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透瓷看世界:那些年,道光皇帝的“難處”?

道光朝代(1821-1850年),是清入關以後的第六個朝代,共經歷了30個春秋。眾所周知,這段時期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和清王朝的衰落期,社會動盪,民族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


透瓷看世界:那些年,道光皇帝的“難處”?


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歷史也從“古代”走向“近代”,中國結束了數百年的閉關鎖國,開始向世界開放。《中英南京條約》以及後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更是把中國的經濟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風雨飄渺的道光“御窯"

在此大背景下,與康乾盛世時期相比,景德鎮御窯廠儘管還在燒造御用瓷,但是生產規模已經大大縮減。據《清檔》記載,乾隆二年時,“於淮關盈餘項下每年存留銀二萬兩,為窯工、南匠及傳辦公事等用。”因為天災人禍,在瓷器上的經費已經看出了道光年間的社會經濟狀況。


透瓷看世界:那些年,道光皇帝的“難處”?


而在道光二十七年的奏摺當中,提到“道光元年因庫存瓷器不足應用,奏請照舊燒造,每年以5000兩為率。自道光二十八年起每年九江關大運瓷器除琢器尊、瓶、罐、壺80件照舊燒造外,其圓器盤、碗、盅、碟擬減成燒造,且每年不得超過2000兩。”


透瓷看世界:那些年,道光皇帝的“難處”?


御瓷,是清代御瓷是帝王審美傾向的強烈體現,這是因為御瓷作為帝王日常賞玩和使用的主要器物之一,其製作必須與其喜好相適應。在崇儉理念支配下,道光帝對御瓷的要求顯然是去奢崇樸為主流。


透瓷看世界:那些年,道光皇帝的“難處”?

清道光 胭脂紫地粉彩纏枝蓮紋“吉祥如意”雙耳瓶


於是,我們便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光御瓷最顯明的特色即是清新素樸,這種清新之風頗具有一定的雍正御瓷遺風。不過,質樸簡潔只是雍正瓷的表象,實則雍正帝對御瓷胎釉製作與彩釉製備極為重視與考究,因而其御瓷品質極高,而不同於道光御瓷常顯現出的粗率,而這種粗率之風產生的重要因素是道光御廠製作經費捉襟見肘,以致力有不逮。


“道光”的胎釉特點


透瓷看世界:那些年,道光皇帝的“難處”?

清道光 白釉仿青銅壺


道光瓷器胎體細白,多數胎質疏鬆,胎釉結合不緊密。大件器物胎體厚重,小件器物胎質比較輕薄。器物釉麵肥厚,釉面大多數是粉白釉,大件器物白釉泛青,釉面不平,往往出現波浪狀,稱為“波浪釉”,俗稱為“浪蕩釉”,為道光瓷器的主要特徵之一。


“道光”裝飾紋飾特


道光瓷器追求乾嘉時期官窯的藝術風格特色,裝飾以繪製為主,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紋飾圖案式化,寫意畫較少,圖案缺少層次變化,構圖趨於疏朗。瓷器紋飾雖然官窯產品還盡力保持工整細緻的特點,但用筆拘謹板滯,缺乏活力,寓意吉慶幸福的圖案增多。


透瓷看世界:那些年,道光皇帝的“難處”?

青花鳳穿牡丹紋


民窯器畫面更是趨於草率和簡單化。官窯器常見紋飾有纏枝蓮、鴛鴦荷蓮、菊花、石榴、佛手、三果、雲龍、雲鳳、龍鳳、夔鳳、花鳥、魚藻、博古、八寶、瓜蝶、三羊、獅球、花蝶、草蟲、四季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人物紋有八仙、仕女、嬰戲圖等,繪英雄人物的無雙譜較為流行。風景圖案有燕京十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等,以及梵文“壽”字、“喜”字、“萬壽無疆”、戒菸歌、御題詩句等多種文字裝飾,尤以戒菸歌最具時代特徵。


“道光”的款識


道光官窯器多銘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以青花為主,也有抹紅及描金款,字體有力,筆畫較粗,排列工整,風格與嘉慶款相似。道光朝堂名款極為盛行,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御用款和王公貴族的私家用款,瓷器製作甚為精緻。道光帝在未登極以前就用過“薢竹主人”及“薢竹造”的款名。


透瓷看世界:那些年,道光皇帝的“難處”?

清道光 祭藍釉描金蓋罐


登極以後又使用過“慎德堂”、“頤壽堂”等御用款。“慎德堂”款與 “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的瓷器製品,都為官窯器物。陳瀏《陶雅》記:“慎德堂系道光官窯,而價侔雍乾之高品,亦一時風尚使然……。慎德堂制楷書款識,以側鋒書寫,字體秀麗。筆法工穩,以抹紅為最多,亦有泥金者”。


透瓷看世界:那些年,道光皇帝的“難處”?


時至道光一朝,隨著封建帝國自給自足經濟的解體和門戶的對外開放,清王朝國勢衰頹,民力耗竭,由盛世的高峰滑向衰敗的低谷。萬國來朝、四夷臣服之景象猶如昨日雲煙不復來,永遠成為大清帝國的歷史。道光皇帝以儉治國,力去奢華,其御用瓷器一減再減,尤以精簡琢器品類最甚,故存世之物,幾為絕品。


透瓷看世界:那些年,道光皇帝的“難處”?


拍品即糅合了道光帝對瓷器顏色“不得過豔”的旨意,又延承了前朝乾隆御器至尊至貴至美的風采,堪稱為道光官窯的僅見之作。“八蠻進寶”的題材既是寄寓了道光皇帝的宏圖大志,亦見證了理想滅失的惆悵,折射出大清帝國最後的一絲餘輝,無不流露出其對康乾盛世的無限追思和仰慕。


===============================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裡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