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拦截弹”的“新”角色——第三代“标准”系列导弹(1)


“拦截弹”的“新”角色——第三代“标准”系列导弹(1)

艺术家笔下的SM-3 Block IB拦截弹

军事需求从来都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概念。由于威胁需求的不断变化,自冷战末期以来,”标准“系列导弹的发展便向“高”和“低”两个方向进行“边界”拓展:一是针对“传统”的低空掠海目标,致力于提高其抗饱和拦截能力;二是针对越来越复杂化的“弹道导弹威胁”,对“标准”导弹进行技术充填,形成弹道导弹中段拦截能力。美国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作的,其结果便出现了作为美国“战区级”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骨干火力的第三代“标准”导弹(SM-3)。

“拦截弹”的“新”角色——第三代“标准”系列导弹(1)

装备SM-3拦截弹的日本“宙斯盾”舰平台同样是美国“战区级”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一部分 美国建立战区级

美国建立战区级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动因

第三代“标准”系列导弹与美国战区级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密切相关。1993年年初美国国防部长向美国总统和国会提交了克林顿政府的第一份国防报告。正如美国国防部长莱斯.阿斯平在这份报告中所说:“苏联己经不复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军队?谁对美国仍构成威胁?”正是在此问题的基础上,1993年美国国防部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防务全面审查,并以《防务全面审查报告》的方式第一次全面评估了美国在苏联解体后的国防要求。这次审议的工作步骤如下:“评估美国在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安全需要,尤其是分析冷战后世界上可能出现的新危险和机会;制定在新时代保护和扩大美国利益的新的国防战略;确定贯彻上述战略所需要的各种部队“板块”;对上述各种部队“板块”进行组合,为设计总体力量结构提供各种方案;根据部队结构编制武器采购计划,以实现美军的现代化;制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保障美军的后勤补给,以及提出对付新危险、利用新机会的政策建议”。这项审议是由国防部各部门组成的工作班子完成的,并由负责采购和技术的国防部副部长任主席的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查。该委员会由来自国防部长办公厅、各军种部以及联合参谋部的资深代表组成。国防部长在同参联会主席、各军种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和国防部其他高级官员进行充分协商后,就有关国防战略、军事力量结构、现代化计划和其他国防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向总统提出最后建议。

“拦截弹”的“新”角色——第三代“标准”系列导弹(1)

“拦截弹”的“新”角色——第三代“标准”系列导弹(1)

冷战后地缘军事环境的变化,为美国海军依托“宙斯盾”系统建立战区级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提供了契机,作为拦截弹的第三代“标准”导弹也由此出现

1994年,美国《国防报告》指出:“冷战结束及苏联解体后的新安全环境更加复杂、更加模糊不清,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旧的苏联威胁虽较严重,却较易监控。新的安全环境更难以把握,更难采取相应的对策。” 1995年的美国《国防报告》则进一步认为,对美国及其盟友利益的威胁多种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威胁是;敌视美国利益的地区性强国企图通过侵略或恐吓来获取地区霸权;种族、民族、宗教或部族集团间的冲突威胁着无辜者的生命,迫使人员大量外逃,地区局势和国际秩序被破坏;潜在对手获得或使用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包括核生化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前苏联、中欧、东欧及其他地区的民主和改革可能受到破坏;危害友好国家政府的颠覆活动和无法无天的行为;恐怖主义;美国的繁荣和竞争力有可能受到威胁;全球环境恶化;非法毒品交易猖撅,等等。克林顿政府由此认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地区侵略、恐怖主义等威胁是传统意义的国家安全威胁,最可能对美国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民主改革失败、经济威胁等是广义的安全威胁,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可能构成间接影响。与冷战时期的单一威胁相比,美国认为面临的威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且上述威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剧地区的不稳定,甚至导致地区冲突。这些威胁依靠单一的手段无法应付,必须要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由于认为地区侵略和恐怖主义也可能导致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在新的安全形势下,这次国防审议将防扩散和反扩散作为美国制定安全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弹道导弹的扩散因此成为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最重要的威胁之一。从1993年到1996年,克林顿政府认为,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及弹道导弹的扩散是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弹道导弹是运载核、生、化武器对美国的前沿部署军队、盟国及其本土构成威胁的重要工具,弹道导弹的扩散程度如何,以及可能对美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是美国制定安全政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对弹道导弹威胁的评估也必然成为研究人员、国内政治集团争论的焦点。克林顿政府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美国面临的弹道导弹威胁作出估计:

