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考研擴招的討論:是放水之後的學歷貶值,還是工程師紅利的需要?

近日,2020年的研究生擴招,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說,研究生學歷在本科化,學位在貶值;也有人說,工作不好找,研究生學歷,是將來好工作的敲門磚。也有人說,研究生擴招,是我們社會從人口紅利時代高工程師紅利轉型的社會需要。

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先看兩組數據,進行一下對比。

2019年,研究生招生人數為91.7萬,2020年擴招18.9萬,擴招後共110.6萬人。

2019年,高考報名考生人數1031萬人,本科錄取率為44%,本科錄取人數為453.64萬。

無論是報考人數,還是錄取人數,無論是高考錄取,還是研究生錄取,其實都是歷史新高。這樣的擴招幅度與規模,我們似曾相識。

那是在非典當年的考研擴招,就像本科擴招,必然帶來考研擴招一樣,金字塔型的增長模式,是我們人才培養與選拔、社會向精英化發展的樸素反映。當然,那年的非典,也是一個促進因素,尤其是醫護專業。

考研擴招的討論:是放水之後的學歷貶值,還是工程師紅利的需要?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今年的新冠對標當年的非典,今年的研究生擴招對標2003年的同樣案例。不過細看今年擴招的特點也能看出一些細節的不同。

擴招18.9萬,針對的是專業碩士、中西部與東北地區,專業是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和人工智能。

這是一次精準擴招,但不波及學術碩士,也就是說,這是滴灌式的人才培養,不是漫灌式的大撒把,那些向著更高層次學校而去的考生們,面臨的競爭壓力,一點也沒有減少。

考研擴招的討論:是放水之後的學歷貶值,還是工程師紅利的需要?


從時間成本上來說,我們培養一個本科生和碩士,從出生到畢業,需要22年和25年,然後可以用38年和35年。

也就是說,在時間邏輯上來說,退休帶來的崗位空缺,滿足不了新增的求職需求。除非社會一直處於飛速發展的狀態,崗位一直在更大幅度的擴招。

只是,看看我們周圍,今年會有870萬大學生畢業,可是我們的實業下滑,有目共睹,通貨膨脹高企和實業發展停滯,帶來的“滯脹”問題,在困擾著我們每個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考研的都去考研了,為了三年後更好的競爭力,可我覺得這三年裡,又有多少畢業生,被投放到社會上來呢?大部分工作,本科生來作,和研究生來做,又有多少本質區別,只是增加錄取門檻,為了優中拔優。

當然,這也是我們從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時代,向技術密集型產業時代,轉型的需要,也就是人口紅利向工程師紅利轉型的需要,這就像是以前自己掙自己的飯,現在是一個人掙好幾個人的飯。

高考像獨木橋,考研如角鬥場,門票與通道,成了我們學習的主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