里,埋在了别墅后院的月季花丛下。

就在孙建民刨土埋尸的过程中,平时难得回家的继母突然出现在了花园里,还好奇地问他在干嘛。

当时两人只隔着一道薄薄的花叶。

孙建民淡定地说:“没事,帮我爸给花松松土。”

继母夸了他几句诸如“长大了,懂事了”之类的话,就去忙活自己的事情去了。

只要她上前走个三五米,她就能看见他儿子趁着父母不在家时,偷偷带回来的年轻女孩。

被分解成好多块的年轻女孩。

老猫听到这里忍不住问他,如果被继母发现了怎么办。

他沉默不言,用那双白多黑少的眼睛直愣愣看着老猫。

老猫得到了一个恐怖的答案。

随后,孙建民以几乎同样的手法杀掉了姓顾的女孩,用拉杆箱带回家。但她的皮肤不好,他不喜欢。

“她脸上涂粉涂太多了。脱了衣服才发现,身上坑坑洼洼的,像鳄鱼皮。”

所以他无心继续下去,草草猥亵了一次,很快就处理了尸体。

听他说完,老猫还是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孙建民知道在卖淫女的QQ里留言遮掩,却没有顾忌到小区里的监控录像。

“我从来没想过,一个卖淫女,走丢了还会有人找。”孙建民自嘲似的一笑。

把人送进看守所后,老猫带着技术队去孙建民家中进行搜查。

二十多个民警不言不语,神情严肃地来到别墅二层,在孙建民生活的空间里翻箱倒柜,整齐利索的房间被弄得凌乱不堪,还有不少民警在后院里刨土。

孙建民的继母吓了个半死,赶紧把孙建民的父亲找了过来。

他的父亲却极度淡定。民警把写着“孙建民故意杀人案”的搜查证出示给他,他坐在躺椅上想了一会,就叹着气拿出一瓶红酒,说要和民警们喝一杯。

这位父亲不住地喟叹,说自己平时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希望民警多多照顾。

他的谈吐儒雅,平和,语气充满歉意,就像是他儿子做的事,仅仅是踢球把邻居的窗户打碎了。

父子俩一样文静,一样的短发,格子衬衫。

与之相对应的,是孙的继母,当她终于想明白,民警是在院子里挖尸体时,当场就昏厥了过去。

嫌疑人总会在讯问中总有意无意留下余地,这是一种人性的必然。孙建民也不例外,他并没有供述自己用录像机,拍摄分尸过程的事实。

技术队的一个年轻民警立了大功,他在书房里找到了孙建民分尸,碎尸,多次奸尸的完整录像光盘,这是铁证。

只有一名技术队的副队长完整地观看了录像,事后,他请了三天假。

离开别墅之前,老猫又看了一眼院中的月季花丛。

孙建民的父亲显然对月季疏于照顾,虽然花朵肥美,但枝条丛生,乱蓬蓬一大团。

本就乱七八糟的花丛,给技术队的民警们一刨,枝叶散落了一地。

孙建民最大的弱点和败笔,是对女性的蔑视。他因为这个弱点行凶杀人,也为此暴露在监控器下。

挖掘现场时,老猫全程在场。他告诉赵赶鹅,比起腐烂发黑的尸块,孙建民父子俩的行为方式,给他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一个在审讯时,神情自若地向警察要水,一个在得知儿子杀人后,淡然地拿出红酒,想要请民警们多多关照。

孙建民走到今天这一步,很难说和他的父亲完全没关系。

老猫自己也喜欢养花,他特地提到了孙家后院杂乱的月季丛,“不亲自修剪,就会长成这样。”

赵赶鹅对此有自己的评价,他将孙建民比作一把枪:“基因是子弹,环境上膛,特定事件扣扳机。”

或许应该补充一句,理性是枪支的“保险”,无论什么情况下,“扳机”都应该被牢牢锁住。

(文中部分人物系化名)


天才捕手计划


“原生家庭”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得到国人的理解与接受,我们开始慢慢认同,在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里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那么,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一个缺乏关爱的环境中,那么长大后会怎样?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情形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按温尼科特的说法,好的父母是“Good Enough Parents”,翻译过来就是“足够好的父母”。父母对子女的“好”,也就是爱,必须足够且恰当。不足或不恰当,都可能导致孩子缺爱,比如: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被父母打骂,在否定与轻视的环境之下长大,成年后他就有可能养成自卑、胆怯、内向、不擅或不愿与人沟通的个性。因为在他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这个世界对他更多的是不理解、打压甚至轻视、否定,而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他内心的力量,并使他怀疑自己和能力与价值。

而如果父母并没有对孩子过分地打骂,但却从未真正看到并理解孩子,付出的爱虽然不少,但却不恰当,只是父母自以为的好,那么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没有自信,渴望获取他人的认可来定义自己,难以形成对自身的认同。他从未被真正理解和接纳,因此也就无法确定自身的价值,不懂得如何认同自己。


虽然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确实深远,但每个人的先天气质与个性大不相同,有些人哪怕历经逆境,依然坚持自己的本心。而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实现自我超越。因此,千万不要在内心形成“家庭决定论”的想法,内心悲叹、自我束缚,这样反而是给自己的成长制造障碍。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我父母在我八个月的时候离婚,我没见过我妈,然后我的成长经历一直跟着奶奶,后来十几岁,爸爸也走了。

我的身边闺蜜也大多都是单亲家庭,可是我连单亲家庭都不算,从小寄人篱下,住在姑姑家,住在大伯家。

我见到他们的孩子会特别羡慕,虽然我没有遭受虐待,也没什么狗血剧情,但是看到他们一家三口那种爱,我会特别羡慕。

长大后,我爸走了那段时间,我得了抑郁症,被送进健康所,家里觉得我疯子。想把我送到孤儿院,我老爸的财产什么的留到我健康以后再继承。

我自己了解自己, 我的性格是这样的。

不勇敢不自信,讨好行人格,想得多又强势,孤僻,极端特别极端,敏感又易怒,少许阴暗。

首先,我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最坏的结果,我怕失败,我觉得我不行,我输不起,却又很多想法,所以做事瞻前顾后,一点不果断,小心翼翼的强势着,纠结又矫情。

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讨好别人,喜欢送礼物讨好别人来获得喜欢,我可以自己不用吃饭去给别人买生日礼物,后来初恋就是,我觉得喜欢我是我的福气,我要特别特别好的对待别人,我怕被抛弃。现在长大了,好一些了,了解感情是相处吸引,共同经营一份感情,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

我想得多,有的时候没事就哭,想各种事情,脑补各种事情,因为觉得自己不会得到,所以很多事情就会拒绝,压根不会努力,告诉自己平凡可贵,碌碌无为的活着。

我觉得人生非黑即白,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我不需要一般的朋友,我只要很好的朋友,可是感情这东西啊,是一步步递进的,没人会一下子爱你爱到死。

敏感到什么地步呢,如果关门声音大了,我就以为被讨厌了,因为一个无意的眼神,我就能脑补一部电视剧。

少许阴暗,也是因为我总是想坏的事情,可是我自认我又是善良的那种人。

这大概就是我的性格了,有些现在好了一些,但是依旧还是有很多存在着。

愿天下每对夫妻,在生孩子之前要认真考虑,还有就是,童年很重要,是一个性格形成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