“拦截弹”的“新”角色——第三代“标准”系列导弹(1)

“伊利湖”号巡洋舰发射“标准”SM-3第一阶段拦截弹击毁了193号报废卫星

一方面,战略弹道导弹近期对美国本土威胁的迫切性降低。在克林顿的第一任期内,白宫、国务院和国防部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认为战略弹道导弹近期对美国本土的威胁相对于战区导弹对美国前沿部署军队的威胁而言,居于次要地位。1994年初,美国国防部长莱斯·阿斯平在《自下而上的审议报告》中指出,远程导弹对美国本土威胁的迫切性降低。阿斯平认为,“远程导弹对美国的威胁有三大类:一是前苏联或中国的故意攻击;二是这两个国家意外或未经授权发射的导弹;三是从潜在的敌对国家出现的新的远程导弹威胁。”其理由是:俄罗斯或中国故意攻击美国似乎是不可能的。阿斯平认为,“如果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批准并执行第一阶段减少战略武器会谈条约(SATRT-I),作为非核国家加入核不扩散条约,俄罗斯将是前苏联唯一具有可以打到美国的导弹的国家。一旦执行第二阶段减少战略武器会谈条约(START-II),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规模将比今天弛们拥有的规模小得多,战略力量的现代化计划预计以更慢的步伐前进。虽然中国也有几枚能打到美国的核导弹,但它们的战略核力量现在很小,今后10年其规模与能力可能缓慢增长,俄罗斯或中国故意攻击美国似乎是不可能的。”中国或俄罗斯意外或未经授权发射核导弹也是不可能的。阿斯平的观点是,“这两个国家看来都保持着有效地控制核武器的手段,以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近期其他国家对美国本土未形成弹道导弹威胁。阿斯平指出,“虽然现在还没有其他潜在的敌国拥有用弹道导弹威胁美国的能力(很可能在今后几年也没有哪个潜在的敌对国家将获得这样的能力),但不能排除在下个世纪头10年的某个时间来自第三世界有限弹道导弹威胁的可能性。” 克林顿政府这项政策成为将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列为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第二位的直接原因。

“拦截弹”的“新”角色——第三代“标准”系列导弹(1)

第三代“标准”系列导弹与美国战区级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克林顿政府认为弹道导弹对美国安全利益的威胁主要来自战区导弹的威胁。这项分析成为美国将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列为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中的第一位的直接原因:拥有战区弹道导弹的国家数量增加导致威胁增大。美国国防部长莱斯阿斯平1994年初在《自下而上的审议报告》中强调指出战区导弹与巡航导弹的威胁在增加。他认为,“在冷战后时期一种特别令人担心的不同威胁是带有核弹头、生物弹头或化学弹头的近程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的扩散。尽管正在加紧努力禁止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扩散,但预计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的部署将扩展到全世界,除了承认是核国家以外的几个国家正在研制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同样地,一些国家一直或正在研制化学武器或生物武器,这些武器可用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投掷。”1996年4月公布的国防报告也得出了战区导弹扩散加剧的相同结论。许多正在发展或力求购买弹道导弹的国家同时正在试图购买,或己经拥有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大规模毁伤性武器与战区弹道导弹相结合对处理未来地区危机构成了特殊的威胁。将来,侵略国可能以导弹进攻相威胁,阻止或限制西方以常规力量援助盟友,从而试图限制美国的行动自由。虽然当时自1973年以来,弹道导弹只在5次地区性冲突中被使用,最后一次使用是在海湾战争中。然而,当时却有研究人员认为,有多于28个国家拥有战区弹道导弹,到2000-2005年还将有另外13个国家拥有战区弹道导弹。北朝鲜1993年5月向日本海发射了导弹,成功试验了2枚导弹,最远的飞行距离为500千米。北朝鲜当时还在研制大浦洞(TDI和TD2)弹道导弹,TD-1的射程为1500~2000千米,TD-2为2000~3500千米……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宣布作为“星球大战”计划天然延续的SDI计划结束,停止发展天基助推段防御系统,把SDI计划改为“弹道导弹防御”(BMD)计划,改组并且重新命名“弹道导弹防御局”(BMDO)作为协调机构,决定把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作为第一位发展的重点,这种系统针对的是“此时此地”的弹道导弹威胁,从而为美国海军依托“宙斯盾”系统建立战区级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提供了契机,作为拦截弹的第三代“标准”导弹也由此出现。

“拦截弹”的“新”角色——第三代“标准”系列导弹(1)

中国大量部署的东风21系列中程多用途弹道导弹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