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农村看戏的场景吗,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德州水上泉城


小时候小的时候最初是看电影,人们早早吃了饭,早早搬上小凳子占地儿,去晚的都排在后面,站在后面的凳子上,桌子上,还摸不着地方,站在墙头上,一个村里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都赶来热闹非凡,散场时还有了,把孩子丢了的丢鞋的丢帽子的挤丢了好多东西,还不是每天放电影哥一个月左右能看上一场,已经很不错了,那个场景还是历历在目,还有好多人,因为看电影而结缘,想起来也非常有意思,那时候的人们简单,吃了饭上地里干活,挣点工分,挺知足的,现在不同了,人们越来越嫌钱挣得少,钱越花越多,欲望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忙,忘记了很多事,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也是肉做的,常常把自己的身体当做机器一样运作,然后再用挣来的钱一把把的往医院送,真的得不偿失


快乐相伴


大家好,我是醴陵老李!关于农村看戏的问题,我来回答你,我们那里看戏很少,主要是看电影,现在我回忆一下,以前看电影的情节。

记得我们小时候那时农村经济条件不好,基本上家里都没有什么家用电器,有条件好点的人家,最多也就是有台收音机,那时这也算是一件奢侈品了,一家人一吃完饭就围着他听新闻,那个时候大队每个月都有一两场的免费电影看,一般大队长会提前一两天用大喇叭通知我们,我们可高兴了,天天盼着那天早点到来,一到放电影的那一天,早早的放影员就骑着自行车,拖着机器到了我们村大队,我们一群小孩子跟在他后面欢乐的跳呀唱,那兴奋劲可高了,最后在大人们的帮助下,早早的把电影屏幕,挂在两根大树上,方方正正的,机器也架好了。

天还没黑,我们早早的吃完饭相约一起各自扛着一把小木凳,你追我赶的跑到大队部门口,一阵争抢地盘过后,各自把凳子摆到放影员前面最理想的地方。天完全黑了,大人和小贩们也陆续的来了,里里外外坐满了人。放电影开始前,需要一个的倒片环节,倒片,是片子从别的地方刚放完,需要把片子倒回到开始,倒片需要半个多小时,这时我们就会找到爸妈要钱买零食吃,我记得当时的零食就是瓜子和冰棒,瓜子是一毛钱一杯(一种喝茶的小杯子)用报纸包成菱形,冰棒是五分钱一根,还只有白糖冰棒,有时大人不给钱,我们就拖着大人的脚哭,撒赖,这时大人怕我们耽误他们看电影,也就爽快的给钱给我们了,那时的瓜子和冰棍可真的好吃,现在怎么吃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可能是我们老了吧。

电影也正式开始放映了,我记得当时放的最多的是地雷战,地道战,英雄儿女,上甘岭,当时放电影虽然是露天的,但是都很自觉,没有吵闹都看得很认真,整场只听见电影里面的声音和机器的沙沙声,就在这个时候,奶奶忙完家务,手里拿着蒲扇才到,(因为当时爸妈要出工累了一天奶奶不叫他们干家务,自己包了)到处找我们,找到后抱着我坐下来,从围裙里拿出烤地瓜,给我弟弟妹妹吃,当时我们是最幸福的,躺在奶奶怀里吃着瓜子,啃着地瓜,奶奶笑眯眯的看着我们,我们给奶奶吃瓜子,奶奶说不喜欢吃,当时我们还天真的以为奶奶真的不喜欢吃,电影结束了,我们的零食也吃完了,弟弟也睡着了,这时爸爸背着弟弟,妈妈抱着妹妹,奶奶牵着我,一家人踏着月色,我打着小手电筒一蹦一跳的走在前面,奶奶总是叮嘱我小心点,别摔着,爸爸总是大声的训斥着,好好走路,一到家,奶奶帮我们洗完脚就躺在奶奶的怀里,一会儿就睡着了,现在回想起来了,满满的幸福感。那时的人们虽然生活不富裕,日子过的很苦,但是人生活的很开心,很快乐,过得无忧无虑,没有任何任何压力,现在这种生活再也找不到了,只能留在我们深深的记忆中,谢谢。







醴陵老李


小时候听说哪个地方有戏了,就兴奋得了不的,跑前跑后,呼朋唤友。然后央求父母要几角钱,如果父母不给钱就撒泼打滚,哭鼻流泪,反正招数尽使,讨得零花钱后欢天喜地的飞奔到戏台前。说是听戏,其实是听不懂的,花花绿绿,进进出出,好玩得很。看会也腻了,就来到了卖吃的小摊前,糖糕菜角,花生瓜子,反正嘴不闲着就行。打打闹闹一上午结束了,几个小伙伴像跟屁虫似的随着人群回家了。


风生水起0917


看戏的场景确实很少有,但看电影的场景却很多,看见这个问题勾起了我以前的回忆。

小时候,农村每年会有几场电影放映,有的时候在乡政府的广场,有的时候到农户的院坝,反正就是一块白布当屏幕,架起放映机就可以开放。

小时候,人们的生活也是单纯枯燥的,好不容易有场电影看,肯定要去凑凑热闹。电影一般都是露天的,也只有晚上才能放映,只要知道附近有电影放,人们总是会从四面八方的往那里赶。晚上赶夜路也没手电筒,咋个办呢?就用火把吧,有竹子的就把竹子晒干,没竹子的地方就去山上砍一种刺木,晾干了也可以当火把用。

到了晚上看完电影,三两成群的伙伴们,点亮一把把火把,游荡在弯弯曲曲的农村山路上,一条条火龙到处蜿蜒,别有一番滋味,这也就是特有的历史年代才能有的风景。





乌蒙泥娃


小时候能看一场戏,那是人人都向往的事情。

听到哪里要唱戏,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传开了,然后成群结队的相互约时间一起去看!那个时候我家这里要看一场戏的话,需要徒步行走单程六公里的路,而且那时候条件非常不好,基本可以说人人都是光着脚丫走着去看戏的。

当时我这个古树哥还很小,也就五六岁的样子,就光着脚丫兴奋的和大人们一起去看戏,天还没黑就早早吃饭等待大人们什么时候出发!

那时候也就刚刚打完仗不久,公路非常不平坦,到处都是大石头泥坑啥的,随处都会有很深的泥水塘,不小心就会踩进泥水塘里,搞得满裤腿都是脏兮兮的。对于这些小插曲还不算什么,特别是走着快到看戏地点的时候有一条很宽的河,河里流着湍急的水,然后在河沟上架着一根钢丝绳和一根钢管,脚踩在钢管上,两手抓着钢丝,照明灯也没有,就两手一抹黑,抓着钢丝踩着钢管就顺着走,脚下晃得厉害,手上的钢丝也晃得厉害,一摇一晃的抹黑到尽头,只听到脚底下湍急的水流哗哗的声音,听着很吓人,要是万一不小心手脚一软掉到河里,那真是不敢想象,为了一场戏,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把戏看完了。

去到唱戏现场真是人山人海,我一个小布丁古树哥那是被大人堵得什么也看不到,最后有幸被一位好心大娘看到了我,就把我领到戏台子跟前,才能让我好好看到一场戏。当时真是太感谢那位大娘了,让我小小心灵里温暖不已!

看完戏了所有人都一哄而散了,看到半夜那是肚子饿得不行不行的,但是哪有说是饿了就可以找吃的,条件不好钱也没有,就忍受着又和大人们返回家,又光着脚丫步行六公里回到家里,到了家里赶紧揭开黑乎乎的锅盖看看里面还有没有冷米饭,如果有冷米饭就铲出一大块抱着就狼吞虎咽起来。

那个时候只要有饭吃就非常好,根本不会讲究还需要有什么好菜的问题,就是只要有白米饭那就已经很幸运了幸福了!

所以说古树哥小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有趣,很值得回味!


腥野古树


当然记得小时候看戏的场景,而且还记忆犹新,说到这,我不由想起了小时候不少往事。

每年的夏天一到,我们镇上居委会的人都会下乡来收钱,有些人捐100,有的人捐500,多多少少,然后他们拿着这些钱,请外地的戏班子到乡下唱戏,这时海报一贴,村名们都牢记这个日子前去看戏。

说是说看戏,但小时候的我也看不懂,根本不知道他们唱什么。但是我却天天跟妈妈说要去看戏,因为可以向妈妈要来一块钱,有了这一块钱,不管路有多远,我们都一路走去,都不觉得辛苦。到了戏台,我们首先看看周围来了多少人,然后转眼向摆摊的地方走去,那时候看戏其实只是幌子,我们都是为了去那买零食吃,小时候要零食吃大人都不给买,都只是买水果,但那都不是我们小朋友爱吃的。下面我就用那一块钱,买到了永远忘不了的回忆!

辣条 儿时的辣条有一毛钱一根的,还有5毛钱一包的,但是我们只有一块钱,我们每次都买两根,一根吃不过瘾,所以一定要买上两根才够吃。有了两根辣条,我们在边上远远的站着,一边看戏一边吃辣条。

冰棍 那时候记得有水蜜桃一毛钱一包,绿豆冰棍2毛,牛奶冰棍3毛,巧克力味的5毛,这个巧克力味的最喜欢吃,但是不敢买,太贵了吃不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手却伸向水蜜桃,除了便宜之外,天气炎热可以吃完再买。这时又可以蹲戏台边看一会了!

葵花籽 那时候的瓜子都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包包的,都是拿酒盅倒,一盅一毛钱,而且那盅都小的可怜,每次都要买3毛钱才够吃,那时候都是原味的,哪里还有什么蜂蜜味跟奶油味啊!不过现在想想还真有趣!别人实现了一块变二十块的商机。

泡泡糖 其实我们那时候一毛钱买个泡泡糖都不是为了吹泡泡,而且为了里面的贴纸,那时候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尤其记得那时候喜欢葫芦娃的图案,一直买泡泡糖就是为了收集七个葫芦娃,然后贴的家里整个墙面都是,因此还被老妈批了一次。

弹珠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是否跟我一样,买弹珠都只是为了收集各种漂亮的颜色,那时候一毛钱5个弹珠,我们买来就是跟邻居家孩子一起玩,赢了不少别人的弹珠,自己当时也做起了小生意,一毛钱卖6个给别人换零食吃!

小时候的我们记不住台上唱的什么,不知道他们是否都爱听戏,但我知道成年男人都是为了看台上的姑娘是否漂亮,身材好不好!这个是经常听他们说啊。不过儿时的我们,更记得是自己的童年,看戏并不是关键,关键它的到来给了我们美好的童年!


养殖户小罗


看到题主的提问,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看戏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候,我们一般都是在元霄节过完,正月十六就会由大队的有钱人请专业的戏曲演员来到村里唱戏。将戏台搭在学校的操场上,一般都是在正月十三四的日子就搭好了戏台。正月十五的傍晚时分,剧团开着车子,带着他们的锣鼓和衣服等一切用品来到村里,然后有人接待他们安排食宿。

正月十六正式敲锣唱戏,大家都是早早吃过了饭,一人带一个小板凳往戏场赶,生意人则是踩着三轮车带上瓜果零食往戏场赶。

其实小时候对于戏曲是一窍不通,不过唱得最多的则是《四下河南》、《葛麻》。对于那种经典的念白倒是有点印象。″小奴才″"岳父大人″等这些倒是挺熟悉的。

小时候根本就没有心思听戏,只是一门心思想在后台偷看演员化妆,觉得那些脸谱和头饰都特别吸引我们,有时偷偷的上梯子,结果让人家又赶下来了。

大家呼朋引伴的嬉戏打闹,还互相买点瓜子来嗑,有的还买两串糖葫芦来吃。大家都是各自尽自己的兴致玩耍。

从正月十六一直唱到正月二十四,才算是告一段落。大家才尽兴而归。

那时候的春节就是在看戏这种娱乐中度过的。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再也没有人愿意花钱请人唱戏了,再也没有哪个剧团愿意下乡去演出了。这只能是段回忆罢了。


平静珍惜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本身是六四出生的,看到这问题,立马就回到七十年代中期,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在我的印家中还没看到有唱戏的,但是有放电影的,我记得那时候,放映员来村里放电影,都是下午早早就来了,忙着拉银幕,完事以后生产队长按排到农户家里吃饭,那时侯农户都是轮流管饭的,那真是把放影员当贵客招待,真是尽其所有。我们那时候兄弟姐妹都比较多,我和我弟弟半下午就去占有利位置,差不多离放影一个小时,父母和妹妹就都来了。那时候放的比较多的还是战争片,像“地雷战”“地道战”“奇袭”“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等。就是到现在里面的故事情还是历历在目。当然那时候的电影都黑白的,没有彩色的。就是这样,看一场电影,就像过大年一样。真是满满的回意啊!再也回不到那个年代了!


食为天老林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平常没有戏可看,都是每年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大年十五,我们那个戏叫跳花灯,所有道具都是自己扎的,主要是用竹子和木头把形状做出来后再用纸糊或者油漆漆,然后在纸上画出图案。所用的乐器就是农村的锣了,共有4样。

最喜欢跳花灯基本都在晚上,专门有一个人带头唱的,唱两句其他的人就附和,锣就开始响起,背道路戴道具的都开始跳,都是一家一家的到大门口唱,在运坝跳,有火炮的还会放火炮迎接,那可是相当热闹,如果哪家运坝宽的,就会搭台子跳,这可就是要点真功夫了,用6张农村大桌子叠起来,然后爬到上面跳、唱,我们记得都是几位老人才会,现在都早已失传了,想想挺可惜的。

所以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的花灯,每晚跟着大人小孩很多人跑啊、跳啊、唱啊,尽管不会,那也可高兴了,那种高兴现在是无法体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